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群眾路線的哲學基礎與倫理思想探究
【引言】黨的群眾路線的倫理學分析引言
【第一章】群眾路線思想與中國民本與西方民主思想之比較
【第二章】群眾路線的發展歷程與哲學基礎
【第三章】群眾路線的倫理內涵與特征
【第四章】踐行群眾路線的倫理途徑
【結論/參考文獻】群眾路線的倫理內涵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1 章 群眾路線思想與中國民本與西方民主思想之比較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以及西方的民主思想雖然與群眾路線思想有些許相似之處,但其本質內涵與群眾路線思想有根本上的區別,群眾路線思想是對中國古代民本思想以及西方民主思想的超越。
1.1 群眾路線與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比較
“民本”一詞首次出現是在《尚書·五子之歌》中,“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從中不難看出,民本的含義是,廣大民眾是國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牢固了,邦國大廈才能得到安寧。民本,就是“以民為本”,意思就是國家的根本是人民,人民才是國家的主導者,要想國家繁榮昌盛,就必須維護好這個根本。
1.1.1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發展歷程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派別
(一)儒家的“民本思想”
儒家民本思想是我國古代傳統思想文化的主流,其要求是通過規范君主的統治行為,從而達到國泰、君尊、民安的目的。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以維護君主統治為前提的,其重點是調節君民關系。雖然具有古代民本思想的局限性,但是它對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后世的思想進步奠定了基礎。
春秋末年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先驅者。他提出了“仁”、“愛人”等,要求君主尊重和愛護百姓,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對待百姓,制定政策時要符合百姓的心意。孟子是繼孔子后儒家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認為人民的地位是最高的,并把人民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儒家民本思想是我國古代民本思想中一個重要的派別。
(二)道家的“民本思想”
最早有老子提出的“無為而治”觀點,是道家政治倫理思想的核心部分,其實,老子所謂的“無為”指的是順其自然規律,而不會是坐等事情的發生,所謂的“為無為”指的是不要任性隨意去做事情。老子認為人民具有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豐富自己,自己充實自己的能力,而政府要做的就是幫助人民, 讓人民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發展自己。社會就能長治久安。道家以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為終極目標,其民本思想中還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蘊含著眾生平等、眾人平等的中心思想。道家的民本思想雖然與儒家的民本思想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對后世的巨大影響都是不容小覷的。
(三)法家的民本思想
在《管子·霸權》中首次提到了“以人為本”.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其主張把武力作為實行霸業的必要條件,管仲基于這一認識,提出了重視民眾的觀點,他把民眾視為提供兵源和給養的重要保證,并不是真正把民眾視為國家的根本,只是把民眾當作了戰爭的工具??傊?,法家思想是為了驅使民眾為君主的富國強兵事業出力賣命,因而重視民眾。
二、古代民本思想的發展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代民本思想也經過了數個朝代的發展:西周時期的萌芽階段,春秋戰國時期的形成階段,漢唐時期的發展階段和明清時期的完善階段。
(一)西周時期的萌芽階段
在人類社會早期,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極其低下,古人無法對客觀世界做出合理的、科學的解釋,“神”的觀念由此而來。人們在早期社會中處理的并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是人與神的關系,早在殷商時期,天道、鬼神的觀念就一直是社會的統治思想。盡管如此,在國家正式形成前,民本意識也已經萌生了。形成“民本”思想的表現就是氏族制度的形成,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著關于“五帝”和大禹躬身實踐,為人民謀福,并注重教育感化人民的傳說,這表明早在“五帝”、大禹時代“民本”思想就已經開始萌芽。
到了周朝,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殷朝的滅亡和周朝的建立,動搖了人們天道、鬼神的觀念?!渡袝けP庚》提出“重我民”,宣稱要以廣大人民為本,將君主權利的行使與政治統治解釋成是造福廣大臣民之舉。周朝的政治家周公提出了“天命不?!?、“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等思想,不光將“民”提升到了政治的高度,還對政治統治中的“德”進行了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研究,把“德”納入了政治體制內,宣稱德的內容就是“敬天”和“保民”,而且“敬天”的關鍵就是“保民”,這無疑又使“民本”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形成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在我國古代社會中是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時期。諸侯爭霸、社會動蕩,新生的封建制度取代了落后的奴隸制度,統治者都知道要想治國安邦,必須以民為本。
