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藝術論文 > > 臺灣布袋戲的源起與發展
臺灣布袋戲的源起與發展
>2023-12-10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霹靂布袋戲發展特點研究
【引言】臺灣布袋戲發展創新探析引言
【第一章】臺灣布袋戲的源起與發展
【第二章】電視布袋戲的產業化發展——以霹靂布袋戲為例
【第三章】霹靂布袋戲的藝術性問題
【第四章】霹靂布袋戲產業化過程中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結語/參考文獻】臺灣電視布袋戲的繼承與展望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1.臺灣布袋戲的源起與發展

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然而縱觀當前民間藝術,其發展卻呈現出頹勢,已經因為各種原因而陷入了一個發展瓶頸。只有突破了這個瓶頸,才能促使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如若失敗,民間藝術很可能也會失去傳承而消失。既是如此,探索民間藝術當前發展的出路就變得尤為重要。民間藝術有布袋戲、皮影、繡花、獅子舞等,而布袋戲就是民間藝術的一個典型代表。臺灣布袋戲作為我國傳統布袋戲,當下的發展勢頭迅猛,風頭蓋過了我國的傳統布袋戲,特別是以黃氏家族的電視布袋戲為代表發展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

1.1 作為民間藝術的布袋戲

傳統布袋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其是受到生活或者勞動的啟發,和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傳統布袋戲最早就是由祭祀拜神廟會活動中產生的。第二形式內容通俗質樸。傳統布袋戲是一種通俗質樸的下里巴人的藝術,主要在中下層社會流行,形式簡單易操作,內容上直接反應群眾的一些美好愿望及一些耳熟能詳的傳說或者是故事演義。第三地域性。布袋戲是一種民俗文化,各地方的生活和習俗形成不同的布袋戲文化,其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地方特點。同為福建地區的泉州和漳州根據劇種,唱腔的不同也有巨大差異。

1.1.1 傳統布袋戲在當代社會的發展困境

布袋戲又稱為布袋木偶戲,因戲偶偶身是由布料制作而得名,最早時是在迎神廟會等場合使用。布袋戲于中國福建的泉州和漳州等地興起,早在宋代《東京夢華錄》等典籍中就有關于宮廷宴會上的木偶戲演出的記載。目前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袋戲的操偶技藝是藝師的基本功,需要用手由下而上操作,以手掌托住木偶軀干,食指托住頭部,拇指和其它三指分別支撐左右兩臂以支撐木偶。藝師還需要操縱木偶做出各種動作。有正式的木偶戲記載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漢朝,唐代杜佑《通典》中記載:“窟儡子,亦云魁儡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之于嘉會?!?/p>

從中可以看出漢末時期木偶戲就是用于“嘉會”的娛樂項目了。漳州布袋戲是比較典型的傳統布袋戲,明代漳州等地區繁榮的經濟促進了當地民俗藝術的發展,漳州布袋戲也在祀神、祭祀等活動中發展起來,一度極為興盛。由于明代福建地區民眾的遷移,漳州和泉州布袋戲傳入了臺灣。漳州和泉州布袋戲直接影響了臺灣布袋戲的產生。著名的職業劇團--漳州木偶劇團成立于1959 年,涌現出鄭福來、楊勝、陳南田等木偶表演大師。職業劇團的出現把散落在各地的藝師集合起來,單人操作轉向多人分工。漳州木偶劇團的傳統劇目有《大名府》和《雷萬春打虎》等,其中《大名府》這部劇目融合了傳統武術、雜技和戲曲藝術等傳統藝術形式。漳州傳統布袋戲以北管樂為后場音樂,以武戲見長。

當下的民間藝術面臨著邊緣化的危機,傳播渠道不足、觀眾群減少、市場萎縮并且民間藝術的傳承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民眾傾向于觀看免費表演不愿意付費,漳州木偶劇團書記洪慧君先生說出了劇場演出少的原因在于布袋戲創新成本高,前期投入大但受眾市場有限,很難實現收支平衡,面臨創新難的局面。

