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文學論文 > > 中國古典教養制度溯源及其優越性
中國古典教養制度溯源及其優越性
>2024-01-15 09:00:00



“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之發展必得教育而成。而國家、民族之發展乃個人發展之匯集,故國家、民族之擴大繁昌,必賴于教育之力。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必有一套自己之教育體系與制度。作為文明獨立起源之中國,其教育體系與制度,必有特立卓異之處??屏治榈略?一切歷史皆是思想史。中國歷史文教傳統久遠且深厚,其歷史更具思想深度與內涵。全部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思想教育史?!爸辽僦袊磺兴枷胫髂X,或重心,或其出發點與歸宿點,則必然在教育?!保?]234可見,教育在中國文化體系中,其地位及作用,十分重要。是以研究中國古典教育,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之最重要內容。然而,與現代教育制度之偏重知識技能不同,中國古典教育制度更注重“養子使作善”??鬃釉?“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惫蕿檠芯糠奖?,特示之與現代教育之區別,稱中國古典教養制度而不稱“教育”。

一、中國古典教養制度探源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其教育必隨其文明發源而源遠流長。柳詒徵撰寫《中國教育史》,論中國教育自伏羲時代始。然而伏羲至黃帝,其歷史皇古難考,渺不可征。司馬遷寫《史記》自黃帝開始,黃帝時代入中國正史。但司馬遷對黃帝時代之事跡多存闕疑?!渡袝酚涊d唐虞之政,其事甚詳?!对娊洝芬灿邢某L。但《尚書》與《詩經》之主體部分則是西周時代史跡,其中所載西周時代之教育,詳備可考。是故,錢穆先生以為,研究中國古代教育,姑且從西周時代開始。

可以這樣說,中國古典教養制度,溯源于伏羲時代。經黃帝、唐虞、夏商時代之發展,至西周時代,其制度逐漸趨于完善。故柳詒徵說:“三代學制,惟周大備”[2]49。

在西周時代,學校有辟雍、泮宮、庠序、瞽宗等。

辟雍是西周中央所設之大學,用來推行禮樂教育,以對外宣揚教化?!栋谆⑼āさ抡摗吩?“辟雍所以行禮樂,宣教化?!笨梢?,辟雍是天子宣揚禮樂教化之教育場所?!墩f文》曰:“泮,諸侯餉射之宮。西南為水,東北為墻?!便鷮m應是諸侯所設之地方大學,是諸侯宣揚禮樂教化之教育場所。古代以目盲者為樂官,樂師稱瞽者。古代教育又以典樂為主,故學校又稱為瞽宗。

古代學校也稱庠序。孟子曰:“校者,教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毕纳讨苋逃幻}相承,其教育主旨皆在于發明人倫,修德宣化。又據孟子:“庠者養也,序者射也?!别B就是養老,古代天子有養老之禮,在學校行之?!抖Y記·王制》篇曰:“養耆老以致孝?!薄抖Y記正義》疏:“靜養耆老,所以致恭孝之心?!笨梢?,養老是施行孝道之教化,以上示下,使人人皆生行孝之心。古代有射禮,習射即是習禮。

又因“武事重于文事”,習射乃古代男子必學之藝。后來,孔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蓋西周時代已有。學校專言射,應代言六藝之教。

六藝之教,乃專門教育。人倫之教,乃全人教育。此兩者,周代學校,兼而有之。然六藝之教雖為專門實用之教育,其中自有禮義精神在,所謂“習射亦所以培德”是也。人倫教育,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做事,其“人倫”之明體現在專門實踐中。

故六藝之教與人倫之教相通,而精神與行動并行。

西周教養制度趨于完備,實賴于周公之力。周公吸取三代,乃至于伏羲時代之教育經驗,成功定制了一套教養制度,即后世所稱之“禮法制度”。

但西周為封建制,其教養制度之重點在于家族。按照辜鴻銘先生之說法,西周之“禮治”屬于“家族宗教”,學校教育乃“家族宗教”之附屬物。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家族宗教”及其教養制度逐漸不適應歷史發展之潮流??鬃映?,提出儒家學說,變“家庭宗教”為“國家宗教”。所謂“國家宗教”,就是孔子將“家庭宗教”中對父母的愛———孝道,擴延至忠君愛國。中國古典教育制度開始以“國家宗教”為核心,而學校就是國家宗教的教會。

