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霹靂布袋戲發展特點研究
【引言】臺灣布袋戲發展創新探析引言
【第一章】臺灣布袋戲的源起與發展
【第二章】電視布袋戲的產業化發展——以霹靂布袋戲為例
【第三章】霹靂布袋戲的藝術性問題
【第四章】霹靂布袋戲產業化過程中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結語/參考文獻】臺灣電視布袋戲的繼承與展望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引言
布袋戲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的一種,是一種具有很強地域性的民俗藝術,但是在現代化潮流的沖擊下卻逐漸失去觀眾,面臨失去傳承的危險。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大力開展,民間藝術研究逐漸受到了重視。臺灣布袋戲在清代由大陸福建地區傳入,經過從外臺布袋戲到內臺布袋戲的發展,以黃海岱開創的五洲園人形戲團成為臺灣島內最具勢力的布袋戲團,其后他的兒子黃俊雄將臺灣布袋戲搬上電視,使得《云州大儒俠》在臺灣風靡一時。劍俠戲逐漸發展為后來的金光布袋戲,1988 年黃俊雄的兒子黃強華開創霹靂布袋戲。霹靂布袋戲經過變革創新,結合迪斯尼商業運作模式與吸取了日本動漫產業發展模式,走向產業化發展之路。霹靂布袋戲適應現代化潮流,積極利用大眾傳播技術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出一條獨創的產業化道路。論文通過文獻分析法與個案分析法的方式,重點以霹靂布袋戲為例,霹靂布袋戲在繼承布袋戲傳統特色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傳播方式,經過對木偶、劇本、拍攝手法、配音配樂等一系列的革新,形成產業化模式。布袋戲傳入臺灣后經歷一系列變革由民間手工藝走向影視化發展,以霹靂布袋戲為首的一系列電視布袋戲公司逐漸往產業化方向發展,形成臺灣特有的文化創意產業。
本文對臺灣布袋戲的傳承與創新的研究,分為臺灣布袋戲的源起與發展,以霹靂布袋戲為例的黃氏家族布袋戲的產業化發展,霹靂布袋戲的藝術性問題和霹靂布袋戲產業化過程中的問題及發展方向四個部分。前兩部分運用文獻研究法對文獻以及布袋戲現狀進行分析,通過搜集和整理相關學術論文、專著、網絡資源等資料,整理文獻、進行文獻綜述,充分了解研究現狀。還通過在臺灣交流期間走訪霹靂公司所在地云林縣進行實地調研,實地感受臺灣文創產業的發達。通過參觀布袋戲博物館、收集圖片以及實物等,進行整理、歸納、分析和總結。后兩部分以前兩部分論述為基礎,運用個案研究法的方法以電視布袋戲中最典型的霹靂布袋戲為例展開針對性的研究。本文通過對霹靂布袋戲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研究霹靂布袋戲當前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其中有何危機以及通過霹靂布袋戲這一個體分析整個臺灣布袋戲今后的發展。論文在第一部分分析了作為民間藝術的傳統布袋戲在當代社會的發展困境,而臺灣電視布袋戲的欣欣向榮給在現代社會中處于尷尬地位的民間藝術帶來發展啟示??偨Y了布袋戲在臺灣的傳入與興起,從早期的籠底戲到南管北管、外臺內臺布袋戲之分,再到電視布袋戲的出現的臺灣布袋戲發展歷史。電視布袋戲以黃氏家族布袋戲為主,通過個案霹靂布袋戲來看黃氏布袋戲的產業化發展。第二部分概述電視布袋戲的產業發展情況。霹靂布袋戲在口白、音樂、戲偶、布景上皆有改良與變革,運用現代分工及電影化拍攝手法走出了一條產業化之路。在商業營銷上有多種傳播渠道包括電視、電影、發行光碟、游戲等,開發周邊產品獲取利潤。霹靂布袋戲成功的原因在于其塑造核心品牌,內容推陳出新,多元化開發周邊產品,企業化運營等。第三部分在藝術性問題上著重分析了生旦凈末丑的角色分類與延續不斷的劇情。在繼承傳統文化上分析了其劇集中的詩詞古文,融于儒道釋文化的武俠文化以及傳統民間所倡導的忠孝節義精神。第四部分總結了霹靂布袋戲自身存在的幾個問題如主線不清晰、角色批量化、流水線生產、布景單一、觀眾群定位等幾個問題及霹靂公司的未來發展策略,關鍵在平衡傳統與創新。
