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入關前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游牧民族,其樂器多小巧玲瓏,可邊走邊唱,八角鼓便是典型代表。據《青州旗城》描述:八角鼓又名八旗鼓。鼓框系木制,鼓面蒙蟒皮,八角象征八旗,每角與角之間嵌 2 片小鈸,象征 16 佐?!葑鄷r左手持鼓,右手彈擊,演奏技法分搓、拍、搖、簸、彈、挑等。
青州北城位于以漢族為主、滿漢回雜居的青州市城北,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文化傳統,使得北城八角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筆者作為土生土長的北城滿族人,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實地調查采訪,發掘北城八角鼓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獨有特色和傳承方式,使八角鼓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重視。
一、青州滿族的形成背景及八角鼓的歷史流變
雍正年間,一方面京城內滿族人口日益繁多,需外遷部分人口以緩解京城旗人的生計問題;另一方面,出于軍事目的考慮,預防地區反抗,雍正皇帝下令設立地方駐防。正如《青州府志》中記載:"無事則以綠營各巡衛而民生安,有事則以旗兵制其后而國勢壯……是青州全勢固總于一府,尤以駐防為重鎮云。"于是,青州滿族旗城于雍正八年(1730)開始修建,在歷時近三年后竣工。隨后兩千名驍騎兵攜家眷,總共近一萬人從京城出發駐防至此。
清朝覆滅前,駐扎在青州的旗兵雖遠離京城卻仍歸北京統管。旗兵按規定只得居住在旗城內,不得隨意外出,也不得經商或務農,所有的經濟收入均來自京中定時定量供給。囿于一城之中的半封閉狀態使得青州滿族人一直保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而不至于完全與漢民族融合。而倚靠"鐵桿莊稼"作為經濟來源,使其在生活中除了例行操練之外有大量時間用來消遣,八角鼓說唱也就有了強大的消費市場。
對于八角鼓的來源,青州滿族老人認為其源于乾隆年間,思念故土厭倦戰爭的將士們借八角鼓彈唱,抒發自己的情感。將士們凱旋而歸后皇帝對八角鼓的韻律大加贊賞,令宮中之人連夜趕制八角鼓并學習演唱。而駐扎在青州的旗兵由于一直與京城保持聯系,往來頻繁,八角鼓便最早傳入青州,成為一項喜聞樂見的藝術活動。但在崇武的滿族人看來,八角鼓作為一種曲藝畢竟不是一項高尚的謀生手段,做藝人演奏八角鼓是為官宦人家所不恥的。
直到光緒年間,清王朝的統治每況愈下,僅靠京城固定供給已不能滿足旗兵的日常開銷,許多旗人紛紛下海,有些出城與漢人買賣生意,有些則"賣藝為生".在辛亥革命后,一部分青州旗人去濟南、青島等地工廠做工,順便將八角鼓帶到山東各地,借彈奏八角鼓緩解思鄉之情的同時,也間接保護了自身的民族傳統。然而清朝覆滅后強烈的排滿情緒使得八角鼓只能在小部分滿族圈中傳播,并不敢在民間廣泛傳唱。
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平等的觀念逐漸為人民接受。北城曾有多名村干部作為少數民族代表進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北城也被國家民委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光榮稱號。民族的進步帶來了文藝的蓬勃發展。據《濰坊日報》報道:"上世紀 90 年代初,山東省文化廳曲藝家協會的專家到青州考察八角鼓時,尚能集中五六位老人在一起演唱。其中有男有女,曲調悠揚動聽,聲情并茂,十分感人。"[3]
在隨后的幾十年,越來越多的人忙于追求經濟物質利益,而忽視了對本民族文化藝術的學習。如何傳承與保護自身民族傳統藝術,延續民族特色,青州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將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展開具體講述。
二、北城八角鼓時代性與地域性的融合
作為山東省內唯一的滿族聚居村,青州北城的滿族雖仍以民族聚居的形式存在,卻更多的處在漢人"包圍圈"中,而山東省內少數民族本來就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部分的民族融合也是必然。青州滿族雖或多或少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卻能汲取其他民族之長,既與時俱進又保持民族根本。
(一)表演由傳統單一到地方特色
八角鼓在最開始演唱時多為一人獨唱,與早期的太平鼓不同,表演者或坐或站,持鼓而唱。演奏時鼓面豎置,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伸在鼓框內,無名指、小拇指托鼓,右手各指彈擊鼓面而發音。同時遵循口訣"懷中抱月不許偏,四平八穩忌聳肩。搖鼓腕抖臂別動,打墊輪搓應合弦。"現如今在青州,為增加表演性,八角鼓由獨唱變為群唱。
根據現有的能夠演奏八角鼓的人數,通常為六人集體出演,拉三弦者坐前,彈撥八角鼓者在后(圖一)。有時也因場地變化,表演陣勢隨之改變。若有大型文藝演出,還配以滿族傳統扇子舞,形成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區的表演創新性。
八角鼓由于受到朝廷重視,在唱腔的主體外加上曲頭曲尾,形成曲牌體。八角鼓的曲調由若干個曲牌構成。每個段子使用多少曲牌,都無固定,而是根據一個段子的情節需要,感情變化、唱詞多少、句式結構等等來選擇的。上文提到八角鼓源于將士思鄉時的彈奏樂器,因此最早的說唱內容多為軍事題材,關于戰爭的曲牌有:太平年、邊關調、軍樂歌等。
青州駐防旗兵在歷史上也參與過大小軍事戰爭,因此八角鼓在最初進入青州時,其說唱內容與京中類似。新中國成立后八角鼓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說唱內容不再局限于旗人內部生活,而是基于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將周圍其他民族的風景風俗融入其中,展現八角鼓的時代性與地域性。在中短段曲目中《大姑娘要婆家》《逛清明》等融入了青州漢族常說的俚語、俗語和地方方言,語詞簡潔明快,詼諧幽默。曲目《青州四大景》《松、月、云、雪》