政府也開始采取保護傳統民間藝術的行動,如 2012 年在國家大劇院舉辦了“漳州布袋木偶藝術展”.在這種狀況下,除了政府扶持外,傳統布袋戲也借鑒后來居上的臺灣電視布袋戲,走上求變的道路。根據漳州木偶劇團官方網站記錄:2005年漳州木偶劇團與江蘇阿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作攝制了 100 集偶形動漫電視劇《秦漢英杰》。3但是《秦漢英杰》的播出效果并不令人滿意,被指木偶臉譜化、動作僵化,其木偶還是早期的小尺寸偶,木偶的手還是并攏的沒有五指之分,與同年霹靂劇集中的木偶差距較大。這說明傳統藝術的創新也面臨著風險。傳統布袋戲在當代的發展總體上可以用一句話概況,就是其發展日漸沒落。

其沒落原因總結為以下三點:

其一民間藝術的社會生活基礎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F代社會是一種高速快節奏的生活,其娛樂形式和內容也隨之變化,呈現出更加方便快捷并且在內容上也更加豐富多彩的特點?,F代人的閑暇時間有更多樣的娛樂活動選擇。

其二民間藝術特殊的傳承形式也導致了其走向衰敗。傳統社會中手藝作為手藝人的生活根本是輕易不外傳的,大多是家族式的傳承,傳統布袋戲并不是一種掙錢養家的好方式,如布袋戲、皮影戲等的民間藝術制作技巧和方法也由于缺乏傳人而日趨消散。

其三傳統布袋戲的傳播媒介不足。很多民間藝術雖然內容豐富多彩,但是其發展僅限于當時當地的表演。而當代社會中,傳播媒介多種多樣,如電視、廣播、網絡等。布袋戲很少借助于這些媒介來對自身進行傳播和發展。并且其地域性的特點導致它一出本地便鮮為人知。如此想要得到更大范圍的發展就比較困難了。

1.1.2 臺灣布袋戲對傳統布袋戲發展的啟示

臺灣布袋戲的發展與壯大與我國傳統布袋戲的沒落形成了鮮明對比,為了我國民間藝術的長遠發展,我們需要了解解這其中的差距及其原因,還要從其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從而用來借鑒并指導我國傳統布袋戲的發展。

首先要樹立改革創新之理念。唯有理念先行,方能真正進行改造。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經就文化發展上有過一個很精辟的思想,他認為靜止的文化是無法發展的,必將會滅亡,只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在立足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事業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臺灣布袋戲的發展就是做到了這點,把傳統的布袋戲與現代傳播方式相結合,還積極吸取西方文化,才形成如今有創新精神的布袋戲。不要拘泥于原有的形式與內容,做到與時俱進。臺灣布袋戲之所以能發展至今,正是源于當初黃氏家族的改革創新之舉。他們積極借鑒其他文化的內容,努力發掘自身的內涵,例如,在布袋戲的情節中,有西方的死神、有印度的佛祖、還有中國的仙人,這些就是借鑒了很多其他文化中的內容,并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發掘的結果。正是因為堅持了這樣一個發展觀念,由此今日我們才能看見霹靂布袋戲如今的精彩。

其次,積極利用現代科技與傳播媒介?,F代科技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各種技術支持,充分利用當前的技術優勢,可為布袋戲藝術的發展與擴大提供很多方便,如在臺灣布袋戲原先只是在戲臺上由操偶師進行操作和布置場景,由于條件所限,戲臺效果并不是很強烈。而如今廣泛使用的電腦特效技術,流水化作業技術等就改進了戲臺效果,使得舞臺效果更為強烈突出,現代科技在為提高布袋戲的視聽感受上做出了很大貢獻。