并且隨著私有觀念的發展以及周朝天子權勢的衰落,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也導致了思想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上文在介紹民本思想的內涵時提到了儒家思想及孔子的主張,這里還得再提一下??鬃印盀檎缘隆钡闹鲝?,要求統治者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也被稱為“德治”或“禮治”,這種統治思想主張把德與禮施之于民,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傳統觀念,也沖擊了貴族和庶民間那條明顯的界線。他第一個提出了“愛人”的思想,并把“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當作最高的道德追求。這些思想充分的體現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后歷經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22][316]、荀子“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23][179]、老子“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24][15]“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25][223]等等種種關于“民本”思想的學說與主張,使得“民本”思想的內涵日益豐富,體系逐漸形成。
(三)漢、唐時期的發展階段
漢、唐時期,傳統民本思想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漢、唐都經歷了前朝的暴政被推翻的殘酷現實,統治之后統治者們都反思前朝的滅國教訓,更加注重“安民”、“撫民”、“為民”、“愛民”.漢朝的思想家把儒家的民本思想和道家的無為思想整合起來,發展了重民、為民、愛民的思想,形成了一套新的民本思想體系。漢朝經歷了秦亡,總結了教訓,在統治當中,更加注重對人民的安撫。賈誼認為,民眾是統治的根本,只有安撫好人民,保障人民的生存環境,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定統治。由此可見,漢朝將“安民”“撫民”思想作為其民本思想的核心。兩漢的思想家也以“撫民”為核心,兼收并蓄了以往的思想,建立了一套系統的理論體系。唐朝時期,民本思想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唐太宗李世民的執政思想就是“仁政”和“民本”,這充分體現了他對于儒家傳統思想的繼承。他認為人民已經不單純是統治者愛戴的對象,更是統治者必須敬畏的力量了,強調了人民才能決定國家的存亡。
(四)明、清時期的完善階段
明、清時期,社會又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封建專制日趨腐朽,階級矛盾尖銳,社會7亟待改變,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使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發展的最高峰。黃宗羲的“天下為公”原則是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深刻批判,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觀點,提高了民眾的地位,王夫之的“君以民為基,無民而君不立”觀點,是對封建制度中“家天下”觀念的深刻抨擊,反對君主專權。這三人的觀點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民本思想,對“民”的價值和意義的認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封建專制統治,使得這一時期的民本思想并沒能擺脫傳統的儒家思想,沒能發展成為民主思想,但是其反對專制的思想使得民主思想初露端倪。
縱觀我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發展史,歷經了萌芽階段、形成階段、發展階段和完善階段,使民本思想從最初的意識層面發展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并進行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其對后世民主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1.2 民本思想的歷史作用
古代民本思想肯定了民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國古代思想中最核心的內容。它反對野蠻、粗暴的治理國家,更多提倡的是用禮、仁和德治理國家,認為社會的基礎和國家的根本就是民,要求通知者要做到“安民”“保民”“養民”“富民”.事實證明,古代民本思想是有利于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的,對社會進步、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歷史上,凡是重視民本思想的統治者,其統治時期都取得了好的成績,例如:漢文帝與漢武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文景之治”,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清康熙帝和乾隆帝時期的“康乾盛世”.而相反,凡是暴君,都會引起大的社會動蕩,最終導致亡國,例如:唐朝的唐僖宗和宋朝的宋徽宗,任用官吏并不以官員的能力為考核標準,而是以誰的球玩的好來定奪,明朝的明熹宗,身為皇帝,并不想著如何治理國家,終日不理朝政,只想著做木匠,導致明朝末年經歷了多年機器黑暗的閹黨專制。由此可見,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不過,我們應該指出,雖然古代的民本思想在一定時期內發揮出了積極的作用,也為我國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它卻不能同近代民主思想劃等號,我國的古代民本思想的時代背景決定了它不可能像近代民主思想一樣先進,因為,古代的中國長期處于封建專制制度統治之下,思想家們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下,為的是統治者能夠更好的統治,“民為本”的實質其實是“官本位”,并不是真正的“民本位”,所以它不可能像近代的民主思想一樣先進。
1.1.3 群眾路線與中國古代民本思想之異同
在我國歷朝歷代,民本思想都占據著很重要的一席之地,這種思想源自周朝時期,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發展于漢唐時期,完善于明清時期,是關于人民的作用與地位的研究,從表面上看似乎古代的民本思想與我黨一貫倡導和堅持的群眾路線思想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但是實際上兩者卻有著本質的區別。
(一)群眾路線與民本思想的相似點
在對人民的重視方面,民本思想與群眾路線的觀點是一致的?!耙悦駷楸尽笔敲癖镜闹行乃枷?,該觀點認為人民群眾可以斷定一個國家的興盛與衰敗。而我黨始終代表的是群眾的利益,一心一意為人民群眾謀幸福,其核心思想是“黨的一切都是為了群眾,黨的一切都是依靠群眾,我們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又要到群眾中去”.
