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山皮影的由來與發展
中國的皮影由來已久,萌牙于漢武帝時期,產生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唐代,但是直到宋代皮影才真正進入了繁榮期。
到了金代,由于灤州的風土似乎更加富有營養,影戲在這里扎根,并與這里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自已的獨特風格。皮影是一種集民間美術、音樂、舞蹈、說唱為一體的傀儡戲劇表演藝術。
全國很多地區都有分布,并且各具特色,異彩紛呈。中國影戲的劃分,最重要的一點是人文景觀決定了系別,其次才是地域的特征。唐山皮影俗稱“驢皮影兒”,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一支。著名戲劇史學家周貽白先生曾經這樣評價唐山皮影:“因為熟在人口的關系,幾乎成為一般影戲的代稱?!弊阋娝谥袊び皯蛑械挠绊懞偷匚?。且在2006年唐山皮影即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皮影與手影、紙影戲統稱為影戲。皮影又稱“皮影戲”或“影人戲”,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一種古老而獨具匠心的民間藝術。它是綜合了戲劇、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元素,集文人寫作、藝人刻繪與民間演唱為一體,尤其與中國戲曲密切關聯的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的民間藝術。[1]
唐山皮影在影系劃分中屬于灤州影系,如今的燕趙名城--唐山,在古代的時候它還只是灤州的一個小鎮。明清時期灤州、昌黎、樂亭成三角沖積地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又有方便的河海艚運,這才成就了那一帶經濟的繁榮,農業、商業、手工業亦都蒸蒸日上。[2]
經濟是基礎,經濟的高度發展,勢必帶動著文化藝術的繁榮。富饒一方的水土,必定成為民間藝術的搖籃。
二、唐山皮影的創新與獨有特色
唐山皮影從形成到如今,一直都在不斷地改革與創新。任何事物皆如此,不進步就意味著退步,只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才不會被淘汰。唐山皮影藝術的改革首先從唐山市皮影團開始。早期的皮影戲以油燈照明,后來改成了汽燈、電燈,唐山緊影團首先使用了熒光燈,還制造和運用了幻燈效果,把風火雨雪表現在影窗上,影人由原來的七寸戳,逐漸增大到二尺五寸,這樣一來影窗自然就放大了,同時增設了立體感的布置。
早期時中國皮影戲全部裝備僅是一個箱子用來存放影人和影卷,一個小型可拆搭的舞臺,一張木制的窗架和一塊白布做的窗子。唐山皮影戲同其他地方皮影戲比起來,有四個特色:一是清朝中期藝人郭老天創造了掐嗓唱法,后被其他藝人廣為效仿;二是伴奏主樂器是四根弦;三是皮影人物和切末的雕刻工藝別具一格,富有地方色彩;四是影卷分連臺本和單出兩種,可以分別展示唱功和操縱。[3]
這四大特點使得唐山皮影藝術獨樹一幟,有別于其他地方皮影藝術。唐山皮影藝術保留了極為豐富的傳統劇目,內容多以懲惡揚善為主題的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既有能演出十幾天的連本大戲,也有短小靈活的折子小戲。其中許多劇目既非京劇所有,亦非昆曲、梆子所傳,即使是同樣題材的劇目,影戲演來,也別具一番情趣。
三、唐山皮影藝術的文化影響
皮影藝術雖然被稱為民間藝術,源自民間,為民間所有,但它在古代卻也算得上是一種文化傳播的載體。佛典記載,佛陀曾在石窟中以“佛影”為龍王說法,《經律異相》卷六的記載是:時諸龍王合掌請佛入窟,佛坐窟中作十八變,踴身人石,猶如明鏡,在于石內,影現于外。遠望則見,近視則無。諸天百千,供養佛影?!坝耙嗾f法”,佛入于內,而“影現于外”,“影亦說法”,且有“十八變”影像,“遠望則見,近視則無”云,具備了影戲的所有特征。[4]
唐山皮影的影人面部造型,很顯然是佛教廟堂里的造型仿照。旦角影人仿照了觀世音菩薩,生角影人仿照了釋迦牟尼佛祖,凈角又是在寺廟的四大金剛、開路鬼王等形象的基礎上再創造而成的。
明清時期,由于觀眾的喜愛和民風的滋養,影戲在冀東地區迅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唐山皮影從雕刻造型、劇本劇目、演出形式、唱腔曲牌等各個方面均完成了最后的定型,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致形態。革命戰爭時期,唐山皮影又成為革命宣傳的輕騎兵,一批進步影社更為抗日宣傳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比較有名的有1940年獲批的『長城影社』,后又成立了『大眾影社』和『燕南影社』?!队裉飶能姟肥钱敃r第一部抗日宣傳的劇本。唐山皮影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在藝術的觀賞價值方面,還是在演出實用及效果方面都大大超過從前。1981年,唐山皮影劇團開始走出國門,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赴法國、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深受國際友人的喜愛。同時還獲得高度評價,被賦予『魔術般的藝術』、『代表了世界皮影的最高水平』。
四、唐山皮影的傳承保護
影戲作為一門融合音樂、美術、文學和表演等的綜合藝術,它繁榮過、輝煌過。在它的發展歷程中,對其他藝術形式也多有借鑒。任何一種藝術的形成,都和他種藝術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皮影戲早已走過鼎盛階段,逐漸步入衰落。但它多樣化的生存態勢是我們保護、傳承的依據。
要根據它自身的藝術特色,靈活對待。既要保持它的多樣性,又要發揮社會各界的橋梁作用,為影戲滲透并立足于城市提供更多的渠道,為它多爭取一些空間。它是一種文化,是祖輩留給我們的一種非物質遺產,我們有責任對它予以保護,讓它在與其他藝術的互動過程中,將自已的藝術特色很好的傳承、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謝天開,《民間藝術十二講》,2013年8月第1版。
[2]張墨瑤、李彥彬,《唐山皮影藝術及其歷史文化研究》,2006年7月第1版。
[3]張墨瑤、李彥彬,《唐山皮影藝術及其歷史文化研究》,2006年7月第1版。
[4]康保成等,《中國皮影戲的淵源與地域文化研究》,2011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