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末清初開始,眾多地方戲曲開始出現,到清康熙、乾隆年間諸多新興的地方戲曲在全國范圍內獲得較大發展。隨著商業的不斷發達,興起于民間的地方戲,由鄉村集鎮向各大城市流布。在劇種藝術不斷完善、發展,劇目內容不斷豐富的同時,各劇種也培養了越來越多的受眾群體。產生、發展于民間的地方戲曲,成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后,在華北這塊文化豐厚的沃土上,戲曲仍然沒有改變它這一獨特的地位。
在華北解放區①*遍布著京劇、晉劇、評劇、河北梆子、上黨梆子,以及落子、秧歌等眾多地方戲曲,它們在抗日戰爭的影響下其流布狀況發生了較大變化,這一時期它們的流布體現出了新的特點。
一、京劇在華北解放區廣泛流布
京劇自形成以后,受到清統治者的喜愛,藝術上不斷完善,并很快開始向全國流布。約同治年間( 1862-1874) 開始進入天津、山東、沈陽、河南、上海、杭州、嘉興、湖州、長沙、云南、四川、福建等地,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劇種。
“七七事變”后,北京演劇環境惡劣,梅蘭芳、程硯秋等人不再演出,有些演員為了生計還在堅持演出。此時,淪陷區的京劇藝術雖受到戰爭的影響,但是仍然在曲折中有所發展,以京、滬為中心的藝術交流從未間斷。另外,在武漢、南京、杭州、長春、沈陽、哈爾濱等地,京劇活動仍十分普遍。然而,在日偽的干擾下京劇多受破壞,出現了許多低俗的劇目,這也反映了淪陷區京劇魚龍混雜的面貌。
在國統區,廣西、桂林等地,田漢、歐陽予倩領導下的京劇演出也很活躍。1944 年的西南劇展曾演出了 29 個京劇劇目。在陜甘寧邊區及各抗日根據地,京劇演出活動也較為活躍,同時還對其進行了藝術上的革新和發展,延安魯藝平劇團、山東的勝利劇團是代表性的演出團體。
在緊張的形勢和惡劣的環境下,華北解放區的廣大群眾為京劇創建了生長的空間,京劇在這一時期仍廣泛地流布著,軍隊中還建立了許多京劇文工團。晉察冀根據地成立了冀中火線劇社 ( 冀中軍區政治部領導) 、軍區抗敵劇社、爐火劇社、火線劇社( 冀中第七軍分區) 、前進劇社、前衛劇社以及西北戰地服務團、華北聯合大學等眾多劇團。他們演出了 《打漁殺家》、《陸文龍》、《亡宋鑒》、《群英會》、《法門寺》等諸多京劇劇目。在晉冀魯豫邊區產生了八路軍一二九師宣傳隊、冀南平原劇團 ( 冀南文工團) 、一一五師教導第三旅挺進劇社、冀南軍區行署宣傳隊、野政實驗京劇團、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宣傳隊、一二〇師戰斗平劇社、野火劇社等眾多的部隊劇社。京劇 《打漁殺家》、 《烏龍院》、 《風波亭》、《蘇武牧羊》等傳統戲,《嵩山星火》、《松花江上》、《大義參天》等新編劇目,是其經常演出的劇目。山東區的抗戰劇團、國防劇團、勝利劇社、濱海平劇團等也演出了眾多京劇,其中 《闖王進京》影響較大。此外,在晉綏邊區的晉綏平劇院也有一些京劇的演出。
抗戰時期,京劇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地仍然有較多演出,與其他劇種相比,其在華北解放區分布是最廣泛的。京津、河北等地為主要分布區,這些地區包括: 冀西的宛平、淶水、易縣、滿城、阜平、完縣 ( 今順平縣) 、曲陽、行唐、靈壽、平山等地; 冀中的霸縣、安新、高陽、蠡縣、博野、定縣、安國、新樂、藁城、晉縣、束鹿,文安、任丘、河間、肅寧、饒陽、獻縣、安平、無極、深澤、深縣等地; 冀南的南宮、清河、大名一帶;以及冀東的部分地區。在山西的五臺、呂梁的興縣、林縣一帶,山東的膠東、魯南、魯西和魯西北等地也都有京劇的足跡。像晉察冀邊區的西牛林村劇團、晉縣南白灘劇團、行唐縣東楊莊村劇團,晉冀魯豫區的金北青宣劇團等這樣的農村劇團這一時期的京劇活動也很活躍。