由此可以看出,在重視人民方面,民本思想與群眾路線思想是一致的,其一致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兩種思想都強調人民的根本地位和重要作用,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曾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22][318]
在孟子看來,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社稷次之,君主是最輕的。我們也可以這樣分析“黨的一切都是為了群眾,黨的一切都是依靠群眾,我們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又要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思想基本內容,可得出,在我黨的思想中,群眾既是主體,又是客體,這也凸顯了我黨的工作重點就是一切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因此筆者認為,古代民本思想與群眾路線思想在強調人民地位和作用方面是有著相似性的。其次,在維護群眾利益方面,兩者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鬃釉岢鲞^“富而后教”的觀點,管仲在《管子·治國第四十八》中提到“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三國時期的王符正有過這樣的觀點“為國者以富民為本”,這些觀點都顯示出了古代民本思想在“富民”“撫民”“惠民”方面的主張。在我黨建立 94 年的歷史進程中,不管是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我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黨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以說,在維護群眾利益方面民本思想與群眾路線思想仍然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
(二)群眾路線與民本思想的區別
當今時代的群眾路線與古代民本思想雖然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二者之間的區別也是非常明顯的,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兩者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不同。中國古代改變不了的屬性就是君主專制統治,君權蓋過了人權甚至法律,民本思想雖然在不斷地豐富,產生和發展歷經了多個朝代,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不管是哪個朝代,都是封建主義社會,他們終究擺脫不了封建制度的烙印,不可能真正的站在人民的角度替人民考慮問題。相反,我黨的“群眾路線”思想是建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之上的,群眾路線思想成立的初衷就是更好的讓人民當家作主,從“五四”開始,我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終于取得了民族的解放與人民的獨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著改革之路的戰略,并且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帶領我國人民走上富國強民之路,這些充分顯示出民本思想和群眾路線思想在時代背景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次,在“本位”思想上的本質區別。古代“民本思想”實際上是一種“官本位”的思想,古代“民本思想”當中的“民”其實是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對象。所謂“愛民”“富民”“撫民”等觀點,都是為了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以民為本”只是一種統治手段,并不是真正的以民為本。而我黨“群眾路線”思想中的“人民大眾”,真正是國家的主體,是國家的主人。因此,群眾路線思想不是我國古代民本思想的再現,而是對古代民本思想的繼承和質的飛躍。
最后,在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上兩者完全不同。群眾路線思想有著一整套科學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由廣泛的走訪與調研,廣泛匯集勞動大眾的知識與經驗,了解大眾的需求,并將其運用于解決人民內部問題,而且還要不斷提高其理論指導的方針就是“從群眾中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是一個往復和不斷發展的過程,它正好符合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實踐--認識--再實踐”的正確觀點。而古代民本思想當中基本沒有涉獵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的內容,更沒有制定為民所想的各種政策與措施。所以在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上,根本不能與群眾路線思想相提并論。
如上所述,筆者認為民本思想與群眾路線思想有著本質的區別。
1.1.4 群眾路線對民本思想的傳承與超越
我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對古代民本思想非常重視,它不僅傳承了古代民本思想中的“愛民”“富民”“順民”的思想,它還沖破傳統民本思想的桎梏,有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本思想,即群眾路線思想。
(一)從“子民”到“人民”
