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義也稱為人本主義、人文主義,作為一種思想體系是資產階級思想家的創造。自西方文藝復興運動開始,人道主義就成為資產階級最鮮明的旗號。馬克思在批判繼承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基礎上,提出勞動人道主義的思想,勞動人道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倫理價值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勞動人道主義主張,勞動是人的本質,人性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勞動人道主義的根本價值原則是勞動神圣。作為方法論的勞動人道主義強調主客體的統一、個性化和社會化的統一,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勞動人道主義和資本人道主義的根本區別在于以資為本還是以勞動為本。勞動人道主義的根本追求是克服人的本質的異化,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最終達到人類全面自由發展,是真正的人道主義。
一、資產階級的資本人道主義
自文藝復興開始的人道主義思想,首先是為了反對基督教神學的禁錮而產生的社會思潮,其次它適應了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在文藝復興時期人道主義思潮的基礎上,后來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將人道主義完善成為一個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多門學科的思想體系,使其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總體理論基礎。
(一) 頌揚人的偉大, 反對貶低人性
1000 多年的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是歐洲文化的主宰,基督教神哲學抬高神性,貶低人性,認為人生而有原罪,現實世界是罪惡世界、黑暗世界,人生意義和目的,就是贖清自身罪惡,人生道路就是要忍受上帝懲罰,接受現實世界的一切痛苦,人生理想在未來彼岸世界,人生目的是死后升入天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反對基督教神哲學貶低人性、抬高神性,主張維護人的價值、恢復人的尊嚴,頌揚人的崇高和偉大。人道主義反對基督教神哲學,就是要將人從封建基督教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
(二) 享受世俗人生, 反對禁欲主義
基督教神哲學認為,人由靈與肉構成,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肉體是罪惡淵藪,靈魂是救贖的基礎。贖罪就要克制、壓抑乃至于禁絕肉體欲望。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家用人道主義反對基督教神哲學,主張人是偉大的,一切屬人的東西都是偉大的,人是自然的人,自然的人就是有肉體欲望的人,滿足肉體欲望有充分的道德合理性,壓抑、扼殺人的欲望才是罪惡的。
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認為,追求個人利益在道德上無可指責,在追求個人自我利益上,人人享有同樣的權利。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從肯定人享受世俗快樂、追求物質財富的合理性出發,進而把對物質財富的占有作為個人自我實現的方式,財富在他們心靈祭壇的位置逐漸提高,最終成為人們膜拜的偶像。馬克思說:“恩格斯有理由把亞當·斯密稱作國民經濟學的路德。正像路德把信仰看成是宗教的外部世界的本質,因而起來反對天主教異教一樣,正像他把宗教篤誠變成人的內在本質,從而揚棄了外在的宗教篤誠一樣,正像他把僧侶移入世俗人心中,因而否定了在世俗人之外存在的僧侶一樣,由于私有財產體現在人本身中,人本身被認為是私有財產的本質,從而人本身被設定為私有財產的規定,就像在路德那里被設定為宗教的規定一樣,因此在人之外存在的并且不依賴人的---也就是只應以外在方式來保存和維護的---財富被揚棄了,換言之,財富的這種外在的、無思想的對象性就被揚棄了?!?/p>
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認為,人為了生存不得不結成一定的社會組織,但是,社會只是人生活的方式和手段,在社會生活中,唯有個人才是真實的存在,社會只是作為人存在的形式、共相存在,因此,也只有個人利益才是真實的存在,所謂集體利益、社會利益、整體利益、組織利益等等,都不過是個人利益的機械累加。所以,個人追求自我利益是發自人的本性的行為,具有天然的倫理合理性,社會制度設計以及一切社會文化建設都應該以尊重和保障社會成員的個人權利為最根本的價值導向,所以,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自由權利,“不是建立在人與人相結合的基礎上,而是相反,建立在人與人相分隔的基礎上。這一權利就是這種分隔的權利,是狹隘的、局限于自身的個人的權利”.馬克思還說,市民社會的倫理使人成為獨立原子式的個人主義者,所以,“現代市民社會是實現了的個人主義原則”.
