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河北承德話劇團山莊戲劇發展探究
【引言 第一章】山莊戲劇的歷史沿革
【2.1 - 2.4】山莊戲劇作品題材、人物及結構分析
【2.5】山莊戲劇的藝術特征
【第三章】山莊戲劇發展現狀與對策
【第四章】山莊戲劇對中國話劇的啟示
【結語/參考文獻】承德山莊戲劇推廣困境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4 章 山莊戲劇對中國話劇的啟示
4.1 話劇作品應承擔文化傳承使命
現實題材話劇,應該具有反映新時代意識的作用,承載文化傳承的使命,文化使命是話劇舞臺的擔負的主要任務之一。但是時下某些話劇為了過度迎合大眾消費市場,而采取完全沒有立場的創作態度,造就了許多"娛樂話劇",山莊戲劇奠基人孫德民也講到:"于是,在話劇舞臺上不斷地看到迪斯科、霹靂舞、流行歌曲、時裝表演和'話劇卡拉 OK',實踐證明,這兩方面都是失落話劇舞臺藝術本體的喧囂和浮躁,絕非是二度創作,絕非是藝術".著名話劇導演呂涼也認為,"目前有些話劇純粹只是一種娛樂,成為演藝秀,而忘記了話劇承擔的文化使命,以為幾個演員在臺上念幾段幽默的臺詞,在臺下跑來跑去,把觀眾逗樂了就可以稱為好話劇,要是這樣,我們現在就可以制出一部這樣的話劇來。我們也不是不要娛樂,而是同時還要有一種對真正文化的關注".
在山莊戲劇中,可以看見山莊文化在其中無時不刻的展現的山莊文化,無時不刻不在關注著山莊文化,而在山莊戲劇中,也充分反映了創作者的文化自覺,通過前期嚴謹的資料準備,到劇本、舞美、服裝、化妝的一絲不茍,精準、完整地展現了山莊歷史文化風貌,以"辛酉政變"、"班禪覲見"和"達賴生平"為題材的鴻篇巨制,為話劇觀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使觀眾在觀看話劇的同時感受山莊文化,形成對歷史的反思與追問;正是因為山莊戲劇深刻的山莊戲劇文化內核,使山莊戲劇很好地完成了話劇承載的文化使命,構成話劇獨特的文化心理和風格特色,這也應該是包括山莊戲劇在內的中國戲劇界應當堅守和保持的,因為如果話劇變成了純粹的娛樂,失去了支撐話劇發展的文化內核,即使形成一段時間的市場熱潮,最終這股熱潮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而無情地退去。所以,中國話劇的發展,首先是要以觀眾為中心,其次是必須承載文化使命,不能淪為純娛樂的工具。
4.2 話劇發展應適應市場規律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開始飛速發展和融入世界,世界戲劇的各種舞臺波動將同時觸及中國舞臺, 中國的現代文化產業逐漸興起,中國話劇將開始走向一個新的時代,真正地面向觀眾,服務觀眾。山莊戲劇的發展進入停滯,就是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不再適應,創新能力不足,導致了山莊戲劇從近十年的話劇舞臺中消失,這其中,既有"舉國話劇"體制限制的客觀外因,也有山莊戲劇自身創作者的主觀內因,山莊戲劇奠基人孫德民也意識到這個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觀眾的價值取向和美學欣賞取向都在逐步發生變化,觀眾的'上帝'身份及其對劇場的緣分也在出現急劇的變革,多向的藝術供給和多層面欣賞美學正在給人們施加新的趣味導向,多方位的藝術場所和藝術的高科技也在逐漸拉開觀眾和戲劇的距離,因此在舞臺上的二度創作和包裝就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步".十年間,承德話劇團也開始對市場化進行了探索,并先后編排了如《霧蒙山》、《棋盤嶺傳》、《喊山》、《壞話一條街》、《滄州好人》、《扭起同和大秧歌》、《培爾-金特》、《生命禮贊》等新的題材話劇,雖然承德話劇將其也歸類為山莊戲劇,但是以上劇目都沒有真正的以市場和觀眾為出發點,更沒有真正進行市場化運營,而且在創作上開始與山莊文化脫節,山莊戲劇脫離山莊本土文化內核,尤其是農村題材為代表的《霧蒙山》、《棋盤嶺傳》、《喊山》,雖然也是由山莊戲劇奠基人孫德民創作,但市場反應和戲劇質量都出現嚴重滑坡,尤其是在現場觀看時,除舞美、服裝和人物設定上出現一些創新外,最重要的是沒有感受到劇情的吸引力和深刻的內涵性,現場觀眾的反映十分平淡。我們必須深刻而清醒地認識到"舉國話劇"體制帶來的弊病,體制將劇團當做事業單位,創作者擁有了行政級別,劇團人員不工作也可以獲得終身的生活保障,劇團的主要人物不是為人民服務而是創作劇目獲獎和獲得政府扶持,這樣的發展模式在今天已經瀕臨崩潰,尤其是在深化文化企業改革之后,以觀眾主導的市場成為關系劇團生存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山莊戲劇的發展歷程上來看,山莊戲劇經歷了改革開放后"舉國話劇"的輝煌,又逐漸走向停滯,這正是山莊戲劇創作者的創作出發點沒有及時轉變,也就是前文所言,話劇態度沒有轉向觀眾。中國話劇若想在藝術高度與市場認可中找到平衡,實現良性健康發展,其創作就必須以觀眾為中心,話劇創作必須反映社會公眾的時代意識和時代訴求,展現真實的社會面貌,只有這樣,中國話劇才能切實到群眾中去,形成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反映群眾的真實愿望,獲得觀眾和市場的真正認同。
中國話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適應市場的發展規律,與現代戲劇產業接軌,才能保證話劇的長久發展,只有獲得了先期的生存,才能使中國話劇在越來越殘酷的文化產業市場中立穩腳跟,否則,中國話劇將不得不繼續在生存危機中掙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