二、晉劇在山西廣大地區及周邊廣受歡迎
晉劇,又名 “中路梆子”、“山西梆子”,成長于晉中一帶,這里自然是其主要流播的區域,榆次、太谷、祁縣、太原等地戲迷群眾眾多,之后以太原為中心逐步擴展到晉北、晉南以及晉東南個別地區,向外則傳播至西安、內蒙古、張家口、天津等地。
抗戰以來,日本侵略軍侵占了太原及晉中各縣,晉劇的演劇活動受到嚴重摧殘,班社紛紛解散,藝人四處逃亡。這一時期丁果仙、程玉英等人在太原有過短暫的演出,也時常受到日本人的干擾和欺凌,1940 年左右,程玉英回到了老家平遙不再演出,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十分艱難。國民黨閻錫山帶領下的第二戰區文宣三隊,在山西吉縣和陜西宜川等地,以劉芝蘭為首也曾演出過一些晉劇。在綏西河套地區,筱月仙、玲玲紅、五月仙 ( 劉明山) 、白菜心等人建立的三盛班、晉劇改進社、黃河劇團、晉聲劇團等班社劇團,曾演出于陜壩、米倉、五原等地。在淪陷區,藝人流離失所,貧困潦倒,雖然在太原、榆次、張家口等地也有晉劇演出,但整個抗戰時期晉劇的活動還是削弱了許多。
在抗日戰爭時期這樣艱苦的年代,“獅子黑”喬國瑞在榆次城承辦了眾梨園,丁果仙、張寶魁等承辦了新化、新民戲園,足見中路梆子在晉中一帶巨大的影響力。在華北解放區,這一民眾喜愛的戲曲活動仍然還是比較活躍的。在晉綏根據地,七月劇社、湫水劇社、晉綏二分區二中劇社、塞北劇社等,組織演出了 《打漁殺家》、 《反徐州》、 《千古恨》、《陸文龍》等眾多傳統戲,以及 《張鳳嬌》、《新三岔口》、《回娘家》等現代戲劇目。這些劇社中有諸如郭云山 ( 藝名 “十三紅”) 、冀蘭香、雷艷云 ( 藝名“二梅蘭”) 、王秀英 ( 藝名 “海棠花”) 、王艷芬( 藝名 “夜明珠”) 等名角,他們與新文藝工作者一同創作演出了眾多戲曲劇目,同時積極地配合了抗戰。其中,湫水劇社是專門的中路梆子劇社,曾演出了 《陸文龍》、《打金枝》、《廉頗藺相如》等眾多劇目,同時還上演過太谷秧歌 ( 又名 “祁太秧歌”)和眉戶戲。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和平劇團、榆社縣新生劇團也是中路梆子劇團,他們不僅演出了傳統戲,而且還排演了 《李老虎結婚》、 《光榮牌》、 《郝二蠻》等現代戲; 武鄉光明劇團在演出上黨梆子等劇種的同時也演出了晉劇。此外,晉察冀根據地的上花園村三官社、同樂會,抗戰時期演出了許多晉劇劇目,如 《六月雪》、《打金枝》、《金水橋》等。
整個抗戰時期,晉劇的演出不僅受到了廣大山西人民的歡迎,湫水劇社的活動足跡還延伸到了陜西的佳縣、吳堡等縣; 晉綏二分區二中劇社還曾赴陜北的神木、府谷、馬珍、閣富等地演出; 七月劇社也曾到陜西的神府賈家溝去演出。這一時期,山西仍是其活動的主要領地,在華北解放區,它主要分布在晉西北的偏關、河曲、保德、興縣、臨縣、柳林、離石、隰縣、五寨、神池、寧武、靜樂、方山等地; 雁北地區的大同、左云、右玉、懷仁、朔縣; 晉中的交城、文水、汾陽、中陽一帶,以及晉東南的昔陽縣、榆社、黎城等地。此外,在河北的張家口臨近地區、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也常年有晉劇演出。
三、評劇現代戲的創演奠定了其發展的基礎
