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素有“全國首都,全國首堵”之稱,交通擁堵嚴重由來已久。自申辦奧運成功之后,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紛紛上馬,財政投資力度明顯力n大。北京市政府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北京交通要在2008年把全新的面貌展現給全世界。
“首堵”京城之患
有關資料顯示,北京的路面資源嚴重超出負荷。近15年來,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始終維持一個較高的增長勢頭,平均年遞增率為16%,這種持續高增長勢頭的交通需求是現有城市道路條件難以承受的。據2004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市區高峰每小時機動車流量超過10000輛以上的路口有55個,嚴重擁擠堵塞的路口和路段已從1994年的36處增加到99處。市中心區道路網高峰期的平均負荷度已經超過90%,11條主要千道的平均車速已降至每小時12公里,個別路段的車輛行駛速度僅為7-8公里/小時,有近1/5的路口與路段呈現癱瘓狀態。
另外,雖然北京市近幾年私家車增長迅速,但基于便捷、經濟等因素,大多數老百姓還是愿意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而地面公交卻問題重重,國有公共客運企業長期處于虧本經營狀態,政府補貼負擔沉重,與此同時,月票車乘車環境差、一站多名、公交車甩站、運行線路復雜等問題也一直未能真正解決。隨著交通需求的多層次差異性愈來愈突出,運輸方式和服務層次較為單一的公共客運體系根本無法滿足這種需求。
由于道路擁堵,汽車尾氣排放量比正常行駛的時候大大增加,嚴重影響了北京市的空氣質量,導致呼吸道疾病等疾病的發病率提高,居民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威脅,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這些交通問題,以及由交通帶來的環境問題,事關居民切身利益,一直被列為北京市政府工作的重點。借舉辦奧運會的契機,北京市政府決心解決這個長期困擾人們的問題。
因奧運而改變的交通
事實上,回顧奧運歷史,歷屆奧運會都很重視交通的建設,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一舉提升了該城市的交通系統水平,這對我們2008年奧運會交通建設具有啟發意義。
1996年,百年奧運來到亞特蘭大,作為佐治亞州的首府,美國南部最具生氣、經濟環境最好的大城市,亞特蘭大市的交通十分發達,公路縱橫交錯,蜘蛛網似的延伸到四面八方。為了滿足奧運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200萬游客、1.5萬運動員、官員的交通需求,保證各項工作都能順利進行不被延誤,組委會費盡心機,不僅修建了快速新型的鐵路網,還安排了五、六百輛接送運動員和觀眾的可使用替換燃料的班車,這些車輛因不燒汽油,大大減少了大氣污染,實現了公共交通的升級。
針對2000年悉尼奧運會,新南威爾土州政府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奧運會交通局,專門負責協調整個悉尼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的交通運輸。為了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在悉尼奧運會期間,悉尼市政府全面禁止了個人使用機動車輛,火車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為此,悉尼專門修建了一條5.3公里長的環行鐵路,把奧運村與市區內四通八達的鐵路線都連接起來。有著半透明屋頂的火車站位于奧運村的中心,每小時能運送50000名乘客。在奧運會期間,悉尼市的鐵路系統實行24小時運行。與鐵路交通相配合的是一個龐大的公路交通網。3800輛公共汽車組成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大的公交車隊。以奧運村為中心,13條公交線路一直輻射到悉尼市郊區,每條線路都與指定的大型停車場連接。
雅典為在那里召開的奧運會建設了長達40公里的市郊鐵路和25公里的電車線路,使這個只有300多萬人口、市政建設缺乏規劃的城市擁有了一個現代的公共交通系統。建成了長達60公里的收費高速公路――雅典公路,構成了首都環線,再加上1000多公里長的公路改造,這些都緩解了交通堵塞。這些變化甚至給雅典人帶來了工作機會,4年前才落成的雅典新國際機場,現已成為首都雇員人數最多的機構之一。
在借鑒以往奧運會成功經驗基礎上,北京奧組委在其交通部門下設立了交通運行中心,負責掌握奧運交通運行總體情況,調整宏觀運行模式并協調奧組委內、外部相關部門配合工作。1993―2003年,北京市共有1219億元投入交通,相當于GDP的5.32%,遠高于世界上很多其他同等規模的城市。2004年4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和15個城市道路建設項目開工,2005年將有更多的交通建設和改造項目開工。而且,相當數量的公交線路換了更環保更舒適的新車型,人們感到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舒適了。
綠色奧運的交通建設還任重道遠。最近,很多開車或坐公共汽車的市民都發現,北京的很多路段在非上下班高峰時間也開始堵車了,不禁讓人擔心到2008年機動車更多了,道路還能暢通起來嗎?