辜鴻銘說:“在中國,在儒家學說的國家宗教里,這種組織就是———學校。在中國,學校是孔子的國家宗教里的教會?!保?]40孔子雖然以“國家宗教”替代了周公的“家庭宗教”,但繼承和保留了“家族宗教”的核心部分,即“家族祭祀”??梢?,孔子與周公之教育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所以,錢穆先生說,“此項中國傳統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創始于三千年前的周公,完成于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保?]192中國古典教養制度之精神與理想,自孔子后,一直延伸到清末,而不曾發生過根本的變化。

無論是“家庭宗教”,還是“國家宗教”,都只是辜鴻銘先生類比東西方文化的一種說法。眾所周知,“在中國的文化體系里,沒有創造出宗教?!保?]192在現代社會里,宗教主情感與信仰,教育主知識與理智。宗教滿足心靈之需求,教育滿足大腦之需要。對于人類來說,兩者皆不可或缺。中國古代沒有創造出宗教,不意味著中國古人便無情感與信仰之寄托。沒有宗教,教育便理應承擔了這一職責。也就是說,中國古典教養制度既主情感與信仰,又主知識與理智。在中國古代,教育不僅承擔傳授知識的職責,更擔負起了宗教所具有的責任。

中國古典教養制度,是學校教育、社會倫理教育、祖先祭祀、宗教信仰、個人自修之綜合體。在這個綜合體里,以祖先信仰為核心,以禮樂為手段,以個人教育自由為目的,構建起人類文明的合理而恒久的大一統秩序。

古代學校,有公立學校、私立學院,有書院、禪院、道院等。公立學院為中央和地方所設,如西周之辟雍、漢之太學。而書院、禪院、道院等皆私人講學,歷代不勝枚舉。春秋時期,孔子居無定所,亦可隨處設教。此外,個人自修也是古代教育的一大形式,讀書人讀圣賢書,自學成才,在歷史中俯拾皆是。

按錢穆先生的說法,“在中國歷史上,官辦教育亦終不為人重視?!保?]226中國古代官辦教育主要是“行禮樂,宣教化”,輔助政治運營,其政治意味濃厚,代表的是官方意志形態,即政統??鬃雍?,中國古代教育,皆推尊于孔子,孔子代表的道統獨立于政統之外??鬃娱_啟私人講學之端,古代讀書人羨慕孔子,稱孔子為“素王”,私人講學之風由此而長盛不衰。是故,“中國教育史上,其真實影響力者,多在社會私家講學之一途?!保?]231中國古代教育,入中央大學者及入私家書院者畢竟只在少數??鬃訛樗凶x書人的“圣人”,讀圣賢書猶如教徒之讀“圣經”,有志于學而不得入于學?;驎赫?,便竭力追求儒家經典,亦可以自修成才。

中國古典教養制度,以祖先信仰解決宗教問題,并作為整個教養制度之核心。人之需要宗教,是對死后的一種妥善安排。西方之宗教,死后入天國是一種妥善安排。而中國先人,則認為其生命可以通過繁衍子嗣而得以延續。祖先得到子孫之追念和祭祀就是生命得以延續之圣神而莊嚴的儀式。

祭祀祖先解決了宗教問題。對祖先的崇拜和祭祀———孝道,是中國古典教養制度的核心問題。是以,后來之十三經以《孝經》為首。中國古典教養重在“養子使作善”,而“百善孝為先”,正是這一理念之準確而完滿表達。

在現代人眼里,中國古代社會,教育根本得不到普及。但觀古代社會之事實,雖不識字之愚夫愚婦,亦能熟知中國文化之精義。中國古典教養制度之偉大,正在于此,中國歷史之恒久延續也在于此。