我國古代民本思想中所提到的“民”,一般指的是子民或者臣民,這個“民”是統治階級統治的對象,例如:孔子把“民”稱作“庶民”、“小人”,與掌握大權的“君主”是對立的;而孟子更是將民稱為了“野人”.雖然這些稱呼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把“民”作為統治階級的對立面,與思想中的“愛民”“富民”“順民”的思想其實是一種統治手段,其目的是為了加強其對人民的治理,“只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之本,而不是價值之本”.而群眾路線思想對“民”做出了科學的界定,毛澤東曾說過:“在現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而在十七大上被寫入黨章的科學發展觀,更是提出了以人為本,認為全體中國人都是國家的主人。
所以說,群眾路線思想當中的“民”是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提出的,而古代民本思想中的“民”則是從統治階級的角度提出的,這也就是群眾路線思想對于民本思想的超越。
(二)從“人治”到“法治”
我國古代民本思想建立和發展處在封建制度的背景下,所以我國的民本思想屬于人治的思想,我國古代圣賢曾說過,君主要以民眾為根基,沒有民眾,則根基不穩,君主的統治不牢,其實這樣的觀點其前提就是要承認君主,服從君主的一人統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人治社會”.而我黨主張依法治國,通過法制實現對國家的管理,在法治的范圍內。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這無疑是對古代民本思想中“人治”理念的超越??偟膩碚f,我黨的群眾路線思想是對古代民本思想的傳承和超越。
1.2 群眾路線與西方民主思想之比較
西方民主源自本地歷史文化的積淀,基礎深厚,非常符合當地國家發展實情的需要。就像中國的群眾路線思想一樣,是歷史和人民選擇的結果,適合中國的國情,能夠在中國的社會發展中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1.2.1 西方民主思想的起源
關于西方民主思想的起源,現在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種說法認為現代民主的源頭是古希臘,認為它是希臘城邦獨具特色的政治形成了西方民主?!懊裰髡巍痹谙ED人的歷史中是“人民的統治”的意思。從希臘人的角度來分析,民主政體是城邦政體的一種表現形式。民主政體的最高權力屬于國家的全體成員,并不屬于某個人或某些人的。
公民的概念除王公大臣,還包括本邦血統的普通平民百姓,平等的政治權利在公民內部已經實現,公民有權通過公民大會等機構討論和決定本國的重大事務,這是民主政體的基本特征。但是另有一流行的說法,其大意是,自中世紀英國議會制度開始西方民主開始有了發展,中世紀英國封建制度下國王與貴族不間斷的政治斗爭產生了早期的議會制度。它體現了近代西方民主的基本精神和原則,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它對于限制國王的權力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其中最重要的條款是第十二條,內容是這樣的“國王如想征收任何免役稅與貢金,必須得到全國公議的認可”,第十四條內容如下“只有采取蓋有印章的詔書,并送往大主教、主教、住持、伯爵與男爵處,同時告知會議時間與地點,國王才能征收貢金與免役稅,才有可能獲得全國的公意”,這兩條充分體現了對于國王權利的約束和人民的地位。這兩種說法代表著近年來西方民主思想的開端。西方民主思想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主要派別來進行介紹:
(一)新自由主義民主觀
在十七世紀的英國,自由主義政治就開始萌芽,自由主義民主觀也開始應運而生。
經過不斷的摸索與嘗試,到 1900 年,在西方占主導地位的政治思想體系逐漸變為自由民主思想。新自由主義的特征就是積極發展政府對經濟的干涉,朝著個性解放和人類進步的方向共同發展。人類在本性上都是傾向于民主自由的,因為民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必不可少的。由來已久的傳統自由主義崇尚“絕對個人主義”、“個人至上”,新型的自由民主對個人主義有新的看法與表達。一方面,只有有了道德允許,自由的權利才能正確行使。任何人的自由行為都要保證其他人的權益的完整性,社會公民的自由權利,人人平等。另一方面,自由具有相對不完整性,它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來自外界約束和強制。愛爾蘭新自由主義開創者托馬斯·希爾·格林曾提到:“僅僅擺脫了外界限制或外界強制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恣意妄為而不顧后果的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自由,僅僅為某一個人或集團所獨享而剝奪別人的同等權利的自由更談不上真正的自由”.他的學生倫納德·霍布豪斯也認為如果想要保證一部分人享有自由的權利,另一部分人必須有約束“我們不能允許一個人按自己的意志隨意自行其事,否則會導致其余所有的人除非順從、迎合這個人,意志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從新自由主義角度出發,自由必須是全社會一切民眾的自由,還要受到法律的約束。
(二)精英主義民主觀
有一種民主觀,采取精英理論來研究并辨析資產階級在民主理論方面存在的漏洞,這種觀點就是精英主義觀。精英主義觀是西方民主的代表,它把資產階級的精英主義作為研究重點。他們基本沿襲了羅馬的古典民主觀念,法國文學家盧梭曾經提出過的人民主權的原則。上世紀的密爾、托克維爾在信奉傳統民主理論的同時意識到民主“多數專制”的危險,在他們看來“只有在有教養的少數這部分人中才能給民主制的多數的本能傾向找到一種補充或使之臻于完善的矯正物” .很明顯,這些言論已經出現了精英主義的思潮。
歐豪·韋伯也不把公民的治理作為民主,在他看來,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精髓是理性化。但是歐豪·韋伯并不排斥資本主義民主制,在他看來資本主義的民主實質上是官僚的民主制度,韋伯認為官僚統治和民主政治互為補充、相互聯系的官僚民主論世界上開啟了現代經營民主論點先聲。當代德國著名學者薩托利,參考前人的經營民主論,通過自己的整理、分析與創新,他公布了一種新型的民主理論即反饋式民主。在薩托利看來,公民的治理或者是眾人的治理就是民主,社會的領導者是個別的精英,而大多數的平民就是被統治者,所謂的民主是少數人領導多數人。然而,民主并不是少數人的專制和獨裁的統治。他認為“民主的特點在于這樣一條原則:沒有一個人可以自稱他比任何人都優秀,優秀與否這事一定是由他人決定的”.
