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文化地理學; 雷??; 形成; 生存。
雷劇,為廣東雷州地區的地方性劇種,流傳于以雷州方言作為主要交流語言的雷州半島地區?!袄讋∈菑睦字莞璋l展而來的劇種,經歷了姑娘歌、勸世歌、班本歌 ( 或稱大班歌)的幾個主要階段后改稱為雷州歌劇,于 1964 年正式更名為雷劇?!崩讋∮?2011 年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確立了其文化地位與歷史價值。
文化地理學屬于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而音地關系的研究,則屬于文化地理學的研究范疇?!稘h書·地理志》有記載: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證明了早在古代便已有人關注聲音與地方之間的關系。我國著名民族音樂學家喬建中先生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便對我國的民間音樂進行了音地關系研究,提出民族民間音樂進行地理研究的四個方面、三種關系,即 “中國民間音樂中的地理因素、表層關系――環境對體裁的 ‘選擇’、深層關系――地理因素所造成的民間音樂風格區、儲存關系――作為保護傳統文化自然屏障的地理環境”.這篇文章充分闡述了音地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受其影響,一些學者開始進行區域音樂相關研究,既增加了民族音樂學學科的研究視角,又豐富了文化地理學學科的研究范疇。而在文化地理學的學科范疇內,王恩涌教授在其《文化地理學導論》中引入了美國文化地理學的五大主題: “文化區、文化擴散、文化生態學、文化綜合作用 ( 或文化整合) 與文化景觀”.此五大研究主題也在中國的文化地理研究課題中得到廣泛使用。本文將此五大研究課題與雷州文化環境的部分因素進行對應分析,對雷劇形成與生存至今的緣由從文化地理學的視角進行剖釋。
一、文化區――雷州方言對雷劇形成和生存的影響。
( 一) 雷州方言文化區概況。
兩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人口大規模遷移的時期之一。在此時期,閩人往西南遷徙,由于雷州半島與海南島荒地較多,故在此時閩人口大量流入,閩語方言隨之流傳至瓊雷二地,并在經年累月中與當地語言相融合,形成了閩語的派生方言。司徒尚紀在其著作 《廣東文化地理》中,將古代廣東地區的閩南語系分布地區劃分為 “潮汕片、雷州片與瓊文片”,并因此稱廣東地區的閩南語方言區為 “板塊式方言區”.若將視野放寬至廣東周邊地區,則潮汕地區與福建接壤,因此潮汕地區與福建依舊可同屬于一個大型方言文化區,即 “閩語文化區”,此文化區是以語言以及地域作為周邊界線區分開來,若以此來看,“閩語文化區”與其派生方言區,即雷州方言所處的 “雷州方言文化區”則成為了一個特殊的地理現象: “雷州方言文化區”成為了一塊 “飛地”,即屬于閩語系,卻又與 “閩語文化區”互不相連。正因“雷州方言文化區”與 “閩語文化區”相隔 600 余公里,所以,隨著年月的推移,現今的雷州方言與閩語已大不相同,故 “雷州方言文化區”亦成為了一個特殊的方言文化區。
( 二) 雷州方言與雷劇藝術的關系。
戲劇是一種和語言息息相關的藝術形式,每一種地方戲劇都與其地方方言有著一定關系。追溯歷史,雷劇亦如是,雷劇藝術的形成與生存與雷州方言存在著莫大的相關性,可謂無雷州方言,不成雷劇。雷州方言與雷劇藝術之間,有著如下兩點關聯。
1. 雷州方言是雷劇藝術形成的基礎此部分又可分為如下兩個方面來論述。
第一,雷州方言和雷劇藝術都與雷州人民生活密切相關。雷劇藝術是在雷州地區形成的藝術形式,其來源于雷州歌,而雷州歌又是來源于雷州當地人的生活。音樂藝術是有別于文字的一種符號形式,不受識字教育的影響,因此可結合地方語言成為當地居民抒發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若從宏觀歷史進程來看,雷州方言是雷州歌得到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自然也是后期雷劇藝術形成的歷史緣由。
