了解新中國體育運動發展歷史的人,無不對乒乓球帶給國人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感到振奮,世界體育人對中國體育的標桿—乒乓球,也都刮目相看。時至今日,網絡上流傳的世界體育版圖(圖1),依然說明了世界體育對乒乓球之于我國體育在世界體壇影響力的定義。但就是這么一項讓我們引以為豪的體育項目在當前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不是因為它衰落了,而是因為它太強大了,強大到連我們自己人都在質疑它存在的必要性,這可真是匪夷所思、滑稽之至??v觀世界體壇,只有在本國的強項衰落之時才會哀鴻遍野、捶胸頓足、積極思考、群策群力,比如本屆世界杯的巴西。從沒有見過哪個國家的體育項目由于自己的強項強大到無與倫比、統治世界之時,反倒憂心忡忡、茶飯不思,這可真是世界體壇一大奇觀。
一項帶給國人無比榮耀的體育項目,如今一枝獨秀、會當凌絕世界體壇,卻受到媒體和不從事乒乓球運動的大批國人的口誅筆伐。這可真是矛盾之至!如何制止這種論調,最根本的就是調研,先橫向比較,比較乒乓球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比較其它國家的優勢項目怎樣發展、比較與乒乓球類似的項目怎樣發展。再縱向研究,實實在在、扎扎實實,到基層去了解乒乓球運動的發展,用數據說話。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做出合理的改變。
1乒乓球在世界橫向比較研究
1.1世界乒乓球果真不和中國玩耍了嗎?
世界體壇的中心—歐洲。從媒體和文獻研究,歐洲的職業體育體系非常完備,歐洲乒乓球發展較好的幾個國家(德國、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的乒乓球聯賽一直按部就班的發展著,盡管資金注入量無法與其國內發達的足球、籃球相比,甚至無法與當前我們國內的乒超資金注入量相比,但其完備的賽制和青訓體制一直都沒有間斷過,盡管沒有再出現過像瓦爾德內爾那樣的天才巨星,但在歐洲從事乒乓球運動的少年還是非常多。由于訓練體制的不同,我們不可能要求歐洲優秀的少年乒乓球人才源源不斷的涌現。他們乒乓球運動的發展依托聯賽,首先是各個國家的聯賽,然后是歐洲冠軍聯賽,并且聯賽梯次非常多,各個水平層次的運動員都有自己的層次聯賽,他們是以聯賽為根基的乒乓球發展之路。
再看看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香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乒乓球運動也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般弱,特別是日本和臺灣,近年來他們的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兼有歐洲和我國國內的特色:俱樂部式的基層訓練模式,世界大賽前選拔比賽、然后集中訓練式的我國國內模式,因此,近年來日本的乒乓球人才源源不斷的涌現。
臺灣的基層乒乓球與大陸交流很多,特別是省市隊的交流非常多,因此,他們的青少年乒乓球水平非常高,只是我們宣傳的不多罷了(第1屆青奧會乒乓球比賽男單冠軍是日本的丹羽孝希,亞軍是臺灣的洪子翔)。韓國近年來乒乓球發展確實處于低谷,但并不能就此說明他們不重視、不發展乒乓球運動。新加坡和香港依靠國內的歸化球員,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從以上內容分析,國外的乒乓球運動都在按照各自的方式發展著,而且進行得非常順暢,并沒有因為我們的強大而自暴自棄,更沒有人提出“練乒乓無用論”,只是現階段還沒有出現另一個瓦爾德內爾罷了。他們真正做到了顧拜旦曾經說過的“沙文主義是體育最大敵人,每一種運動的獨特魅力都不容抹殺”。乒乓球的魅力并沒有被世界體壇拋棄,只是我們自己太“沙文主義”了。
1.2乒乓球能打造成NBA嗎?