當代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傳播媒介上的便利,如電視、廣播、網絡等媒介迅捷便利,受眾廣泛,內容多彩。以往因為缺乏媒介而只能困窘于一方小地域的各種民間傳統布袋戲有了一個可以充分展示自身特色的舞臺。傳統布袋戲可以利用傳播媒介的強大而去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從而獲得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臺灣布袋戲的發展與黃氏家族創立的霹靂電臺息息相關,霹靂電臺作為當時的新興媒體,比之之前的當時當地的表現方式,其傳播力和影響力無疑是后者所不能比擬的。

正是借助于電視,霹靂布袋戲才得以廣泛傳播。另外,若想讓布袋戲藝術傳承下去,就不能固守一家之見,保留技藝。傳統民間藝術的個體式傳承已經不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可以有效利用當代社會的各種組織形式,采取各種靈活的方式來實現技藝的傳承。例如,臺灣布袋戲原先就是隸屬于黃氏家族的家學傳承,而現在,霹靂公司卻將木偶制作與操控技藝視為一種投資股份參與到企業中去,并將其中的技術和操作方法進行部門化處理,成立了場景布置部、木偶裝飾部等等部門,利用現代化的法律規范來保證自身的核心技術利益,并在此基礎上借鑒其他藝術形式來滿足當前社會觀眾的胃口。不僅實現了技藝的傳承,更因為有了其余人的參與而促進了創新,最后促進了公司的發展。

再次,利用市場化優勢,再加上政府積極引導,發展出完整的產業鏈充分利用市場化優勢,來聚集資金、網羅人才,引進市場的競爭機制和合作機制,來發展壯大自身。除此之外,政府的積極引導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以采取稅收上給予傾斜優惠等方式來支持當地民間藝術的發展。當然所有這種發展并不是單一的發展,而應該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臺灣布袋戲的發展最初便是首先進行了市場化改革,并利用當時臺灣政府對于民間藝術產業的支持而實現的,這種雙管齊下的方式無疑最是合理。如果不引進市場化改革,那么民間藝術的發展會因為缺乏市場化的競爭而缺乏進步的動力;若是少了政府的支持,布袋戲的發展道路將會充滿障礙。

加強對民間藝術的研究,將民間藝術保留在研究成果中也是一種曲線救國的良好方式。國內對福建木偶戲的研究始于 80 年代,丁言昭《中國木偶史》、劉霽《中國木偶藝術》等著作都是對漳州木偶戲史的研究著作。臺灣布袋戲的發展壯大對于當前布袋戲乃至其他傳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美好的前景和有效的發展思路。

1.2 布袋戲在臺灣的傳入與興起

布袋戲又稱為掌中戲、籠底戲,是偶戲的一種,作為一種典型的民間藝術形式。最早出現“布袋戲”一詞的文獻,是清嘉慶年間的《晉江孫志》,卷七十二《風俗志》中記載:“近復有掌中弄巧,俗稱布袋戲”.5從宋朝開始,就已經生存了上千年。它主要是以木偶師創造出生動的木偶造型,以靈巧的操縱技藝對木偶進行操控來進行敘事的一種藝術形式。它需要木偶師高超的木偶制造技藝、嫻熟的木偶操控技巧和惟妙惟肖的木偶配音,充滿了其獨特的淳樸的藝術風格,在國內外藝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漳州布袋戲在 2006 年被率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早期布袋戲戲偶的軀干和四肢都由布料做成,藝師在表演時,將手套進戲偶的服裝內進行表演。布袋戲藝師把道具裝在一個布袋中,表演場所不固定,藝師背著布袋隨處表演,因此得名布袋戲。臺灣則稱它為掌中戲,強調演師的雙掌能夠“一口道盡古今事,十指操弄百萬兵”6.布袋戲在傳入臺灣以后,被臺灣群眾所廣泛喜愛,他們結合臺灣當地的民俗習慣、生活狀態和價值觀念等進行了布袋戲的臺灣本土化,比如臺灣布袋戲的配音一般是閩南語。臺灣布袋戲的真正始祖記載于《臺灣省通志卷六·學藝志·藝術篇》:

