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文學論文 > > 傳統義利觀在當今時代的借鑒意義
傳統義利觀在當今時代的借鑒意義
>2023-11-20 09:00:00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思想道德、黨性修養和法律法規教育,進一步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群眾觀,樹立人人平等的社會價值觀,樹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艱苦奮斗思想;習近平同志也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義利觀的形成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傳統的義利觀,它通過不斷發展已經演變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代義利觀在封建社會的長河里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它對漫長的封建社會的興衰產生過一定的積極影響,對當前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義利觀也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一、傳統義利觀的主要精髓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避也."〔1〕166從字面上來講,"義"是指正當、正直和道義,它是指人們在日常社會的交往過程中對友誼關愛、對真善美的追求.古代圣賢們所追求的"義"主要是指追求一種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義的氣節.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急劇變化的大動蕩時期.隨著各國諸侯、集團、階級階層之間因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利益關系訴求以及其矛盾的不斷加劇,這就要求政治家們必須對各種相關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見解,同時要對各種不同的觀點主張作出價值方面的評判,這樣便形成了各個學派互有聯系又互有區別的義利觀,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儒家和道家.

\\(一\\)孔孟所代表的儒家的義利觀.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始祖,他是極為推崇"仁"德,提倡"殺身成仁"的;而孟子則非常強調"義"德,說要"舍生取義"."殺身"和"舍生"本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說明先賢們是把"義"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認識的.中國傳統美德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簡化成"仁義道德",而在這五大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仁"和"義"兩德,人們通常把這兩種品德作為最核心、最根本的兩大要素.

"重義輕利"是先秦儒家的"義利觀"的基本價值追求,然而它對功利的主張并沒有進行完全的否定,對人性也沒有扼殺,對利益的正當追求更沒有作否定和壓制,而是主張在義與利之間必須體現相互制衡的有機統一.一旦在個人利益與義出現沖突的時候,必須在義和利之間有正確的取舍,即為了義要毅然地犧牲利,而不能為了得到利而犧牲義.儒家的始祖孔子把怎樣看待"利"當作衡量一個人高尚和卑鄙的分水嶺,他始終認為高尚的人以義為重,道義價值高于物質利益.他主張人們在利益面前,要以義作為標桿,做到"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可見孔子反對的不是財富本身,而是不義而富.他在要求人們不取不義之財的同時,對利的重要性也不是一味地去反對."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2〕234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倡導的是以義為上,見利思義與取之有道相統一的義利觀.他主張,人人都有追求富貴的欲望.孔子曾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2〕265這段話的意思是,假如是通過合理的手段來求得財富,就算是給別人做執鞭這樣的下等差事,他也心甘情愿地去干.從這里我們能夠充分發現孔子對于自己求富、厭貧的追求也是毫不掩飾的,他在講學傳授徒弟的時候,往往也會收取一定的費用來維持自己的生計.他認為,一個人假如所有的行為都是為義而不謀求利益,那簡直是根本沒有辦法生存下去的.孔子還認為,修身治國必須克己為先.孔子的義利觀,代表了儒家傳統義利觀的主要精神追求,后來不斷得到發揚和光大.

總的來說,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意識在儒家思想的主導下在義利觀的關系上基本上是秉持重義輕利的觀點,在幾千年漫長的封建歷史長河中,這種重義輕利的行為準則一直作為一代代仁人志士修身立命的行動指南.

孟子把成仁取義的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給義利思想賦予了更加豐富完善的內涵.孟子認為一個人生來就會具有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1〕143孟子把這四種人性進行了完善,從而發展成為仁、義、禮、智.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理性判斷.經由孟子豐富發展的義利觀可謂是儒家義利觀的較高境界.他在《魚我所欲也》篇中講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1〕166這段文字深刻地闡述了他的"義利觀",即君子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對"舍生取義"的準則都是應該秉持的,為了"社會公平正義""、人間正氣大義",要一往無前,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乃至寶貴的生命.這種優秀的傳統美德在我國古代及近代的許多仁人志士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同時,孟子又提出還有一種觀念和行為是被人們所不齒的,那就是"見利忘義",有些人為了華美的宮室,美色的妻妾,忘記了一切大義,這種人失掉了做人的"本性",也就是今天說的喪失了做人的基本行為原則.

集先秦儒學之大成的荀子提倡的是義利并舉的義利觀.其在利欲問題上更為現實,他認為,人們最不能去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日常的衣食住行,因而追求富貴和利益是人的天然本性.追求正當的義是人們天經地義應該有的尊嚴."先義后利"的主張也是被荀子充分肯定的,他認為先義后利者榮,先利后義者辱;在處理義和利的關系上,要力爭做到義利兼顧,以義克利,千萬不能以利害義;提倡以公義來戰勝私欲,反對唯利是圖,見利忘義.

