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河北承德話劇團山莊戲劇發展探究
【引言 第一章】山莊戲劇的歷史沿革
【2.1 - 2.4】山莊戲劇作品題材、人物及結構分析
【2.5】山莊戲劇的藝術特征
【第三章】山莊戲劇發展現狀與對策
【第四章】山莊戲劇對中國話劇的啟示
【結語/參考文獻】承德山莊戲劇推廣困境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3 章 山莊戲劇發展現狀與對策
3.1 山莊戲劇發展現狀
作為山莊戲劇的演出劇團,承德話劇團在 2011 年完成轉企改制,而在 2004 年最后一部山莊戲劇《紫羅蘭又盛開了》演出之后,十年間,山莊戲劇沒有再度登上話劇舞臺。而承德話劇團對于應對戲劇危機的過程中,對演出題材進行了拓寬,演出了包括城市題材《壞話一條街》、《扭起同和大秧歌》、《滄州好人》、《生命禮贊》,古典主義題材《培爾-金特》(與外部團體合作),農村題材《棋盤嶺傳》、《喊山》、《霧蒙山》等,保持一年一部劇作的生產量,而且開始外聘導演,在服裝、音樂、舞美、形式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創新。但是,除與外部商業團體合作的《培爾-金特》進行了全國性的巡演外,其余作品目的明確,旨在獲得政府獎項及資金支持,對于社會公眾與話劇市場的要求相距甚遠,而我國傳統政府主導文化事業,則往往不能真正激發作為藝術創作動力核心的靈感與激情,使得山莊戲劇的創作困難,作品得不到大眾的共鳴,演出場次極為有限,現場效果不佳。
所以,山莊戲劇目前的發展基本屬于停滯狀態,已有長達十年沒有復排、新排山莊題材的話劇,而這十年,正是中國戲劇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十年,在北京、上海、西安、廣州等城市,觀眾開始逐步接納話劇這種藝術形式,并且形成了話劇文化尤其是小劇場話劇的熱潮;而山莊戲劇已經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巔峰逐漸走下神壇,湮沒在以市場為主導的話劇大潮中。
3.2 山莊戲劇發展制約因素分析
山莊戲劇發展停頓的制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是演出團體認為山莊戲劇這種歷史題材已經越來越不符合現代戲劇市場發展,而歷史題材的精品劇目從創新、創作的角度都難度較大,這是山莊戲劇發展制約的主要內因;而對于劇團來說,還是沒有完全走出"舉國話劇"體制的思路,仍然傾向于排演一些能夠獲獎能夠得到政策扶持資金的劇目,這是制約山莊山莊戲劇的主要外因。
3.2.1 形式傳統 缺乏創新
本文界定的八部山莊戲劇中,全部以傳統的舞臺表現形式進行表現,極少運用現代化的舞美效果,而且本文界定的山莊戲劇歷史題材話劇中,其本身在題材上具有嚴肅性,吸引不了年輕的觀眾群體。目前的山莊戲劇一直走在過去的老路上,缺乏創新,缺少像北京人藝對《哈姆雷特》、《茶館》等經典劇目的創新與超越,因為發展近乎停滯,而題材又僅限于"辛酉政變"、"班禪覲見"和"達賴生平",沒有進行題材上的拓寬,在都市生活題材風行的現代話劇舞臺上,其市場影響和觀眾反響當然不盡如人意;而對于這種歷史正劇的表現形式和題材角度,沒有反應時代社會公眾的心理訴求,沒有映射當代社會面臨的歷史問題。
3.2.2 人才流失 青黃不接
如前文所述,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戲劇危機"的影響下,眾多話劇團體人員開始流向影視劇,承德話劇團優秀人才的流失情況狂也十分嚴重,主要集中在演員、導演、編劇三個主要創作人員團隊中。而其中優秀編劇的缺失,更是承德話劇團話劇創作最大的軟肋。"編劇人才隊伍建設,尤其是青年編劇人才培養,是關乎話劇藝術未來發展的關鍵環節".編劇作為話劇核心創作人員,直接決定話劇質量的好壞,因為話劇的內容至關重要,戲曲是形式大于內容,話劇的形式必須服從于內容,與戲曲偏重于娛樂性不同,話劇更加崇尚對現實生活的反思、探索和表達,滿足觀眾態度、情緒的宣泄,推動社會波瀾起伏地向前發展。承德話劇團自 80 年代初開始到截止目前排演的所有 32 部話劇中,有 28 部由孫德民創作,《扭起同和大秧歌》由承德話劇團青年編劇肖少權創作,另外 4 部包括《滄州好人》、《培爾-金特》、《生命禮贊》、《壞話一條街》為引進劇本,可以說,在山莊戲劇中,只有孫德民一人在堅持創作,山莊戲劇也未出現真正的創作團隊,山莊戲劇在孫德民之后,將會出現后繼無人的局面。
