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霹靂布袋戲發展特點研究
【引言】臺灣布袋戲發展創新探析引言
【第一章】臺灣布袋戲的源起與發展
【第二章】電視布袋戲的產業化發展——以霹靂布袋戲為例
【第三章】霹靂布袋戲的藝術性問題
【第四章】霹靂布袋戲產業化過程中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結語/參考文獻】臺灣電視布袋戲的繼承與展望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3. 霹靂布袋戲的藝術性問題
電視布袋戲保留了早期布袋戲的文化元素,比如傳承吸收了南管、北管布袋戲雙方的優勢。南管布袋戲的文雅對白,文戲典雅。南管音樂采用南鼓、簫、琵琶、三弦等烘托雅致氛圍的樂器。而北管布袋戲以武打見長,武戲熱鬧,使用鑼鼓、嗩吶等樂器烘托喧鬧的氛圍。霹靂布袋戲集兩家之所長,既有文雅的臺詞又有瀟灑的武戲,充分滿足電視受眾的審美需求。霹靂布袋戲繼承了傳統布袋戲的俠義精神,富有武俠色彩。早期布袋戲內容以宣傳教化為主,傳揚忠孝節義等大眾認為的美好品質,霹靂布袋戲繼承了忠孝節義精神,但在內容上不再以教化為主,轉為娛樂功能。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釋文化也在劇集中以文化符號的方式充分體現。
3.1 人物分類與劇情設置
在人物分類上借鑒了傳統布袋戲的生旦凈末丑獸雜七類角色。典雅的對白、飄逸的武戲、扇舞、水袖都是霹靂布袋戲的特色。霹靂布袋戲中的角色對話語言文白夾雜,對自己的稱呼是“吾”、“劣者”對別人稱呼“道友”、“前輩”等文縐縐的詞語。下面用具體例子賞析。
3.1.1 人物分類--生旦凈末丑
霹靂布袋戲繼承中國傳統戲曲的人物模式,有生旦凈末丑五種人物形象,早期的霹靂劇集中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觀眾可以通過觀察木偶的服飾、造型即可判斷,正面人物通常氣宇軒昂、面容姣好;而反面人物則面貌丑陋,姿態猥瑣。霹靂男一號素還真一出場的角色定位就是面若冠玉的小生,而另一位主角葉小釵是武生的代表。劇集中的經典角色秦假仙從 1988 年出場至今的定位都是為劇情添加笑料的丑角?!皟簟钡慕巧热鐏y世狂刀、武君這類霸氣的人物?!暗钡慕巧热顼L采鈴,寒煙翠等女性角色。角色按照文戲、武戲的分類各有一尊偶。生的念白一般語調斯文,韻律平緩;凈的念白特點是語調響亮粗獷;旦一般使用聲音纖細的小嗓;丑是搞笑逗趣的角色,使用俗語俚語為多。
生旦凈末丑是傳統戲劇中的角色分類,霹靂布袋戲雖然一定程度上繼承這個特色,但是在人物形象上擺脫了傳統戲劇臉譜化的特點,角色分類的界限也開始模糊了,末行逐漸歸入生行,霹靂布袋戲中大致可以看出生旦凈丑四種人物形象。
以小生素還真為例,小生一般容貌清秀文質彬彬,男主角素還真舌燦蓮花善于辯論,不輕易動武卻能在各方勢力之間游走,是個頭戴蓮冠手拿拂塵的道士形象;而在休閑時,素還真是個手執扇子、擅長彈奏古琴、精通詩詞書畫的典雅書生形象。小生通常手執扇子、文質彬彬,《霹靂神州》片頭中東瀛角色真田龍政的一段扇舞頗具和風色彩。而武生的標志就是擅長刀劍、武打瀟灑的劍俠刀客形象。
女旦典型的標志是水袖,水袖是傳統戲劇舞蹈的特色,布袋戲角色繼承了這個特點,水袖更加輕盈,紗質布料舞蹈起來更輕柔唯美。在霹靂布袋戲角色中不但女旦有水袖,一些小生角色也有水袖,出場時輕柔的水袖和披風加強了角色的飄逸出塵感。傳統戲劇中總是正邪分明,好人容貌好壞人形象差。而霹靂布袋戲的角色更加豐滿與復雜,早期布袋戲由于經費所限主角在一眾角色中無疑是最出眾的那個,而反派就外貌猥瑣衣著簡單,現在的霹靂布袋戲光從木偶的裝飾上看不出角色的好壞之分,角色普遍衣服華麗,反派也可以長相俊俏。角色本身更為復雜,比如疏樓龍宿在上一檔劇集中是反派的設定,到了下一檔戲他又重新改邪歸正回歸正道保護蒼生。而一出場看著是好人的角色在后期揭露他是隱藏許久的陰謀家。人物本身的復雜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