董仲舒則把孔孟的義利觀闡釋為重義輕利,實際上還是遵循儒家傳統的"先義后利"的原則.他提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著名論斷.他認為道義是應該高于利的,認為人們一旦都"忘義而循利,去理而走邪",那社會就必然出現不和諧,從而造成社會動蕩,天下就會出現不太平的局面了.

\\(二\\)道家的義利觀.道家的始祖老子思想的核心是"無為而治",在義利觀的主張上,它極力反對窮奢極欲,主張節欲薄斂",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3 〕88,"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為盜竽"〔3〕108.從這入木三分的揭露中,我們看到了老子對統治者窮奢極欲的嚴厲批判和對廣大民眾的深切同情.老子提出的解決辦法是,要求統治者在行事和嗜欲方面要有節制.他告誡說":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3〕98他要求統治者"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行為,辦法主要是薄賦斂,輕刑罰,尚節儉,慎用兵,以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可見老子所代表的道家的義利觀是極力反對統治者階層違背社會發展規律而貪得無厭、禍害百姓的.

從儒道兩家義利觀的主要觀點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無論那派的先賢們都基本上認為義利兩者是辯證的有機統一體,其關系應該是相輔相成,假如沒有利,那么義也就沒有存在的客觀基礎,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沒有義,利也就無所謂其發展的前景了.因此,任何時候過分片面地強調義或利都是不正確的,人為地割裂它們之間的關系更是極為錯誤的,也是根本上違背了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

二、傳統義利觀在當今時代的借鑒意義

"君子之道,處靜以修身,儉約以率下.靜則下不擾矣,儉則民不怨矣."\\(漢·劉安:《淮南子·主術》\\)人類社會發展有其歷史繼承性,應體現對歷史中積極因素的肯定并通過批判的繼承為今所用.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國傳統的義利觀在當今社會仍然有其較高的實用借鑒價值,盡管我們今天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更多的是競爭精神,但是傳統的義利觀通過"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地繼承就能為當今現實所用.尤其是在發展市場經濟、強調個人利益的社會條件下,不管是儒家、道家還是其他各家的義利思想中正確的方面都還有它不可否定的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義利并重正是當今社會向前發展的時代需要.我國傳統義利觀的基本準則是義利并重,新階段,首先我們要進一步強化人們在整個社會經濟行為中的品德素質,逐步形成重義的良好社會風氣;其次也不能忽視人們的物質方面的利益,要知道,不論在任何社會形態中,道義都是不能脫離功利而孤立地存在的,脫離人欲的天理是虛無縹緲的,脫離現實去奢談道德仁義,抽象地宣揚鼓吹禁欲主義,勢必導致挫傷勞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反之,假如人們只是注重追求個人福利,置社會正義而不顧,把社會的公共利益、集體利益拋擲腦后,把本來正常的利益思想導向極端的個人利己主義,甚至為了牟取暴利而不擇手段,市場經濟就勢必出現無序和混亂,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安定,甚至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動蕩不安.當今社會,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要求,這是全社會必須遵循的大義所在,也是我們的各級社會管理者應該不遺余力去追求的神圣目標.時下一些社會管理者違背職業操守,以權謀私,搞權錢色交易,損公濟私,貪污受賄,貪得無厭,中飽私囊,有些甚至結成各種利益集團和官商勾結的利益鏈,這就是極為狹隘的私利,是根本違背了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甚至是違法亂紀的,一定要嚴厲禁止.所以,我國傳統的義利觀中"尚義"、"尚德"思想和"見利思義"、"以義謀利"的價值取向,啟示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千萬不能忘記自己應該擔當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這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廣大社會公民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價值觀和利益觀.