評劇,是近百年來在我國北方成長較快、流布廣泛的戲曲劇種,迄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其演出遍及河北、京津、東北三省、山東、上海、南京、河南、內蒙古等地。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評劇藝人大多流向京津、上海等地。進入抗日戰爭以來,社會的動蕩使京津等大城市的評劇活動停止,藝人生活艱難。在淪陷區的北京、天津、沈陽、長春、哈爾濱、濟南、青島,以及長沙、重慶、成都、西安等大城市評劇活動較為頻繁,也活躍著許多著名的演員。此外,在河北張家口、上海、武漢、山西運城、四川、貴州等地,也有評劇的演出。許多著名班社在這一時期也紛紛解體,有些演員為了生存拼命進行演出,也出現了一些低俗的作品。此時,由于戰爭的侵擾,解放區的評劇演出不是很多,但是卻體現出一種健康發展的態勢。
在華北解放區山西東部的五臺等地、河北冀中地區以及山東解放區還存在一些演出。晉察冀根據地的路南評劇宣傳隊、抗敵劇社、宣化市移風劇團都曾演出過評劇,尤其是灤縣縣委宣傳部領導的路南評劇宣傳隊,該隊聚集了許多評劇的第一代藝人---張采亭、任善慶、金菊花、夏文元、李玉花、張桂生等,還有部分青年演員鄭云亮、鄭云臺、夏復芝、任佩玉、花月霞等。從劇團的演員陣容上可以看出,該團實力雄厚,藝術上的表演水平也是較高的,他們對評劇藝術的發展做出的貢獻也是不可估量的。在抗戰期間,他們不僅演出了許多傳統戲,而且還創作了 《槍斃姜鵬飛》、《送子參軍》、《不給敵人一粒米》等優秀的現代戲,激發了群眾的抗戰熱情,增強了戰士的士氣。宣化市移風劇團也曾演出過 《七擒孟獲》、 《過五關》、 《古城會》、 《蝴蝶杯》等評劇劇目。此外,豐南縣社梨莊、小柳河村劇團等農村業余劇團,也有一些評劇的演出活動。
抗戰時期,評劇仍然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這與其 20 世紀初期劇種不斷發展,流布范圍的擴大是分不開的。華北解放區評劇主要分布在河北冀西的張家口、宣化一帶,阜平、行唐、靈壽、平山一帶; 冀東的灤縣、遷安一帶;還有山西的五臺山一帶,山東個別地區。天津的鮮靈霞班就曾在北京、山東、東北各地演出過評劇,《井臺會》、《打狗勸夫》、 《雪玉冰霜》等劇目是其常演劇目??箲饡r評劇流布范圍并不廣泛,但是華北根據地的戲曲活動,尤其是現代戲的創演活動卻為以后評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河北梆子演出形成從軍隊到村莊廣泛上演的局面
19 世紀末,河北梆子伴隨著大批女演員的出現①*發展迅速,同時其活動范圍也擴展到了天津、保定、唐山、營口、沈陽、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城市和河北、山東、東北三省的廣大農村。此外,上海、杭1俄羅斯境內地區,可見劇種影響之大,流布之遠。
20 世紀 30 年代,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東北的河北梆子藝人大批逃回關內。繼之華北被日軍侵占后,在敵人的侵略威脅下,河北境內的班社也紛紛解體,劇種瀕臨滅絕。北京、天津等河北梆子演出繁盛、觀眾基礎深厚的地方,也落到了無一班社、偶有零星演出的地步,河北梆子走向衰落。