中國古典教養制度以孝道為核心,儒家精神可以通過祖先信仰一代代傳承下去。儒家典籍可以毀壞,士大夫也可以有叛逆之時,但中國文化精神可以穩固地經愚夫愚婦而恒久不斷地傳揚下去。是故,“當世衰道微,士大夫成為文化罪人的時候,中國文化的真正的精神。反常常透出于愚夫愚婦之中,賴其‘死守善道’的一念至誠,以維族命于不絕,此種情形訖晚清而未改?!保?]22可以說,中國古典教養制度如此包羅廣大,其奧秘在于中國人追求情感與理智之統一、追求大腦與心靈之統一、追求現實與永恒之統一。

二、中國古典教養制度之優越性

中國古典教養制度,以人文精神為其核心,其目的是構建以人文精神為根本的人類文明的大一統秩序。相比之西方文明,或其他文明,其教養制度的特點和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當然,金無足赤,其或許也有諸多缺點。但本文所關注的只是其優點。

其一,游走于科學與宗教之間。

對于現代教育來說,科學與宗教之分界是嚴格的??茖W是科學,宗教是宗教??茖W解決的是理智和實用問題,而宗教則是解決的信仰問題?,F代之教育也主要集中于科學之上,而宗教則是教會的事情??茖W與宗教并沒有交集,兩者也并無明顯的相互影響。所以,現代人接受了完整的教育之后,其信仰往往也是缺失的,必須從教育體系之外尋找信仰。當然,主要是去宗教尋找。然而,要命的問題出現了,就是一直以來的科學教育與宗教信仰是相互排斥的。完全皈依宗教,則一直以來接受的科學教育是純屬徒勞,浪費時間;而不皈依宗教,則始終找不到信仰,人終歸是一個無靈魂的軀殼而已。沒有科學的應用知識與能力,現代人又很難生活。一般說來,人終歸要向現實妥協,宗教信仰便徹底淪為形式和表面。人最終還是沒有找到真實的內在的信仰,內心終將是一片荒蕪。內心的荒蕪,終將導致人性的缺失。而科學知識和技術在人性的缺失下,終不免誤入歧途,嚴重者可以使人類陷入萬劫不復之地。轉基因技術的濫用,以及核武器的失控等都是這種歧途所在。但問題遠沒有結束,科學的去宗教化,使得宗教徒之信仰面目全非。極端宗教主義者,便以此作為清理叛逆的借口,煽動叛亂,引發宗教沖突,等等。

現代教育之不能建立合理的人類秩序,顯而易見。在此,我并不想否定宗教的功能,或者不承認科學的好處。只是,現代教育體系將科學與宗教截然分開,似乎并不是人類文明大道之坦途。對此,中國古典教養制度顯然有著不同的用力與方向。

在中國古典教養制度里,科學與宗教各得其所,并互相作用,相得益彰。在儒家學說中,孝是根本。對祖先的崇拜與祭祀就是宗教信仰及其儀式,也就是孝道。孝道作為一種信仰,是一代代合理的情感流動及倫理秩序,使得家庭、國家乃至人類無限繁衍昌盛下去。在這個信仰體系中,人不只是一個人,人人都是承前啟后的,都是繁衍下去的關鍵一環。我們信仰祖先,同樣信仰子孫對我們的信仰。讓家族、國家、人類合理美好地繁衍下去就是孝道的信仰,是所有事情之前提?!安恍⒂腥?,無后為大?!比绻?,一代中斷了,便是不可饒恕的錯誤。相當于家族歷史的終結。因此,人人守此信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絲毫不得怠慢??茖W作為日常實用之技能,必得以此信仰為前提。不走極端的科學,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是孝道信仰下的必然發展。

人類之繁衍昌盛,社會之長生久安是孝道信仰下的自然理念。因此,我國先民之認識對象集中于現實人生上,諸如政治、社會、教育、文藝等。對神鬼敬而遠之,因此也不會在彼岸多用心力,宗教自不會真正產生??茖W研究也自會著眼于社會人事之上,而不至于為科學而科學,去深入地探索下去。