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就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他們認為人性是自私的,自私的本性在追求和占有財富方面表現最為突出。擁有財富就擁有權力,就受到人的尊敬;沒有財富就沒有權利,就被人鄙視,這是社會生活的普遍原則。所以,一切社會制度建設都應該以尊重和保障個人權利,特別是私有財產權利為最基本的追求。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想為近代以后的西方各種社會科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并提供了方法論指導。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實質是,有財產才被人尊敬,是典型的金錢人道主義、資本人道主義。
(三) 倡導尊重個人利益, 追求個性自由, 反對宗教禁錮、 教會壓迫
天主教的信仰強調,專業神職人員是一般信仰者與神溝通的中介,教會組織的宗教儀式是人神際遇的橋梁,上帝只以圣靈的形式,在宗教儀式上附體于神職人員,一般信仰者才能感知上帝的存在,所以任何信徒都不能脫離教會組織而得救,若要死后得到上帝的饒恕、升入天國,今生就緊緊依靠教會組織,要維護教會的利益和形象,按時繳納十一稅,甚至要購買贖罪券、圣物等。天主教神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認為上帝是世界的創造者,世界秩序是上帝意志的體現,社會是一個結構極其嚴謹的有機組織,國家和政治制度是人類道德秩序的自然體現,社會成員有共同的信仰、價值信念和統一的精神追求,社會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浇躺裾軐W壓抑人的個性存在,為了使社會成員服從教會組織,不僅為專業的神職人員而且為一般社會成員設置諸多的行為禁錮,諸如,必須嚴守宗教戒律、參加各種宗教活動、交納十一稅,甚至要以宗教精神生活為主,人生目的是宗教的自我實現,而不是對物質財富的占有,不能夠從事高利貸甚至于一切旨在贏利的社會活動??傊?,基督教會力求讓信仰者過千人一面的生活。
對于教會對個人人性自我壓抑的反抗,首先來自于基督教內部。馬丁·路德和讓·加爾文改革基督教就是要讓信徒擺脫天主教教會對信仰者的壓迫。不論是路德的因信稱義論,還是加爾文的預定稱義論,都是要為信仰者創造一種個人主義的生活方式。路德倡導上帝在人的心中,就是強調人不用通過宗教儀式也可以和上帝進行心靈的溝通;加爾文的預定稱義論更是強調一種絕對個人主義的生存狀態,他強調,個人是不是能夠得救是上帝預先決定的,上帝不會拯救所有人,唯有義民才是上帝的選民,至于稱義,它與任何他人、組織、宗教儀式、宗教活動甚至自我善行都沒有任何關系,只取決于上帝意志,每個人只能孤獨的去面對自己是不是上帝選民的問題。英國思想家 R·H·托尼認為預定稱義論從根本上打破了天主教神哲學的社會理論,基督教新教確立了新的社會秩序觀念和個人生活理念,他說:“一方面,它們表現為一種新的宗教表述模式,其特征是由非神職人員進行布道、語言以及后來被熱情的大眾虔敬的宗教篤信和不在教會機構內展示神恩。在社會組織層面上,由分享圣餐者訂立誓約的做法主要意味著同現存的教會和社區等聯結紐帶的決裂。通過一起訂立誓約,清教徒還和現存主要社會流行的生活制度聯系中心---教會、村莊、或教區---相分離,從而也與英格蘭社會流行的社會身份相分離?!?/p>
基督教新教改革為后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提供了個人主義的文化背景。自文藝復興開始,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就弘揚個性自由解放的思想,鼓勵人們擺脫各種教會的束縛。
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視作資產階級擺脫基督教教會和封建貴族禁錮爭取自由解放的過程。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拉伯雷在 《巨人傳》 中塑造了一個理想的生活狀態,他把那種理想的生活狀態放到一個叫特來美的修道院中,“他們的整個生活起居,不是根據法律、憲章或規則,而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愿和自由的主張來過活的。他們高興什么時候起床,就什么時候起床;其他如喝、吃、工作、睡覺,都是喜歡在什么時候就在什么時候。沒有人來吵醒他們,沒有人來強迫他們吃、喝,或者做任何別的事情。高康大是這樣規定的,他們的會規只有這么一條: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爭取個性自由解放是反對基督教禁錮的需要,也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競爭不僅要求承認個人追求自我利益的倫理合理性,而且若要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就必須有個性自由解放,在競爭優勢上,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