3.1.2 劇情設置--延續性
霹靂的劇情的一大特色是延續性,每部劇集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每一部之間都有關聯,上一部是下一部的鋪墊,從 1988 年第一部《霹靂金光》開始,劇情不斷延續,截止到目前一共出了六十多部劇集,15 年 6 月發行的最新一部名叫《霹靂謎城之九輪異譜》,劇情始終以素還真、葉小釵、一頁書這三位主角為中心講述苦境正道對抗外敵的故事,每部戲不斷出現新人物,為劇情注入新的活力。霹靂通常在每檔新戲的開頭安排上一檔故事的結局,以《霹靂劍海錄》這檔戲為例,開頭幾集安排了上檔戲人物的結局,上檔戲的反派人物玄囂太子在素還真的計謀下被正道群雄圍攻殺死,同時反派組織森獄的閻王也浮出水面,同時上檔戲中就已經開始鋪墊的新組織論劍海、天疆也開始不斷出現新人物。在結束上檔戲的收尾后才正式進入新檔戲的篇章。在這檔戲的結尾部分再重新開始鋪墊下一檔的人物線索,一部五十集的作品通常在四十五集處就開始安排下一檔的鋪墊與伏筆。因為劇情的延續性,劇集中的重要角色也分為兩類:一類是“不死系”角色,另一類是各檔戲的主打角色。不死系角色貫穿所有劇集,幾乎每檔戲都會出現,但是這類角色數量少,只有霹靂的三位主角才能享受此種待遇。觀眾在觀看劇集時會投入感情,然而霹靂以角色的超高死亡率著稱,劇情沖突大加上武戲多,編劇收角色的速度也快。比如《霹靂天啟》這檔戲的主打角色到了下一檔《刀龍傳說》就會全部換一批。每檔戲都會有那一檔戲的主打角色,以此吸引觀眾,然后保留下貫穿劇集的不死系給觀眾一個感情延續。霹靂劇集每一部的劇情又有相對獨立性,每部的風格亦不相同。比如《霹靂劍蹤》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類似古龍風格的江湖小品,其中沒有侵略苦境中原的組織與正道的對抗,反而是娓娓道來幾個人物的恩怨情仇。劇情一條線索以北域的兩大傳奇劍客劍邪、人邪展開,兩人從至交好友到生死相搏的經過;另一條線索是外表仙風道骨的圣蹤設下一系列陰謀,最終被正道識破的故事?!白詮挠薪詠?,風波何曾平息過?但素還真的賢明讓武林混亂中存有一定的制度,讓亂象有其極限”20這句臺詞說明了霹靂劇情的延續性,江湖風波永不止息以及主角在劇情中的作用。傳統布袋戲在內容上常常是老套的說教故事,強調宣傳教化作用。從金光布袋戲開始,故事內容就發展為以武林人物為主角,江湖恩怨情仇為故事發展主軸。故事情節不但有武俠江湖味,近來還加入了時下流行的魔幻色彩,故事人物更具復雜性。根據普洛普的功能理論中敘事性童話作品中貫穿著對抗主題,其中有“加害/反抗加害”主題。21.以此理論為根據,霹靂布袋戲的故事架構主題是“入侵/反抗入侵”這一主題。故事里中原苦境的守護者被稱為正道,而侵略一方則為反派。另外還有一些中間派的組織會因為自己的利益與雙方展開合作。比如《劍海錄》中黑海森獄這個組織就是入侵一方,森獄是不屬于苦境的一個獨立疆域。
而天疆這個組織則作為第三方中間派存在,苦境中又有一個不確定因素論劍海。素還真需要在三方之間周旋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而反派侵略者的行為模式不外乎進入苦境、展開入侵、尋求合作、侵略失敗這么個過程。因為有這個對抗模式,霹靂這部超長連續劇才得以一直更新下去。
3.2 文化內涵
霹靂布袋戲繼承了傳統布袋戲的文化元素,比如文雅的詩詞對白,改編自名家名篇的古文詩詞,編劇除了從古文名作中尋找靈感外還需要自創詩詞,劇集中大量的詩詞對白雖然質量良莠不齊,但是極大地為作品增添了文化底蘊。下文從詩號、對白、旁白,儒道釋文化與忠孝節義精神三方面分析。