所以中國古典教養制度,只會在科學與宗教之間游走,既不會陷入宗教,也并不向科學作更深進入。因此中國古典教養制度“既無西方宗教性格,亦缺乏西方科學精神,而在人文本位上,則已漸漸到達一融通開明之境界?!保?]120此“開明之境界”,必能指引科學之合理發展方向,必能充實人生之內在信仰,使得人類文明恒久穩定地滾滾向前。

其二,學校造賢,與選賢相獨立。自西周以來,教養制度與選舉兩者并重。西周之教育,權在貴族,鄉學俊逸之才可以入于太學,并由此而參與政治。雖云貴族教育,平民亦可以以其才學而流通于上層。但畢竟學在官府,政府領導學術是毫無疑問的。春秋之后,官學流于民間,諸子百家開啟民間私人講學之風。特別是孔子,“以一平民,把以前相傳的貴族教育開始轉移到平民社會來,開出此下平民講學之風?!保?]209如上所論,西周之教育核心在于“家族”,辜鴻銘稱之為“家庭宗教”??鬃右姶呵飼r,封建制土崩瓦解,天下非封建貴族之天下,一變而成天下人之天下?!凹彝プ诮獭敝窒扌员阃癸@出來??鬃永^承周公之志,在“家庭宗教”之上,發揮出一番大道理,變換出一個“國家宗教”來?!皣易诮獭本褪窃凇凹彝プ诮獭钡木捶钭嫦然A上,推延至天下人皆“忠君愛國”上。非但要“忠君愛國”,還要把“治國平天下”作為一種信仰。人人皆可以通過自身修養,即“修身齊家”,而“治國平天下”。此時政治已非貴族之特權,而成為每個讀書人之平等權利??鬃娱_辟這一項,奠定了以后二千多年的“士人政治”格局。

而據錢穆考證,“中國教育史上,官辦教育亦終不為人重視?!庇帧捌湔鎸嵕哂绊懥φ?,多在私家講學一途?!笨梢?,中國古典教養制度中,賢士人才之培養多出于私學??鬃又寮揖裼质恰白员咀愿钡?,私學尊奉儒家之獨立自由精神,往往不受政府權威約束。如徐復觀所說,“儒家‘自本自根’之精神,既可不需要外在之上帝,則在政治上豈能承認由外來權威而來的強制作用?!保?]23故在中國古典教養制度中,私學嚴格按照儒家的標準培養人才,并不參考政府的標準和旨意。這就是所謂的“道統”獨立于“政統”之外。

歷代政府選拔取士,皆選取的是民間為學之士。雖各個朝代選拔考試標準并不相同,但正因選取的是具有獨立精神的士階層,政治之清流活水才源源不斷,并依此增強政府乃至社會之生命力。

但考試本身作為選拔標準,代表了政府之用人標準和旨意。雖則儒家有“自本自根”之精神,但仍不免為世俗所趨鶩。然正是這獨立精神,使得“公私教育,常成對立之勢?!比寮揖竦摹白哉郧濉惫δ?,由此可見其偉大。此種“自正自清”,還應得益于孔子之如宗教主一樣的光耀千秋之精神光芒,這一身份與光芒,足以讓世代讀書人崇拜而信仰。

中國古典教養制度,其培養之人才是獨立的,為構建光明合理的大一統文明秩序而培養的,不是為一朝一代而培養的。是故,賢士總能給腐朽的政治注入清流,增強政治之生命力。尤其重要的是,這一制度,使得中華文明并不因一個朝代的滅亡而中斷,而是永久恒定地隨時間走下去。

其三,有教無類,無分貴賤及種族。

中國古典教養制度,自孔子后,一直追求“有教無類”?!坝薪虩o類”內涵甚廣。一者,民眾資質有所不同,賢愚有別,但皆可受教。二者,無論社會身份等級如何,上至天子貴胄,下至貧寒之家,亦同等受教。三者,不分疆界,無論種族,皆在受教之列?!兑住方浽?“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奔词谴巳咧x。

