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清代內廷演劇對于清代戲曲史的意義,近年受到較多的肯定.有關檔案文獻的影印出版,則為推進相關研究提供了條件.2011 年,《國家圖書館藏清宮昇平署檔案集成》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就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
這批檔案文獻為朱希祖舊藏,后歸北京圖書館.周明泰先生曾據這批檔案,撰成 《清昇平署存檔事例漫抄》.但周先生也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工作,因為他并沒有將其中涉及演劇的所有信息都摘錄下來,所以他謙稱為 "漫抄".
所涉及的演劇信息作細致的調查分析.這也是我們下一步計劃著手的工作.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初步完成了此書中嘉慶以前檔案的梳理.而殘存的嘉慶朝檔案中,有兩本嘉慶二十四年的恩賞檔保留了下來.一冊只記錄了以內大學為主的恩賞明細.另一冊注明 "皇子成婚,特此存記"的檔案,以小內學為主,細致的記載了承應日期、劇目、地點、伶人、獎賞和一些相應的大小事項,能較好地還原當時的宮廷承應境況.本文以嘉慶二十四年的這兩冊檔案為主,輔以其它的資料,將所載演劇有關信息作分類整理,以承應劇目、承應地點和承應伶人作為基點,作歸納和數據統計,進而對該年內廷承應的情況作分析與再現.
一、承應劇目
王芷章先生在 《清昇平署志略》中,把內廷承應分為四大類: 月令承應、慶典承應、臨時承應和喪禮承應.月令承應即是以元旦為節令之首的一系列節日承應,有的上演一日即可,有的連演幾天.此類承應是一種禮儀,皇帝無需逢場必到.慶典承應還可細分為法宮雅奏與九九大慶兩種,前者為皇子大婚、冊封嬪妃、皇帝巡幸筵宴等類嘉禮; 后者系皇帝、皇太后等的壽辰慶典.
喪禮承應是在皇帝、皇太后、皇后、皇子或公主逝世時的一種必備儀式,只奏樂而不演戲.以上三種承應都是有關國家的典禮,其中的月令承應和慶典承應更各有專門奏演之戲.臨時承應,則是以娛樂為目的的演劇,沒有固定的時間,隨帝后喜好而定,多以折子戲為主.
嘉慶二十四年的恩賞檔案雖只記錄以小內學為主的承應事項,但其中所記錄的承應天數已達149 天,若算上內大學和外學的承應,那全年幾乎是每天都有戲,再加上皇子大婚的典禮承應和連番的上演全本的連臺大戲,這一年的清宮可謂是熱鬧非凡.
是年,嘉慶皇帝年屆六十,即位已經二十四個年頭,身體狀況應當不是很好.因為第二年的七月,他就猝死在皇家避暑山莊.所以,這一年可能因為身體需要調養,所以有了大量的觀劇時間.對比往年的宮廷劇演情況,此年清宮內廷承應特別頻繁,這也許不能視作清廷演劇的常態,而是屬于特例.
如表 1 所示,這一年承應天數最多的月份是十月,緊追其后的分別是九月、十二月和一月.
嘉慶皇帝的生日是在十月初八,所以嘉慶一朝,十月是內廷承應的旺季.據嘉慶二十三年的旨意檔記載,早在是年七月初十,總管太監李祿喜就已傳旨安排皇帝萬壽節所要承應的 《九九大慶》和 《千秋和慶》等一系列萬壽戲.一月正值開年,十二月又將近年尾,自然是一年之中節令最多之月份,再加上這兩個月和九月都有承應全本的連臺大戲,承應天數都有半月之多.承應連臺大戲不僅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是需要大量的時間排演.據嘉慶二十三年的旨意檔記載,該年十一月,南府景山就已密鑼緊鼓地排演來年一月所要承應的 《鼎峙春秋》.如果沒有一個龐大的演劇機構,顯然不能承應如此頻繁的大戲演出.承應了 6 次.
除了連臺大戲和節慶承應外,這一年的臨時承應也十分的頻繁.被記載承應過的折子戲共有94 出.內容十分廣泛,既有取自 《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和 《一捧雪》這類傳統劇目的折子,也不乏 《單刀》、《斬子》、《罷宴》和 《昭君》這類的單折折子戲.其中承應總次數最多的劇目為 《西廂記》,一年之中內廷共承應其相關折子戲高達 27 次,緊隨其后的是被承應了 19 次的 《紅梨記》, 《琵琶記》、 《邯鄲記》和《獅吼記》各被承應了 10 次, 《兒孫?!? 次,《爛柯山》、《西樓記》和 《金印記》各 8 次,《一捧雪》和 《漁家樂》皆被承應了 7 次.結合表 2即可得知,嘉慶皇帝對這些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敘事技巧的傳奇頗為青睞.
