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聲是一種在西方器樂作品與中國民族音樂作品中較為常見的復調寫作形式。
在音樂劇這種從歐洲起源,美國發展,直至今天在中西方皆較為流行的舶來藝術中,也常被廣泛運用,并發揮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中西方音樂劇作品的運用中,支聲將音樂與戲劇、音樂與唱詞進行完美融合,并賦予音樂劇獨有的美學品格及藝術價值。
一、支聲
支聲,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復調寫作形式,常以廣泛性、深入性、復雜性和豐富性等特點而著稱與運用??v向來看(從時間發展看),從歐洲早期教會時期多聲部音樂的深入運用,到作為在現代西方音樂中炙手可熱的音樂寫作技法,都決定了支聲在音樂寫作中的地位;橫向來看(從地域跨度看),從西方各國音樂作品到中國本民族音樂作品,都滲透出支聲的氣息,充分體現出其重要性。
支聲,這種在復調中較為"特殊"的技術寫作形式,在音樂戲劇中也常被運用,并發揮著特殊的作用與魅力。除了較為正統的大歌劇以及宗教類劇目,在現代中西方音樂劇這種雅俗共賞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中,也可見到支聲的身影。
二、音樂劇
音樂劇是在中國剛剛興起就喜聞樂見的音樂舞臺藝術,早在上世紀中期就已經形成。它的形成要歸功于19世紀歐洲舞臺表演形式:小歌劇、喜歌劇、啞歌劇、歌舞雜耍等。也可以說,這個舞臺藝術的綜合體--音樂劇,反映了人們心理需求的增大以及對新鮮事物的渴求。人們的這種夙愿促使了音樂劇的產生。概括來說,音樂劇是以簡單而有創意的情節為支撐,以演員的戲劇性表演為根基,讓音樂和舞蹈充分發揮潛能,并把這些因素融合為有機統一體的藝術形式。
音樂劇起源于歐洲,盛行于美國,較為知名的是以美國百老匯為代表的音樂劇以及20世紀末期的歐洲大音樂劇。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以輕松詼諧的劇情、多元化的舞蹈類型及善用美女演繹作品為主要特征。而歐洲大音樂劇通常以史詩為題材,以情節跌宕、大場景大制作的特點著稱。
近些年,中國音樂劇作品也頻頻亮相,在題材、舞蹈、聲樂唱法等音樂劇元素中,多數都體現出了中國本民族的特色。
三、支聲在音樂劇中的運用
(一)裝飾性織體
譜例1選自中國音樂劇《蝶》(2007年首演/作曲:三寶)中的唱段《新娘》。此音樂劇選段中,主要由劇中人物祝英臺和梁山伯演唱完成。唱段樂譜有將復調技法和主調音樂相結合之意。譜例中為梁山伯的唱段,聲樂唱段與下方右手鋼琴伴奏形成了裝飾性織聲,偶爾間插簡化式的支聲織體,右手伴奏時而對聲樂唱段起到裝飾作用,時而引導聲樂進行,伴奏與人聲水乳交融,合為一體。
右手的伴奏部分如同梁山伯在唱詞中提及祝英臺一般,對祝英臺孤獨美麗的狀態進行呼應,形成畫面性的音樂描寫。這種將樂器與人聲相結合的綜合性支聲織體,既能充分發揮樂器伴奏的特質,又能用音樂的手段將人物心理的活動進行畫面性描寫。而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講,這種流行中融合濃郁民族民間音樂特質的音樂劇音樂,不但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哲學"和而不同"的和諧之美,更體現出作者在理性創作中試圖傳達出的非理性音樂效果。而這種音樂效果恰恰展現出支聲技法在音樂創作中的作用。這段譜例沒有西方支聲復調音樂的繁復,卻有著通俗易懂"國味"十足的音樂特征。這不僅僅是中國音樂劇中支聲音樂的特別之處,也是中國音樂劇音樂的魅力所在。
人聲與伴奏形成的支聲復調織體在中西方音樂劇中都比較常見,往往起到裝飾性作用。但每段支聲音樂都有其獨特的藝術性和意義。這種類似于主調形式的音樂,實際上卻暗含著支聲旋律與之相結合,充分證明了支聲在默默支持音樂劇音樂的發展。
(二)支聲與和聲相結合
譜例2選自百老匯音樂劇《Kiss of theSpider Woman》(《蜘蛛女之吻》1993年首演/ 作曲:John Kander)中的唱段:《Dear One》。此段音樂劇選段由四人共同演唱,唱段包含主調音樂形式、支聲復調音樂形式以及和聲音樂形式。譜例中列出的織體時而平行,時而對比,將聲音以及旋律特點突出展現,四聲部相繼重復主旋律,把音樂與唱詞融入音樂劇劇情中,用支聲織體及合唱形式(輪唱)表達出母親對孩子的纏綿愛意與母愛特有的溫存。