3.2.1 詩號、對白與旁白
霹靂布袋戲中含有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最令人眼前一亮的當屬每個新人物初登場時要吟詠的人物詩號,既能給人物增加登場氣勢又可以使觀眾從詩號中就看出人物性格和經歷,同時為這個虛構的江湖增添文化底蘊。傳統布袋戲在每位角色初次出場時都會有一段出場詩又稱為“四念白”,四念白通常由五言或七言古詩所組成。出場詩讓觀眾了解到戲偶的角色身份與性格,佛家、道家、儒家人物從出場詩中就可以看出其身份,龍套和小生也可以從詩號中就看出來。比如觀音菩薩的出場詩會突出佛的特點,修道人士的出場詩在文字上突出道家的特點。而霹靂劇集中的經典丑角秦假仙的詩號是“眾生蕓蕓難貌相,海水滔滔難斗量,平凡不是平凡客,世情百態掌握中”22,概括了這個角色普通卻擅于收集江湖信息的特點。四念白的傳統在當下有了很大改變,但是仍然保留一定的對仗和平仄。從出場詩中觀眾還可以了解一個角色的人生經歷,引發觀眾對此角色的關注與期待心理。比如葉小釵的詩號“征衣紅塵化云煙,江湖落拓不知年;劍癡刀狂世紛云,今將衣缽卸衣肩;踏盡千山無人識,當初枉受盛名牽;東風吹醒英雄夢,笑對青天萬重天;愛落紅塵心已死,持刀抱劍了一生?!?3從短短的幾句詩號中,觀眾可以窺見這個角色的過往經歷,葉小釵早年經歷坎坷,經歷過失去親人孤苦無依的痛苦,從詩號中也可以看出這個角色內斂穩重重情重義的性格。還有些角色的詩號改編自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比如劍君十二恨這個角色的詩號“一恨才人無行, 五恨月臺易漏,六恨蘭葉多焦,七恨河豚甚毒,八恨架花生刺,九恨夏夜有蚊,十恨薜蘿藏虺 ”24改編自清代文學家張潮的隨筆小品文集《幽夢影》25.原文為:一恨書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臺易漏,四恨菊葉多焦 狂刀的詩號“一蕭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26出自清代龔自珍詩作《漫感》。再比如千葉傳奇的原創詩號:“不屬天,不屬地,生于三界之外,不滅六道之中。蓮開千葉,傳奇萬古,神人唯吾,千葉傳奇?!?7從詩號中可以窺見這個角色霸氣不羈的性格。霹靂中還常常會出現一些漢語的生僻字:如片名的天競鏖峰、兵燹等;還有角色名字章袤、解鋒鏑等。
對白采用古文和白話文摻雜的形式,劇情中人物對話不是全然的白話文,而是摻雜著文言文。霹靂故事沒有特定的年代也沒有真實的歷史背景,而是一個架空的世界觀,在這個世界里有著道家先天、佛教高人和博學多才的儒生,沒有特定的皇朝背景,武林中三大派系儒、道、釋紛爭不止,百姓處于一種“無政府”的自由狀態。先天高人通常精通琴棋書畫,禮樂射御書數等技藝,為了塑造先天形象,劇中人物對話會加入詩詞等古風元素,編劇借此營造出一種古風氛圍。而一些龍套角色和市井人物說話用俗語和俚語為多。但是霹靂中的原創詩詞因為編劇的國文水平不一而良莠不齊。比如玄真君的名臺詞“半生閑隱今將止,一步江湖無盡期”屬于編劇獨創,而一頁書送別佛劍的贈言“從征萬里走風沙,南北東西總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蓮花”屬于引用元代耶律楚材詩詞。下面引用一段《霹靂金光》中素還真與一線生的對白來感受布袋戲的臺詞:
素:道友,寧可心在江湖言江湖,不可人在江湖怨江湖。
線:你說的也是有理。寧可吃飽飯閑談江湖事,千萬不可置身江湖去管江湖凡俗事。
霹靂的旁白獨具特色,為劇情增加了武俠的韻味。比如《霹靂劍蹤》第一集的開場白:
有一個人,火燒三百劍客,只為一劍招 ;有一個人,殺盡三千王酋,只為一口氣 .而追尋未來的人,他有一口劍,一個仇人;而找尋過去的人,他有一口劍,一個恩人 .
