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流派。湖南影戲自成一體,其音樂唱腔主要依托境內的地方戲曲聲腔、劇種,如湘劇、花鼓戲、荊河戲等,其造型亦很獨特。中國戲曲聲腔、劇種多數都有一定的地域性,而其地域性特點的顯著標志便是其演出用當地方言演唱。湖南影戲亦完全是用方言土語演唱。關于湖南方言對湖南影戲的影響,不少人注意到了它用方言演唱的特點,但迄今還沒有人對其做過專題研究。本文擬從湖南影戲的分布,湖南影戲劇本的創編兩個方面,來看看湖南方言對湖南影戲的影響。
1 湖南影戲的分布與湖南方言區
現有史料表明,湖南影戲出現于明代中后期,而且極可能最初是在衡陽一帶形成。影戲形成之后迅速向其他地方傳播,筆者統計,湖南影戲主要流布在長沙、株洲、湘潭、衡陽、岳陽、郴州、益陽、常德等 8 個地區,此外,永州、懷化、湘西等地區的部分縣市也有影戲的蹤影。湖南歷史上或現在仍有影戲活動的地方有 43 個縣市。
湖南影戲的演出者主要是農民,其次偶有一些生活在社會生活底層的市民加入,他們演出用的都是方言土語。筆者曾在平江縣、衡山縣、望城縣等地觀看過那些地區的影戲演出,在衡東縣、澧縣等地要求影戲藝人演唱過影戲段子。遺憾的是,幾乎都聽不懂,其原因便是這些地區的影戲藝人都是用方言土語演唱。方言對戲曲演唱的影響,主要是“方言不同,字音調值也不同,這會引起旋律、行腔的變異”,又各地方言的字調不同,“而字調對旋律音調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在樂句中出字時,開頭的一、二個音的旋律調型與起伏線大體相同,而其音高的相對位置也跟字調音高位置大致相近”。
這里我們不打算考察各方言區影戲演出時方言語音的特點、變化等,而主要考察一下湖南影戲的分布和湖南方言區之間的關系。
湖南是一個方言復雜的地區,境內有湘語、贛語、客家語、江淮官話、西南官話、鄉話等 6 種。
湘語分布在湖南大部分地區,又有“新湘語”和“老湘語”之分?!袄舷嬲Z”流行于湖南中部寧鄉、衡陽等地,“新湘語”流行于長沙、株州等大中城市。根據其內部差異,湘方言又分: 1\\) 長益片,包括長沙、株洲、湘潭、寧鄉、望城、湘陰、汨羅、岳陽部分、南縣、安鄉東南部、沅江、益陽、桃江、衡陽、衡南、衡東、衡山、邵東、新邵、黔陽、洪江市、會同、綏寧南部、安化東部、平江的岑川以及瀏陽的永安、躍龍等地。2\\) 婁邵片,包括婁底、雙峰、湘鄉、漣源、冷水江、新化、安化縣城及西部、邵陽、隆回南部、武岡、新寧、城步、祁東、祁陽、麻陽等市縣以及洞口東部。3\\) 吉溆片,包括吉首市、保靖、花垣、古丈、滬溪、辰溪、溆浦、沅陵等市縣。
湖南的官話有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兩種。江淮官話區包括常德、漢壽、桃源、安鄉大部分、津市、石門、慈利、桑植。西南官話主要分布在湘西和湘南。湘西西南官話區的龍山、永順、大庸市屬成渝片,鳳凰、新晃、芷江、懷化市屬黔北片,靖縣、通道屬岑江片。湘南片包括東安、零陵、雙牌、新田、寧遠、道縣、藍山、江永、江華、嘉禾、桂陽、臨武、宜章、郴州市、郴縣等地。
贛語區包括臨湘、華容、岳陽東部、平江、瀏陽、酸陵市、攸縣大部分、茶陵、酃縣西北部、安仁、永興、資興、耒陽、常寧、隆回北部、洞口大部分、綏寧北部。
客家話區包括湘東南的汝城、桂東、酃縣大部、茶陵部分、攸縣部分。
鄉話主要分布在沅陵西南部以及溆浦、辰溪、瀘溪、古丈、永順、大庸市等。
湖南影戲分布在境內 43 個縣市,就其與方言區的地域來看,影戲主要流布在湘方言區、贛語區和官話區的部分縣市,而在鄉話和客家話區則少有影戲的活動。
上述幾個方言區的影戲活動又以湘方言區的“長益片”為最。該片的長沙、株洲、湘潭\\( 含韶山市\\) 、寧鄉、望城、湘陰、汨羅、岳陽縣、南縣、益陽、衡陽、衡南、衡東、衡山、洪江市、安化、平江、瀏陽等20 余個縣市均有影戲的蹤影。就現有史料來看,該方言區的衡山、衡陽一帶極有可能是湖南影戲的發祥地,且長沙、株洲、湘潭、衡陽、衡東、衡山、瀏陽、望城、平江等縣市,在清代民國時期影戲都極為興盛,如長沙市,“民國初年,長沙南門里仁坡、北門頭卡子就有‘天益’、‘雅秀’等 40 個皮影戲班”,這說的尚是城區的影戲班社,若再加上活躍在農村的戲班,其數量當更多。贛語區也有不少縣市有影戲的蹤影,如臨湘、華容、岳陽、平江、酸陵、攸縣、瀏陽①①、茶陵、安仁、永興、資興、耒陽、常寧等地都有。其中資興影戲只分布在臨近永興縣的少數鄉鎮,茶陵縣則可能沒有自己本地的戲班,而只是周邊地區的戲班去演出。官話區中,江淮官話中的常德、漢壽、桑植,西南官話中的郴縣有影戲。其中江淮官話區的影戲與湖北公案一帶影戲風格類似。