換一個思路考慮當下的國球發展似乎會豁然開朗。每一個國家都有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都有將其發展為自己國家體育標志的方式。就因為乒乓球在全世界開展的少,參與的人群少,我們就硬要另起爐灶,打造一項世界主流體育項目為我們的標志性項目嗎?且不說發展的可行性和難度,單單是放棄已經擁有的,就已經錯了。乒乓球運動的特點本身(場地小、球體小、單兵作戰)決定了其不可能成為世界主流體育項目,這是不可更改的事實,因此,要將它打造成NBA、歐洲冠軍杯,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體育項目,這個思路本身就是錯的。
國家乒乓球運動的上層也即國家隊層面,確實都在開拓思路、大膽創新,積極改革,想要把我國的競技乒乓球從“一家獨大”推廣到“百花齊放”,將大眾乒乓球發展到像足球和籃球那樣的群眾參與度和關注度上去。例如做出的一些改革:從“養狼計劃”到乒超聯賽實行新規則(多球制、決勝局7分制等),從女隊員的比賽著裝到打造“林丹式”的乒乓巨星,這些改變無不顯示了上層對于乒乓球運動發展的積極態度。
但從這些改革的效果分析,又無不顯示出效果的蒼白:“養狼計劃”被錦標主義廢掉,女運動員的短裙并沒有得到其它國家的歡迎,打造林丹式的巨星,被殘酷的隊內競爭淹沒。乒超的多球制、7分制改革又受到國際乒聯的冷落,最新研制的雙色乒乓球,從本次乒超決賽的轉播角度分析,不僅觀眾沒有感覺到精彩玄妙的旋轉變化,場上的隊員也沒有感覺到雙色球與單色球的差別。至于多球制,從轉播和乒乓球比賽的特點角度分析,都沒有必要。
從這幾項改革分析,都不算成功,說明上層的改革思路應該更改。乒乓球運動其精彩之處在于其高超的專業性、在于運動員個人在場上的完美對抗,只有喜歡和打過乒乓球的人才能領略其精妙。乒乓球跟網球、羽毛球一樣都屬于持拍隔網技巧類運動項群,從場地條件分析又和臺球項目有些相似。因此,從項目特點出發,我們就必須向網球、羽毛球、臺球這三項世界體壇較流行的項目借鑒,借鑒其優勢,而不是盲從。例如借鑒羽毛球和網球的規則:羽毛球發球是贏方發球,乒乓球發球可借鑒為輸方發球,這都有利于弱勢一方,更好的保證比賽的公平。網球的單項比賽,規則不允許教練進場,乒乓球規則也可借鑒。在場地方面要向臺球運動學習和借鑒,向“少”和“精”的方向發展,避免“多”和“雜”的場面出現。建造專業的乒乓球比賽館(按照標準比賽場地(7米寬、14米長、5米高),適當添加觀眾席),讓更多的觀眾近距離觀賽,并且從規則上限制觀眾,不可大聲喧嘩,在比賽回合之中要保持安靜,只有在球員打出精彩回合結束時才能發出由衷的掌聲,這才是高水平乒乓球比賽的發展之路。
而一些盲從的規則的改革還是應該進一步思考。比如女運動員的著裝—短裙,顯然借鑒的是網球運動??v觀網球運動的發展歷史,從發展伊始女運動員就穿短裙,并非硬性規定,另外歐美女運動員普遍身高腿長,穿短裙適宜比賽要求(例如轉播)和彰顯女性之美,但乒乓球女運動員大都是亞洲人,身材嬌小,穿短裙顯示不出身材,再加上場地小,不適宜奔跑,展示不出短裙的飄逸,因此,硬性規定穿短裙,適得其反。多球制的改革,應該是借鑒了足球,就更顯得生硬。上層對于比賽間歇引入DJ,活躍現場氣氛的改革,得到了國際乒聯的認可,這在國際乒聯的系列賽中可以得到佐證,這大概是借鑒了籃球比賽的環節。但上層提出的打造乒乓球為NBA的想法,從以上分析,顯然違背了乒乓球運動的特點。
1.2國球可以發展為澳洲的板球和美國的橄欖球
歐洲和亞洲近鄰的乒乓球運動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開展,因此,我們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只要借鑒先進經驗,按照自己的方式,穩步的推進我們的競技乒乓球即可。
澳大利亞、印度的板球和美國的橄欖球可謂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典范,它們都沒有流行于世界,都是在各自國家自玩自的,但它們卻成為了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單項賽事,創造了遠勝于我們熟悉的NBA和足球歐冠聯賽價值的總和,之所以似乎離我們都很遠,是因為我們的主流媒體很少報道,但并沒有阻止它們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體育賽事之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強大的資金投入、規范的資本運作以及雄厚的各自國內的群眾基礎。