3.2.3 劇團市場化運營機制不成熟
承德話劇團是山莊戲劇的主要演出劇團,雖然在 2011 年已經完成了轉企改制,但是承德話劇團還遠遠沒有走出事業單位的固有思維,存在大多數國有事業單位固有的積習,其主要表現在:
第一,原有事業單位社會保障體制,導致劇團財政不堪重負。自上世紀 50 年代開始建立的國家所企事業單位社會保障機制,為每個國營劇團中的演藝人員提供終身保障,但是國營劇團常年依靠國家支持,沒有足夠營收,隨著時間的增長,離退休人員占比越來越大,而劇團財政還要負擔許多并不從事創作生產人員的基本工資,使劇團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劇團的發展改革就更加困難。
第二,過于依賴政府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發展模式,競爭意識淡薄,創新能力缺失。在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政府主導"模式,使劇團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和生存慣性,劇團的主要創作發展模式以獲得政策扶持資金為根本出發點,市場競爭意識淡薄,難以推陳出新,通過排演主旋律劇目獲獎并得到相應政策資金,成為劇團的發展首選,而獲獎也成為劇團能夠"名利雙收"的重要手段。而當話劇產業開始進入文化產業時期,原有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而劇團也因為對固有體制的長期以來而缺乏市場化運營發展意識。
3.3 山莊戲劇的發展對策隨著我國文化事業改革的推進,承載山莊戲劇的承德話劇團已經完成轉企改制,而山莊戲劇也必將從過去計劃既經濟的"溫室"中走出來,走到殘酷的市場,面臨市場的考驗,而在目前的話劇市場中,也出現了包括以北京人藝、天津人藝為代表的傳統劇團以及以林兆華的"戲劇工作室"、牟森的"戲劇車間"、孟京輝的"穿幫劇社"、張余的"現代人劇社"為代表的民營劇團的雙重圍剿。目前活躍在中國話劇市場的強勢劇團,有一個極其顯著的特征就是其在內容上不斷開掘,形式上不斷創新。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已經培養、成長起來一批穩定的戲劇觀眾,雖然話劇相對于影視劇仍然是小眾娛樂,但是話劇觀眾仍然具有十分可觀的成長性,縱觀文化產業發達強國的戲劇產業,如美國的百老匯、日本的澀谷以及英國的倫敦西區,都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戲劇圣地,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山莊戲劇若想突出重圍,繼續生存,就必須著眼自身發展,尋找藝術與市場平衡的創新點,真正按照戲劇市場規則進行創作與演出,劇團需要建立正規、科學的發展體系,以市場化方式運營,建立正規發行渠道,實現文化企業轉型。
3.3.1 挖掘山莊戲劇題材寶庫,拓寬山莊戲劇題材范圍
山莊戲劇目前的題材中,均是與山莊戲劇歷史有關的歷史題材,而對于本文對山莊戲劇概念的界定中,山莊戲劇首要的特征是要具有山莊文化內核,山莊文化的內涵在前文已敘,此處不再贅述。承德避暑山莊自承德肇建伊始,距今已經 310 年,其中清王朝統治的 200 年左右的時間里,避暑山莊處在對社會公眾封閉的狀態下,而辛亥革命之后,避暑山莊才緩緩地打開了它那塵封已久的朱紅大門。所以,在山莊戲劇的題材拓寬方面,應該根據兩個部分進行挖掘和拓寬:
第一,清代歷史題材。清代歷史題材仍然是山莊戲劇中最具有文化性和戲劇性的題材,作為康乾盛世中皇帝的"離宮",承德避暑山莊的歷史文化博大而深遠,承德避暑山莊見證了清王朝的興衰變遷,可是目前的山莊戲劇,都是以承德避暑山莊發生的大歷史事件而演繹的歷史正劇,令觀眾與歷史面對面,通常這種主流劇目,極少能夠吸引青年觀眾;雖然藝術家將宏大的歷史事件竭力地濃縮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和十五米寬的舞臺中,并運用了許多象征物來展現歷史的進程,如《圣旅》中班禪將雅魯藏布江水倒入黃河,寓意西藏與中華同根同源,然而話劇這種藝術形式,畢竟是受到舞臺的局限性,對于展現宏大的歷史事件時仍難免顯得局促和狹窄,所以山莊戲劇的題材過于集中在歷史的正面,而不夠突出歷史細節,觀眾不能切身感受社會個體的命運變化。