\\(二\\)以義為上作為一種道德準則仍在指導當今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國的傳統義利關系說到底就是道德與利益之間的關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德上的要求即"義"是人最本質最高尚的追求,這種以人的道德品質、道德境界作為最高價值選擇的觀點,為社會所公認,為百姓所接受,在當今社會仍是值得提倡的.儒家以"義"為最高價值,體現在以"義"作為做人的標準和道德原則上,在這種標準和原則的規范下,在處理權利與義務、奉獻與索取的矛盾時,強調人們必須把義放在首要的位置,充分尊重別人的權益,規范自己的利益追求,不去謀求那些不正當的私利;遵循人間道義和社會的公平正義,該做的努力去做,不該做的堅決不做,辦事出于公心,行事公道正派.有一點必須注意,在義利關系的處理方面,一定不要刻意去夸大這一方而貶低那一方,那樣義利關系就偏離了正確的軌道而走向了偏頗和極端.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前,由于"左"的思想影響,當時不尊重甚至是排斥個人利益的傾向較為嚴重,灌輸給人們的價值觀是抽象化的"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人民利益";要求大家去踐行"大公無私"、"無私奉獻"的脫離社會發展實際的社會價值觀,從而導致了"懶漢光榮""、吃大鍋飯"和"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社會現象.在這種混亂的價值觀指導下,不但沒有推進現實社會向前發展,反而使我國的國民經濟走向瀕于崩潰的邊緣.實行改革開放后,逐漸實行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是在相當長一段時期,由于"一手軟、一手硬",人們的義利觀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了重利輕義甚至是見利忘義的價值傾向,強調利而排斥義,過多地看重物質利益,出現了一些重利輕義,只講"得"而不講"德"的現象.由于貪婪導致假冒偽劣產品泛濫,由于急功近利導致金錢萬能、言而無信、見利忘義、巧取豪奪、坑蒙拐騙偷等現象泛濫.尤其是各種以權謀私、官商勾結的腐敗現象泛濫盛行,導致人們怨聲載道,嚴重擾亂和損害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秩序.

它也是與市場經濟運行法則極不協調,甚至是背道而馳的,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道德經濟、信用經濟、法治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不否定個人利益,而關鍵是要正確處理利與義的關系,走向先義后利重義輕利的正確軌道.這些歷史的經驗教訓給我們發出警示,只有把義與利的內涵認真梳理清楚,懂得義和利到底誰先誰后、孰輕孰重,才會真正領會見利思義的真諦,樹立起正確的義利觀.

\\(三\\)以義謀利應當作為人們誠實致富的最優選擇.我國古代傳統義利觀所強調的"利",其真諦不在于謀利本身,而是講求謀利的手段.儒道兩家的義利觀都認為,人們想獲得財富是天經地義的,但一定要采取符合義的正當手段.強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還要取之有理,取之有效;用不仁不義的手段去謀求并得到財富是可恥的行為,是要受到人們的普遍譴責的.這里強調謀利的正當性,就是謀利必須符合社會公義的原則.這一原則對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是有推動作用的.例如,我們都知道,企業的利潤不僅是企業發展的核心,也是整個國家民族能否生存的根本和推動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力量源泉.但是利潤的獲得必須講究手段,也就是一定要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要做到從仁中取物,從義中取利.反之,就是不道德不文明的手段,最終會阻礙社會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近年來各種媒體曝光一些企業故意蔑視我們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為了謀利不擇手段去生產各種假冒偽劣產品,如生產地溝油、毒膠囊等,就是嚴重損害國家聲譽、殘害人民群眾的可恥行為,這種用不守法規不講道義的手段來牟取暴利,不僅不符合中國傳統的義利觀,也是與市場經濟的法則格格不入的.盡管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性經濟,追求物質利益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必須明確我們國家建設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與封建經濟、資本主義經濟是不同的,有著本質區別,這就一定要加強和完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假如謀利離開了道義的約束軌道,市場經濟本身就會受到傷害,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都會產生重大影響.當今社會,規范市場經濟的主要手段是法制,也是保證義利和諧統一的根本途徑.所以,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中,一定要重視和強化法制建設,對那些棄義謀利的行為進行約束和有效制止,用道德規范來促進現代市場經濟的運行,使我們的社會經濟始終沿著健康有序的方向向前發展.

三、新形勢下應正確處理義利關系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就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4 〕370,把發展社會生產力當作整個社會活動的重中之重,強調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他在 1992 年年初南巡時發表了重要談話,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 〕372這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這樣就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衡量我們一切工作好壞的主要標準,這也就給予追求個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正當性作了充分的肯定,體現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與個人利益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在20 世紀 80 年代的改革開放實踐中曾經一度出現了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不把精神文明建設當一回事的現象,鄧小平同志立即強調要實行"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這不僅是對我國傳統的義利辯證統一思想的繼承和弘揚,甚至是對其賦予了新的內涵,同時賦予它以嶄新的表現形式和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尤其是他的"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的思維,促使我們國家在不斷注重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一起抓,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最終建成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總而言之,改革開放要深入,義利關系要辯證.

而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現代法制經濟、道德經濟、信用經濟.在這個全新的社會形態中,不是反對人們追求利,而是要求人們必須正確處理利與義的關系,力行先義后利,重義輕利.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就提醒了我們每一個人,在謀求財富的時候,要把手段建立在符合義的基點上,用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去爭取更多的"財";想要有更多的"得",就要將其建立在誠實勞動、智力輸出、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基礎之上.這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給我們提供的借鑒和警醒.

〔參 考 文 獻〕

〔1〕孟 軻.孟子〔O〕.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

〔2〕楊伯俊.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

〔3〕陸元熾.老子淺釋〔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4〕鄧小平文選: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