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學術界對德育的研究,從研究的內容看,主要集中于德育目標、內容、方法、途徑和評價等方面,從研究的方法看,以思辨性論述為主,缺乏對德育內容如何內化為兒童青少年的內心信念的心理機制的實證考察。在德育實踐中,如何使外在的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兒童青少年良好的品德,形成個體的道德人格,成為了德育工作面臨的一大挑戰,也是長期困擾廣大德育工作者的一個難題。因此,近 20 年來,道德內化問題逐漸成為國內倫理學、道德發展心理學和德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們認為,系統梳理和總結道德內化的研究成果,分析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研究的趨勢,對提升未來研究的質量和水平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道德內化的研究現狀
社會道德規范轉化為個體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既是發揮道德的社會調控作用,維持良好社會秩序的需要,也是個體與他人和諧相處和適應社會環境的基本前提。但是,相比起倫理學中其他問題的研究,道德內化的研究歷程很短。"內化"(internalization) 一詞,最初是由法國社會學家和教育學家涂爾干(Durkheim,E. ) 提出來的。在他看來,內化就是通過個體的道德社會化,將社會集體意識轉化為個體意識,即把社會意識形態的組成要素轉化為個體的精神結構,實現社會道德的內化。也許由于這個問題研究的難度較大,"內化"或道"德內化"概念提出后,很長一段時間并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國外社會心理學、道德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學對此展開專門研究也是 20 世紀中后期開始的。
關于道德內化,已有研究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1. 對道德內化含義的理解。English 等(1958)認為,內化就是把外界事物融合到自己的身心系統,即把他人或社會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和行為模式轉變成自己的認識、價值標準或行為準則[1](P. 272)。Kelman(1958) 對內化的解釋是,當個體為了使自己的信念和行動與自己的價值系統保持一致從而接受他人或群體的影響,這就是內化。
個體接受外界影響對自己具有內在的激勵作用。
個體接受相關的觀念、采取相應的行動可能對其面臨的問題的解決是有用的,或者是與其價值定向相一致的,或者是受其價值觀所驅使。Kelman所說的內化,是外界影響所達到的最終結果,是指來自外界影響源的價值標準、態度或規范進入到了個體的心理系統,成為個體內部心理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以此指導個體的行為[2].克拉斯沃爾、布魯姆等(1989)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建構了一個包括若干階段的價值內化連續體。內化過程是一個持續的變化過程,個體首先觀察到某種現象,對此作出反應和評價,最終將其納入到自己內在的人格結構。它包括接受、反應、價值評價、組織和由價值或價值復合體形成的性格化等階段[3](P. 33 -37)。Martin(2006) 從廣義的角度給內化下的定義是,內化是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心理過程,將公開的以語言表達的和其他相關的社會文化轉化為個人的認知和其他心理現象[4].
近年來,國內研究者對道德內化也做過界定。
易法建(1998) 認為,道德內化是個體通過社會學習,接受社會影響,將社會道德規范、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等轉化為自己內部的道德人格,并表現出相應的道德行為的過程。道德內化從實質上講,就是將通過學習獲得的社會道德知識轉化為自己內在的道德信念的過程,即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的品德的過程[5].顧海根(1999) 提出,道德內化是個體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將社會道德規范和道德要求轉化為自身道德動機的過程,使個體在無外界監督和壓力的情況下能夠表現出道德行為[6].許啟賢(2003) 認為,道德內化的實質,就是社會對人們提出的各種道德要求轉化為個體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7].
上述認識的共同點,都是強調道德內化是個體通過接收外界環境的影響,將外在的道德規范或價值標準轉化為個人內在的價值標準和道德準則,并形成個體的品德和道德行為的過程。上述觀點強調的是社會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強調的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受動性一面,忽視了個體在道德建構中的主體作用或主觀能動性。
與上述認識形成對照的是,強調道德內化的主體作用、主動性、建構性和能動性。唐凱麟(2001) 提出,道德內化是個人在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主動學習、選擇和認同社會道德,將社會道德轉化為自身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形成個體品德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個人道德是社會道德內化的結果[8](P. 161)。魯潔、王逢賢(2002) 認為,道德內化是通過個體對社會道德的選擇、認同和接納,將社會道德融入自己的品德結構,轉變為個人的內心信念,并以此指導和支配自己的行為[9](P. 358)。易小明、趙靜波(2006) 提出,道德內化是個體學習、選擇、改造和發展社會道德的過程,是個體按照時代要求和自己的道德需要對現有的社會道德體系進行分析、批判和揚棄,從而形成個人內在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人格的過程[10].胡林英(2007) 也明確指出,道德在本質上是一個高度自主、自覺的人的領域,是人的主體性得以最深刻展示的領域。因此,道德內化的過程就是個體主動探索,認識自己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應然關系的過程,它不是單純的接受外界影響和灌輸,盲目遵從既定規則,而是通過對現有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范的獨立思考、主動選擇,把外界的道德規范轉化為自己的道德需要,形成主體的道德意識的過程[11](P. 30)。
2. 對道德內化過程的研究。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Kelman(1958) 于20 世紀50 年代在研究社會影響時,基于社會影響導致的態度變化,總結態度變化要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 遵從(compliance) 、認同(identification) 和內化(internalization) .遵從是個體希望獲得他人或群體的贊同和肯定時發生。
個體接受他人或群體的影響,表現出對外界期望的誘導性行為并不是真心實意的,他們只是為了獲得外界的獎賞,避免懲罰或責難。因此,從遵從行為獲得的滿足感可歸結為接受影響帶來的社會后果。認同是在個體因為想要同另一個人或群體建立或維持一種令人滿意的關系而接受影響時發生。個體之所以采取誘導行為,是因為它與理想的關系有關。從認同中獲得的滿足感可歸結為遵從之類的行動。內化則是個體真正接受社會影響,采取誘導行為能獲得一種內在的激勵。誘導行為與個體的價值觀相符,與個體的需要一致。
個體所采取的誘導行為能整合到其現有的價值體系之中。因此,從內化中獲得的滿足感可歸結為新行為的內容本身[2].