這段開場白介紹了這部劇集里的幾個主打角色,放在整部劇的開頭設置了懸念。
而《劍蹤》結尾處人邪與劍邪的決斗旁白既點明了決斗結果又不失文雅:
雨滂沱,血飄零。 無情的騙局,無盡的遺憾?!翱安黄?,正是迷障??!”
這是一個關于魔物的故事:因魔而生,因魔而亡。這是一個關于騙局的故事:始于騙局,終于騙局。梵音佛語,嘆息里魂歸離恨。雪地梅紅,濺落處傲骨冰痕。
3.2.2 儒道釋文化
中國文化有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文化體系,作為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家,講究以入世作為實現儒家理想的手段。儒家文化所倡導的是以孔孟之道為主體的價值體系,講究經世濟用,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終極目標。儒家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這是儒家倡導的基本道德準則,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是中華傳統美德。儒家文化滲透在傳統布袋戲中,傳統戲劇藝術中就包含有懲惡揚善的宣教作用。在早期的電視布袋戲《云州大儒俠》中,就描繪了儒俠史艷文游走在朝野與廟堂之間濟世救人的一些列行為,用實際行為展現了什么叫“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而霹靂布袋戲則是面向大眾的文化產品,編劇通常把儒、道、釋三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融于劇情與人物之中,比如具象化三教頂峰,疏樓龍宿、劍子仙跡、佛劍分說分別代表了儒教、道教、佛教的三個頂峰高手,同時也是各自教派中的領袖人物。霹靂的人物既有儒道釋的中國主流思想,又具有現代思維,拋棄了一些文化糟粕比如封建愚忠思想,而更具有現代民本思想。其中角色所展現出來的行為準則和倫理道德無不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從人物舉手投足中就展現出來。比如男主角素還真以武林和平、天下大同為己任。素還真的行為完全符合儒家標準,整日為苦境奔波頗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在待人處事謙恭有禮,在江湖上行走遇人總叫“前輩”,劇中人物不好意思拒絕而不得不出山幫忙。
素還真善于變通、講究實際的性格又與史艷文那種略為迂腐的性格有所區別。在戲外戲迷們戲稱為前輩咒。在霹靂中的儒門組織有儒門天下、學海無涯等。霹靂中的儒門人物總是非常實際,而道門人物總是一副仙風道骨的先天氣質,比如青陽子,比如道弦之首蒼。道門人物通常崇尚隱世,講究無為,不到關鍵時刻不會出場,比如《刀龍傳說》里的修仙者六銖衣是受天命然后踏入塵寰的。而霹靂中的佛門人物不但慈悲為懷更是擁有一身好武藝,如一頁書和佛劍分說,都是劇集中德高望重的角色。佛教人物一步蓮華更是對魔也抱有一顆感化之心,成功感化反派吞佛童子。霹靂編劇稱“霹靂的世界觀架構于中國古代的武俠世界當中,其中所論之宗教與中心思想,以儒、釋、道為最主要對象?!?9霹靂布袋戲中的武俠文化可以看到模仿金庸、古龍等大師作品的痕跡,也包含有玄幻、魔幻的色彩,從《天罪》天神棄天帝降臨開始,《天啟》的死神出場,劇情從以往的江湖恩怨斗爭發展為苦境之外的其他異界空間其他種族的入侵與反入侵對抗。霹靂劇情中的俠客文化與歸隱文化是兩個獨具特色的現象。霹靂劇情中有許多浪跡四方行俠仗義的刀客劍客,中國傳統俠文化最早記載于《史記·游俠列傳》:“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 不矜其能,不伐其德”30俠客具有守信重諾、以德報怨的品德。