這三點對于我們的乒乓球,已經擁有其二,就缺乏規范的資本運作??v觀世界體壇,影響力較大的體育賽事,無不是按照明確的規則進行運作,比如歐冠,比如NBA,回顧我們的乒超聯賽,時間短(僅僅3個月),中斷時間長(為各種比賽讓路),人員流動不暢(俱樂部對隊員只有使用權且時間短,并且沒有所有權),賽制說改就改(今年的決賽改為了賽會制)。今年的乒超更是史無前例的沒有冠名商,這和從前的中超何其相似,說明贊助商對于乒超的信任已經流失,更說明我們所謂的乒乓球職業超級聯賽徒有其名。正如劉國梁所說,我們的職業聯賽實行的是“雙軌制”,“一方面走舉國體制的專業化,國家隊的首要職責是為國爭光;一方面走乒超市場化,但項目本身的影響力和受眾人群有限”。引用楊華的文章“假如美國人愿意搞乒乓,假如斯特恩那樣的管理大師掌舵,乒超至少不會如此凄涼”,說明我們太缺乏運作。因此,如何打破這種羈絆的制度,打造我們自己的板球、橄欖球,是當務之急。
2乒乓球在國內縱向研究
有媒體報道乒超賽場上出現了一幕場景“全場只有一個老頭啃燒餅觀賽”,就此下結論,乒乓球的群眾基礎薄弱。這種根本沒有因果關系的聯系竟然被媒體夸大,進而群起挖苦、諷刺乒乓球的群眾性。乒超屬于“上層建筑”,基層乒乓球愛好者屬于“下里巴人”,不可混為一談。
如果要研究群眾乒乓球,不妨走向基層,研究當前群眾乒乓球開展形式、組織模式、組織規模、參與人數等方面,用數據和事實向不負責任的媒體進行反駁。
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市場化程度的深入,當前群眾體育的開展特別是像乒乓球這樣有著悠久歷史和規范規則的項目,已經基本完全走向網絡。由專業的乒乓網站和依托網站的QQ群維系著地方至全國的乒乓愛好者,網站中有各地的俱樂部板塊、技戰術板塊、器材板塊、各地分站等,通過專業的乒乓網站球友之間可以交流技戰術、發布賽事消息、交流器材,交流打球心得,極大地方便了各地球友之間的聯系,極大地縮小了各地球友之間的距離。當前比較有影響力的民間乒乓網站主要有博乒網、精英乒乓網、小魚兒乒乓網、快樂乒乓網等全國知名民間乒乓網站。
從實地研究發現,凡是在各個網站注冊的會員都是乒乓球運動的參與者,每周都會有固定時間和地點進行乒乓球練習和比賽,并且從這些網站發布的民間乒乓球賽事結果和最終的比賽成績和照片中不難發現,參與人數之眾,場面之熱烈,都是只關注“上層建筑”的媒體無法想象的。以剛剛結束的快樂乒乓網組織的“乒乓球千城聯誼賽蘇州選拔賽”為例,兩天時間僅蘇州市就有700名業余愛好者齊聚蘇州市體育中心,參加比賽,比賽首日36個乒乓球臺同時開打,如此規模的比賽在蘇州并不鮮見。
這僅僅是蘇州市的業余級別比賽,從決賽的現場圖片可以明顯的看出,觀看和參與人數至少應該有三四百人,如果按照之前發展競技乒乓球的思路,人數足夠能填滿一個專業乒乓球場地,遠高過臺球觀賽人數。試想如果再請一些稍有名氣的運動員前來參加,組織形式就以這種方式開展:不設門檻,群眾可以如此近距離隨意觀賽,怎么可能出現乒超賽場上“全場只有一個老頭啃燒餅觀賽”的場面呢?
3結語
從橫向和縱向的研究均表明,乒乓球在世界范圍和國內發展的都很好,唯一不好的是我們自己,上層太急功近利,基層乒乓球愛好者太無能為力,媒體太不專業,大眾太容易盲從。正如楊華所說“中國還沒有真正的第一運動,正如我們還沒有真正的信仰”?!渡胁豢沙惺苤p》里反復強調“每一個女子最寶貴的東西就是她與眾不同的那萬分之一”,中國體育的乒乓球,也正如世界體壇一般,是我們與眾不同的萬分之一,我們要學會欣賞和保護“我們最寶貴的東西”。
參考文獻:
[1]郭慶生.我國乒乓球網站運作模式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6\\):152-154.
[2]楊華.畸形乒超聯賽還有存在必要嗎?[EB/OL].[2014-01-03].
[3]楊華.中國第一運動缺失正如信仰缺失[EB/OL].[201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