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音樂劇是探索發展中的戲曲與音樂劇互動結合的產物。對于戲曲音樂劇的研究,就筆者目力所及,居其宏先生《音樂劇的中國路 :關于“戲曲音樂劇”和“民歌音樂劇”的思考》《我國當代歌劇的歷史與現狀》,方辰先生《“戲曲型中國音樂劇”芻議》《中國戲曲音樂劇構想》等多篇文章闡述了戲曲音樂劇的基本情況、主要內容及其特點和發展趨勢。隨后,有陳國立《戲曲音樂劇初探--豫劇音樂劇<大別山的女兒>演出有感》《當代戲曲音樂劇<人民的焦裕祿>創作有感》等,學者們也利用民族、地方戲曲、音樂劇、市場等多要素準備鋪展開戲曲音樂劇的研究,但多是輕描淡寫。關于戲曲音樂劇的構架、主要內容都沒有系統、深入涉及。特別是面對多元化的國際市場,音樂劇如何實現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辯證統一,如何能夠在中國引領時尚潮流,又能實現對中國優秀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這更是值得我們音樂劇研究、創作所必須深思的問題,也是亟待踐行的、可大力挖掘的重要藝術領域。所以對于中國戲曲這一具有悠久歷史淵源的傳統文化本身,非常需要在當代社會中保持主流藝術文化的引導,可以運用多角度、多種藝術形式結合的創新嘗試,特別是運用音樂劇這一西方優秀“接地氣”的藝術文化形式,實現中西結合,打造全新概念的戲曲音樂劇。
目前學術界研究仍然是零散的,甚至有斷層的現象出現。特別是對于戲曲音樂劇理論的構建、未來發展的規劃、如何與地方戲曲有機結合、如何與市場接軌、如何在藝術高校教學中應用有待進一步深入。筆者希望能在學界前輩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川劇等優秀戲曲資源,“接地氣”瞄準市場動脈、人民審美需求,從戲曲音樂劇發展規劃和成功案例入手,深入探究戲曲音樂劇,進一步打造戲曲音樂的地方化、特色化。
一、戲曲音樂劇藝術特征思考
戲曲是扎根在民間的中國傳統戲劇,音樂劇是西方主流戲劇的主要組成部分,“都熔歌、舞、劇于一體,有很強的娛樂性與通俗性?!?/p>
①雖然東西方文化傳統與審美取向的差異造成,使得音樂劇重在寫實,戲曲重在寫意,但是王國維曾評價戲曲 :“必合言語、動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戲劇之意義始全。故真戲劇必與戲曲相表里”.所以筆者認為中西方戲劇的結合,主要是在唱詞、故事內容的當代化翻新。而要實現這一關鍵性的問題,必須解決本土化與商業化的過程,要使戲曲音樂劇成為現代中國社會主流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要逐步實現轉型,而音樂劇要深入本土化,將兩者的結構、表現形式創新和有機統一,需要長期不懈的探索,上升到理論高度,形成獨立創造的精神品格。
(一)包容萬有中的民族本土化
戲曲本屬民間藝術,有極強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很強的社會基礎,表現手法雖經過長期錘煉,但較為單一。而西方音樂劇開放性較強,西方社會文化互動與影響頻繁,能容納全球各種文化表現形式,時代感強、全球化快。而將西方音樂劇成功移植到中國戲曲中,最需要研究者們思考的就是如何將民族特色展現出來。所以戲曲與音樂劇碰撞與融合實現時代變化的歷史性和多元發展的可能性,必須考慮如何能在舞臺、布景、道具、服裝、氛圍上突出民族文化元素和地方文化藝術手法,特別是以民間的通俗藝術文化,增強觀眾的閱讀興趣和文化的親近感。②如大型民俗情景劇《煙雨鳳凰》就是近年來原創民族戲劇的優秀作品。
(二)感官沖擊的程式化
戲曲與外國戲劇比較,最大特色在于通過對生活細節的高度提煉后,表演形成的虛擬性和程式化,形成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但對于觀眾的審美價值也有較高的要求。音樂劇崇尚寫實,注重人物角色的性格塑造和形象刻畫,創造具有感染力的舞臺效果。而戲曲音樂劇必須在程式的規范中尋求對生動活潑生活的創造性變革,“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來對待生活與程式的關系,使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得到統一?!雹鬯孕枰獙蚯鷤鹘y程式進行鑒別、加工、改造。利用音樂劇視覺沖擊和舞臺感染力,讓寫意的戲曲藝術更能“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深入淺出”,實現對戲曲所營造的“意境”真實化處理,讓觀眾開拓更廣的想象空間。