(四) 提倡科學理性, 反對宗教蒙昧基督教神哲學宣揚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在上帝面前人只有信仰、匍匐在地,把神職人員的話當成上帝意志的體現,教會教條就是真善美的標準和尺度,對于上帝人只能信仰,不能思考。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就是因為偷吃了智慧之樹的禁果,所以才犯罪,也就是說,在基督教神哲學中,人是因為有智慧、要獨立思考,才有原罪。即使是經過宗教改革的加爾文宗也強調,在上帝面前,人不能有理性的懷疑和反思,宣揚“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提倡科學精神、理性精神和懷疑精神,主張人只能相信可以科學實驗、感性經驗以及理性推理可以驗證的東西,強調理性是人的本質,人的理性可以科學地把握萬事萬物的規律,利用科學理性,人可以為自己解決一切問題,他們將古希臘阿基米德“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為你翹起地球”奉為至理名言。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是這種科學理性精神的典型體現。
西方哲學從休謨開始將這種科學理性精神更加突出出來,將可以進行科學驗證的知識歸為事實判斷,將不能進行科學驗證的歸為價值判斷,這對后來19、20 世紀現代西方哲學產生了根本性影響,以至于現代西方哲學可以分為人文哲學和實證哲學。實證主義成為西方社會科學研究的普遍方法。西方社會科學在人本主義的科學理性精神基礎上構建了各自的學科體系,從不同的學科出發又對科學理性精神做了不同的詮釋。特別是在經濟學、政治學和法學這些以社會基本制度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科學理性精神不止表現為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更表現為相信理性可以為人類制定出理想社會制度的一種理性樂觀主義精神。
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人亞當·斯密在理性人的基礎上提出了經濟人理論,為西方經濟學奠定了人性論基礎。斯密認為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人,都為自己的利益精打細算、殫精竭慮,每個人因為自己的努力,利益不斷增加,整個社會財富也迅速增長。以經濟人理論為基礎,斯密對勞動分工、交換、需求、價值、工資、積累、流通、市場等經濟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開創了西方經濟學。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研究,主要就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以及斯密和李嘉圖的經濟學批判完成的。
二、馬克思的勞動人道主義
馬克思深入研究了英國政治經濟學,他在批判作為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基礎的資本人道主義的過程中,創立了勞動人道主義思想體系。關于馬克思的勞動人道主義思想,現在國內學者已經有很多研究,揭示了馬克思勞動人道主義的核心內容,指出勞動人道主義的主旨是“勞動創造世界是人類社會歷史的基礎性事實。創造的目的不是像基督教宣稱的那樣為了證明上帝的偉大,而是為了人的生存和發展。此為看待一切問題的邏輯前提。勞動創造世界的目的性使人與被創造的世界之間具有全面性關系:確證人的創造性本質和促進人的自由發展;人在擁有世界的前提下支配和享用這個世界。創造世界與擁有、支配和享用世界這四者不可分離,分離它們是剝削的本質。在階級社會中,創造世界者獲得了‘勞動神圣’的空名,但擁有、支配和享用勞動創造的世界是統治者的‘專利'.這是’剝奪剝奪者‘的天然理由,目的在于創造世界、擁有世界、支配世界和享用世界的有機統一。由此看,勞動是人道主義的客觀基礎,這一客觀基礎的判定標準不是市場原教旨主義意義上的效率,而是’合乎人類本性‘.舍棄勞動的全部內容 (創造、擁有、支配和享用世界) 或肢解這一內容整體性 (把創造世界與擁有、支配和享用世界加以分割) 的人道主義帶有虛偽性和欺騙性”.