“有教無類”,是教育思想的偉大創建,也是中國古代文明一直以來演化并自覺追求的必然結果。

帝舜出身側微,得堯之教化,以孝道行于天下,并最終得禪讓而為天子。教育不分貧賤,得而成之,便可“光宅天下”。西周確立封建制,以貴族主宰教育,但鄉學與太學仍可流通,下民之俊逸之士仍可與貴胄同等受教。至孔子時期,封建制度瓦解,學問轉向民間??鬃印耙砸黄矫?,而把以前相傳的貴族教育開始轉移到平民社會來,開出此下平民講學之風”??梢?,自有明確歷史記載之唐虞時代,一直到孔子,其教育平民化之趨勢甚明。至孔子,則最終確立兩千五百年以來的中國古典教養制度平民化時代。

孔子曰:“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瘪R戎的《民族社會學》引申之曰:“中國有惡則退為夷狄,夷狄有善則進為中國”。

此兩者,皆是明“有教無類”之道理也。中國古典教養制度,不區分種族的物理特性,只認可種族的文化教育標簽。接受華夏文化之教育,便是華夏;接受夷狄風俗,便是夷狄。此理念之背后涵義是,教育沒有種族之界限。這一點,顯示了中國古典教養制度的包容性與博大性。中華民族能同化不同種族而最終融為一體,中國古典教養制度的這一理念功不可沒。

其四,貴人盡性,以全人生。中國古典教養制度,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成全人格的完善與完美。并以此人格之美善而達成功業之成就。人格之美善在于內,功業之成就在于外。養內而成外,是其一大特征。人格之美善,首先要從內心之誠修煉起。以內心之誠而不斷關照自身,以促進自己人格的完善。

然后,才可以用此之已明之誠關照萬物,乃至天下,并以所關照之天下萬物反求于此內心之誠。這就是所謂的“反求諸己”。如此循環往復,人格得到不斷的完善和充實,而外在的事功也自然順成。

《大學》之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四條目專注于內心,而后四條目則是現實的外在人生。前四條目在前,而后四條目建立在前者之上而成。
盡人之性,必先內心能有“自得之地”。故中國古典教養制度,提倡“自得”之教?!睹献印る墓稀吩?“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徒而震德之?!?/p>

教育之道,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和手段,勞、來、匡、直、輔、翼,皆所謂使人到達“自得之地”。自得者,內在學問生成也。知識、實踐內化為人生內在之智慧。知識是外在的學問,智慧是內在的學問,知識通過實踐內化為人生智慧,故稱“自得”。人入“自得之地”,則其智慧內在生發,并外放與萬物。因其內在智慧之一致性,作用于萬事萬物而不至于迷惑。若人不入“自得之地”,則不能以一理御萬物,必致萬物“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境地,而生迷?;髞y之心。

《孟子·離婁下》曰:“君子深造以為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弊缘弥?,乃不借外物而能內在生發。內心若獨立生發,則其人必有“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考?!眲t其心安定,故曰“居之安”。內心生發源源不斷,故曰“資之深”。資深則予取予求,左右逢源。

中國古典教養制度,其教育理念可謂先進矣。

自得之教,以全人生,乃古典教養制度之精華。自得之教是從內在修養上培養人,而不單單是在能力上培養人。是對獨立思考、獨立精神之培養,是對完整人格之培養,讓人能在萬物之中自立自主,而非隨波逐流。

其五,通德為本,專才為用。從上文可知,中國古典教養制度重在“全人”教育?!叭恕苯逃囵B的是人之宇宙觀與人生觀。在現代教育界看來,應該只是個“通識”課,雖然很基礎,但卻不受重視。其原因在于,現代教育為功利性教育,以成才教育為唯一目標。平心而論,分專業而分別教育,由于用力集中,人才之能力能快速顯現。但誠如上文所論,技術和能力是把“雙刃劍”,沒有合理的文明理想作指導,這種技術和能力可能會迷失方向乃至入于“邪道”。