此外,從表 3 不難發現,嘉慶帝最愛看的單出折子戲多為言情戲,《佳期》\\( 《西廂記》\\) 、《亭會》\\( 《紅梨記》\\) 和 《琴挑》\\( 《玉簪記》\\) 皆是經典的愛情戲,《拷紅》一出更是借紅娘的滔滔陳詞訴出了張崔二人的真情,《陽告》 \\( 《焚香記》\\)則是訴說妓女桂英因誤知王魁負心后悲憤自縊的故事,《錯夢》中的書生于叔夜為愛癡狂,在夢中大鬧妓院,《思凡》\\( 《孽海記》\\) 一出更是全面表現小尼姑趙色空情竇初開的神貌與內心世界.講述皆大歡喜、合家團圓的 《報喜》 \\( 《兒孫?!穃\)也深得嘉慶皇帝的喜好,承應了有 8 次,僅次于描寫張生鶯鶯兩情相悅的 《佳期》.不同于帶有濃厚儀式性的大戲,此類臨時承應小戲主要的功能便是幫助帝后消遣娛樂.對比節慶大戲,此類小戲的抒情言志功能更為突出,娛樂觀賞性也因此更勝前者.觀賞這類戲曲,皇帝無需在王室群臣面前端著帝王的架子,還常常與伶人們互動,氣氛更為輕松融洽.而且,由于身體狀況不甚理想,為了調養身體和保持愉悅的精神狀態,輕松的愛情戲和輕喜劇的氛圍正投合此時的嘉慶之所好.
清宮的節令慶典承應各有專門奏演劇目.學者習慣把一些特定的劇目與相關的節令慶典聯系起來,構成一種直接對應的關系.這樣固然便于清宮慶典儀式的研究,但實際情況則遠為復雜.
從嘉慶二十四年這冊 "皇子大婚,特此存記"的檔案來看,有不少劇目因具備祥瑞喜慶,在不同的節令或慶典被演出.除表 4 所列以外,還有像《福祿壽》一類的祥瑞承應劇目,既可在皇帝、皇太后萬壽期間承應,也可在恭上徽號承應等嘉禮上承應.所以,機械地把特定的承應戲與固定的節令慶典直接對應,容易混淆相應的節慶典禮,還會讓很多承應劇目無法歸類.
二、承應地點
清代的帝后大多都是戲迷.為適應其要求,不僅在故宮建有多個戲臺,而且用以避暑游玩的行宮和承應特別節令的寺廟,都備有相應的戲臺.
也就是說,帝后走到哪里,戲也就演到哪里.檔案所載嘉慶二十四年承應過演出的地點一共有 13處①.其中,承應演出次數最多的是位于圓明園九洲清晏中殿的奉三無私,一年中承應數高達 90天.緊隨其后的是乾清宮和圓明園的同樂園,分別為29 天與28 天.寧壽宮、重華宮和圓明園的恒春堂也偶有承應.此外,因特別的節令慶典的要求,而在特定地點作承應演出,如二月二十五在花神廟有花朝承應,四月初八在舍衛城廟有浴佛節承應,在四月十八在圓明園廣育宮有碧霞元君承應,五月初一、初五在龍舟當兒有端午承應,七月初七在圓明園西峰秀色有七夕承應.為了營造歡喜熱鬧的氣氛,有時同一天會有多處有承應演出.嘉慶二十三年旨意檔的祿喜傳旨,為準備嘉慶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四皇子綿忻的訂婚,宮中的戲班分成了三撥,分別在四阿哥福晉父家、宮內所里和箭亭子三處伺候承應.當年的四月二十四日,為了慶祝四皇子大婚,紫禁城內的儲秀宮、重華殿和養心殿皆有演出.而同年的七夕節當天,圓明園的西峰秀色和同樂園亦有承應演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嘉慶二十四年的這一冊檔案中提到了 "侉戲臺"這一地點: "九月十一日,侉戲臺,擺當兒.\\( 早間\\) 《昇平集慶》; \\( 晚間\\)《南極增輝》."①在清宮檔案里, "侉戲"即亂彈諸腔的別稱,以嘉慶帝在嘉慶三年頒發亂彈禁令而留名.嘉慶皇帝曾多次對亂彈諸腔進行打壓,但并沒有對侉戲趕盡殺絕.據現存于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的嘉慶七年旨意檔記載,五月初五日傳旨: "內二學既是侉戲,那 \\( 哪\\) 有幫腔的,往后要改.如若不改,將侉戲全不要."②因知宮中仍有侉戲演出.據嘉慶二十四年檔案記載,在侉戲臺演出的當日,奉三無私殿也有承應,由此推測,該侉戲臺應位于圓明園中.
