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是南方石山地區土地劣化演變的極端形式,主要表現為山地植被覆蓋率極低、水土流失嚴重、基巖裸露、土層淺薄、土被不連續、土地極度退化。石漠化治理是一項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工程,實施石漠化治理工程,不僅能治理水土流失,有效恢復森林植被,而且對加大調整產業結構,開辟財源新渠道,加快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促進社會經濟新發展,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德??h基本情況
1.1 自然環境
1.1.1 地理位置 德??h位于廣西西南部,百色市東南部,位于東經 106°09′~106°59′,北緯 23°01′~23°39′。東與天等縣和田東縣相連,西南與靖西縣接壤,北與田陽縣、右江區毗鄰??h城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 275 公里,距百色市129 公里。
1.1.2 地形地貌 縣境西北部為云貴高原余脈、喀斯特地形,地勢呈西北向東南傾斜。全縣海拔大多在 600~1000 米之間,最高海拔黃連山主峰 1616 米,最低海拔榮華鄉鑒河出口處200 米。
1.1.3 氣候狀況 德保 縣屬亞 熱帶季 風氣 候,年平 均氣 溫19.5℃,極端最高溫 37.1℃,極端最低溫 -2.6℃。年平均降雨量 1462.5 毫米。
1.1.4 土壤狀況 德??h土壤大部分為石灰巖發育來的石灰土,有機質含量多,粒狀結構發達,比較松軟,自然肥力較高。一般石山上土層很薄,為酸性,pH 值 6.5 左右,屬于淋溶棕色石灰土;在石山坡下或園洼中,土層較厚為中性至微酸性,是棕色石灰土,pH 值 7~7.8.
1.2 社會經濟條件
全縣的行政區劃為 7 個鄉,5 個鎮,1 個開發區,2 個國有林場,187 個村(街)民委,2087 個自然屯,3307 個村民組,67905戶,34.1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31.5 萬人,耕地總面積34.6 萬畝,人均耕地 1.098 畝。
2 德??h石漠化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2.1 石漠化現狀
德??h位于云貴高原延伸的邊緣地帶,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縣土地總面積 257748 公頃,其中具有喀斯特地形的巖溶石山面積 173417.3 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 67.28%,這些石山面積大、坡陡、巖石裸露、土層薄脊、植被難于恢復,極易形成石漠化。大部分林地分布于石山地區,石山地區山險坡陡,生態脆弱性等級高,植被遭受破壞后難以恢復,石漠化的日趨嚴重加劇了石山區群眾的貧困化。德??h從 2004 年至今,大力開展石漠化治理工程,工程主要布局在公路兩側的石質山地和裸巖地,范圍包括城關、都安、馬隘、那甲、足榮、隆桑、燕峒、龍光、巴頭、敬德、東凌 11 個鄉(鎮)120 個行政村 23 萬人,新增人工造林 8 萬畝,封山育林 14萬畝。但這些遠遠不夠,根據德??h 2010 年森林規劃設計調查數據顯示,全縣石漠化土地面積 109738.7 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 43%,具體情況如表 1:
2.2 影響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小雨大澇,無雨則旱”是德??h石山區的真實寫照。由于森林植被大幅度減少,水土流失加劇,10 毫米以上的降雨就可造成洪災,同時引起小氣候變化,地表溫度升高,蒸發量加大,降雨地面匯流加快,洪澇和干旱災荒加劇。資料表明,德??h的自然災害頻率由 80 年代以前的 3~5 年一遇到現在幾乎年年有,自然災害頻率加大,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給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甚至威脅到生命財產安全。以東凌鄉為例,整個鄉鏡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干燥,春季旱頻,災害性天氣出現頻繁,缺乏地表水源,雖有地下河貫穿期間,但深埋 70~120 米,不易開發利用,人畜飲水年缺水期平均長達 4~5 個月,加之植被覆蓋度低,水資源和水能源的缺乏直接導致了土壤質量的進一步惡化。環境因素導致糧食產量不高,長期以來,東凌鄉有些村屯的群眾只能在石縫地里種玉米等旱生作物,由于土被不連續,一窩只能種幾株甚至一株玉米。到干旱季節,人畜飲水就很困難,飲水到要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遠的地方去挑。在如此環境下,植物生境變得十分干旱、瘠薄,植被覆蓋度極低,大面積的巖石裸露。