在抗戰時期,華北解放區的老百姓對河北梆子的鐘愛仍不減當年。該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該劇種的生存創造了條件,延續了其發展。晉察冀邊區的抗敵劇社、火線劇社、沖鋒劇社、北進劇社、挺進劇社、前線劇社等眾多劇社都演過河北梆子 《血淚仇》,哭腔在該劇中的恰當運用,使該劇獲得了較好的演出效果和極大的群眾反響。此外,戰地劇社、( 冀中) 群眾劇社、安國縣 “戰斗劇社”等軍隊和地方的劇團演出了 《李國良回家》、 《洋煙恨》、《血淚仇》、《無人區》等劇目,既宣傳了抗戰,同時也愉悅了人民。在安國縣、新樂縣、河間等廣大河北的農村,河北梆子也有較多演出。這一時期河北梆子除現代戲外,也有傳統戲的演出,這些演出活動為此后劇種的延續發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抗戰時期,河北梆子在華北解放區主要分布在了晉察冀根據地,而且主要在河北境內。在冀西的平北、阜平、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等地;冀中的任丘、河間、安國、定縣、新樂、徐水縣一帶,河北梆子活動較多。尤其是冀中的徐水縣,其農村的業余河北梆子劇團數量頗多,演出活動十分活躍,如白塔鋪村河北梆子劇團、謝坊營村河北梆子劇團、廣門村河北梆子劇團、南白塔村河北梆子劇團、于迪城村河北梆子劇團等,他們演出了 《黃鶴樓》、《烈女傳》、 《反西涼》、 《古城會》、 《金水橋》、《走雪山》、《賣馬》等大量的傳統劇目,同時還編演了 《農民淚》、《茶家鋪》、《血淚仇》等現代戲。此外,這一時期在山西雁北地區的渾源、應縣、靈丘、繁峙、代縣、五臺等地也有河北梆子的足跡。
五、上黨梆子在藝術上獲得了新的發展
流行于山西東南部古上黨郡 ( 今長治、晉城一帶) 的上黨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19 世紀末20 世紀初,隨著上黨梆子藝術上的不斷成熟,加上趙清海等一代名伶的出現,劇種的流布范圍不斷擴大。到 20 世紀 30 年代,在山西晉南的蒲縣、隰縣,呂梁地區的臨縣,以及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地都有上黨梆子的足跡。
抗日戰爭的戰火蔓延到山西以后,藝人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劇社大多解體,劇種奄奄一息。此時,在晉冀豫根據地,中國共產黨紛紛組織劇團,用上黨梆子宣傳抗日,動員群眾。黎南縣黎明劇團、襄漳縣農村劇團、聯合劇團、改進抗日劇團①*等劇團,不僅演出了 《萬象樓》、《小二黑結婚》、《雙轉意》等現代戲,同時也演出了 《屯土山》、《鄴宮圖》等新編的歷史劇和 《雕翎箭》、 《甘泉宮》、 《東門會》等傳統戲,豐富了邊區的文化生活,有效配合了抗日形勢。這一時期,名角段二淼、關聚保 ( 藝名 “北皇旦”) 、名丑宋新法 ( 藝名 “蒼蠅”) 、李禿只等人,參加了太南勝利劇團,提高了演劇水平,同時開始嘗試進行上黨梆子現代戲的創作,推動了其藝術上的發展。
上黨梆子的流布范圍一直以上黨地區為主,進入抗戰后其活動范圍仍然在晉城、長治一帶,其主要活動區域為長治、平順、潞城、黎城、襄垣、沁縣、武鄉屯留等地,以及晉城、陽城、沁水一帶。
1943 年秋,太南勝利劇團還曾在河北涉縣溫村為晉冀魯豫邊區參議會演出。上黨梆子,雖然流布范圍不廣,但是其所演出的戲曲劇目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在當時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在藝術上也有一定的推進作用。
六、襄武秧歌現代戲大量創演是華北解放區戲曲的重要特點
襄武秧歌,是產生于山西襄垣、武鄉一帶,流行于晉東南地區和晉中的榆社、左權、和順等地的秧歌小戲。宣統元年 ( 1909) 后,襄武秧歌大量搬演朝代本戲,向上黨梆子靠攏,舞臺上出現了 “風攪雪”的演出形式。在向上黨梆子學習的過程中,藝術上不斷發展,演出劇目日趨豐富,其活動范圍也擴展到了長治、沁縣、左權及河北的涉縣、武安等地。20 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襄武秧歌興盛的時期。