相傳此戲發明于泉州,約三百年前,有梁炳麟者,屢試不第,一日偕友至九鯉仙山公廟卜夢。仙公執其手,提曰:功名在掌上。夢醒,以為是科必中,欣然赴考,乃至發榜,又名落孫山,廢然而歸。偶見鄰人操縱傀儡,略有所感,自雕木偶,以手代絲弄之,更見靈活,乃借稗史野乘,編造戲文,演與里中,以抒其胸積。不料震動遐邇,爭相聘演,后以此為業,而致巨富。始悟仙公托夢之靈驗。7布袋戲在臺灣得到了發展,不但保留了它的傳統特色,而且得到了創新。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以黃氏家族為代表的電視布袋戲對傳統布袋戲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改革創新,充分引入現代科技傳媒等因素,對傳統布袋戲進行了發揚光大,走出了其一方地域,其影響力也在日漸增強。

1.2.1 外臺到內臺、南管到北管

從唱腔曲調上的不同布袋戲可以分為南管布袋戲和北管布袋戲。南管通常指福建南音,南管布袋戲采用大量閩南語系音樂或曲調,而北管布袋戲則使用較北方的樂器和音樂。南管布袋戲比較文雅,而北管布袋戲使用堂鼓、嗩吶等樂器烘托一個喧鬧的氛圍,劇情更為緊湊,以觀賞性強的武打為主更受中下層民眾喜愛。

此階段的臺灣布袋戲,在表演藝術上僅僅是吸收閩南布袋戲的藝術形式,演出的內容入鄉隨俗,與當地戲曲相結合?!安即鼞蜃哉?、泉傳來最早時期稱之為籠底戲時期,得名于當時藝師擔著戲籠到處演出之故”8.藝師掌握文戲、武戲、唱曲、樂器及雜技各種技能。南管布袋戲表演風格以文辭優雅為特點,詩詞豐富。

而北管稱為亂彈,是臺灣的主要劇種,北管戲擅長武戲,其中的音樂通常為武戲服務,演出時通常鑼鼓震天氣氛熱鬧。北管戲在主題上常常是“所謂的劍俠劇,劇中人物皆出于虛構的創作,其主要人物具有吐劍飛刀,取人首于千里之外的非凡武功”.

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和黃海岱都是北管布袋戲的代表人物。除了唱腔上的區別外,布袋戲根據演出場所的不同也可以分為外臺與內臺布袋戲。莫光華在《臺灣各類型地方戲劇》布袋戲章節中按照演出形式把布袋戲分為外臺布袋戲、內臺布袋戲和電視布袋戲。布袋戲演出最早使用臨時搭建的簡易戲臺,藝師一個人承擔道具、舞臺搭建、操偶、念白等一系列任務,隨著發展從場所不固定演變為有了專門供布袋戲演出的戲臺,戲臺一般為木質,布置也越來越精致,稱為“排樓”.后來一部分轉為在戲院內臺演出。布袋戲按照演出地點的不同分為室外演出的外臺戲與在劇院演出的內臺戲。內臺戲又出現了正規職業化的劇團,比如李天祿的亦宛然劇團與黃海岱的五洲園劇團。內臺戲的場景布置和樂器運用都比外臺戲豐富。五洲園由錦春園改名而來,1942 年黃海岱成立“五洲園人形戲團”,1945年后五洲園布袋戲成為臺灣的一大布袋戲團。當時的布袋戲仍然以藝師為主,藝師不但擁有精湛的操偶技術還需要現場配音,具有現場即時性的特點。李天祿的“亦宛然”劇團是臺灣一直堅持傳統道路的劇團代表。在 1962 年臺灣無線電視臺播出了李天祿現場演出錄制的全本《三國志》,這次布袋戲在電視上的首次出現并沒有造成轟動效果。其原因在于現場演出錄制的布袋戲仍然是傳統的戲劇模式,只是照搬劇院里的演出沒有迎合電視劇的播出模式。70 年代后傳統布袋戲也隨著傳統文化藝術的沒落而逐漸衰微,“亦宛然”劇團一度解散,現在接管劇團的第五代傳人李天祿的兒子表示“最大的愿望就是承襲傳統技藝”,但是目前傳統技藝的現狀不容樂觀,正如他所說“可是已經遺憾地看到許多技藝在時間的長河里慢慢消亡了?!?/p>

