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子的社會背景與理論緣由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戰亂的時代中,可謂:“當是之時,秦用商鞅,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宣王、威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痹谶@樣艱苦的歷史環境中,按理說應是人性丑惡和道德敗壞的體現,而孟子卻正是這個時候提出了性善論的說法。因為當時,“禮”逐漸衰弱,甚至到禮樂崩壞的程度,人們無法用禮的道德來約束自己。從另一方面來說,孔子提出的“仁”的理論也遭到不同程度的各個學派的挑戰,因為雖然孔子對“仁”講了很多,對利、義之辯也分的很清,但卻沒有說明最根源的問題。墨家學派就有墨子曾認為,仁的根源是利益,人們為了利益才講道德,但道德的有無不是通過利益而輕易分辨出來的,利益可以使人們有道德,但也可以使人們喪失道德。然而,孟子就在這程度上給予深刻解釋,孟子從人的自身上尋找道德,處在春秋動蕩社會中的他,也深深地了解到百姓的痛楚,渴望國家太平,于是他就構建了一個和平、仁政的理想社會,為構建和諧社會來尋找一個人性本善的依據。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他的性善論是在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理論基礎上提出的??鬃诱f“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與“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都說明有仁德的人,惟有快樂,才會無苦惱,從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孔子“善”的指向。孟子的思想就剛好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在孟子看來,人性之所以相近,是因為人具有先天性的善端,相反,習相遠也就變成了“性惡論”。對于人性的學說,中國哲學史上有三種說法,首先有人認為人的本性是既不好也不壞的,第二種相信人性可以是好的或壞的,第三種人認為,有些人是好的,有些人是邪惡的。孟子與告子就在人性善惡的題目中展開過多次的爭論,紛紛對性善論的內涵說明了自己的看法,然而孟子的觀點與第二種學說是有些類似的,他認為人性有各種善的因素包含在內。所以他第一次提出性善論就是認為道性善是宣揚性善論,稱堯舜就是宣揚堯舜的王道政治,這就是孟子所說的的“仁政”。孟子性善論的緣由就從這開始。
二、孟子性善論的內涵
在孟子廣大的思想領域中,性善論是他的核心思想內容。首先,孟子談人性善,也不是說人生下來各個都是孔子、圣人。他認為,善是人生而固有的,是作為人而特有的,但善惡的區分是后天自己所造成的。人性也不是指所有人的屬性,而是專門指人的特性,人之所以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性。其次,性善論的最突出特點是“四心”,為仁、義、禮、智等。這充分的彰顯了儒家道德倫理的特色,給后世樹立了重要的道德理論觀念。
(一)人性的根源
孟子認為,人性的根源都是善的,在他與告子的爭辯中有這么一段話。告子用水作比喻說:“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反辯說:“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認為人性善就如水往下一樣,深刻地證明了性善是人生而固有的。然而,告子的觀點有錯誤的指向認為:“生之謂性”與“食色,性也?!卞e誤的把人與其他動物同等起來了。孟子則看到人性與狗、牛之間的根本區別,孟子認為人性就在于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他說:“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這樣,就把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展現出來,這才是與道德相之聯系的。人對道德才有認知能力,這是其他動物所做不到的。孟子雖然認為人性善,但社會中必然存在著許多惡,他也認為人身上的惡是后天社會所強加的,人之所以會有犯錯、有暴力的行為,是因為后天社會環境所造成的緣故。
(二)仁、義、禮、智“四心”的思想精華
孟子性善論的核心就是仁、義、禮、智,稱之為“四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泵献诱J為人出世就具備同情心,羞恥感和正義感的謙卑,這個概念給了深刻的道德情感,同時這“四心”也是四種道德的發端。人們常說的良心,也就體現在這。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當然孟子也非常重視它。孟子認為有一種同情憐憫的心,是仁的發端,沒有同情心的人,簡直就和禽獸一樣沒有什么區別。他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碑斠姷揭晃恍『⒁淙刖械奈kU時刻,出于一種惻隱之心,會自然而然的做出救人的舉動。這完全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人人都有憐憫之心?!傲x”是一種羞恥心,恥己之不善的心是義的萌芽。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泵總€人都是有羞恥之心的,要是一個人真的不知道羞恥,那他一定是無恥到了極點而無可救藥了?!岸Y”是一種謙讓之心,孟子認為為人處事都要以禮待人,對自己謙讓也同時對別人謙讓,以禮待人也是區分君子與一般人的不同之處。
