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我國北方的五大秧歌比較研究
【第一章】我國北方冀東秧歌的特點分析緒論
【第二章】河北冀東秧歌的藝術特點
【第三章】我國北方其他秧歌的藝術特點
【第四章】我國北方秧歌的伴奏與演唱
【第五章】冀東秧歌與我國北方其他秧歌的比較研究
【結語/參考文獻】冀東秧歌具體特征探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 語
從冀東秧歌與我國北方其他秧歌的比較研究中,我們發現這樣兩條規律:
一方面,因為文化的同根同源,五大秧歌之間總是存在著明顯的的內在聯系。無論哪種秧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能獨樹一幟。無論是表演形式、扮相著裝,還是舞蹈動律、音樂伴奏,都明顯存在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響,彼此融匯”的現象--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藝術的共性。
另一個方面:由于各地的生態環境、文化傳統、語言習俗、生活習慣均有所不同,勢必對當地的藝術形態(當然包括秧歌)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也決定著不同地域秧歌流派的表演風格,使得五大秧歌又各有各的藝術特色,形成了“你有我無,我有你無,風格迥異,各顯千秋”的另一現象--這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藝術的個性。
綜上所述,無論是本文研究的主體--冀東秧歌,還是本文研究的客體--我國北方的其他秧歌,他們之間總是保持著某些內在聯系的--這種聯系表現為既有共性又有個性。不僅如此,這種現象在其他姊妹藝術中(音樂、美術、曲藝、戲劇等)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我們將其上升到哲學的層面,哲理就是:“世界是萬事萬物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任何事物都體現著普遍聯系的特性”;“共性和個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共性決定事物的基本性質;個性揭示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共性是絕對的,個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那么最后,我們是否可以用這樣的結語來結束全文呢?“冀東秧歌與我國北方其他秧歌的比較研究”的最終結論,正是印證了唯物辯證法的最基本的觀點--當然,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參考文獻
[1] 羅雄鹽。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4] 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間舞系編。論中國民間藝術[M].山東友誼出版社,2009
[5] 葉婧。魅力無窮的冀東地秧歌[J].文化月刊,1996(4)
[6] 王娟。我國北方秧歌文化的發展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1)
[7] 王延輝。抻不斷的任性 扭不盡的風致--山東膠州秧歌。當代小說(下半月),2007(5)
[8] 馮微。南北方秧歌的比較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8)
[9] 田麗平。冀東地秧歌的傳承與發展對策研究[F].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4(7)
[10] 劉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承與發展》,《 大眾文藝 》 2014-8
[11]周大明《 河北舞蹈史》 科學出版社 2009 年
[12] 王靜 《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 《光明日報》 2013-07-2
[13]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民族出版社,1998
[14]寧建偉《河北民間舞蹈“昌黎地秧歌”的特征與傳承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致 謝
在此論文結束之際,本人要感謝我的導師胡京武教授,是他的幫助和鼓勵我才有機會完成此論文的創作與撰寫。雖然在參考文獻中有所標注,但難免有些疏漏,敬請諒解。最后還要感謝所有對本人完成此論文期間的支持幫助以及河北大學對本人的培養與哺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