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滄州木板大鼓的傳承與保護探究
【緒論 第一章】滄州木板大鼓的歷史概述
【2.1 2.2】木板大鼓拜師方式及學費情況
【2.3】非遺藝人的木板大鼓學藝經歷
【2.4 2.5】木板大鼓的折子與春典
【第三章】滄州木板大鼓的音樂特色
【第四章】滄州木板大鼓的價值與保護
【結語/參考文獻】滄州大鼓的藝術發展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 語
燕趙慷慨多悲歌,鼓曲斑駁譜暮顏,諸般滄桑訴難盡,陌上古音道百年。
---- 題記
有這樣一種曲子,它在滄縣里的一個小村莊徜徉了千百年,它曾披著耀耀的榮光在"長城九千里,壽星一萬年"的屏風邊奏予那六十大壽的乾隆,卻也曾壓著沉沉的絕望在"四清,五反"的文革十年里呢喃在滄縣大鼓樂者的心中。它多年傳承下來的旋律,譜的已不只是某一支歌、某一首曲,它盡寫滿了人間的繁華與滄桑,輝煌與闌珊。
滄州木板大鼓,是從屬于說唱音樂中的一種,是隨著曲藝文學的成熟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相對于當時的宮廷音樂和文人音樂來講,說唱音樂具有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和自由性,它不受帝王統治或者整個社會環境狹窄功能的約束和限制,可以借說唱的表演形式來宣泄自己的情緒或是不滿,可以暢所欲言的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說唱音樂這種表現手段是被普通老百姓所認同的自然美好的音樂形式。
通過實地調查我了解到,木板大鼓聲調頓挫淋漓、慷慨激昂是與滄州的地域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中國大陸架的西高東低的地貌,造成滄州地區經常遭受洪澇及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所以滄州在古代就被認為是"苦海沿邊,不毛之地",說唱木板大鼓的藝人大多家境貧寒并且身患殘疾,為了生存不得不學門手藝來養家糊口。由于這里悲涼的故事不斷,藝人們大多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飽經了人生的滄桑,千苦萬難口不能訴,唯有一唱借古比今。因此才有了木板大鼓這種以濃重的背宮腔(哭腔)為主要曲風的大鼓音樂文化。
木板大鼓的演出形式歷史上經歷過三次變化:分別是單人自敲自唱階段、加入三弦后雙人表演的階段和為了豐富音樂的表現力而出現的加入四胡和揚琴作為伴奏樂器的多人表演階段。但就其演出形式和聲音的效果而言,目前藝人們演出時仍以雙人表演為主,其中一人說唱,一人進行隨腔伴奏。在表演時伴奏主要為唱腔服務,兩人要配合默契,伴奏者要依據演員抒發的不同情感來用三弦彈奏出不同的音色,適時的烘托出演出的氣氛,使唱腔猶如珠滾玉盤,給人以美的享受。
木板大鼓的唱詞結構主要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句子結構的分組是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說話的自然節奏為基礎,在這個基礎上稍加變化而形成的,其中七字句的結構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二、二、三結構,一種是四、三的結構。十字句的句式結構一般為三、四、三或三、三、四兩種形式。后來人們為了豐富鼓詞的句式結構又逐漸形成了八字句、九字句、十字句等句式形式。除了這兩種基本的句式外,木板大鼓的鼓詞還分為兩種主要的變化句式即通過在鼓詞的不同位置加入虛字(襯字)和嵌字,來使唱詞聽起來更加貼近生活,更加口語化和形象化,同時虛字和襯字的加入還有一個主要的目的就是用來調節節奏,使唱詞能夠更好的符合板眼規律,更好的符合節奏的規范,使演唱聽起來更流暢。
滄州木板大鼓為典型的板腔變化結構,分為頭板、二板和三板。其中頭板即慢板為木板大鼓的主要板式,因其節奏緩慢娓娓道來,所以便于行腔。因此在頭板的節奏里不同腔調的變化也是最豐富的,一般情況下,當唱腔中裝飾較多時適宜抒發主人公憂傷、哀思或是纏綿的心緒。在頭板中運用的最多的則是滄州木板大鼓最具代表性的唱腔-背宮腔。頭板之后則是二板和三板,隨著伴奏速度的逐漸加快,演唱的唱詞也逐漸由一字多句逐漸過渡為一字一句,最后在一片熱烈的情緒中,音樂的整體氣氛被逐漸推向高潮。
滄州木板大鼓作為中國躬耕文明時期的產物,是在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前提下衍生出來的,目前這種歷經歲月洗禮的鼓曲藝術正在遭受著現代化的強烈沖擊,自從2006 年滄州木板大鼓納入非遺名錄后,滄州的政府和文化部門就積極的響應國家保護傳統音樂文化的號召,為滄縣木板大鼓的保護工作獻策獻力,出臺了多項具體可行的保護措施,使滄州木板大鼓傳統的音樂文化生存的空間得到了一定的保護。滄州木板大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是滄州人們審美情趣的體現。筆者希望自己的寫作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期待有更多的專家和學者們能夠投入到對滄州木板大鼓發展的研究中來,在此課題上能夠有更多的新的見解和發現,同時作為家鄉的一份子,我也真誠的期待家鄉的曲藝音樂文化能夠在保護和傳承中更好的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 楊志杰。滄州歷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
[2] 滄縣文教局文化志編輯部。滄縣文化志[M]. 滄縣:滄縣文教局出版,1989.
[3] 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4] 吳釗,劉東升。中國音樂史略[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5] 劉再生。中國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6.
[6] 楊恩寰,梅寶樹。藝術學[M].北京: 人民出版社年,2001.
[7]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
[8] 董曉萍。田野民俗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9] 楊庭碩。民族文化與生境[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10] 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11] 俞人豪。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12] 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13] 伍國棟。中國民間音樂。 [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4] 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15] 欒桂娟。中國曲藝與曲藝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16] 于林青。曲藝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17] 洛秦。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18] 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輪[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19] 齊易。中國民族民間音樂[M].保定: 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9
[20] 科林伍德。藝術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21] 馮光鈺。從地域文化看曲藝唱腔流派[J].星海音樂學院 2004(12)
[22] 郭于華。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傳統親緣關系[J].社會學研究 1994(06)
[23] 白鳳巖,良小樓。曲藝音樂研究[J].音樂研究 2001(03)
[24] 項陽。在認知和深層次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理念的前提下[J].音樂研究 2006.(03)
[25] 高平。蔡家洼五音大鼓及其曲種淵源的音樂學考察[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
[26] 張曉慧。安陽地方曲藝大鼓京腔生存現狀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
[27] 周深。北方鼓曲的生存環境之一接收群體的美學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02
[28] 宋博媛。高洛音樂會、南樂會的調查研究[D].河北大學。2006
[29] 張靜。梅花大鼓略論。[D].天津音樂學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