最后還需要指出,鮑厚星、顏森《湖南方言的分區》一文中沒有提及其方言歸屬地,在行政區劃上隸屬于常德地區的澧縣、臨澧二縣也有影戲的分布。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湖南影戲的分布是和方言區域有很密切關系的。
2 湖南方言對湖南影戲劇本創編的影響
2. 1 影戲文本的創編者有意利用方言語音制造科諢
如湘潭影戲《掃墳臺》一劇中,張廣才\\( 老生\\) 在趙五娘上京尋夫后為蔡公蔡婆掃墓時,發現蔡家墳塋的樹木被人盜去不少,于是躲在林子里準備捉拿盜樹賊,恰好遇見蔡邕派來“下家書”的\\( 丑扮\\) 前來問路,藝人就巧妙利用方音制造了一場捉拿“盜杉樹”賊的戲:
\\( 丑上\\) 登山涉水多勞動,行過了城流〔陳留〕郡,遠觀一老翁,不知他家住何村。催馬往前行。行過了荒郊境。
\\( 老\\) 拿住了! \\( 丑\\) 拿住什么? \\( 老\\) 拿住了盜樹木的。
\\( 丑\\) 不是的,我下家書獉獉獉的。\\( 老\\) 正要拿住盜杉樹獉獉獉的。
\\( 丑\\) 不是盜杉樹的,我是下家書的。\\( 老\\) 諾! 不道你是下家書的,老漢今此錯怪了你②②。
“下家書”和“盜杉樹”,如用普通話念起來,其差異很清楚,但用湘潭方言念起來,其差異就小多了。在湘潭方言里,“下家書”念 \ue157ia31 ka33 \ue157y33 ,“盜杉樹”念 tau33sa33 \ue157y31。影戲藝人正是利用方音巧妙地制造了這一喜劇效果。
又如瀏陽黃東陽傳的晚清《雙綾帕》一劇中,史三官夫婦無意中見到慈恩寺和尚把義女養在夾墻內,而把他當作花和尚,商量去告官。劇中此時就有一段利用方言諧音而制造的科諢:\\( 史\\) 婆婆子呀,看到冒啰? \\( 婆婆\\) 老倌子呀,快把我拖出來,果然是真,你要告你就告,不曉得走打山勢獉獉獉,咯官司會輸。\\( 老\\) 官司還冒打,就要打三十獉獉獉。\\( 婆\\) 不是的,咯是打山勢嘞③③。
這里藝人利用“打山勢”和“打三十”方言語音的相近,制造了一個小小的科諢?!按蛏絼荨钡谋疽馐侨嗽谏介g行走時,根據山脈的走勢來判斷山谷的出口,史三官卻將其誤聽成了要“打三十”,而且又有意識的將其和打三十大板聯系起來。該書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如史三把“冒認朝官”聽成“打爛茶罐”,將拿出紅“綾帕”聽成拿出“鐮刀把”等,均是利用瀏陽方言制造喜劇效果的例子。
2. 2 湖南方言詞寫入劇本中,增添了劇本的鄉土氣息
湖南影戲雖是用各地方言演唱,但多數“鐵本”“鐵詞”還是用書面語、官話抄寫?!皯蚯Z言一方面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采用方言; 另一方面,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又要求高于生活中的方言。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官話歷來是最有權威的方言,且書面語也是以北方的官話為基礎的,所以靠攏官話和書面語是戲曲語言由來已久的傳統?!?/p>
戲曲表演中“大段大段的對白和唱詞實際上往往只是用本地字音讀出書面語而已。任何一種地方戲曲的語言都不是典型的當地方言口語?!?/p>
這一點在湖南影戲劇本中亦有明顯體現。下面不妨摘錄兩種有較多方言詞的段子,以讓大家領略其風味。
1\\) 張廣才在墳臺與蔡邕派來下書的鬧了上面那場誤會后,下書的準備回去復命。此時,臺上有這樣一段表演:
\\( 丑白\\) 少待,與老家講了半天話,名姓都未曾問他一個。我家本官問我,又將何言回答,待我轉去。老人家!