所以,山莊戲劇需要用戲劇的方式,將歷史放大,將最矛盾、最尖銳的"點"呈現給觀眾,反映社會歷史變遷而不展現宏大的歷史現實,題材應該更加關注在避暑山莊對社會公眾命運巨大影響,從而表現歷史的進程;例如老舍先生的《茶館》和陳颙絕先生的《立秋》,都是通過對各個階層社會公眾命運的描寫,讓觀眾能夠切身地感受社會發生的巨大變革,這也正是山莊戲劇目前所欠缺的,"孫德民山莊史劇的厚重感不僅來源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身所承載的歷史厚度,還來源于作者在對表現人物形象的歷史事件的選取中所持的態度,以及由此激發的讀者和觀眾對歷史 和現實的理性和感性的思考,提供給人們的是一種闊大的空間和視野。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和諧統一,使得每一部劇作都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感覺".而正是這種"沉甸甸"的感覺,既是山莊戲劇的厚度,又是山莊戲劇的在面臨現階段話劇觀眾的審美情趣面臨的難題,直面的歷史真實反映了過去,但是對今日社會公眾所需要表達的態度與情緒影響甚微,正如一個領袖的悲劇、一個國家的悲劇不足以讓普通的社會民眾以恐懼和思考,因為領袖、國家與其現實的生活相距甚遠,但是一個個家族、一個個普通人的悲劇,就會引發社會公眾強烈的心理共鳴,這也正是話劇《茶館》經久不衰的原因。山莊文化緊緊圍繞著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在此地交織匯聚,生活繁衍,形成了承德獨特的多民族融合文化,如果創作一部《熱河茶館》,這其中的主角可以是滿清貴族、黃教喇嘛、蒙古游牧民族、漢族人,在此交叉匯聚,行行色色,其戲劇性可能不比北京的《茶館》差。
所以,山莊戲劇在清代歷史題材的挖掘中,應當注意挖掘與避暑山莊息息相關的社會個體身上,這其中,可以是生活在承德地區、為皇室服務的貴族,也可以是一個保衛皇帝的兵勇,正是因為有了避暑山莊,山莊內外的"人"的命運也會隨時隨歷史車輪轉動,山莊戲劇在清代歷史題材的拓寬中,應當增加避暑山莊的巨大影響對個體命運改變的關注,而不僅僅以展現歷史史實為唯一題材選擇。
第二,現代生活題材。承德避暑山莊截止目前已經肇建 310 年,而自辛亥革命清王朝覆滅后的 100 年中,承德避暑山莊開始融入承德人民的生活,并逐漸成為承德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承德避暑山莊終于敞開了其神秘莫測的朱紅大門,與承德人民緊緊相連;這期間,承德還經歷了民國時期、日據時期、"滿洲國"時期,尤其是新中國建立后,承德避暑山莊被開辟成為人民公園,作為新中國主人的普通大眾,終于可以進入這座舉世矚目的皇家園林,體味其獨特的風姿。100 年間,承德人真正開始與這座園融合,而不是被拒之門外,承德人的故事,無論是避暑山莊前棚戶區的住戶、古老的守園人還是從青海來此修行的喇嘛,或者是二仙居賣羊湯的小販,在這一百年間,承德人開始在皇帝的"離宮"鍛煉、游玩、休閑,每個承德市區家庭里,都會有家人和這座園林的合照,避暑山莊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座歷史遺存,避暑山莊成為這座城市的魂魄,就像北京與故宮,西安與古城墻,蘇州與拙政園,是"一座城與一座園"的關系,而這種歷史遺存形成的文化特質,就如遺傳基因一樣,滲入社會民眾的心智,為這座城市的人注入了深深的文化印記,形成承德人獨特的文化品格。山莊戲劇的題材,應當從此進行切入,切實展現避暑山莊文化對現代承德人的影響,也包含承德人與避暑山莊的微妙關系。真正的戲劇應該是為表現現實的,無論是實驗先鋒戲劇還是傳統戲劇,其主旨都應該是深刻的揭示現實,"有人認為話劇是娛樂性不夠,我看主要是現實性不夠。話劇的優良傳統是關照現實?!逗谂跆熹洝?、《上海屋檐下》一直到郭沫若寫《屈原》、寫《虎符》、《高漸離》等,都反映了當時的現實?,F在的編劇,遠離生活,遠離現實,不敢去碰,也許,是根本沒有能力去碰。話劇在改革開放初期也曾有過一段短暫的輝煌,但屬于回光返照……".所以,縱觀目前的山莊戲劇,其揭示當今社會現實、體察當今社會微妙變革的題材太少,山莊戲劇的題材應當觀照現實生活,增強以山莊文化為內核的地域特色。
3.3.2 戲劇產業與旅游產業掛鉤,實現山莊戲劇品牌化