(一) 人的本性
歷來不同的思想家對人、人性和人的本質有不同的認識。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主義者往往從物質性的角度認識世界,因而也就從人的自然屬性來認識人,把人的自然屬性作為人的本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者就有這種傾向。后來的資產階級思想家更多從人本身出發認識人,認為人的本質是理性,人是理性的動物??傊?,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體系中,人的本質先于存在,總是把人理解為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物,人的存在只是人的本質的表現,而且人的這種本質是永恒不變的,這樣人的本質就與現實社會生活沒有關系。
人性就是人的屬性,或者屬人的性質,本質就是核心的屬性、根本的屬性。人的本質就是人的本性,即人性的核心和根本,在人的存在和發展中起根本決定作用的因素,也就是決定人之為人的那些規定性。對于人來說,這些規定性不是像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者說的那樣是人先天就有的,而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人的社會實踐的性質決定人的本質。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誘入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p>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在本質上也是實踐的,人就是人的實踐活動,人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創造物。勞動是人類社會實踐最根本的方式,所以勞動是人的本質。說勞動是人的本質,其含義是說勞動是表征人類本質的活動,是塑造人類本質的活動,是說要在勞動中尋找人的本質,而不是說勞動本身是人的本質,更準確的表述應該是人的本質就是能夠進行勞動的動物。
勞動是社會性與個體性相統一的活動。人們為了生存必須勞動,為了勞動必須結成社會關系,勞動是社會關系產生的原因,勞動作為彰顯人的本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注定了人的本性的社會性。在社會現實生活中,勞動都是通過社會的方式進行的,所以人性是在社會生活中體現出來的。階級差別是階級社會中人的最主要的社會關系,對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都有重大影響,這注定了人的社會實踐必然帶有濃厚的階級性,甚至可以說,在階級社會,人的社會性主要表現為階級性。
(二) 人性高于神性
馬克思繼承和發揚了資產階級資本人道主義對封建神學的批判,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者相比,馬克思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從勞動哲學出發,他對基督教神學進行了更深刻的批判,他認為宗教也是人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只是這種反映是以顛倒的形式出現的,把神視為人性的異化。馬克思說:“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就是說,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p>
可見,馬克思不僅與資產階級資本人道主義一樣反對抬高神、貶低人,而且科學地揭示了宗教產生的根源以及宗教的本質。
(三) 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對立統一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道主義者為了批判基督教神哲學對人的欲望和本能的壓抑,強調人是自然的人,是有欲望的人,人有權利滿足自己欲望和本能,同時資產階級的利益在于,通過發展市場經濟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實現提高自己社會地位的愿望,而要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刺激人的本能和欲望。人之為人,有自然欲望和本能是共性,過分強調人的自然屬性,就將人性抽象化了,人與人失卻了豐富的社會差別。勞動人道主義強調人是現實的人,現實的人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本能欲望的人,更是社會的人,馬克思與資產階級的區別在于不是強調滿足人的欲望和本能的道德合理性,而是更著重分析,在資本主義社會,是誰的欲望和本能得到了滿足,誰沒有得到滿足,這樣的狀態是不是合理。
當然,馬克思更強調人的社會性的重要性。馬克思還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p>
諸如此類的闡述還很多。也正是因為如此,有的學者就得出結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強調的人是自然的人,突出的是人性的自然性、抽象性,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強調的人是社會的人,突出的是人性的社會性、具體性和現實性。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存在這樣的差別,在理論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過分強調這一點,很顯然也是不對的。勞動人道主義從勞動出發認識人,勞動的目的首先是要滿足現實的人的衣食住行的物質需要,滿足人最基本的欲望和本能,脫離了這一點就沒有了歷史唯物主義,只是馬克思更強調人自然欲望和本能的滿足只能用社會的方式實現,在社會生活中,某些人的欲望得到了滿足,而有些人的欲望卻被壓抑和扼殺,這樣的社會不是公平合理的社會,應該被推翻。