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以德行為第一,然后為其他。德行就是堅守合理的文明秩序,是大道。違反了這一大道,其他技能則會顯現破壞性??鬃釉弧拔銥樾∪巳濉?。便是要求其弟子要堅守宇宙合理的大道,一切技能只在此之上才能發揮正面作用,或產生正能量。

即便如此重視“德行”,中國古典教養制度并不忽視專才之作用?!皬膩碇袊鴮W校,亦重專業教育,如天文、歷法、刑律、醫藥等”[1]198。中國之“專才”歷代大家輩出,不勝枚舉。

根據上文,中國之科學最終必轉到現實人生上。專才之所掌之科學技術也必以此為出發點和歸宿。是以,錢穆說,專才“也須懂得這一業在人生大道共同立場上的地位和意義,此謂之通識?!保?]198也就是說,科學技術之上還有通識,通識之上還有德行??茖W技術之上有此兩座大山,是中國科學技術近代未發展起來的一個原因。但正是這兩座大山,才嚴實而穩定地控制了科學技術之用途與其發展方向,使其永遠走不上“邪路”,中華文明才得以不因外物而受到本質的傷害。

但既然專才要為現實人生服務,其作用就是實在而重要的。因此,中國古典教養制度,在這一點上,追求的是通德為本,專才為用。

其六,教師為本,眾生受教??鬃右砸徊家轮?,而成為“至圣先師”??鬃由砩仙l出來的如宗教主般的光芒,讓后世所有讀書人成為他的虔誠“信徒”。如上所言,中國文化雖不需要宗教,但教育擔負了宗教所有的功能。

在宗教里,人們信教主要來自對教主之崇敬,也就是說,教主個人的魅力是吸引信徒的動力源泉??鬃娱_創之儒家教育既然承擔了宗教的所有功能,這一點也必然相似。中國古代讀書人把孔子作為“至圣先師”,孔子便如同教主。中國古典教養制度里,吸引讀書人最大的動力來源于對孔子的崇敬,向下推衍開來,可以得出,教師之魅力和威望是古典教養制度中最為重要的因素。自孔子開啟私門講學以來,中國古代雖有官立學校,但畢竟學校之影響與作用有限,歷代讀書人皆以拜到名師門下為榮,而并不在意于學?;蚱溟_設之課程??鬃与S處設教,而不擇地點。在鄉村中,一讀書人有小成者,可以開設私塾,而鄉村之人慕名前往受教。名山大川之中,有一名師,隨便結一草廬,慕名者,不遠千里,竭誠登門求教。歷代各種書院講學,皆有名師主持而得以興盛。此皆教師為尊之例證也。

反之,若其名師不在,則其所教之所便漸漸零落。誠如錢穆先生所論:孔子死后,不聞有人在曲阜興建一學校繼續講學。朱子死后,不聞有人在武夷、五曲,在建陽、考亭興建一學校繼續講學。更如王陽明,只在他隨處的衙門講學,連書院也沒有。中國傳統教育之主要精神,尤重人與人之間傳道。既沒有如各大宗教之有教會組織,又不憑借固定的學校場所。只一名師平地拔起,四方云集,不拘形式地進行其教育事業,此卻是中國傳統教育之一大特色[1]200。

在中國古典教養制度中,教師如同教主,名聲所到,向學之人輻輳云集。但畢竟與宗教不同,并沒有所謂的固定教堂。中國之教堂只在家族宗廟。

天下之大,皆是受教之所。名師一至,便為庠序之地。形式之自由,必然一定程度上促成教養精神之自由。形式之自由,必然達成教師授教之自由,學者受教之自由。中國教育史,可謂是一部自由教育之光輝歷史。