\\( 老白\\) 小哥為何去而復返? \\( 丑照前白介\\) 將何言回答。
\\( 老白\\) 你倒還老重。\\( 丑白\\) 老道〔倒〕老重,只打了轉身。\\( 老白\\) 聽道。\\( 唱\\) 你只說行至在城流〔陳留〕郡荒郊古墳臺,偶遇一老衰姓張名文字廣才。\\( 白\\) 小哥,為何跪在地下去了? \\( 丑白\\) 我家本官言道,見了你老人家要跪一七。\\( 老白\\) 小哥,你聽喬了。不是跪一七,出上一膝。\\( 丑白\\) 起來了。\\( 老白\\) 拿書來?!佗僭谶@段短短的對白中,創編者使用了多個地地道道的湘潭\\( 長沙\\) 方言詞,即有“老家”\\( 指同姓者\\) 、“老重”
\\( 表揚人辦事穩重\\) 、“打了轉身”\\( 去而復返,但停留的時間不長\\) 、“聽喬”\\( 聽錯\\) 等四個,并且利用“出上一膝”與“跪一七”的語音相近,制造了一個科諢。
2\\) 瀏陽黃東陽傳的晚清抄本《雙綾帕》。抄本中有較多的方言俚語,很有鄉土氣息。劇中扎里虎\\( 丑\\) 失職讓公主玉子蘭\\( 旦\\) 放走了公孫克己,大王回山后不見公孫,大怒,要追究責任。公主無奈,只得女扮男裝下山逃命。
扎里虎和丫環自知難逃責罰,見狀也準備潛逃。此時,扎里虎和丫環二人有一段長長的逗趣,其中就頗多方言俚語:
\\( 公主女扮男裝,跨黃驃馬下\\) \\( 丫環\\) 我那公主呀公主。\\( 丑\\) 我那母主呀母主呀。\\( 丫環\\) 扎里虎,你為何喊母主呀? \\( 丑\\) 你喊那么多公主,我又不搞幾個母主跟你配了,咯又哦哩得了啰。\\( 丫環\\) 你還快活呀! 我看你有三樁大事。
……\\( 丫環\\) 三次全無,請你拿了腦殼去就刀。\\( 丑\\) 哎呀!
丫環講話不錯,他一個心都是向我來的,那咯山上我也呆不住,我也怕要走起來。
……\\( 丫環\\) 咯他就脫了身,我和哩脫身。大王問了我,我把什么人交了啰。那我也要同他走。喊他轉來。扎里虎呀! \\( 丑\\) 喊我做什么啰? \\( 丫環\\) 你轉來有話講啰。
\\( 丑\\) 你喊我轉來有什么子路?
……\\( 丫環\\) 咯還不好講呀! 別人要問,你只說,你就是我的崽,我就是你的娘啥。\\( 丑\\) 呸雀! 那里有冬瓜大的崽,黃瓜大的娘。養不出我掌難你的東西。\\( 丫環\\) 那就依你。
……\\( 丫環\\) 呵! 結么子? 結么子? 丑: 咯熟人熟事連不好講。我是要他和我結夫妻。講直的,顧得臉皮餓了肚皮。丫環嘞! 我初九②②講實話,你給我做堂客,你看要得啵③③。
引文中劃橫線的句子都是方音俚語,后面還有一些調笑的話語也多有方言雜入,限于篇幅不贅舉了。這些方言土語的寫入,增添了劇本演出時的喜劇效果,有助于突出扎里虎在說出想和丫環結為夫妻時的忸怩之態。當然,如果是在舞臺上,其鄉土氣息自會更濃烈。
3 結 語
在我國戲曲史上,人們對戲曲中運用方言俚語歷來有兩種態度。不少曲論家都指出戲曲取勝于詩詞就在于它的語言通俗易懂,在于里面雜入了不少方言俚語。如明人王驥德指出“詩與詞,不得以諧語方言入,而曲則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縱橫出入,無之而無不可也。故吾謂: ‘快人情者,要毋過于曲也”。
近人任二北在搜羅了歷代曲論家關于戲曲語言的一些論述后,指出“曲家自來不禁方言”的史實,并還以元雜劇為例,論述了曲中方言俚語的運用妙處: “元曲之高,在不尚文言之藻彩,而重用白話; 于方言俚語之中,多鑄繪聲繪影之新詞,以形成其文章之妙?!?/p>
地方戲是凝結著某一地域民風習俗,從而為該地區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地方戲曲是地域性非常明顯的一種文化,其存在的價值正在于它獨特的區域特色和鄉土魅力。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象征,這些方言土語讓外地人聽起來,猶如天書,但當地觀眾卻耳熟能詳,他們喜歡的就是這獨特的韻味。沒有了方音土語,也就沒有了地方戲。地方戲的存在,是戲曲聲腔多樣性存在的前提,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那些試圖統一戲曲語言的作法,是愚蠢的,也是不可取的。
參考文獻:
[1]李躍忠. 湖南影戲與衡陽[J].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 2\\) : 127 - 130.
[2]李躍忠. 湖南影戲藝術及其歷史文化研究[M].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
[3]游汝杰. 地方戲曲音韻研究[M].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6.
[4]鮑厚星,顏 森. 湖南方言的分區[J]. 方言,1986\\( 4\\)273 - 276.
[5]長沙市志編纂委員會. 長沙市志[M]. 長沙: 湖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