根據目前預測,北京奧運會期間,將會有世界許多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王室成員等貴賓來京,來自國際奧委會、200多個國家牙口地區奧委會、28個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的官員、運動員及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將有數十萬名,觀眾總數將達到幾百萬名。除日常交通出行和觀看奧運賽事外,2008年北京還將成為旅游觀光熱點,城市交通需求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如何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使北京的交通有個明顯的改善,保障奧運交通的快捷、暢通,成為擺在組織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2008綠色交通
增加道路和交通設施是緩解交通擁堵的最直接的措施。根據《奧運行動規劃交通建設和管理專項規劃》,2008年前北京市將新、改建城市道路318公里,新建公路1509公里,改建公路2530公里,市區新建軌道線路1543公里。2008年基本建成以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系統為骨架、功能級配較為合理的現代化城市道路交通體系。還有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既建立在快速路之間、主干道之間、快速路與主干道之間必要的快速聯結道路,目前交通網絡還不能形成一個有效聯結的整體。這個問題不解決,將會影響整個城市交通系統的效率。
不過,專家們期望的還是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優化交通結構、實行公交優先是解決交通需求與道路通行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緩解交通擁堵的重要手段。要形成一個合理分布、相互聯結、換乘方便的網絡,最終達到公交車有方便、高效的公交專用路網的目標。
解決奧運交通的問題不應該只盯住2008年的交通問題,擁堵―治理一再擁堵―再治理,如此循環下去,交通問題就始終處在一個被動的解決問題局面中。通過合理的、有前瞻性的規劃讓下一個10年甚至20年的交通發展不再陷入被動解決問題的局面,交通規劃至關重要。
把解決擁堵完全寄希望于修路是不現實的。既然車輛增加和交通的擁堵是每個發展中的大城市不可逾越的階段,必須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資源,向科學化管理要效率。許多擁堵是由于交通信號控制不合理造成的。擁堵出現后,缺乏必要的交通疏導,不能有效地提供已存在的可選擇路徑也加劇了擁堵。智能交通有望解決這些問題,此外還有電子警察、電子路況信息板,以及我們通過收音機和電視收聽收看的即時路況信息,都是通過智能化管理收集的實時信息,反饋給大家。而交通指揮中心可以根據交通的流量,控制交通信號對交通進行實時監控。
按照北京目前的機動車人均擁有量,北京還沒有進入汽車社會,這意味著北京的機動車將會更多。國外很多大城市人上下班的首選是乘坐地鐵,一是因為很多城市通過各種手段限制進入城區的車輛,而更重要的是公交車快速、準時是個共識,北京應該改進公交設施。
最后是奧運期間的限行措施。奧運會只有短短的十幾天,所以北京的日常交通不可能設計成接待如此大的流量。所以在這十幾天里,進行必要的限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限行措施是保障奧運會交通暢通的有效措施。按照國際慣例,結創匕京交通特點,擬采取一些保障措施:“設奧林匹克交通環”和警車帶道。在北京市現有的快速路網及通往主要比賽場館的主要道路上,劃設奧林匹克專用道,形成“奧林匹克交通環”,供奧林匹克大家庭車輛行駛,確保暢通。同時,為距奧運村較遠的比賽場館運動員比賽班車、要員貴賓車輛派出警車帶道,保證奧運交通運行安全、準點。除提供車輛服務外,北京奧組委還將按照國際奧委會相關規定,針對奧林匹克大家庭成員不同客戶群體的交通需求和特點,分別編制交通手冊,提供奧運賽時出行指南和導向。
正如專家指出的,北京的交通問題,有一些其他發達國家城市曾經遇到的問題,也有些問題是北京特色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立足于北京的實際,有選擇地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手段和經驗,通過科學地長遠規劃和有可行性的近期目標,加快道路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現有的道路資源的作用,提高交通參與者的素質,并通過智能化的交通管理和交通組織,保障奧運交通暢通,并使北京的交通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責編:王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