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美國學者拉斯韋爾提出了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簡稱為5W模式。5W分別為Who\\(傳播主體\\),What\\(傳播內容\\),To Whom\\(傳播受眾\\),In Which Channel\\(傳播渠道\\)以及WithWhat Effect\\(傳播效果\\)。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過程也正是這一模式的體現。本文將從傳播學角度出發,結合傳播過程中的五種基本要素,探究在傳播過程中曹植地位高于曹丕的原因。
一、曹植、曹丕文學地位之高低
在建安時代文人的高歌聲中,曹丕與曹植兩兄弟的吟唱無疑最引人注目,二人生前各自文學成就斐然,但自漢魏以來,二人不再并駕齊驅,曹植的才氣文名和文學地位一直居于其兄曹丕之上,抑丕揚植的傾向,在整個文學傳播和文學接受過程中占據著主 導 地 位。 皎 然 認 為:“鄴 中 七 子,陳 王 最高?!?/p>
鐘嶸《詩品·序》認為曹植之作位于上品,而曹丕之作則位于中品。劉勰在其《文心雕龍》中,對曹植及其作品進行了大量評述,盛贊曹植在五言詩壇上如縱馬奔馳,對曹植杰出的創作才能和文學成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曹植其文是群才之俊。
傅玄的《七謨序》中提及了包括曹植、王粲等人在內的諸多建安作家,卻唯獨沒有提及曹丕。唐之前古詩最重要的選本為清人沈德潛選編的《古詩源》,其中收錄了曹植的作品29篇,曹丕的作品卻僅僅只收錄了7篇。
事實上,曹丕與曹植兩人各有所長,皆負盛名?!度龂?志》言 曹丕:“天資文藻,下 筆 成 章,才 藝 兼該?!蓖醴蛑凇督S詩話》中贊賞曹丕,認為“子桓精思逸韻,豈子建所能壓倒”。作為建安文壇的一名標志性人物,曹丕的文學成就不可低估。
在所有的建安作家中,曹丕的作品數量僅次于其弟曹植。其留下的賦30余篇,詩40余首,長短文也超過140篇。其《燕歌行》的創作,確立了七言詩的正統地位,其《典論·論文》標志著我國文藝理論的真正獨立。曹丕更明確提出“詩賦欲麗”的詩歌美學觀念,標志著統治先秦兩漢漫長歷史時期的“詩言志”文藝觀的終結,代表了魏晉以來文學的覺醒。曹丕在鄴下文學活動中所發揮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梢哉f,無論是在辭賦、詩歌創作,還是在文學專論、文學整理方面,曹丕都有著杰出的成就。但魏晉以后,曹植的名氣愈盛,曹丕的文學成就則日漸被人忽略,世人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曹丕的政治才能上。
細細分析兄弟二人文學地位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筆者發現,在其文學作品從創作到傳播,再到最后被受眾接受的這一過程中,除了兄弟二人難以比較的文學才能之外,傳播過程的五要素,即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受眾、傳播渠道以及傳播效果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曹植、曹丕文學地位的高低與其密不可分。
二、傳播過程對曹植、曹丕文學地位高低的影響
傳播效果的好壞,會受 到 傳播主體的影 響。
1947年,盧因提出了把關人的概念,認為信息傳播過程中存在著許多把關人,只有符合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夠被傳播。選集是文人作品傳播的一個重要平臺,選集的編者充當著把關人的角色。南朝蕭統主編的《文選》,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散文總集,收錄曹植作品39篇,而曹丕作品僅收錄7篇。徐陵編撰的《玉臺新詠》,匯集了眾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優秀作品,其中收錄了曹植作品10篇,曹丕作品4篇。這充分反映了文論家作為把關人的審美風味和價值標準。由于受眾相信這些把關人的鑒賞水平和甄別能力,被把關人篩選之后傳播的信息更容易為受眾所接受。同時,許多文學研究者對曹植作品的匯編和考證,如李善注《洛神賦》、朱緒曾的《曹集考異》、趙幼文的《曹植集校注》、張可禮的《建安文學論稿》等,都是對曹植作品的考證。這不但擴大了曹植作品的影響力,更有利于曹植作品的下一步傳播。而曹丕的作品在這一方面卻難以望其項背。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研究中,有關曹丕的研究寥寥無幾,直至建國后,才出現了第一部真正研究曹丕的專著———章建新的《曹丕》。
研究傳播內容就是要追問傳播主體向傳播受眾傳遞的訊息是什么,什么樣的訊息能夠受到受眾的歡迎。在這一方面,曹植作品的內容更加迎合了受眾的審美需要和心理需求。曹植的作品,氣勢宏大,如“天地無終極”、“飛觀百余尺”、“明月照高樓”等詩句中,天地、百尺、高樓等意象,都給予讀者磅礴闊大、雄壯豪邁的審美體驗。同時,曹植一部分作品以女性為創作題材,一往情深,溫柔繾綣?!堵迳褓x》將洛神幻化成為真善美的象征,《美女篇》將美女外在的優美艷麗和內在的嫻淡雅靜表現得意味無窮。古往今來,受眾對于美都有不懈地追求,曹植作品的內容,更符合受眾的心理和審美需求。除了壯美和優美的審美體驗,曹植作品中的悲憤詩也同樣能夠引起受眾的共鳴?!队踵灯分械娘w蓬正是曹植自己飄蕩無依生活的象征,《感節賦》中“亮無志不從,哀余身之無翼”,將其內心惆悵憂憤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自古以來,士人懷才不遇、壯志難舒后所迸發出來的悲憤,往往最容易觸動受眾的內心。相較于曹植,受眾對曹丕的作品就缺乏強烈的認同感。盡管他的《典論》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文藝理論專著,推動了后世文學批評的發展,但是《典論》的主要內容是闡述自己的文藝批評理論,僅僅局限在文學批評者或者研究者范圍,無法引起廣大受眾的共鳴。