克拉斯諾爾、布魯姆等(1989) 等人通過對價值內化的過程的研究,總結出內化要經歷的五種發展水平或階段。首先是接受(receiving) ,個體覺察到引起情感和行為、形成發生情感的復合體的刺激; 其次是反應(responding) ,個體對情感刺激做出固定的反應; 再次是價值評價(valuing) ,當個體的行為始終如一時,他開始持有某種價值標準;第四是組織(organization) ,個體把各種價值組織成一個體系; 最后是由價值或價值復合體形成的性格化(characterization by a value or value com-plex) ,個體根據一套相互聯系的價值觀、建構或世界觀,對負有價值的各種情境做出始終如一的反應[3](P. 33 -37)。
我國學者燕國材(1997) 把道德內化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 定向階段,這是道德內化的準備階段,主要任務是確立內化目標,激發內化動機。(2) 認識階段,這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結合。個體首先通過觀察形成一定的道德表象,在此基礎上形成道德概念和道德觀點。(3) 評價階段,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價值標準對道德現象的社會意義進行判斷和評價,形成一定的道德態度。道德評價蘊含著道德情感,它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結合。(4) 順從階段,是個體在沒有完全認識到道德規范的意義、價值和必要性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服從外界要求,遵守道德規范,執行相關命令等。這是處于道德他律階段兒童的道德行為表現。(5) 認同階段,主體在認知上表現出對外界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意義、價值和必要性有較深刻的理解,情感上表現出對相關行為規范自愿的接納和贊成,意向上表現出遵守相關規范的自覺性。外界的道德規范已被納入到個體的品德結構之中,與個體內在的道德信念融為一體。(6) 良心化階段,個體已自覺認識到自己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能獨立評價自己的思想言行,主動調節自身行為以符合道德要求。個體道德發展到良心化階段,標準著道德內化的真正完成[12].
魯潔和王逢賢(2002) 將道德內化分為感受、分析、選擇三個階段。感受是指外界道德現象的相關信息引起個體的感知和注意,形成心理表象;分析是指以道德表象為基礎,辨析、評價相關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及其社會意義,形成個體的判斷和認識; 選擇是指個體以自己獲得的對相關道德準則的認識為基礎,形成一定的品德結構,以此同化外界的相關道德規范或對自己的品德結構進行改組以順應相關的道德要求,從而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品德結構[9](P. 358)。
胡林英(2007) 將道德內化過程分為虛壹而靜、以身體之、知行合一三個階段。虛壹而靜,是指克服偏見和前見,無主觀偏向地學習道德知識,接受新的道德觀念。主要包括道德經驗和情感共鳴兩個環節。二者相輔相成,合二為一,情義交融,以此促進個體道德圖式對新的道德內容的同化; 以身體之,是指道德主體積極、主動將新的道德經驗、道德要求納入到個體現有的道德圖式之中,通過對新舊道德知識的加工處理,實現新舊道德知識的協調和一致,使新的道德知識和道德要求成為個體內在道德圖式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對此表現出較強的積極情感和自覺的遵循意愿; 知行合一,是指個體不僅通過道德內化形成了自己內在的品德結構和道德圖式,而且能夠自覺地將內在的道德信念轉化為具體的道德行為,實現化外在規范為內在德性與化德性為德行的統一。[13]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學術界對道德內化過程的認識和道德內化階段的劃分盡管不盡一致,但從實質上看,它們都揭示了道德內化由外到內,由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由道德自律到道德自由的演化和轉變。
3. 對道德內化的心理機制的研究。盡管幾乎所有的道德發展理論都對道德內化問題進行過探討,也形成了或多或少的認識,但迄今為止,學術界對道德內化的心理機制缺乏系統的探討。心理學領域中的行為主義、精神分析理論、認知發展理論、信息加工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等分別從強化、自居作用、角色扮演、觀點采擇、移情、自我強化與自我調節等方面分析道德內化的心理機制。我國有學者對來自不同心理學流派中關于道德內化的心理機制做過引介和歸納。他們指出,道德內化,主要是通過模仿學習、認知加工、角色扮演、認同自居、自我強化等方式實現的[5][6][14].
