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金玉珍瑋”的反思:墨子反裝飾造物思想的緣起
墨家因創始人墨翟而得名,是百家爭鳴中另一重要學派,分為前、后期墨家。前期是由墨翟和周圍同時代的學者構成;后期墨家是墨翟的弟子所組成的學派。墨家代表著作是《墨子》,包含前后兩期的墨家思想,具有代表性。墨子對于夏商社會物欲橫流,“雕琢刻鏤,錦繡被堂,金玉珍瑋”過分重視紋飾審美的社會狀態是有清醒認識的,他在《辭過》篇中把三代君王生活從宮室居住、衣飾飲食到舟車宮女配置做了描述分析,對于他們過度地裝飾,將宮廷后院弄得文飾繁縟、艷麗無比的行為頗為反感。墨家認為審美文飾大大超過了實用性,使得造物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設計藝術的作品首先必須滿足使用的基本功能,其次是享受功能,再次是鑒賞功能,構成了一個不斷提高的需求序列。
在青銅時代,這種序列在商周王室工匠設計思維里面象是顛倒了的。大量夏商時的青銅器制作精美、形制端莊、紋飾繁復而獨缺實用功能,唯有象征意義,兩代朝大量鑄造了這些華麗的“擺設”.周天子也并沒有擺脫日漸衰弱的命運。依靠這些象征性的國之重器不能保全王者的尊嚴和威望。青銅器上大量的凌厲兇惡紋樣暗示著君權神授、不可動搖,到春秋時期周王已經失去了武力制約諸侯的能力,全國處于割據分裂的狀態。五霸各據一方彼此征戰吞并長達 300年,被滅掉 50多個諸侯國。據考,春秋中后期(前 7-前 6世紀)就出現和使用鑄鐵,冶鐵技術首先應用于生產和戰爭,即制作鐵制工具和兵器,但是直到戰國中期以后鐵器才成為主要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工具,到戰國晚期,鐵制兵器取代青銅兵器,甚至出現了鋼制的更加堅韌的兵器。
李澤厚說“當青銅藝術只能作為表現高度工藝技巧水平的藝術作品時,實際便已到它的終結之處”,鐵器時代到來了。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你方唱罷我登場、風騷一時。他們之所以能夠稱雄一方,無不走的是“興農一富國一強兵”的道路,“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無論如何,鐵制農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漸漸完成了從原始農業到傳統農業的轉變,使得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成為可能。而鐵制(鋼制)兵器的使用,強大了諸侯國的武裝,對于戰爭的勝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墨家強調“實用”的造物思想,無論從歷史的反思還是從其社會現實需要來講都是有意義的。墨子認識到他所在的戰國初期,一國要在政治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首先要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基礎。工具的改進對于時代的進步具有深遠的意義,設計農具和兵器時首先考慮其功能實用的性質,這一思路是符合現實需要的。
2 “形制適從作用”:功能主義造物觀的踐行者
墨家在對于設計的理論問題提出來進行討論的同時,也積極實踐著自己的“形制適從作用”、“形式追隨功能”的觀念。
理論上,春秋時齊人管仲和墨翟都在著述中對“利”的概念提出了明確的見解,墨子認為“拙”與“巧”的分別就在于設計的效益,看產品是否滿足人的需要。法家之祖的管子也認為“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惡害”.但是在實踐操作上,墨家更是實用功能主義的積極踐行者。
首先,墨家具備實踐的條件。從他們的人員構成來看多為一線手工藝工人,出身低微、來至民間,是百工代表,因而能夠做到身體力行:主張兼愛、尚賢、非樂節用。在春秋動蕩的社會背景中,墨家作為平民設計師“逃儒背周”,明確提出自己的人生設計思想,成為繼儒道之外最輝煌的思想成就,墨翟本人也成為中國設計史上最智慧的人物之一。其次,墨家在農業和軍事方面的設計實例很多,《墨子》一書多有記載,從中我們更能體會出他們作為設計者的職業道德觀念。
其中突出者當是與公輸般有關攻守宋城的較量,在圍城與守城器械和戰略上墨子都絕對占據上風。(見《墨子·公輸》)墨子將自己反對不義戰爭、對民眾的熱愛都化為設計動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極力維系著道德平衡。再次,《墨子》一書中不僅有先秦文化中許多設計成就的記錄,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對于光學、力學、數學、聲學、機械、土木領域科學概念理論的闡釋和關于木器、建筑、服飾、兵器的設計技術的記載,逐漸完善了造物規范標準(如比例與尺度等),也啟發了后世藝術設計規律的形成?!肮澯谩?簡化、效益原則是規范化的要求,這些原則長時期地實施在中國古代造物設計藝術之中。
3 結語:“利天下為之”
正是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的努力探索,并對自己學術觀點的堅守,墨家及墨翟本人在當時即被孟子,莊子等極力稱贊:“墨子---利天下為之”、“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墨翟之言盈天下”的現象,成為先秦社會的人心向往。
功能性是產品的第一特征,對于產品在實用和欣賞之間,實用是位于第一層面的。因為功能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產品的經濟效益,對于剛進入封建社會處于成長期的各政權來說,追求經濟效益從而富國強兵具有無比重要的作用。墨家成員多處于社會底層,有著豐富的實踐技能進而摸索出經驗規律并能夠上升為符合科學思想的理論原理,他們用克儉處世精神、高超的技術和知識實現他們的政治抱負(守、防御),技術與戰術并重,墨家由此獲得很高的社會地位。
參考文獻:
[1]李立新。中國設計藝術史論[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2]王荔。中國設計思想發展簡史[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