最后一個“智”指的是辨別是非的心,孟子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蛳啾遁?,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笔挛锱c事物之間有許多不同,如果非要把他們放在一同看待,必然混亂。所以我們要有如何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這也就是智的意義。
三、孟子性善論對當下社會道德的啟示
孟子的性善論很明顯是提出人“善”的本性,反映出了一種良好品德,給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了一種全新的道德意識和倫理精神。然而在當代社會環境中,卻有許多人不注重自己的舉止行為,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對人不禮貌、不尊重甚至到坑、蒙、拐、騙的程度,面對這些道德的嚴重喪失,我們何不想想孔子、孟子及古代哲學家們的道德思想呢?美國論理學家弗蘭克納曾指出:
“為什么人類社會除了公約與法律之外,還需要一套道德系統?
因為如果沒有了這一系統,則人與人之間就喪失了共同生活的基本條件,于是社會就只有兩種選擇,要么回到所有的人或我們大多數的狀況比現在惡劣得多的自然狀態,要么回到以暴力威脅來避免任何行為過失的極權主義專制統治?!彼缘赖碌牧α渴菑姶蟮?,我們一定要用道德來約束自己,用道德來維持人與社會的矛盾、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之間的矛盾,這樣社會才會和諧。
道德的產生是人自身引起的,這也是孟子一向保持的觀念,他認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是因為人和道德是貫通的,只要自己是人就應該講道德。首先,孟子“仁”的觀點就告誡人們要仁愛、注重人倫,人的意義就是在于要有道德,要有愛。同時要繼承孔子仁的思想,只有愛人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與人之間都要做到互相關愛,有一種大愛的心。無論在家里還是在社會中,都要不自覺的去關心他人,在他人遇到困難時,要具有“惻隱之心”對他人進行幫助。不要太自私,要以大局為重,這樣,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放在一起時,就會知道要犧牲個人利益而注重于集體利益。這是對國家發展具有推動的強大動力。
其次,要有一種強烈的道德信念,孟子主張人本性是善的,但也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變成惡。所以,只有一個發自內心堅信道德的并主動實施道德的人才具有道德。那么,面對現在生活的富有,經濟的發展,有著許多的金錢和權力誘惑,我們該怎樣堅持道德呢?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思想也就剛好解釋了這個問題。他通過對圣人與普通人的比較,為處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樹立了一個應該而且可能達到的目標,君主實施仁政,人民踏實辛苦勞作。告誡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要踏踏實實做事,不要把目標放的太高。一定要學會自強、自立,追求個人正當理想的道德觀念。孟子的“義”也給我們的啟發就是不要“見利忘義”,要“見利思義”;不要“先利后義”,而要“先義后利”;不要“以利損義”,而要“以義生利”,都告訴我們要尊重道義,顧全大局等優秀品格。最后,孟子曾說過“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币舱f明了誠實的重要性,誠實作為道德的最重要內容,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在生活中也必須誠實,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真誠,也才能獲得最大的成功。當我們提升了自己的道德觀念,使每個人都承擔起了道德責任,這樣我們的國家也會越來越繁榮,我們的社會也會越來越和諧,人們也才會越來越快樂。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3]金良年.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5.
[4]弗蘭克納.為什么要道德[M].慕尼黑,1991.
[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孟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李世平.孟子性善論在當下道德建設中的意義[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
[8]張鵬偉,郭其勇.孟子信善論新探[J].齊魯學刊,2006.
[9]廖顯滿.略論孟子的性善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1993.
[10]柴文華.儒家道德自覺論[J].江淮論壇,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