這一時期,襄垣的天義班、三元班、天成班、改良班、富樂意、悅意班,武鄉的鳴鳳班、鳴盛班、永樂意、慶榮班,屯留的安樂班,長子的安樂意等班社大量涌現。王庚戍、張鐵虎、白保孩、崔存法等大批演員的出現,使襄武秧歌影響不斷擴大,為其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抗戰爆發后,襄武秧歌戲班全部解體,其生存、發展受到嚴重威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晉冀豫根據地,建立了諸多襄武秧歌劇團,延續了劇種的發展。晉冀魯豫三區曙光劇團、襄漳縣農村劇團、襄垣農村劇團、武鄉光明劇團等都上演了許多襄武秧歌現代戲,如 《勸榮光》、 《換腦筋》、 《天災人禍》、《站崗放哨》、《萬象樓》等,同時也演了 《小姑賢》、《清河陣》、《落花記》等眾多傳統戲。連海法、張木和、苗川孩、韓德三、史旦孩、李海水、崔來法、任八孩等許多藝人,分別參加各秧歌團。
李生秀、張萬一、高介云、李琪鳴、殷士夫等人在發掘整理傳統戲的同時,又編寫了 《勸榮花》、 《胡春花擁軍》、《李來成家庭》、《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等 100 多個現代戲,同時還移植上演了阮章競的 《赤葉河》、趙樹理的 《萬象樓》、馬健翎的 《血淚仇》、辛鷹的 《關家莊》等劇目。尤其是《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在根據地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時期,高介云、張天才、李守楨等在傳統秧歌唱腔的基礎上發展了 〔慢板〕、 〔二性板〕、〔緊板〕、〔圪聯板〕等板式,豐富了各行當的唱腔,提高了襄武秧歌的音樂表現力。
抗戰時期襄武秧歌的活動范圍主要在襄垣、武鄉、沁縣、漳河、榆社等地,活動范圍不大,但是卻產生了諸如 《小二黑結婚》等這樣影響較大的作品,豐富了襄武秧歌的演出,同時也促進了解放區戲曲的繁榮發展。襄武秧歌現代戲的大量創演,有力地宣傳了抗戰,鼓舞了解放區的群眾; 豐富了人民的文化娛樂需求; 藝術上不斷獲得發展; 同時也成為抗戰時期華北解放區戲曲演出的重要特點和重大成就。
進入抗戰以后,京劇、晉劇、評劇、河北梆子、上黨梆子等劇種均受到了較大創傷,其活動范圍與20 世紀初期相比大大縮小。但是,在華北解放區他們沒有因戰亂而中斷,依然頑強地進行演出,這對于延續劇種的生存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群眾獨特審美情趣的追求,在民族危亡之時似乎更加強烈,各劇種作為重要的文化形式,在老百姓心目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階段活躍在華北解放區的戲曲劇種,除上述的劇種外還有很多,如:蒲劇 ( 蒲州梆子) 、北路梆子、山東梆子、上黨落子、澤州秧歌、河北皮影戲、眉戶戲、河南梆子等。
因其抗戰時活動范圍及其影響力相對來說不大,限于本文篇幅未能將其一一介紹。但是,他們的演出活動同樣也沒有中斷,既延續和發展了戲曲藝術,也為抗日獻出了自己的力量,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作用和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