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劇種即墨柳腔的歷史淵源
柳腔這一劇種大致產生于清代中葉的即墨西部地區,逐漸形成后流行于膠東一帶。柳腔是由民間說唱“本肘鼓”演變形成的,又稱“老拐調兒”、“哦嗬唵”.據調查:乾隆十三年(1748年)時,年景不好,群眾生活無法維持。西邊(指即墨縣以西)各縣的群眾背井離鄉,四處逃散,來即墨者甚多。在乞討時演唱。當地群眾稱他們演唱的戲為“周姑子”,即“肘鼓子”,傳到本地又稱“本肘鼓”.當地群眾非常喜歡,學唱者最多的地區是即墨西部靠沽河一帶的劉家莊、呂戈莊、挪城、豐享莊等村莊。
1900年前后,藝人們組織起5個初具規模的柳腔班社,除在縣內演出外,還到平度、掖縣、萊陽等地巡回演出。演員們對柳腔進行挖掘、整理和加工,其主要傳統劇目四大京(《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和八大記(《玉杯記》《金簪記》《羅衫記》《繡鞋記》《風箏記》《鑰匙記》《絲蘭記》《火龍記》)。
即墨縣于1956年成立了專業柳腔劇團。1976年即墨柳腔劇團重新恢復,被文化部列入“天下第一團”的行列中,即墨市也成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二、即墨柳腔面臨的問題和困境
1.靠政府“輸血”非長久之計?,F實說明地方劇種僅僅依靠政府或社會力量“輸血”、資助養起來,這對于一個地方劇種來說不過是權益之計,從長遠角度來看效果并不明顯。柳腔要獲得新生,必須從自身內部煥發新的生機,靠自身旺盛的生命力贏得發展。
2.娛樂方式多樣化,使柳腔劇場藝術失去壟斷優勢。娛樂方式多樣化的今天,柳腔劇場藝術不僅失去了壟斷優勢,而且已被逐步地邊緣化,人們從眾多的新興娛樂方式中獲得娛樂體驗,柳腔今天所處的位置相對尷尬。
3.柳腔的方言俚語,在今天的背景下,確實讓人有“土得掉渣”之感,使得一些趕新潮的年輕人離開它。同時,由于其方言味太濃,別的地方觀眾聽不懂,無法普及,這就讓柳腔一直處于“地方”,而無法從“地方”中走出去。
4.創作人才的緊缺,使柳腔難有精品問世。在上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在傳統戲曲百花園里聚集的是最頂級水平的文化人,今天的柳腔就缺少這樣頂級水平的文化人,因此也不可能創作出大批優秀劇目去吸引觀眾。
5.柳腔藝術缺乏深層次研究。柳腔能夠走到今天,說明這一劇種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此前有人也做過柳腔方面的研究,并有成果,但缺乏對柳腔的深層次和系統性研究,難以將柳腔藝術的精髓挖掘出來,觀眾難見其精華。
三、即墨柳腔保護創新的對策與措施
即墨柳腔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對即墨柳腔這一地方劇種的傳承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即墨柳腔的傳承、保護、發展依然面臨著重重困難,即墨柳腔能否破解地方劇種的“通病”,筆者認為,應從五個方面入手,扎扎實實地把即墨柳腔的基礎工作抓好,使其擁有一片沃土,扎根發芽,開花結果。
(一)堅持打造精品不動搖。堅持出精品不動搖的理念,是即墨柳腔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所在。發揮本劇種的優勢,吸取其他劇種的表演程式,使上演的每個劇目都能達到劇情曲折緊湊,唱腔傳統優美,表演真實質樸,時代氣息鮮明,文化內涵豐富。即墨柳腔只有通過創新、出精品,才能實現自身歷史性的變革過渡,實現柳腔自身的文學藝術價值。
(二)開拓市場應是當務之急。在市場運作方面,即墨柳腔應該走“三位一體”的發展之路,即:強勢媒體作輿論宣傳,著名企業做經濟后盾,柳腔院團做演出實體。通過這樣的運作模式,劇團既是劇目生產者,又是劇目經營者。變被動等待為主動接觸,變坐等市場為主動培育市場。而隨著市場秩序的不斷完善,城鄉差距的進一步縮小,國民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這種精品與市場的界線逐漸會縮減,但時下還不能要求既精品的又具市場競爭力,將有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確定了它們在戲曲及劇種發展中所處的不同的形態層次。
(三)人才儲備應是重中之重。即墨柳腔在經歷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的艱難時期后,一批圍繞在柳腔劇團周遍的編劇、導演、作曲等人才紛紛離去,導致劇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于半癱瘓狀態,同時,人才問題就成了劇團發展的瓶頸。在當前形勢下,解決柳腔人才問題應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專業劇團繼續抓好小班的培養工作,而且要長期堅持下去,形成良性循環,最終形成“階梯”狀人才隊伍。二是業余柳腔劇團要不斷吸收新生力量,尤其青年人才。通過培養興趣,使部分年輕人逐步對柳腔產生好感,產生興趣,向柳腔靠攏,最終達到吸引年輕人加入到柳腔隊伍中來。三是整合社會資源,將社會人才凝聚到柳腔身邊,尤其是將柳腔緊缺的編劇、導演、作曲等人才凝聚到身邊。
(四) 提高柳腔社會認知度。即墨柳腔雖然有著200多年的歷史,也曾有過輝煌的昨天,但在今天的大環境下,萬人空巷看柳腔的現象已經難以再見,今天的柳腔在人們的心目中的位置與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語。在即墨地區,現在仍然喜歡柳腔的區域僅限于即墨西部移風店鎮、劉家莊鎮等幾個鄉鎮,觀眾多為老年人,由此造成柳腔活動范圍狹小、觀眾面窄的局面,而即墨東部大部分鄉鎮并不喜歡柳腔,而是喜歡京劇和呂劇。
(五)做好搶救性挖掘保護。在演出環境不斷變化,地方劇種生存面臨嚴峻挑戰的形勢下,筆者認為,不應用簡單化的是非去對待即墨柳腔劇種的存廢,也不宜盲目樂觀,認為通過行政手段、資金、人才引進等就能振興,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支藝術奇葩,它曾經輝煌過,其成就足以令后人欽羨、垂范和懷舊。由于即墨柳腔終究是人類非物質文化資產,保存其精華、傳承其藝術,仍然是當前需要認真做好的一件事情。
首先對已經消亡或面臨消亡的柳腔戲、表演形式、傳統唱腔等進行搶救性挖掘保護,以錄音、錄像、文字記錄等方式將其保留下來,讓它們進博物館和檔案館。其次做好以老帶新工作,發揮柳腔傳承人和老藝人的言傳身教作用,將他們身上的柳腔精華傳給年輕一代。再次建好柳腔藝術檔案,將珍貴的柳腔資料保存下來。同時加強柳腔藝術的研究工作,挖掘柳腔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