人為因素: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生態保護的意識,加上生產生活習慣、生產經營方式相對落后,亂砍濫伐、鏟草皮、在陡坡上墾荒、自由放牧等現象嚴重破壞了坡面植被,使山區喪失原有森林蓄水保土、涵養水源等功能,致使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在惡劣的生態環境下,森林難以得到恢復,最終引發了石漠化。石漠化又導致了更為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水源涵養能力極度降低,結果是土層變薄,泉水枯竭,河溪徑流減少。再以東凌鄉為例,由于該鄉山高坡陡,基礎運輸道路設施簡陋,很多村屯的生產生活物資、材料、產品運輸仍只能單靠肩挑馬馱,蓄牧業以飼養豬、牛、羊為主,基本屬于自由放牧。由于人口增長,土地資源貧乏,耕地日趨不足,群眾大多對荒山坡地進行開墾種植,致使石山森林植被遭受破壞,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嚴重。
惡劣的生態環境嚴重制約了德??h石漠化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使石漠化地區的人們非常貧困落后,而貧困無疑又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若石漠化得不到治理,這些石漠化地區將繼續陷入人口增加→過度墾荒→生態環境惡化→經濟落后→人口貧困→文化教育水平低→環境意識和人口意識淡薄→人口增長的惡性循環中。
3 治理對策
要解決石漠化問題,最根本的辦法在于發展林業,綠化山地,合理利用石灰巖山地,提高喬灌草覆蓋率,控制土壤侵蝕,保持水土,改善石灰巖山區的生態環境。
3.1 大力開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袁做好樹種選擇袁提倡營造混交林
人工造林選擇可最大限度發揮林地生產潛力,提高林分生產量,發揮最佳綜合效益的樹種。比如竹子,種植 3~4 年即可開始砍伐,且一旦成林后可以得到較長的收益,竹子在石山上凡是有土窩的地方都可以種植,特別是吊絲竹,特點是耐干旱。大力推廣營造混交林,如任豆、構樹、銀合歡和肥牛樹都是良好的飼料樹種,若把它們合理混交,形成常綠落葉混交飼料林,則可滿足全年的飼料要求。又如竹子與任豆混交,竹子屬常綠樹種,任豆木材材質好、價值高,兩者混交不但能綠化石山,又能提高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
同時,要做好封山育林,建立健全護林制度,在封管區嚴禁放牧和亂砍濫伐,對于亂砍盜伐者,必須依法給予嚴懲。并做好森林火災防范工作。
3.2 加強宣傳力度
利用廣播、印發宣傳材料和標語的形式,向群眾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加強科學普及,大力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使廣大農民深刻認識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大意義,從而加強對巖溶石山森林植被再生能力的保護。
3.3 多管齊下袁綜合治理
對于不適宜農業生產耕作的巖溶山坡地,特別是坡度大于 25 度的坡耕地,要切實做好退耕還林。充分利用山地資源發展綜合經濟,在人工造林的同時,還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可種植藥材、果木、金銀花、山葡萄等,建成兼用林?;蛄窒吗B雞等,既能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又能在近期內使農民有較高的經濟收益。
完善配套措施,對森林資源合理規劃,合理間伐和擇伐,這樣既能保護石山區的森林資源,又能解決石山區人民建材、燒柴的問題。積極推廣節柴灶和沼氣,提高入戶率,減少森林資源消耗。
3.4 多部門聯動
石漠化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加強領導,強化責任,多部門聯動,如林業部門要搞好植被建設工程,如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畜牧部門做好畜牧業發展工程,如人工種草、牛羊舍建設;水利部門做好水利保護設施工程,如引水渠道、田間道等。
3.5 加大監測力度
成立專業的調查小組,定期對石漠化進行監測,及時發現問題,保障石漠化治理成果。
4 結論
治理好石漠化,能加快德??h石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步伐,環境改善了,經濟發展了,也會帶領越來越多的石山人民走興林致富之路,最終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因此,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改善生態環境,增強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陳仕平,李福德。石漠化必須加快治理[N].廣西日報,2001-3-11.
[2]甘劍偉,蔡會德。石漠化治理進入攻堅階段[J].廣西林業,2013,(12)。
[3]李林立,況明生,蔣勇軍。我國西南巖溶地區土地石漠化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03)。
[4]梅再美,熊康寧,孫建昌,陳永畢。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復技術研究[J].貴州林業科技,2004,(03)。
[5]王德爐,朱守謙,黃寶龍。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內涵[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6)。
[6]王棟,買合木提,王永雄,孫娟,胡艷。西南地區石漠化防治對策初探[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