人的欲望和本能的滿足不取決于欲望本身,而是取決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從勞動辯證法的角度講,人顯然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對立統一,同時,人性也是抽象性和現實性、具體性的統一。人的抽象性寓于現實性和具體性之中,只要有現實和具體的人性,就有抽象的人性。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前 30 年,把人道主義完全作為資產階級思想,認為強調人的自然屬性和人性的抽象性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反對人道主義,特別是資產階級強調人的自然屬性的人性論,在人性問題上突出人的社會性、階級性。因此,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而不是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要求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追求,使社會主義建設走了很大的彎路。改革開放 30 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正是在這個問題撥亂反正,突出強調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要求的重要性,使黨和國家的工作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四) 勞動人道主義的價值原則
像諸多宗教將超自然力量即神奉為崇拜的對象,勞動人道主義祭出的神圣價值就是勞動,勞動人道主義的最高價值原則就是勞動神圣和勞工神圣。而宗教特別是一神教都強調神是世界的創造者,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是真善美的來源,是人的命運的主宰。
勞動人道主義認為不是神創造了世界,而是人創造了世界,人的勞動創造了世界。神創造世界是人創造的神話,人在世界面前感到無奈的時候,將自我本性異化,以此放大自己,增強生活的信心。神創造世界、神的全知、全能是神話,勞動確實不是全知、全能的,但是勞動創造世界是事實。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即所有的真善美都是勞動者創造的,在勞動過程中,人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運,確實要遵守自然規律,現實的勞動是有限的,但是人從來不是完全被動的,并且勞動也有著無限的潛力,隨著歷史的發展,人的命運越來越掌握在人的手中。勞動人道主義認為,勞動神圣,一個理想的社會是人的社會,是勞動創造的社會,同時,也應該是勞動者的天堂。
三、勞動人道主義對資本人道主義的超越
馬克思的勞動人道主義是對資產階級資本人道主義的揚棄,它保持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積極因素,同時,在階級立場、人性出發點以及最終的倫理宗旨各方面又有根本區別?!榜R克思的勞動人道主義思想處于前無古人的地位。第一,以勞動為基礎來看待人和定義人,框定了研究人的正確視野,使人的客體性本質、主體性本質、創造性本質和歷史性本質自然而然地呈現于我們面前。第二,以勞動為基礎來看待人和定義人是人學研究的全新范式。這一范式的關注焦點不是權勢或資本,也不是文化精英的民粹式個性,而是歷史記載中處于空白地位的勞動者,他們的勞動狀況及基于這種狀況而來的生存狀況。第三,以勞動為基礎來看待人和定義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維時間結構必不可少,人處于動態的歷史演化中。
把這樣的歷史演化及其規律揭示出來是全新的人學歷史觀,即勞動人學歷史觀。第四,以勞動為基礎來看待人和定義人,其中的勞動是歷史和現實的哲學凝結,這恰好做到了邏輯和歷史的有機統一。這樣的方法在維科和黑格爾那里有所提及和運用,但在勞動人學歷史觀意義上的提出和運用,馬克思是當之無愧的首倡者?!?/p>
(一) 人的個性與社會性的對立統一
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既是資產階級認識社會問題的理論出發點,也是資產階級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同時,還是指導他們行為的價值觀。作為認識社會問題的理論出發點和思維原則,強調個人是認識一切社會問題的理論出發點,只有個人是真實的存在,社會只是個人存在的方式;作為倫理價值觀,強調追求個人自我利益和個性自由解放的倫理合理性。勞動人道主義強調要在主客體的對立統一、個人和社會對立統一中認識社會,個人主義和社群主義作為方法論都有缺陷。在馬克思的勞動哲學中,勞動辯證法是勞動人道主義的方法論,勞動人道主義是勞動辯證法的倫理宗旨。勞動辯證法強調從勞動出發認識世界,在主客體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世界,所以,馬克思認為從個人出發認識社會歷史和社會問題具有合理性,同時,也具有片面性。