更是將青州的范公亭、云門山等風景名勝通過說唱表現出來,成為對外宣傳青州的一種新方式。
(二)說唱藝人由業余化走向專業化
總體來說,八角鼓的說唱藝人經歷了兩次從非職業化到專業化的演變。從起源上講,它是業余的,馳騁沙場的將士是武門出身,沒有太多的咬文嚼字,因此能為更多的士兵喜愛。八角鼓進宮后,士大夫等文人對其進行大量雕琢整改,八角鼓由通俗變得典雅,卻也因曲高和寡,民間彈奏者減少,成為宮中宮廷人士的專業演出。隨著朝廷沒落,八角鼓僅由八旗子弟作非職業性的演出,說唱內容也趨于平民化。直至清末,八角鼓又重新在民間活躍起來。
在辛亥革命前,八角鼓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沒有專門老師進行傳授,多是在耳濡目染下自學成才。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前期戰亂加之政治因素,八角鼓在民間幾乎銷聲匿跡,現有的八角鼓藝人也不過是之前彈奏的老藝人,在經過數十年混亂時期后,想要恢復八角鼓昔日輝煌,就需要較高的專業化水平進行重新塑造。與前文中所說的專門樂師演奏、為朝廷服務不同,此時的專業化是基于欣賞水平的提高對藝人提出更高的要求。鐘敬文認為:"民間說唱具有更多的綜合性。它融文學、音樂、戲劇于一體……成為一種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這需要表演藝人高水準、全方位的才能。
隨著八角鼓成為青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展演也都在舞臺等專門場合進行,經常有外地考察團前來參觀考察,這要求八角鼓的展演要有規范的演出程序和穩定的表演范式,八角鼓藝人趨向專業化和職業化。
三、青州北城八角鼓的傳承與展望
近幾十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由國家到地方都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用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以此來保護并傳承古老的傳統文化。在青州,滿族八角鼓、青州挫琴、回族查拳等眾多瀕危項目逐漸得到政府的重視。
文化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神,是應該予以關注和保護的對象。據報道,2012 年 5 月,青州市采取"政府買單,百姓受益"的形式,籌備成立了青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團,政府每年撥付資金 100 萬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活動經費,對加入藝術團的傳承人,采取演出補貼的方式,每演出一月,給予 1500 元的演出補貼,使傳承人增加經濟收入,提高了傳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一舉動真正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化",立體化,讓民眾親眼目睹,親身感受。該非遺惠民新模式入選 2012 年度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十大亮點。
青州現逐漸發展成為旅游城市,每當節假日都會有大批的游客來此游玩。為了將青州的特色民間文藝推廣出去,為更多人所關注,市政府在青州宋城、范公亭、昭德古街等景區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觀賞點,游客可以親眼所見,親身實踐。青州八角鼓的演出多集中在青州宋城,南陽河畔,每天舉行兩場(圖二)。除了舉行演出活動外,市政府還編輯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書籍,拍攝發行電視片,使各項活動都有記載,查有可依?!豆棚L遺韻--青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園展演項目圖典》《古青流韻--青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錄》即是重要代表。
傳統文化藝術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見證者和傳承者。滿族八角鼓見證了清王朝由鼎盛到衰敗到最后滅亡的歷史過程,卻也傳承了滿族人勤奮不屈的民族品質。它承載著青州滿族特有的藝術理念,也是青州滿族人民重要的思想寄托。因此,瀕臨滅絕的八角鼓藝術喚起青州滿族人自身的民族覺醒,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傳統并重視自身的文化藝術的傳承,越來越多的滿族青少年利用空余時間學習八角鼓、京劇等傳統滿族文藝。甚至有許多非滿族人也被八角鼓的魅力吸引,前來拜師學藝,文化傳承趨向年輕化。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也就守住了民族的血脈,每個民族都應有自省和自律的意識,反省民族的過去,不斷推陳出新,而這一切都要以民族自身為根本,懷有堅定的民族信仰維護自身民族的發展。在這一點上,青州八角鼓的傳承做得十分出色,既保留本民族的本質,又不斷融入時代特點和地域特色。這一成功的傳承案例值得其他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借鑒。
參考文獻:
[1]李鳳琪,唐玉民,李葵。青州旗城[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9:192.
[2]出自《(咸豐)青州府志》(二十九卷)。轉引自:定宜莊。辛亥革命后的八旗駐防城:山東青州滿城個案考察(1911-2003)[J].滿族研究,2008,(4):84.
[3]曲藝史上的一朵奇葩[N].濰坊日報,2009-04-08.
[4]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編。少數民族文藝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260.
[5]鐘敬文 .民俗學概論 [M]. 上海 :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335.
[6]朱正義。漫話滿族風情[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