目前國內專著主要以研究木偶戲為主,對電視布袋戲相關研究的專著不多。電視布袋戲研究以學術論文包括碩博論文和期刊論文為主,有以下幾個角度:一是從發展歷史的角度。如鄭爍的碩士論文《從霹靂布袋戲略看臺灣布袋戲發展》、劉燕玲的碩士論文《臺灣布袋戲的源起與演變》、劉倩玲的碩士論文《臺灣霹靂布袋戲的現代傳承與發展》,主要介紹了布袋戲傳入臺灣的發展歷史及霹靂布袋戲的現代傳承。二是對木偶外形的藝術設計或雕刻技藝的研究。如南京藝術學院華海朋的碩士論文《臺灣布袋戲戲偶造型研究》主要從木偶造型設計的角度對布袋戲戲偶的服裝造型進行分析。王毅霖的碩士論文《漳州木偶戲源流與徐氏家族布袋戲偶雕刻藝術》主要研究木偶戲的演變及雕刻藝術的發展的角度。三是對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研究。王定亞的《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及借鑒》,王淑娟、陳勝容的《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之研究--基于臺灣霹靂布袋戲的經驗》,胡瑛碩士論文《論傳統木偶戲對中國動畫的影響》。這幾篇論文都是從產業或動畫角度展開。四是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如王彬的期刊論文《從臺灣霹靂布袋戲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李兆陽的碩士論文《霹靂布袋戲的傳承創新--兼論中原傳統文化的發展策略》。五是研究霹靂布袋戲自身的文學內涵,運用藝術學、文學與美學的相關知識,包括口白語言、角色功能、口頭文學研究等。如王海的碩士論文《藝術定位、角色功能與文化內涵--臺灣霹靂布袋戲研究》,主要分析霹靂布袋戲劇集中的角色與劇情功能。
臺灣當地對布袋戲的研究比大陸更為深入細致,多以歷史源流及布袋戲的文學內涵為主,已經有布袋戲研究的相關專著,其中對臺灣電視布袋戲的典型霹靂布袋戲的研究也很深入。研究歷史源流類的有以下專著:石光生等的《屏東布袋戲的流派與藝術》,江武昌、郭吉清等的《掌中乾坤:高雄布袋戲春秋》,邱坤良的《真情活歷史:布袋戲王黃海岱》,陳龍廷的《臺灣布袋戲發展史》等專著。
通過研究布袋戲的文本、劇本,結合文學、美學知識的研究專著有:劉德耀的《從霹靂布袋戲劇本與口白間的差異看劇本臺語書寫的重要性:以龍圖霸業第二十九集為分析范本》,吳明德的《臺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石光生的《南臺灣傀儡戲劇場藝術研究》等。其中陳龍廷教授對臺灣布袋戲的口頭文學及語言、源流歷史都頗有研究,著有《聽布袋戲:一個臺灣口頭文學研究》、《臺灣布袋戲的語言喜劇與情境喜劇》、《掌中風云一世紀:黃海岱的布袋戲生涯》、《臺灣海洋文化的混雜性:臺語歌與布袋戲角色的塑造》等專著與學術論文。
國內論文研究以分析臺灣布袋戲的成功為主。本文的創新之處是既討論了布袋戲在商業上的成功經驗,如運用傳統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把握消費者心理等策略。分析了霹靂布袋戲傳承了哪些傳統文化,又在哪些方面進行創新如布袋戲偶的創新,拍攝手法的創新以及劇情的創新。同時也分析霹靂布袋戲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過度商業化導致的弊端,以 3D 電影《奇人密碼》作為失敗案例分析,得出布袋戲在商業化發展中需要平衡傳統與創新的觀點。過度求變使布袋戲自身的傳統元素弱化,只有找到傳統與創新的平衡點布袋戲才能在現代社會中更好的發展下去。通過回顧布袋戲的發展歷程、歷史沿革,從電視布袋戲的發展和經營之道作為切入點。臺灣布袋戲的發展對傳統民間藝術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通過對霹靂布袋戲的成功之道給予傳統文化的發展啟示,臺灣當地更以霹靂布袋戲為典型展開對傳統文化創意產業化的研討,研究臺灣電視布袋戲的發展對傳統文化如何面對新時代的浪潮、如何產業化有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