馬克思不僅承認資本人道主義從個人出發的方法論的合理性,而且分析了他們之所以這樣認識和思考問題的原因,當然,更重要的是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這樣認識問題的片面性。馬克思認為,社會生產中的個人應該是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魯濱遜代表的不僅僅是像文化史家所說的現代人回歸自然生活的向往,而且是對 18 世紀以后成熟市民社會的預感。馬克思說:“在這個自由競爭的社會里,單個的人表現為擺脫了自然聯系等等,而在過去的歷史時代,自然聯系等等使他成為一定狹隘人群的附屬物,這種 18世紀的個人,一方面是封建社會形式解體的產物,另一方面是 16 世紀以來新興生產力的產物,而在 18 世紀的預言家看來 (斯密和李嘉圖還完全以這些預言家為依據),這種個人是曾在過去存在過的理想;在他們看來,這種個人不是歷史的結果,而是歷史的起點。因為按照他們關于人性的觀念,這種合乎自然的個人并不是從歷史中產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p>
市民社會是個人主義社會,這不意味著市民社會中社會成員可以脫離社會而存在,從作為生產者或者勞動者的角度說,毋寧說市民社會的社會成員更加社會化。然而,市民社會中,社會成員確實更多的擺脫了對周圍較小整體的依附,特別是對自然血緣性社會組織的依附,個人獲得了追求個人利益的權利,另外,市場經濟需要確立個人追求自我利益的倫理合理性,古典政治經濟學從獨立存在的個人出發,這個個人是“經濟學家缺乏想象力的虛構”,但是確是一個合乎理性抽象的產物,他們不把這種人性作為歷史的產物自然是錯誤的,而作為新的歷史出發點,卻又有合理性。古典政治經濟學以抽象的獨立的個人作為出發點是歷史性和邏輯性的統一,在當時社會具有歷史必然性。在市民社會中,人個性的張揚確實是前所未有的,而且這種個性張揚的基礎、目的和結果都指向個人利益,特別是個人物質利益也就是私有財產。古典政治經濟學抓住了當時人性的特色。
勞動人道主義也承認資本人道主義對個人利益和個性自由的肯定。勞動人道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哲學,其目的就是要維護勞動者的利益,為勞動者爭取更多的自由,而且利益和自由必然落實為每個人的權利和自由才具有確實的意義和價值。勞動人道主義追求打破舊世界、創造新世界,個性自由解放當然就必須肯定。馬克思將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作為自己的人生格言。
肯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個人”,不意味著,否定人的社會性。馬克思說:“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市民社會‘中單個人的直觀?!?/p>
資本人道主義的個人是抽象的個人,是資本的人格化,在他們那里,復雜的人性被抽象成了只有物質需要、只追求對物質財富占有的“經濟人”.盡管這個抽象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當時的歷史狀態,畢竟不是對人全面的認識,單純從這個角度出發把握社會,個人完全被淹沒在赤裸裸的利己主義的冰水里,人與人失卻了精神上的相偎相知,相互關愛沒有確實的基礎。另外,資本人道主義作為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顯然是強者的哲學,在社會生活中,那些被剝削、被壓迫的勞動者,作為個人的存在被遮蔽、個人的利益被忽視,一個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社會,看起來是尊重每一個人,實際上弱者永遠生活在強者的陰影里。勞動人道主義是勞動者的哲學,是被壓迫階級求解放的工具,它當然敏銳的察覺到,勞動者單個人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全世界無產者只有聯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自身的解放。
勞動人道主義的歷史使命似乎注定了其方法論是反對個人主義的,更接近于社群主義,然而,如果把勞動人道主義歸為社群主義顯然是對馬克思的重大誤解。無產階級求解放也要實現個人自由和權利,只是他們知道只有集體主義才是實現個人自由和權利的途徑。馬克思既反對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也反對社群主義,反對將個人自我存在與社會對立起來,馬克思強調個性自由與社會和諧的對立統一,強調人有追求個性的權利,也重視人遵守社會原則規范、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重要性。勞動人道主義在個人與社會的對立統一中把握社會,超越了個人主義和社群主義的對立。
勞動人道主義認為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也是對立統一的,既反對極端強調個人利益的利己主義,也反對過分強調整體利益的虛假集體主義。勞動人道主義認為個人和集體都是真實的存在,個人確實是集體存在的前提,沒有個人就沒有集體,但是,集體是個人的存在方式,個人也不能沒有集體,脫離集體個人也不能生存。集體利益不是個人利益的機械累加,有其存在的獨立價值,但是,集體利益也不是犧牲個人利益的充分理由。勞動人道主義承認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矛盾,但是,強調追求二者統一性的價值。
(二) 解釋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對立統一