承德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市區人口只有 40 萬,話劇人口極為稀少,承德話劇團作為省屬話劇團,坐落于此,對于話劇的市場發展其實十分困難,雖然山莊戲劇憑借其濃郁的地方特色曾經名揚全國,但是山莊戲劇絕大多數演出場次都不在承德,承德僅僅作為的排練和首演地,許多人甚至認為承德根本沒有話劇市場,山莊戲劇在承德演出僅僅是一種象征意義。承德雖然話劇人口較少,但是絕不代表承德沒有話劇市場,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旅游名城的承德擁有巨大的旅游市場。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山莊戲劇產業可以與承德旅游產業掛鉤,實現文化產業的整合;這種合作模式已有先例,從2009 年起,舞臺劇《帝苑夢華》與實景演出《鼎盛王朝》正式進入旅游旺季市場,在市場上起到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本文中界定的山莊戲劇中,都是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的優秀精品劇目,作品自身已經十分成熟并且涵蓋著濃郁的山莊文化,其文化性、藝術性較高,而承德話劇團自身也擁有設備完善的排演劇場,可以說,山莊戲劇是具備融入承德旅游市場的基本條件,而欠缺的,就是將山莊戲劇中的精品劇目如《簾卷西風》、《圣旅》進行文化創意產業化的運作,使其納入承德優勢的旅游產業,形成承德旅游文化的精品品牌進行宣傳和推介;在國內,有如山西平遙《又見平遙》、浙江杭州《印象西湖》、西藏拉薩《文成公主》等戲劇產業與旅游文化產業相結合的雙贏典范,都說明戲劇這種重要的文化產業發展形式在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
如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制作人、導演楊昕巍所言:"一個城市的話劇氛圍是需要培養的,各地方院團,在當地都是獨一無二的,應該發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話劇,來培養一下當地觀眾的話劇情感。其實,對于很多二三線城市來說,話劇也是稀缺品種,它們應該多加運營話劇,加大營銷方面的力度,把觀眾請到劇院來就行了,就怕觀眾與劇擦肩而過".承德自身即為旅游文化圣地,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避暑山莊及外八廟,將有地域特色的山莊戲劇與山莊旅游文化產業相結合,將是山莊戲劇發展的一大重要方式和渠道。
3.3.3 劇團建立市場化運營機制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劉彥君對我國話劇團體的經營發展現狀有準確的描述:"長期以來我國劇團,大多是從事單一性、專業藝術產品供給的藝術組織,藝術產品的輸出通過配給制實現,演出票房以團體票、包場和免費贈票的形式解決,藝術生產投入的回收由國家統包統管,劇團沒有經營需求。于是,只好用一系列的評獎和調演、晉京活動來引導藝術方向。再加上大部分國有院團的機構設置與一般行政機構趨同,不斷更換的單位領導為了謀求獎項和晉升,往往不顧院團本身的長遠發展,一味上演大制作等迎合劇目,由此造成了很多短期行為".雖然承德話劇團已經進行了轉企改制,但是目前仍然沒有擺脫依靠政策扶持的現狀,山莊戲劇若想長遠的發展與傳承,其演出劇團--承德話劇團必須建立現代市場化運營機制。何為市場?市場就是話劇觀眾。話劇創作以觀眾為中心,這并不僅僅是話劇團體經營思路的轉變,而是話劇態度的根本轉變,即一切為了觀眾,以觀眾為中心;這也正是上文在山莊戲劇題材拓寬中提及的,話劇題材應該更加貼近觀眾,反映現實,反映社會公眾的時代態度與愿望,話劇在創作之初只有滿足了這一點,才能在沒有國家扶持的情況下真正得到觀眾的認同與市場的反應,簡而言之,劇團的市場化運營的根本目的,就是創造觀眾喜歡的話劇,讓觀眾喜歡話??;但是,這一切必須建立在保持山莊戲劇承載的山莊文化內核,實現山莊文化自覺的基礎之上,從而避免山莊戲劇走入娛樂話劇的誤區。承德話劇團的市場化運營,應該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建立科學高效的創作制度。
