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一門綜合性藝術,融合了音樂、繪畫、詩歌以及舞蹈等各類古典藝術元素,是中國傳統古典藝術的沉淀和精華之所在,同時也是意象創造的集大成者。中國戲曲表演藝術也具備形式上的特殊性,這是由戲曲藝術本身的藝術特征所決定的。中國戲曲以程式化的歌舞表演故事,以唱、念、做、打綜合表演為中心。經過歷史的洗滌和不斷地錘煉,戲曲擁有越來越豐富的表演表現形式,而這些表演手段也體現了戲曲藝術的美學思想。我國戲曲表演藝術家將外在世界與內心世界、我與物融為一體。優秀的戲曲表演是創造出我中有物、物中有我的藝術形象。物為基礎,我為主導,物我交融形成意象,即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的完美結合。中國地大物博,擁有多民族、多文化和各民族不同的社會狀態。中國戲曲在這樣一個文化溫室中不斷發展,擁有體現各種民族和地區文化的不同曲種和表演形式。然而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形式和傳承方法需要與時俱進才能再流傳千年。
中國戲曲藝術傳承至今,結合了歷朝歷代不同時期的文化表現元素。時至今日,戲曲表演的形式更是需要結合新時期新藝術形式進行再創造。1995 年小品表演藝術家趙麗蓉老師曾經與鞏漢林老師表演了一個名為《如此包裝》的小品,小品選擇了傳統戲曲藝術與現代化表演形式相結合的題材。大多數人關注的是小品的笑料,而作為戲曲表演者則可以從這個小品作品中覺悟出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形式確實應該結合新社會融入新元素才能走得更加長遠。
首先,從中國的時代發展角度,戲曲表演形式的再創造是時代發展對中國戲曲藝術提出的要求。
藝術來源于生活,中國戲曲的多數劇種是在農耕時期產生的,表演程式也是在當時人民農耕生活的基礎上進行提煉的,反映的也是農耕時期中國社會的審美趣味和生活狀態。
然而世界是在向前發展的,20 世紀后中國經濟飛速發展,進入了信息化、工業化的社會,人民的生活狀態和思想方式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下,戲曲程式在表達當代社會生活和塑造當代人物形象的時候往往顯得不夠準確,也無法貼近人民的生活。過去中國的生活如同兩扇門,門上有門閂,這已經是被先前時期人們所普遍認同的一種程式。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的生活是一扇門,開門關門可以有多種形式,有旋轉式門把,也可以設置內鎖,當然還有自動門、旋轉門等各種新型門鎖不斷出現。在當下社會如果再用傳統的一推一拉的程式化門鎖顯然無法更好地表達開門的意思。這個門就如同中國戲曲的表演程式一樣。
其次,從戲曲表演本身來看,戲曲表演形式的再創造是中國戲曲表演對藝術家們提出的新課題。
戲曲表演藝術家們一致認為戲曲程式是中國戲劇中最大的成就之一。然而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戲曲程式傳承至今到底有多大的價值?現代社會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們究竟應該如何對戲曲程式進行創編?這是目前中國戲曲藝術表演者應該思考和面對的問題。2013 年 1 月 13 日,中國首屆戲曲表演程式創編大賽及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辦,這是中國近年來戲曲界第一次將戲曲程式作為關注內容和話題進行深入的討論。上海戲劇學院原副院長孫惠柱在會上提出:程式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延續性。中西方戲劇的一個主要的區別在于西方講究創新,來者不能與古人重復,這是西方戲劇的基本原則,所以時至今日西方戲劇表演者也無法了解莎士比亞時代的戲劇是如何表演的。而中國戲劇則講究傳承,幾百年前的表演方法流傳至今。在傳承渠道上,中國戲劇的很多劇種曲目和表演方法都是由老一輩藝術家言傳身教、身口相傳下來的,中國戲劇一直延續著幾百年來老一輩藝術家們的表演方法。孫惠柱指出,中國戲劇在世界戲劇坐標系當中具有最好的潛力,但也同樣需要有人來推動程式的發展。
第三,從觀眾角度出發,在傳統戲曲表演程式中融入新的元素是眾望所歸。
戲曲表演的受眾是廣大觀眾。觀眾所處的時代不同,對戲曲的要求必然不同?,F代化社會中傳媒發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觀眾的選擇余地更加豐富,不僅有傳統戲曲,還有現代化的各種藝術形式,戲曲不再是調節觀眾生活、滿足觀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唯一藝術形式,觀眾更加渴望看到聽到貼近自己生活、表達自己生活的新形式的戲曲藝術。在這樣的背景和要求下,中國傳統戲曲表演形式的再創造是眾望所歸。如何在傳統曲種保留下來的精華中融入現代生活元素,被廣大觀眾所接受是戲曲表演藝術家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然而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吳昊乾也曾說過:“程式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生活發展太快,過于現代化的元素無法搬上舞臺?!惫糯鐣匀皇侵袊鴳蚯囆g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之所在。戲曲是一種舞臺藝術,觀眾需要看到的也是一種“非常態的”人物形象,戲曲表演程式的再創造過程中要表達現實生活,卻不能照搬現實生活,需要跳出來,去古代生活中尋求戲曲程式的創新。戲曲表演程式化的再創造不能離開戲曲本質,貫古通今,才是戲曲表演形式再創造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