(三)引領時尚的“說唱演”
戲曲表演中將說、唱、演融為一體,特別是“唱”,不同流派、不同角色唱腔不同。有時“唱”成為了推動故事進展、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舞蹈更是將古典舞各種形式包含在內。音樂劇則將有美聲基礎的流行曲風發揮得淋漓盡致,大量現代舞蹈與音樂交相呼應,既有生活的時尚氣息,又有藝術的美感。
而戲曲的音樂講述故事的能力很強,但與市場需求脫軌,沒能緊跟時代發展的軌道,我們既要保存傳統藝術瑰寶,又要結合現代藝術發展趨勢,“使戲曲音樂朝著現代化、通俗化的方向發展”,④急需將音樂劇的“唱”與戲曲的“唱”結合,賦予戲曲唱法全新的表現形式,如京劇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戲歌《說唱臉譜》。
(四)地方特色的商業化
中國戲曲種類繁多有著極大的市場挖掘潛力,而戲曲對固有體制的無限眷戀,造成了被市場經濟沖擊邊緣化的失落感。那么是“低投入、小制作”,還是“高投入、大制作”?擺在音樂劇研究者們面前的是復雜的中國市場現狀,值得大家潛心研究。
戲曲在古代作為宮廷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時或受到統治階層的支持。到了現代社會失去了特有的政治地位,承擔的政治文化底蘊減少了,有了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音樂劇作為以贏得觀眾為目的的商業規劃和市場算計,使其成為全球化時代的重要文化產物,有著自己相當成熟的市場體系。同時,成功的市場包裝吸引觀眾是戲曲音樂劇創作的目的,也可促成戲曲音樂劇本土化的藝術特點,特別是面對中國觀眾,不同類型的觀眾群體如何實現西方音樂劇的文化轉換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目前,中國特殊的文化市場,使戲曲難以受到市場的青睞,從文化戰略和自身未來發展角度來看,結合現代市場經濟的特點,急需將戲曲與市場接軌。但戲曲與市場生硬的結合必然導致戲曲的“變味”.所以音樂劇作為一種成功模式的引入,形成戲曲音樂劇全新模式,可以保護文化瑰寶,傳播中華文化。
二、國內外戲曲音樂劇的案例分析
從國內看,無論是中國本土戲曲的現代化創新發展之路,還是西方音樂劇引入中國后與本土戲曲的結合,他們都經歷了一系列改革發展的過程。文碩在《中國音樂劇發展的三次浪潮》寫道 :第一次浪潮是戲曲作為古代歌舞劇在京劇得到高潮性的綜合 ;第二次浪潮是五四以后,從黎錦暉歌舞劇始,出現了歐陽予倩的歌舞劇《楊貴妃》、閻述詩的成人歌舞劇、王洛賓的《沙漠之歌》,還有樂劇《西施》和《木蘭從軍》、臺灣歌仔戲以及阿夫夏洛穆夫作曲的音樂劇《孟姜女》,最后匯結到民族歌舞劇《白毛女》之中 ;第三次浪潮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音樂劇,正在趨同于以敘事音樂劇為最高美學標準的百老匯音樂劇,形式是西方的,內容則是本土的。其成功的作品也有一二,如黃梅音樂劇《貴婦還鄉》以歌曲《茉莉花》和《二泉吟》為音樂動機的《二泉吟》,但作品實屬鳳毛麟角,難以形成市場化的運作。
所以時至今日我們不得不審慎思考當下中國戲曲。首先,現今戲曲音樂劇的如何定位值得學者們深思。到底是走上音樂劇商業化發展之路,還是保持中國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擺在音樂劇研究者們面前的一道難題。目前來看,將戲曲通俗化,走上音樂劇商業化發展之路,是可以充分利用社會、市場資源實現戲曲現代化、通俗化的有利條件。這也是與音樂劇并軌發展的必由之路。其次,在創作過程中,既要創新戲曲歌曲與音樂劇風格的辯證統一,那需要先將劇本的調式、調性、旋法等要素集合現代西方音樂劇的創作方法,打破“板式變化體”和“曲牌聯套體”的束縛。⑤從而反復實踐,充分論證,實現形式的創新與突破,這樣才能為更深層次的內涵突破奠定基礎。再次,科學化的內涵發展。戲曲的傳統舞臺布置簡約,對于意境至真至美的追求已經完全不能達到現代觀眾的審美要求。而音樂劇注重個性化、真實化的舞臺布局更能貼近生活。