三、中國古典教養制度對當前教育之啟示

中國古典教養制度之優越性眾多,然時移事異,按今日之形勢,復歸古典教養制度是作天方夜譚之想。古典教養制度是一個整體而系統之工程,今天之教育事業同然。在時代背景發生極大而根本之變化時,建立在古典文明體系之上的古典教養制度顯然不能直接移植到今天。但包括教育史在內的所有歷史必然是一部精神之歷史,其歷史之精神仍然可以在今天重演。中國古典教養制度之形式雖已死去,然其教育之精神“不廢江河萬古流”,仍然可以為今世之教育提供極大的啟示,乃至在“精神”上得以某種程度上的重演。

其一,重拾孝道精神,返中華教育之本。

教育本身就是知識傳承的整個體系,知識傳承之目的正在于文明得以不斷積累而雄健地隨時間延伸下去。文明之延續需要人來進行并完成。上一代的人把文明之接力棒傳給下一代人,這樣文明才得接力延續。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接力之下一棒,需要按照前一棒制定的規則和方向奔跑,不能停止,也不能隨意改變規則與方向。如何保證這一點呢,在體育之接力賽跑中,依靠的是此團隊之責任心與榮譽感。而在文明接力傳承中,與此同理,需要的是,下一代對上一代的忠誠。這個忠誠,孔子稱為“名分大義”,辜鴻銘稱為“榮譽與責任的重大原則”。這個忠誠,作為一種精神,便是所謂的“孝道”精神。此“孝道”精神是中華文明得以恒久不衰之根本,是中國古典教養制度之核心內容。

今天,我們要傳承知識,延續文明,應當理直氣壯地借鑒和吸收古典教養制度之經驗,應當重拾“孝道”精神,返教育之本。

重拾“孝道”精神,要從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四個層面一起做起,形成一股合力,構建整體的“孝道”體系。在家庭,首在重塑家長之權威與責任。在學校,首在讓學生完整認知五千年華夏之歷史文明,同情并熱愛五千年華夏之文化傳統。在社會,首在培育忠孝為“百善之先”的社會氛圍。在政府,首在建立獎懲機制、禮義規范以及以身示范。

其二,解放教師,開放民間教育,促進教育平等均衡發展。

中國古典教養制度,通體閃耀著“師道”的偉大光輝。在其中,教師是自由的文化知識創造者與傳播者。教師之宗旨在“謀道不謀食”,教師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文化的信仰與追求。是以,古典教養制度中,教師幾乎是其全部。

而現代教育則不同,教師是份職業,是學校之職工。教師領學校之薪水,按照學校的要求與規定為其服務。教師不再是“謀道”之人,而是為薪水奮斗的“謀食者”。在其中,教師丟掉的是文化的信仰與追求。丟掉了這些,教師便丟掉了文化傳承的獨特擔當。沒有了這個擔當,教育便丟掉了其根本意義與價值。

把教師從學校與薪水中解放出來,是現在教育的唯一出路。然而教師是精神文化與靈魂的工程師,不是培養出來的,是長期自覺而艱辛地修煉出來的。教師之能力、威望與魅力不是機構的任命,而應是民間的贊許與認可。教師從機構和薪水中解放出來,開放民間教育,也可以促進教育平等均衡發展。

其三,扎根通德教育,鼓勵科學技術教育。發展科學技術教育,可以構筑文明自保的堅強物質盾牌,免受競爭者之野蠻強力攻擊。然而文明始終是一部精神思想史。若人類僅存物質與強力,則與禽獸無異。故在物質與強力之上必有一偉大精神存在。這一偉大精神便是文明得以存在與發展的根本原則,即“通德”。也就是在科學技術教育之上,必然加之于通德教育。而人類文明還有對現實人生的需求,每一種專門學問必須具有人生大道之意義。這一番意義,錢穆先生謂之“通識”。

通識教育位于通德教育之下,而科學教育位于通識教育之下。中國古典教養制度有重本輕末之傾向,故今世之教育需在通德通識之基礎上,鼓勵科學技術教育之發展,以彌補這一傾向。

參考文獻:
[1]錢穆.國史新論[M].北京:三聯書店,2011.
[2]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3]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4]徐復觀.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