第二,雷州方言造就了雷劇藝術的特殊性。雷劇之所以被稱為雷劇,正是因為它處在“雷州方言文化區”,當地居民所使用的語言是雷州方言,而雷劇藝術所使用的語言也是雷州方言。若雷州方言并非這種具備特殊性的方言,也不會出現具備方言特殊性的雷劇藝術。由此看來,雷州方言并不僅僅與雷劇藝術的來源有關,還與雷劇的命名和內涵有關。
2. 雷州方言是雷劇藝術的生存紐帶。
此部分同樣由兩個方面構成。
第一,雷州方言所蘊涵的文學性是雷劇至今依然生存的原因之一。雷州方言保留了部分古漢語,如 “眼”稱作 “目”,“草帽”稱作 “笠”,“繩子”稱作 “索”等。這些古漢語的保留使得雷州方言具備一定的文學特色。
第二,雷州方言是雷劇傳承的保證。雷劇是運用雷州方言演唱的唯一劇種,因此雷劇也成為了大量雷州當地居民的閑時娛樂活動,尤其對于一些不會其他語言或方言的當地居民來說,雷劇甚至可說是這一群體欣賞戲劇的唯一選擇,既然雷州當地居民有這方面的需求,那么雷劇的生存情況就不會陷入困境。因此,雷州方言的文學性與雷州方言本體的特殊性對雷劇藝術的生存具有深遠影響。
二、文化擴散---人口遷移與文化交流對雷劇形成和生存的影響。
( 一) 外地文化擴散對雷劇的影響。
世上任何一種文化,在其發源地得到一定的發展后,都必然形成一種往外擴散的趨勢,而這種趨勢,又勢必會對另一個地區的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另一個地區受影響的程度則和許多因素有關。雷劇在其形成的漫長歷史階段中,受到了許多外地文化擴散的影響,這些外地文化對雷劇的歷史發展具備一定的推動性。
近代外來戲劇藝術文化推動了雷劇的專業化發展。雷劇藝術較先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事件當屬清嘉慶年間廣東學術界翹楚陳昌齊編寫的勸世歌 ( 雷劇的其中一個發展階段) 歌本《斷機教子》。陳昌齊為廣東???( 即今雷州市) 人,對家鄉的雷州歌十分鐘愛。他在外期間,觀看并收集京城以及各省戲劇的有關內容,試圖將雷州歌發展成為帶有劇本的劇種。據《雷劇志》記載,在其晚年歸來后,“致力于編纂 《??悼h志》……將潮劇 《三元記》中之一折移植為勸世歌本?!痹摳璞颈闶?《斷機教子》,是雷州第一本有明確記載作者姓名的歌本?!稊鄼C教子》的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移植其他戲劇劇本的勸世歌本出現,同時也推動了勸世歌向班本歌的發展。除此之外,對雷劇產生影響的外來戲劇藝術還有清嘉慶及道光年間,“下四府粵劇”班到雷州進行演出。由于雷州人在觀看粵劇班的表演之后對粵劇大為贊揚,因此掀起了一股學習粵劇的風潮,每個方面都大肆照搬粵劇,這時候,雷劇的歷史則書寫到了 “班本歌”時期。而在民國初期,更有粵劇名家來到雷州并加入雷州歌班,并招收學徒以傳授技藝,雷劇藝術再次受到粵劇藝術的影響,使雷劇藝術更為專業化。這些便是近代外來藝術文化對雷劇歷史的推動作用,促使雷劇藝術逐步成為專業的戲劇形式。
( 二) 雷劇藝術的擴散。
雷州方言的特殊性,致使雷劇藝術擴散的范圍有限。根據 《雷劇志》中的雷劇演出范圍圖,可發現雷劇主要演出范圍為雷州半島、海南省北部、陽江及電白地區。雷州方言為雷州半島的主要語言,因此雷州方言成為了雷劇藝術擴散的媒介; 至于海南省北部,早在清嘉慶年間,雷劇還處于班本歌階段時,雷州歌班便時常前往海南島進行演出,并受到海南居民的高度贊揚。
由于語言的原因,雷劇的主要演出范圍基本限定為雷州半島及周邊地區,但隨著雷劇藝術的日臻完善,雷劇得到一定的發展。近年來,雷劇多次到廣州、北京等地方進行演出。如1992 年,雷劇首次榮登北京中華藝苑大殿堂,湛江市實驗雷劇團的 《抓鬮村長》 獲得 “五個一工程”金獎; 2001 年,湛江市實驗雷劇團二進京,《梁紅玉掛帥》的演出使雷劇著名演員林奮獲得中國戲劇界最高獎項 “梅花獎”; 2003 年,在山東省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小戲大賽,雷劇小戲 《民以食為天》獲得 “優秀表演獎”,林奮和謝岳分獲 “演員獎”與 “優秀演員獎”; 2012 年,湛江市半島雷劇團再次晉京演出,新編劇目 《黃飛虎》入選 “第二屆全國戲劇文化獎”等等。這些事件,可證明現今雷劇的傳播態勢十分可觀,并在戲劇領域內逐漸受到國人的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