在《天罪》里中原正道群俠為阻擋東瀛大軍的入侵展現出了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歸隱現象是武俠小說中很普遍的一個現象,《倚天屠龍記》男主角張無忌在結局沒有選擇繼續帶領明教完成統一大業,反而是選擇退隱山林與紅顏相伴。退隱現象有著中國傳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這包含了老莊道家道家清凈無為的思想,返歸自然過著隱士生活追求絕對的自由與逍遙。而在霹靂中一些角色在入世受挫失敗時也會選擇退隱蟄伏,比如千葉傳奇在入世經歷幾次失敗后性格越來越扭曲,后素還真勸其退隱。退隱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人物完成自己目標自愿退隱山林,如蝴蝶君與公孫月;另一種是入世遭遇失敗后選擇隱世,如織語長心。霹靂中角色的退隱留給觀眾一個想象空間,不失為一個好結局。
3.2.3 忠孝節義精神
傳統布袋戲在內容上注重道德教化,通常是邪不勝正,宣揚忠孝節義精神,表現了民間百姓最質樸的愿望。霹靂布袋戲傳承了傳統布袋戲的這一特點。1970年黃俊雄把改編自清代夏敬渠著的章回小說《野叟曝言》的《云州大儒俠》搬上電視,《野叟曝言》描寫了明朝名將文素臣行俠仗義、結交江湖、伸張正義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曾被改編成京劇連臺本戲于 1938 年首演于上??柕菓蛟?。明憲宗成化年間,江湖俠士文素臣一邊結交能人行俠仗義,一邊周旋在皇室皇帝、太子、藩王之間鏟奸除惡。這個故事富有中國傳統俠義精神與忠君愛國思想,具有宣揚教化的意義。文素臣如岳飛般屢次被奸臣挑撥、皇上懷疑,但是憑著一幫江湖好友一次次逢兇化吉,終于除奸平逆,救駕受封。而《云州大儒俠》男主角史艷文正是如文素臣一般文武雙全,高大全式的理想人物?!对浦荽笕鍌b》繼承了原作的故事架構和人物,同時展開江湖與朝堂雙線劇情。由于奸臣在皇帝身邊進讒言,史艷文屢次受到不義的罪名與陷害,但是因為一腔愛國熱情沒有離開,繼續忠君報國。雖然用現代思維來看這是一種愚忠,但是這卻是傳統戲劇人物中的一種美好品質。布袋戲首次上映電視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 1974 年卻遭到臺灣新聞局以妨礙農工正常作息為由禁播,直到 82 年布袋戲才解禁。在七十年代的臺灣社會,史艷文就是忠孝節義的代名詞。
在霹靂布袋戲中同樣也有一位具有中國傳統美德、忠孝節義精神的代表人物--葉小釵。葉小釵作為霹靂布袋戲三大主角之一,具有重信守諾的品質。葉小釵是一位俠士刀客形象,性格堅韌不拔,雖然不會說話但是沉穩可靠,重情重義。
因為受到大反派歐陽上智的指點領悟之恩,歐陽上智要他二十年為自己效力來償還這筆人情債,而葉小釵是個欠人恩情必還的性格。所幸后來被素還真帶回正途,從此為正道奔波,與素還真堅固的友情受人稱道。這個角色身上頗具江湖恩怨情仇色彩,是一個傳統忠貞不二的俠客形象。
3.3 電影《圣石傳說》與 3D 電影《奇人密碼》的成敗分析
霹靂多媒體公司在打開電視布袋戲的市場之后一直沒有放棄對大電影的嘗試。2000 年霹靂公司拍攝的第一部布袋戲電影《圣石傳說》上映,這部電影完全沿襲霹靂劇集的世界觀,以素還真、傲笑紅塵為主角,講訴了一個富有正統武俠韻味的江湖故事,具有傳統東方武俠色彩?!妒ナ瘋髡f》在臺灣地區上映當年取得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打破了好萊塢動畫《玩具總動員 2》在臺灣的票房紀錄,并且入圍當年金馬獎的最佳視覺特效獎。31《圣石傳說》主打的是“傳統布袋戲+數碼效果”,成本投入三億新臺幣,臺灣本土票房突破一億,加上英日韓版的海外播映與單機游戲、周邊產品收益,首度以電影方式發行的布袋戲基本收回成本,暢銷日、韓地區的同時普通話電影版本也在大陸播出。霹靂布袋戲因此得以打開美日韓等海外市場,2006 年2月《霹靂英雄榜之爭王記》在美國卡通頻道播映,成為首部登上全美電視網的臺灣自制戲劇片,并在臺灣本地成為“臺灣意象”的代表受到高度重視。