(三)多元主義民主觀
在西方,一元民主論廣為流傳,該理論認為政府的權力或決策的權力掌握在人民手里,廣大人民才是國家真正的主人,盧梭的民權精神中徹底的代表著這種一元民主論。其存在不僅僅通過國家的權力來體現,而且社會中的眾多團體也包含在內,由眾多團體共同參與政治決策過程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多元化民主。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由各類協會結合而成的國家就是法國著名法學家狄驥提出理想國家也就是工團國家,如工會、雇傭團、職工代表協會、農林牧副漁協會、工商業者協會等,國家權力應該由這些社會團體所分享,國家權力不能由政府霸占。這表明他的思想已經朝多元主義發展。上世紀初的前 50 年,德國著名的思想理論家拉斯夫代表著政治多元主義。他對于一元國家論不屑一顧,卻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多元主義政治觀的宣傳上。在拉斯夫看來,多元化國家是以眾多地位平等的社會團體為根本的。這類國家并不以社會秩序的統一為終極目標,能夠栽培出欲望、態度和價值才是其價值所在。拉斯夫開啟了現代多元化國家的先河。
羅伯特·達爾開創并發展了當代多元民主論。在他看來:“一個民主社會可定義為一個社會體系,它不僅具有民主的政治體系,而且還有許多其他直接地或間接地起著民主政治過程作用的次體系”,并且他還提出了“在‘民主多元論’或‘多元主義民主'的說法中,’多元論‘和’多元論者‘這兩個術語都指組織的多元論,也就是指在一個國家范圍內許多相對自治的(獨立的)組織(子系統)的存在”.
1.2.2 群眾路線與西方民主思想的區別
我國的群眾路線思想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思想有著許多的區別,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國家制度上,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了資本主義掌握著國家的政權,在是產生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的基礎。資產階級掌握并占據大量資源和財富,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掌握著國家的權力,所以維護資產階級自身的利益是資產階級的必然要求。相反,群眾路線思想則是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現代人民當家作主、全體人民平等的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國家制定的基礎之上的,而它的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所有的人民享受到極為廣泛的民主權力。
(二)民主主體上,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不同于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是無產階級的。資產階級民主的主體的實質是資產階級,其服務目標是資產階級,它代表了少數人的利益。而我國群眾路線思想的根本就是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大多數的中國人民是掌握著國家政權,其人民的含義非常豐富,包含著各行各業的人民群眾,有工人、有農民、有知識分子,以及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愛國者等在內的億萬群眾,其實質是人民代表著國家,他們掌握一切國家權力和社會資源。其代表的是真正的多數人的利益。
1.2.3 群眾路線對西方民主思想的超越
雖然這些年,西方總有一些所謂的“人權衛士”否定我國的民主,否定我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其用意是為了鼓吹西方的資本主義民主,但是無論他們怎么鼓吹自己,貶低我們,也無法否認我國的民主和我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展現出來的優越性。
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和我黨的群眾路線思想使人民掌握國家政權得到了真正的實現,能夠樹立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有利于人民群眾積極主動的參與國家的建設與管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一己之力。我國實行直接選舉,同時適當配合間接選舉,一級代表選舉更高一級的代表,而且對選舉代表的身份有嚴格的要求,這樣做能夠從根本上避免西方資本主義民主“表面看來多數人參加,真正掌權的只是少數”的弊端,切實的落實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二是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黨章中群眾路線思想能夠更好協調國家機關高效運轉,才能使我黨集中精力辦大事,才能使我黨提高辦事的效率。三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我黨的群眾路線能夠為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和諧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