而要將中國戲曲中或如夢如幻、或宏達壯觀的場景布局擺上舞臺,不僅是資金的支持,更是研究者們歷史知識、專業水準、技術能力、想象力等多方面的通盤考慮。同時舞臺美術是為內容服務的,不能一味追求華麗舞臺效果而忽視了作品的藝術性和表現力。最后,音樂劇從業者、研究者永遠是關鍵因素。從科班來看,中國為數不多藝術院校專門培養音樂劇專業人才,最終能留在音樂劇行業里從事實踐的不多,一方面是生活所迫,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們與時代、國際的脫軌,不能正確審視當今世界音樂發展的脈絡。這對于音樂劇專業的畢業生是十分值得深思的。從非科班來看,中國眾多舞臺表演藝術者們舞臺表演的經驗是十分豐富的,但音樂劇模式全能型表演卻難以真正做到,這是藝術工作者們自身在從事音樂劇表演時往往沒有深入思考的,以歌唱為主或以舞臺為主,都對音樂劇真正表演的形式難以體現。
現今中國戲曲音樂劇的發展,仍未能出現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劇創作。隨著音樂劇投入成本的越來越大,中國原創的戲曲音樂劇難以緊跟時代脈搏,而創作的源泉又難以“接地氣”,市場無法開拓。戲曲音樂劇的形式到底是“誰為表、誰為里”也一直困擾著音樂劇研究者們,目前“能文能舞”的音樂劇專業人才匱乏,缺少為中國音樂劇崛起的決心、信心,難以為音樂劇作品、市場開拓輸出源源不斷的能量。但是,中西混搭的創作理念、西方音樂劇的表演形式、現代的科學技術等等,使得戲曲音樂劇作為新時代的產物,既傳承了傳統戲曲精華,又從多種藝術形式和現代生活中汲取了創新靈感,并按照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心理把握作品,激發社會大眾對于音樂劇的興趣,同時由社會大眾們來審視戲曲音樂劇形式,使其成為現代藝術風格的舞臺樣式,為戲曲的復興、本土音樂劇的發展提供了可行性方向,對于現今中國戲曲的復興之路、本土音樂劇的發展之路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取得一定的效果。
向國外看,古典傳統與現代元素結合改革成功的范例,如百腦匯音樂劇《吉屋出租》是意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的經典之作《波希米亞人》的現代詮釋版。作為百老匯史上第七長壽的劇碼,堪稱全美百老匯音樂界上世紀90年代的輝煌傳奇?!都莩鲎狻吩谇楣澤现苯有Х?,音樂上大做文章,給紐約社會的邊緣人們一個開懷暢抒的表達。該劇的成功在于將經典故事翻排時,充分融入當代時尚音樂元素,混合了搖滾、抒情民謠、節奏藍調、探戈等,通過豐富音樂類型傳達出人物多種情緒。古典劇目借助現代藝術表現手法成功向經典致敬,獲得佳績。這種通過原版劇目的故事引入、創造全新音樂,值得我們戲曲音樂劇借鑒學習。又如音樂劇《吻我,凱特》(又譯名《野蠻公主》)是百老匯舞臺最成功的一部喜劇性質的音樂劇,是百老匯鼎盛時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百老匯第一部以“吻”為題的音樂劇,該劇可謂主題鮮明?!段俏?,凱特》將莎士比亞的喜劇作品《馴悍記》搬上舞臺,編劇巧妙地將后臺風波和莎士比亞喜劇相結合,創造出驚人的娛樂效果,觀眾們欣賞了莎翁的《馴悍記》,又觀看了一出愛情鬧劇,其中,化妝間、側臺、劇場外等各種滿足觀眾窺探后臺好奇心的場景以及文藝復興時期華麗絢爛的“戲中戲”場景,光是這些舞美道具就達到10個中型集裝箱??梢娢鞣揭魳穭∥枧_創作對原著追求的至真至美,完美演繹身臨其境的效果,對于戲曲音樂劇來說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中國古代眾多膾炙人口的戲曲作品傳世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如果能將這些作品利用音樂劇的舞臺效果全新展現給眾,一方面觀眾對戲曲作品本身較為熟悉,另一方面音樂劇舞臺表演全新形式增強了觀眾們對戲曲的吸引力。此外,最早登陸中國的美國音樂劇《西區故事》,它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現代版 ;《波臥貝絲》則在傳統歌劇的基礎上加以爵士樂和靈魂音樂 ;四大經典劇目之一的《巴黎圣母院》是古典傳統與現代元素結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