更重要的是經過《圣石傳說》的發行使布袋戲這門傳統藝術活躍在大眾視野,電影的好口碑帶動了電視布袋戲劇集的暢銷,也為霹靂公司進軍電影之路打了前哨戰,吸取了大量電影發行的經驗,正如現任藝術總監黃亮勛所言《圣石傳說》的成功“奠定布袋戲在臺灣的風進程度以及霹靂這個品牌的高度”32《圣石傳說》的成功固然有當時臺灣經濟繁榮,趕上了同年李安《臥虎藏龍》帶來的東方武俠潮流等外在因素,但影片本身的質量過硬才是關鍵。在這部影片中采用實景拍攝,自然風光加上搭建的建筑景物,木偶在陽光下顯得有了人氣。劇本也在兩個小時里講述了一個脫離電視劇情卻相對獨立的完整的江湖正邪斗爭故事。
而在 2013 年,霹靂公司雄心勃勃的投入重金籌備 3D 數字電影《奇人密碼》,與《圣石傳說》醇正的武俠風味不同,《奇人密碼》增加了更多西方元素,以一個西方機器人“阿西”為主要角色,這一次霹靂完全拋棄了已經有大量戲迷的電視劇情,采用全新原創的劇本,并打出了“偶動畫”的標簽。霹靂公司認為布袋戲是傳統文化是舊的,加入 3D 效果就多了份投入感與互動感,求新是這部影片一開始就定下的基調。在拍攝手法上霹靂公司也花重金買 3D 攝影機實拍偶戲,學習并尋找適合布袋戲表演的鏡頭與景深。除了角色都是木偶外,其他場景都由3D 后期制作完成,而重要角色“阿西”是木偶由五個操偶師控制動作。然而這部電影卻與上一部的命運迥然不同,雖然電影發行方是華納兄弟并且在農歷春節檔這個大好檔期,但是面對同檔期影片好萊塢動畫《馬達加斯加》和《海綿寶寶:海陸大進擊》,這部片子的票房、評價雙雙失敗。投入 3 億多臺幣,“全臺票房僅收獲 2000 萬臺幣,該片賠了 1 億 9000 萬,重創霹靂電影夢”33,更導致當年開春霹靂公司股價跌停。
兩部片子截然不同的命運很值得分析,霹靂一直敢于創新,走在布袋戲創新的前頭,但是怎樣程度的創新才是可行的值得研究?!镀嫒嗣艽a》是霹靂公司進一步創新改革的一部作品,作品以全新的 3D 技術拍攝,加入西方機器人元素,也沒有霹靂劇集中傳統的主角素還真,是一部獨立于劇集故事外的作品。傳統電視布袋戲的老戲迷因為沒有自己所熟知的人物而對這部影片感覺陌生,老觀眾對于這部片子感到疏離感,而 3D 技術的加重使得影片更像一部偶動畫電影,而不是布袋戲,有種“四不像”的感覺。影片在鎖定觀眾群上失誤,老戲迷不接受又無法吸引新觀眾,導致票房慘敗。在劇本上劇情也受到觀眾批評,本片故事以西域樓蘭為背景,講述受到迫害的張騫后代張墨帶著父親遺物機器人“阿西”遠走西域,發現并阻止了樓蘭王子的陰謀。故事背景與另一部同樣走技術路線的動畫作品《秦時明月》大電影極為相似。筆者認為選擇西域樓蘭背景有一定的“炫技”成分,運用 3D 技術完成的西域漫天黃沙、飛刀碎石、碧海藍天的效果突出,場面壯觀,但是造成流于炫技、劇情幼稚的負面影響,劇情過于稚嫩全憑技術與畫面撐場。阿西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夠豐滿立體,在上映之前霹靂公司曾放言“迪士尼有許多經典動畫英雄形象,而阿西就是臺灣的英雄”,然而木偶機器人阿西卻沒有 2008 年迪斯尼出品的動畫電影《機器人瓦力》中不會說話的瓦力來得動人。
木偶與 3D 特效的結合依然有缺陷,既然特效已經能做到以假亂真,為什么還需要木偶呢?木偶完全可以被取代,全部由 3D 特效完成反而在視覺上能更完美,木偶已經從傳統布袋戲的中心地位逐漸邊緣化,這與霹靂布袋戲一直致力于傳承傳統文化的理念不符,在創新中迷失了初心。在觀眾群問題上,布袋戲一直以成熟的江湖俠義故事為背景,適合成年人觀看。而在定位成偶動漫之后,故事向青少年靠攏,不但流失了原有的具有購買力的主流消費群體,在青少年領域也難有好萊塢動畫的競爭力,自然敗下陣來。
正如當年《圣石傳說》的成功對布袋戲的推動作用,這次《奇人密碼》的失敗也對霹靂公司以及電視布袋戲產業造成了很大影響。原本霹靂公司打算此片在大陸上映、打開大陸市場的計劃也因為此片的失敗而擱淺。更嚴重的是后續布袋戲進軍電影的計劃也變得遙遙無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