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一詞包含兩方面的含義 :一是指神秘的、不可企及的事物 ;二是指一種遠離我們遙遠的關于神的故事文本.[1]"神話"源于希臘文 mythos,詞根是 mu,意為"咕噥",即用嘴發出聲音,本義為"故事","寓言".西方神話以宙斯為首,建立了強大的"奧林匹斯神系",使得西方神話集聚系統性,發育十分充足,對西方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相對而言,中國神話盡管豐富多彩,卻顯得零零散散,東一處西一處分散在古人著作中.從最初的《山海經》、《淮南子》、《搜神記》,到后來的《天下之神話傳說》、《太平廣記》,都可以找到神話.但是所謂的正統文學,如《詩經》、《禮儀》,就難覓神話的蹤影.這是由中國神話產生的條件與發展時的被限制決定的.
一、神話的產生
神話產生于人類的童年時期,人類最早的故事往往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當一個民族漸漸發展,開始對世界和自己的來源感到好奇、困惑并嘗試做出各種不同的解釋時,這標志著文明的產生.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完全似乎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卻實實在在得被原始人相信.為了嘗試對宇宙的起源,人類自身的解釋和探索,神話便應運而生了.
眾所周知,華夏文明的發源地的黃河流域,遠古以來的農耕文明需要人們不斷勤奮勞作,如果說肥沃的土地給了炎黃子弟生存的基礎,那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人民的漫想.只要天恩浩蕩風調雨順,五谷雜糧大可以滿足遠古人們吃飽喝足的小小心愿.即便是某年氣候不當,往年囤積的糧食尚可勉強度日.如若沒有戰爭、疾病等災禍,人們一般不會遭受死亡的威脅.習慣囿于舒適安寧的生活,導致中國人的想象力和冒險精神難以得到發揮.即便是有人吃飽喝足開始思考自身的起源了,這些神話卻七零八落,相對于西方神話的"神的傳說"和"革命英雄史詩"來說,廣泛有之,系統性不足.
而古希臘文明發源于愛情海周圍,他們沒有肥沃的土地和安定的生存環境.海上漁業時常遭受自然風雨的襲擊,人們在與大自然搏擊的過程中,將大海的神秘色彩和各式各樣自然災害相結合,發揮充分的想象力,創作出了大量有影響力的神話.
二、神話的發展
神話在產生后需要不斷補充、加工、整理來完善,這便是發展.就其成書年代來看,記載中國早期神話的文獻主要有《山海經》、《淮南子》等,都是晚于先秦的書籍.而華夏五千多年的文明,想必神話應豐富多彩,但是流傳于民間的神話,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時間段沒有得到搜集和整理,這必將導致中國神話的部分甚至大量流失.此外,在現存的中國古代神話來看,這些神話十分排斥人性",神"永遠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不像西方的"人神同形同性".這使得中國神話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難以以現實生活材料來補充加工.
從記錄神話的文字來看,文字相對于口語的滯后性也導致了神話的部分流失.中國的神話起初是口耳相傳,隨著文字產生才能被人記錄和整理.甲骨文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文字,盛行于殷商時代,而神話產生于在這幾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從現有的文字記載,我們可以看到開天辟地的盤古,造字育人的倉頡,四足九尾的狐貍,淚痕斑斑的湘妃竹,中國神話廣布天文地理、醫學風俗、動物植物等各個文化領域.
即使有幾千年的時間跨度,我們依舊可以領略中國古老神話的熱情與魅力.如若復得這幾千年佚失的神話,那將更是一副怎樣多姿多彩的畫面!
從神話的保存與長篇敘事詩聯系來看,長篇史詩在流傳過程中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出入,但其大量的篇幅卻可以更好更完整得保存神話,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中國早期的神話往往不會以史詩的形式記錄.因為漢語有音調,早期的詩歌大多可以配樂吟唱,語言一旦入樂,四個音調必然變化,使得聽眾理解困難,而長篇的史詩是不利于吟唱傳播的,因而中國神話難以用史詩的形式保存下來.
從主流文化來看,《三百篇》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的文化大抵從這個開端時期而定型.文化的定型決定文學的定型,中國文化呈現一棵樹狀模式,主干分明,枝繁葉茂.其樹干是詩歌,枝丫包括詞、曲、賦、散文、小說等,顯而易見,神話和這一主流文化呈現相對疏離的狀態.即便是現在,我們有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世界文學,而神話屬于民間文學范疇,盡管內容豐富多彩、引人入勝,依然沒有得到高校的足夠重視.
孔子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實用為數,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說,俱為儒者之所不道,故其后不特無所光大,而又有散亡.[2]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儒家正統思想的基礎,而儒家極力倡導"入仕",決定了后來的中國文學功利性強的特點.受制于封建主流文化話語權的制約,中國神話經過史官改造的歷史化痕跡非常明顯.文學一旦與政治聯系過于密切,必將或多或少失去它原來本真的文學氣息.此外,隨著階級的產生,神圣宗教被統治階級所利用,與神話聯系緊密的巫術逐漸衰落,這也對神話的流失產生了很大影響.
中國古代神化絢麗多彩,引人入勝,但產生之初的條件和發展時的被限制,使其不夠發達.對神話不發達原因的追溯,有利于對中國神話的進一步的整理研究.
參考文獻:
[1]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08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