四聲部共同的演唱與鋼琴的和聲伴奏相結合,運用較為豐富的寫作手段傳達著音樂劇中音樂及劇情的內涵。音樂寫作技法的綜合性強,融合性高,既能將音樂唱段本身在音樂劇情節中的意義展現得恰到好處,又能在技法方面將支聲與和聲相結合,體現出這段音樂劇音樂的獨特之處。歐美音樂劇中,大多數音樂的寫作技法都以和聲為基礎,無論是伴奏配樂還是多聲部唱段,都可見其身影。而此譜例卻運用了支聲與其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從美學角度講,這種支聲與和聲相結合的技法,體現出西方美學思想特征注重邏輯思辨的特點。它將音樂寫作理論技法知識與實際運用相結合,使音樂既不顯得技術繁冗、內容突兀,又體現出形式與內容的設計美。
支聲與傳統和聲相結合的技法,在西方音樂劇中運用得比較廣泛,尤其在歐洲音樂劇中的運用更為多見。這種結合的寫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除和聲外,支聲在音樂劇中的地位是其他寫作技法無法代替的。
譜例3選自音樂劇《Kiss of The SpiderWoman》中的唱段《Where You Are》。這段音樂劇由一位主唱、若干位伴唱兼舞蹈演員共同演繹。此唱段為典型的"音樂劇"歌舞形式,演員在歌唱與舞蹈中演繹著劇情。該唱段音樂形式活潑歡快,寫作技法同樣運用主調音樂與復調音樂相結合,譜例中94-95小節為分合式支聲織體。唱段音樂的開始由伴唱舞蹈演員循序漸進的帶入,既不唐突,又有特點,易被觀眾所接受。而這段譜例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將伴唱的旋律與主唱一致進行重復模仿,伴唱進入時間比主唱晚3拍,形成類似于合唱中的輪唱形式,以此將歌伴舞的音樂劇特點放大。同樣,提高了音樂的流動性,從而加大了舞臺的畫面感,運用支聲技法將歌唱與舞蹈結合得更加緊密自然,帶動觀眾深入劇中情節,起到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在音樂劇中,這種含有主唱加伴唱,結合舞蹈表演情節的音樂形式除和聲技法外,常由支聲技法來完成。從美學角度講,這種支聲的運用不僅僅對于音樂劇中歌唱的部分起到藝術作用,同樣對與舞蹈的配合、演員的對白、整體的劇情甚至是舞美設計,都起到了建設性作用。它對給予情節畫面感、提升演員間的默契與交流、完善演員的二度創作都直接或間接的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結語
支聲的寫作技法在音樂劇中較為特殊。它時而帶有傳統中國特色,與民間音樂結合;時而帶有西方特色,與和聲結合。
有時又在作品寫作中成為"主角",并低調隱藏,起著烘托性作用。支聲在音樂劇中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遠超于其他支聲的藝術表現形式,原因在于它不僅局限于音樂本身,更多是對音樂劇中三個元素的結合以及舞美配合給予支持,呈現出劇中畫面感。它在一定意義上完善了音樂與劇的自然融合,幫助音樂劇運用音樂,更確切地體現其"劇"的本質。單純從音樂角度講,支聲織體在中西方音樂劇音樂中的運用,體現出中西方音樂相融合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也體現出美學思想中"和諧"的特質。
參考文獻:
[1]張磊。論支聲及其在西方現代音樂中的運用[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戴定澄。歐洲早期和聲的觀念與形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馬惠文。我國傳統音樂中的復調性初探[J].音樂探索,1992(1)。
[4]朗多米爾·保羅。西方音樂史[M].朱少坤,余熙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5]慕羽。西方音樂劇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6]張天彤。中國傳統哲學與中國音樂文化[J].音樂探索,2000(1)。
[7]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8]福比尼。西方音樂美學史[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