前文提及,承德話劇團目前主要的劇目創作者為孫德民一人,孫德民先生業已 72歲高齡,話劇創作人才極度缺乏,沒有形成劇團整體的創作團隊,現承德話劇團在編的編劇僅兩人,導演一人。這種局面是山莊戲劇發展后繼無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創作團隊的缺乏直接導致山莊戲劇青黃不接,山莊戲劇沒有后續創作的動力,建立科學高效的創作制度勢在必行。一方面,在劇團內部建立專門的創作團隊,形成包括導演、編劇在內的創作小組,選送到優秀的專業高校、劇團和文化企業進行業務培訓,了解現代話劇創作的角度和方法,結合山莊戲劇實際情況進行業務性創作;創作團隊人員根據創作劇目的排演和票房掛鉤績效獎金,并形成小組間形成按勞取酬和具有淘汰性的競爭機制,在保持藝術質量和山莊文化內核的前提下,創作以觀眾為中心,一切以市場為標桿的話劇作品。
另一方面,在外部,引進優秀團體編劇、導演力量,進行單項山莊戲劇劇目創作合作,以成熟、優秀的創作力量充實山莊戲劇的創作,劇目由承德話劇團負責排演,而劇作的所有票房由雙方按投入分成。山莊戲劇的發展關鍵,無論其是否能夠得到市場的接受,根本還是在于作品,沒有高質量的作品,山莊戲劇若想獲得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就是空談,而創作團隊的薄弱是承德話劇團發展軟肋之一,建立科學高效的創作制度,將是解決這一問題重要途徑。
第二,引入話劇"制作人"制度。目前國內大多數國營劇團的績效獎金模式都是從演員到劇組人員演一場算一場,只拿演出勞務費,在西方歐美市場,成熟的文化產業制度使"制作人制"成為各種戲劇演出的主導發展方式,完全以市場和觀眾為中心。而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戲劇制作人制度也開始出現,但是還并未形成成熟獨立的市場。"制作人"體制,是將演出團體的演出劇目交由專業制作人全程調研、策劃和營銷,以市場為出發點,以盈利為主要目的,演出劇目由劇本創作到結束全程由專業制作人負責運營。承德話劇團擁有完備和成熟的演出團隊,擁有設施齊全的排演劇場,可以說承德話劇團為山莊戲劇的發展提供了扎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引進"制作人"制度,劇團負責山莊戲劇的創作和排演,保持自身藝術風格和藝術水準,而其它市場事務全部交由專業的話劇制作人,以制作人的優勢彌補承德話劇團的弱勢,并且充分發揮承德話劇團的優勢,擺脫計劃經濟形式下國營劇團靠國家扶持發展的老路,積極加入市場競爭,形成良性循環,真正促進山莊戲劇的長久發展。
第三,建立市場化運營與推廣機制。在目前的戲劇市場,已經早已過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階段,話劇也必須像文化商品轉型,既然是商品,就要進行營銷與推廣,讓商品貼近觀眾,讓觀眾了解商品。
"1994 年,譚路璐在中國大陸境內以獨立戲劇制作人的身份排演了現代都市話劇《離婚了,就別再來找我》,10 萬元的演出成本在演出六場后就已全部收回,成功的市場化嘗試開啟了中國話劇市場化運營的先河;1999 年,孟京輝《戀愛的犀?!肥籽萘?47 場,實現盈利 20 萬元;2008 年孟京輝導演的黑色都市寓言《琥珀》被稱為'一次話劇營銷的先鋒之作'".孟京輝的《琥珀》獲得了市場與口碑的雙重贊譽,全劇首輪演出 21 場,場場爆滿。在《琥珀》的市場化運營策略中,首先確定目標受眾---都市青年白領、小資和外籍人士,演出時配備英文字幕,為新時代的城市新貴階層提供了量身定制的精神盛宴。其次,《琥珀》的定位為含有強烈流行元素的先鋒實驗話劇,以目標觀眾的獨特視角諷刺現實,辛辣而冷酷,著實符合目標觀眾口味。"《琥珀》完成了孟京輝從先鋒到大眾的一次轉型,同時仍然保留了孟京輝話劇的殘酷與回味".
山莊戲劇的發展,在營銷與推廣方面必須建立切合實際的市場化方式,包括加入劇場聯盟、參加演出季、實現票務聯網,建立線上和線下的整合營銷推廣體系,將山莊戲劇以文化商品的定位去營銷與推廣,形成劇目信息的傳播,從而培養山莊戲劇觀眾,擴大山莊戲劇市場;山莊戲劇應根據制定其市場化傳播推廣策略,在適應新時代話劇事業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山莊戲劇的文化自覺,對山莊戲劇回歸其文化特性并重新進入舞臺繁榮的二十一世紀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