馬克思的勞動人道主義,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不同,它不僅是抽象的行為原則,而且是一種實踐哲學。馬克思創造勞動哲學的目的是為無產階級改變自己命運提供精神武器,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p>
全面理解馬克思的理論,馬克思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哲學不用解釋世界,解釋世界顯然也很重要,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夠改造世界,人們也只能依據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去改造世界,不同的哲學對世界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哲學對改造世界就有不同的影響。當然哲學本能停留于解釋世界,出發點就是想解釋世界的哲學對人們改造世界的作用就會有很大的局限性。馬克思創立勞動哲學的目的就是要為勞動無產者提供理論武器,所以較之人類以為的所有哲學,對社會生活生產的影響最大。
哲學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哲學要改造世界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那就是要掌握群眾、說服人民。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 [ad hominem].”對于這段馬克思的名言,以往把馬克思哲學理解為物質本體論的學者,更多強調了前面部分,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由此也進一步強調暴力革命對于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性,而忽視了馬克思所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哲學要把自己變成物質的力量,就要找到自己的社會主體,找到自己的物質的承擔著,勞動人道主義之所以能夠成為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哲學,是因為“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樸素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
馬克思的勞動人道主義喊出了勞動者的心聲,抓住了勞動者的心靈。
(三) 科學理性的二重性
資本人道主義確定的人的自我實現的方式就是對物質財富的占有,金錢多寡是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資本的本性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資產階級發現實現自己要求的最有利的工具就是科學技術,所以資本人道主義是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樂觀主義,認為科學理性可以為人類解決一切問題。
勞動人道主義在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世界,一方面,認為勞動工具是勞動能力的根本標志,是勞動能力最重要的體現,所以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反對科學萬能主義,認為科學和理性不僅不能為人類解決一切問題,相反,它本身的發展還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科學理性具有二重性,是把雙刃劍?,F代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用歷史證明了資本人道主義的社會消極影響和馬克思勞動人道主義科學觀的正確性。
(四) 資本與勞動的對立
資本人道主義將對物質財富的占有作為人自我實現的根本方式,貧富成為確定人社會地位的標準,資本家成為資本的人格化。資本人道主義是形式主義的人本主義,表面上以人為本,實質則是以資為本,以金錢為本,所以,資本主義社會不僅勞動無產者是異化的,資本家也是異化的,資本統治著資本家的靈魂,資本家也是金錢的奴隸,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資本是外化的資本家。
馬克思勞動人道主義從勞動出發認識世界,認為勞動者是世界的真正創造者,勞動神圣,勞動者是自己的上帝。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者是異化的,所以勞動人道主義將消滅勞動異化,實現真正人的勞動為目的。勞動人道主義始終站在勞動者的立場上,為勞動者的利益辯護。勞動人道主義強調要將勞動生產、成果分配與消費統一起來,打破勞動者只能生產、而無權進行勞動成果分配和消費的狀態。尋求維護勞動者的利益不受損害的途徑和方法是勞動人道主義的目的和出發點。
資本人道主義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其根本目的是為資產階級服務。勞動人道主義是勞動者的哲學,其目的是維護無產階級勞動者的利益,無產階級的歷史命運注定了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自己,所以,勞動人道主義是真正的人道主義,是人類求解放的工具。作為哲學方法論,勞動人道主義的思維方式是辯證的,它超越了個人主義和社群主義的對立,推進了人類社會哲學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