4. 對道德內化的途徑和促進道德內化的方法的研究。心理學中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都強調兒童的品德是兒童在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的。兒童青少年生存于其間的社會生態環境對個體的影響作用和具有主體性的個體的主動建構,是個體品德形成的基本途徑[7][10][15].秉持這樣一些思想主張,德育理論界和一線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促進道德內化的一些建議和操作方法,如優化道德環境、革新傳統社會道德與學校德育內容、尊重個體的主動性、遵循個體道德認知能力施加教育影響等。[16]
二、簡評
綜上所述,倫理學和道德心理學等學科對道德內化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對道德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但由于道德內化的復雜性以及研究時間較短,我們發現,已有研究還存在以下問題:
1. 研究方法上,思辨性論述較多,實證研究、對實證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以及基于實證研究的理論建構還很欠缺。
2. 對道德內化的具體的、微觀的心理機制的研究較少,尤其缺乏對微觀心理機制的系統研究。不同的心理學理論流派雖然觸及到了道德內化的某些心理機制,但對不同機制之間的關系和整合缺乏足夠的重視。
3. 對道德內化過程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成人的,忽視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群體道德內化的特點的研究,對處于道德內化關鍵期的兒童、青少年的研究還很薄弱。這可能是當前兒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難于取得實效的一個重要原因。
4. 道德心理學雖然對影響道德內化的主客觀因素有過一些實證研究,但對諸多影響因素及影響機制缺乏系統的歸納和建構。
5. 學術界提出的促進道德內化的方法還很瑣碎、經驗化色彩濃厚,科學性、系統性不夠。
三、未來研究的展望
(一) 未來研究的重點
針對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我們認為,今后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1. 道德內化的含義及實質。在對道德內化含義和實質的把握上,重點要關注道德內化到底是指向于道德發展的過程還是結果,又還是二者的統一; 道德內化到底依靠外界環境因素的單方面塑造,還是主體主動建構,又還是二者的相互作用等問題。
2. 道德內化心理機制的整合構建。主要解決到底是哪些心理因素參與道德內化,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心理機制是怎樣的等問題。
3. 不同年齡階段兒童、青少年道德內化的發展。主要解決不同年齡階段兒童、青少年道德內化所受的外界影響因素有哪些,參與道德內化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內外因素產生作用的機制如何,道德內化的特點和表現怎樣等問題。
4. 綜合考察影響道德內化的主客觀因素,構建道德內化過程和結果的整合模型。
5. 道德內化研究成果在道德教育中的應用,即依據道德內化的心理機制和影響因素,制定兒童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科學方案。
(二) 未來研究的基本思路
1. 倫理學研究既應從哲學的層面探討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不同社會的道德規范的形成和演變,又應借助于相關實證學科,特別是道德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加強對社會道德與個體品德之間的關系以及外在的道德規范如何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機制的研究。這樣才能既保證特定時期所需要的普遍倫理規范的合理性和恰當性,又使社會倡導的道德規范深入人的內心,使其能被付諸實踐,形成普遍的道德氛圍和道德秩序,維護社會的和諧和安定。
2. 內化,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其過程表現為個體利用各種內在心理因素的共同參與和綜合作用,接受外界環境,如家庭、學校、社區、媒介等的影響。道德內化是主體與客觀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既有個體受環境影響的被動性,也有個體參與、體驗、感受、選擇、認同的主動性。道德內化的結果表現為個體品德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個體的品德心理結構既是道德內化的結果,又是新的道德規范內化的基礎。依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我們認為,個體品德結構在面臨新的道德情境和道德規范時,也是通過同化和順應的作用而不斷發展的。
3. 關于兒童青少年道德內化的研究應整合倫理學和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并綜合運用哲學思考和實證研究的方法。借鑒倫理學的成果,以保證道德教育的方向、目標和內容的合理性,這方面的研究應屬于價值研究的范疇,借鑒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以保證道德教育方式、手段的科學性和恰當性,這方面的研究更多地屬于實證科學的研究范疇。我們認為,在道德教育的研究中,將二者結合起來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如此,才能取得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在德育實踐中,也才能取得真正的實效。
4. 兒童、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的過程,也即是道德內化的過程。這一過程表現為外界環境施加教育影響和主體自身積極主動的內部建構的交互作用過程。外界的影響要產生實際效果,必須重視個體品德發展的年齡階段特點和內部建構過程。
5. 兒童、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必須基于道德內化的心理機制和心理規律。教育者必須科學把握兒童、青少年道德內化的規律,綜合運用多種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English,H. English,A.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and psychoanalytical terms. New York: David McKay,1958.
[2]Kelman,H. C. Compliance,identification,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8(1) .
[3][美]克拉斯沃爾,布魯姆等著。 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二分冊) : 情感領域[M]. 施良方,張云高譯。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4]Martin,J. Reinterpreting internalization and agency throughG. H. Mead's perspectival realism. Human Development,2006,49.
[5]易法建。 論道德內化[J]. 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