文學作品的傳播最終要落實到受眾身上,只有受眾接受,才能實現作品的價值。受眾在接受曹植及曹丕的文學作品時,除了關注其作品本身,也會不自覺地關注其作品之外的因素,如作者的身世遭遇。
曹植同曹丕一樣,生于王侯之家,曾經是風流自賞的翩翩佳公子,后來卻成為衣食不濟的落魄之人。古往今來,世人都偏向同情弱者及失敗者,受眾對曹植的悲慘遭遇抱有深厚的同情和憐惜。這種感情,潛移默化地使受眾的情感傾向轉移到曹植和曹植的作品上,因而產生了抑丕揚植的現象,正如劉勰所言:“文帝以位尊減才,子建以勢窘宜價?!?/p>
相較于曹植,受眾往往將關注的重點放在曹丕的性格上。
《世說新語》中共有十則故事涉及到曹丕,但全部都是反面評價,用事例將曹丕塑造成了一個兇狠殘暴、刻薄寡恩的滑稽之徒。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中云:“子建人品端正,志向深遠,而文帝性殘刻,子建遭其殘謗而多哀懼?!?/p>
古代文學的傳播渠道主要為兩種:書面傳播和口頭傳播。曹植的文學作品在這兩種方式上的傳播力度,都要優于曹丕。書面傳播包括文本、書畫等,其中文本傳播是文人作品得以流傳的重要方式。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我們可以看到《曹植集》的原型南宋嘉定六年本《曹子建集》?,F存的《曹植集》有北宋開寶七年刊本、明正德年間舒貞刻本《陳思王集》、明嘉靖年間郭云鵬刻本《曹子建集》等。而今日所見的曹丕的文集則寥寥無幾,僅有明代《漢魏六朝名家選》中所收錄的《魏文帝集》、嚴可均《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所收錄的其作品等。除此之外,曹植的作品在書畫方面較曹丕更有傳播優勢。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祝枝山的《草書曹植詩卷》、東晉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都成為中國書畫史上的瑰寶。受眾在欣賞這些作品時,自然就認識并接受了曹植的作品。而曹丕作品傳播的情況則不容樂觀,幾乎沒有書畫家對曹丕的作品做全新的演繹。另外,口頭傳播是一種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傳播方式,“通俗演義一種,尤便于下里之耳目”,指的就是口頭傳播不盡的生命力?!豆疟緫蚯鷦∧刻嵋分杏卸嗥渡洳苤财淙似渥鞯膭∧?而曹丕無一,這大大降低了受眾對曹丕文學作品的接觸率和接受度。明雜劇《陳思王悲生洛水》、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洛神》、越劇名家趙志剛的《曹植與甄洛》都為廣大受眾所喜愛。如此一來,曹植的文學作品被這種口頭傳播的方式延伸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
1940年,著名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提出了輿論領袖的概念。輿論領袖是傳播效果研究中的重要環節。輿論領袖是傳播受眾的一部分,同時又影響著其他受眾,為其他受眾提供指導性建議。因此,輿論領袖的意見在傳播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鐘嶸在《詩品·序》中稱贊曹植為“建安之杰”,評價曹丕則曰“鄙質如偶語”。李白言“子建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駕”。歐陽修在《書梅圣俞詩稿后》中寫道:“蓋詩者,漢之蘇、李,魏之曹、劉也?!眰鞑ナ鼙娮顬槭熘谋闶侵x靈運的“魏晉以來,天下之才學共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占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魯迅更是充分肯定了曹植的文學成就和地位,認為曹植的文章足以“傲視文壇,陵轢父兄,對建安文學的發展有著杰出的貢獻”。這些名家就是傳播學中的輿論領袖,他們的意見直接影響著其他受眾的態度。相比之下,贊賞曹丕的輿論領袖明顯少于曹植,盡管明代王世貞認為“子建雖譽冠千古,而實遜父兄”,郭沫若也曾寫過《論曹植》一文來為曹丕平反,以表達自己揚丕抑植的態度,但畢竟勢單力薄,沒有引起大的反響。曹丕缺少輿論領袖的支持和贊譽,自然其文學地位要低于曹植。
參考文獻:
[1]皎然.詩式[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陳壽.三國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3]王夫之.姜齋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5]潘德輿.養一齋詩話\\(清詩話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7]鐘嶸.詩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魯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9]許學夷.詞源辨體[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