1.2.2 電視布袋戲的出現

江武昌先生在《臺灣布袋戲簡史》中把布袋戲在臺灣的成長與成熟發展期分為如下幾個階段:籠底戲時期,北管戲時期,小說戲時期一,小說戲時期二,皇民運動時期,金光布袋戲時期,廣播電臺與電視布袋戲時期。12電視布袋戲是本文主要討論的對象,廣播電臺與電視布袋戲時期對傳統布袋戲的探索與改革是本文的重點。

在現代化社會浪潮中,黃氏家族看到了時代的變遷,搶先認識到了當代社會的變化對布袋戲帶來的的沖擊和機遇,于是他們積極響應時代特色,對布袋戲進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傳統布袋戲以藝師出名,但自電視布袋戲《云洲大儒俠》之后,名揚四海的卻是木偶。1970 年黃海岱之子黃俊雄將黃海岱的《忠孝節義傳》改編成《云州大儒俠》,首次把布袋戲以連續劇的形式搬上電視,在 1970 到 1974年間在臺視連續播出了 583 集。其后被禁播直到 1982 年電視布袋戲才解禁。這期間的布袋戲經過表演風格和經營形態的轉變,更強調分工合作,更新舞臺、強化燈光效果,加快劇情節奏以符合大眾口味。1996 年以史艷文為主角的“金光布袋戲”系列,暢銷于錄像帶市場。黃俊雄改革布袋戲“除了充分借用現代技術中的聲、光、電等效果之外,亦對傳統布袋戲中的布景、道具、舞臺、配樂、唱曲乃至木偶的尺寸、造型等逐一進行了改造”13.黃俊雄既兼顧傳統又勇于創新,他的電視布袋戲中既有老觀眾喜愛的詩詞吟誦、古文對答,又以明快緊湊的劇情,各種流行音樂吸引年輕觀眾。電視木偶加大尺寸,眼、手可靈活轉動,加入干冰、燈光和音響效果,使用煙霧、爆破等效果增加可看性。在黃俊雄之后的霹靂布袋戲更是把電視布袋戲的優點發揚光大。霹靂布袋戲始于 1988 年的《霹靂金光》這一劇集,之后每部劇集一直沿用霹靂兩個字而得名。霹靂布袋戲是臺灣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剪輯畫面豐富,在傳播方式上采用設立電視臺、發行錄像帶等手段。因為豐滿的劇情、特色的人物,霹靂布袋戲逐漸走入大眾視野,《霹靂九皇座》更在 2004 年奪得臺灣“金鐘獎”最佳導演獎。

電視布袋式主要以黃氏家族布袋戲為主,黃氏家族布袋戲第一代起源于臺灣布袋戲藝師黃海岱與他的五洲園布袋戲。第二代黃海岱的次子黃俊雄繼承父親衣缽,1970 年黃俊雄將黃海岱的《忠孝節義傳》改編成《云州大儒俠》,首次把布袋戲以連續劇的形式搬上電視,在臺視連續播出了 583 集,取得超高收視率,電視布袋戲首次出現。在他手上的木偶尺寸比傳統更大,強調眼部的神氣,以流行音樂取代傳統的鑼鼓。黃俊雄手上的布袋戲劇名以金光開頭,以史艷文為第一主角,稱為金光布袋戲。黃俊雄第一任妻子的兒子黃強華與黃文擇創立了霹靂布袋戲。2000 年黃強華成立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在 80 年代末搶占錄像帶市場,1995 年成立專門播放霹靂布袋戲劇集的霹靂衛星電視臺。而黃俊雄和小兒子繼續經營金光布袋戲,與霹靂布袋戲形成競爭。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