精彩的承應演出離不開配備精良的舞臺劇場,作為皇家重要標志之一的宮廷戲臺,其氣派的排場和豪華的配備,為營造出各式場景和精彩特技提供了條件.這類清宮戲臺可分為三類: 室內戲臺、宮苑中型戲臺和宮廷特有的三層戲樓.
\\( 一\\) 室內戲臺
在嘉慶二十四年承應演出最多的養心殿和奉三無私皆為室內戲臺.這類戲臺適合娛樂助興的小演出.養心殿雖未有搭建戲臺的記錄,可此處是皇上的寢宮,皇帝在閑暇時常會召太監承應帽兒排、清唱和坐腔③等妝扮簡單的演出.據恩賞檔記錄,在嘉慶二十四年,除去元旦、皇帝萬壽和臘月初一期間的少數節慶承應,養心殿所演的主要是 《西廂記》、《紅梨記》、《兒孫?!泛?《占花魁》這類愛情喜慶劇目,顯為娛樂放松之用.同年承應次數最多的是圓明園九洲清晏的中殿---奉三無私殿.它是清帝在圓明園的起居場所,其作用 "相當于帝王的內客廳"④.此處搭建的戲臺,既可供帝王日常觀賞,也可承應宗室宴和內廷宴.
從嘉慶二十四年的恩賞檔可知,除去每年都要在此舉辦的上元宴戲外,四皇子大婚和皇帝萬壽期間奉三無私也有相應的承應演出.值得注意的是,嘉慶皇帝該年在奉三無私一共看了 15 次的 《西廂記》,尤其對 《佳期》和 《請宴》兩折情有獨鐘.
此兩出折子,內容輕松,情節性強,內蘊情感豐富,自然成為了嘉慶帝閑暇看戲的首選.
\\( 二\\) 宮苑中型戲臺
宮苑中型戲臺,多數只有一個臺面,觀眾可在相距不遠的戲殿觀劇.這類戲臺,有大內的重華宮與圓明園的恒春堂.重華宮內有漱芳齋,所以在檔案中,重華宮、漱芳齋這兩個稱謂經?;ビ?重華宮的戲臺設置十分精巧,既有為 "神魔"上天入地專用的天井裝置,也有在戲臺底部用以加強音效專用的大井,是清宮中型戲臺的典范.
在嘉慶二十四年,重華宮的承應天數并不多,皇子大婚當天的承應演出之外,便是臘月連演十天的連臺大戲 《勸善金科》. 《勸善金科》講述目連救母一事,其中層出不窮的神佛鬼魅情節自然離不開上天入地的出場亮相.如第二本第一出 《靈霄殿群星奏事》,不僅有仙官、宮娥、金童玉女和千里眼順風耳等神界人物從靈霄門出場,還有馬溫丁劉四帥和六丁六甲等凡人從昇天門亮相,更有東西南北四岳山神是從上場門上來.如果沒有精巧的設計,根本無法完成這樣的大戲演出.檔案提到的另一個中型戲臺恒春堂在當年只有三天的承應演出,上元節前一日、四月初三和皇帝萬壽,除去專門的節慶戲之外,所承應的多為一些傳統折子戲.
\\( 三\\) 三層戲樓
清宮的三層大戲樓規模宏大、結構復雜、配備精良,專門承應連臺大戲,其豪華度絕非民間戲臺可以比擬.該年檔案中有承應記錄的寧壽宮暢音閣和圓明園同樂園的清音閣就是這類豪華戲樓.從表 6 可知,這兩個戲樓在當年先后承應的《鼎峙春秋》、《闡道除邪》、 《昇平寶筏》和 《九九大慶》都是對舞臺有嚴格要求的連臺大戲.重華宮的戲臺雖然也在同年承應了連臺大戲 《昇平寶筏》,可演出的實際效果自然無法與這兩座三層戲樓的相媲美.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有一冊嘉慶二十四年六月三十日的 《呈暢音閣工程用料銀兩清單》.根據上面的記載,這一次的整修通共銷算工程銀四萬九千五百七十一兩四錢一厘,光是辦買工程用的杉木就花費了二千二百六十三兩二錢一分一厘.
暢音閣在嘉慶二十四年的這一次整修就已經花費掉了近五萬兩的銀子,耗資巨大,其華麗程度由此可見.
三層戲樓的樓閣自上而下分別叫 "福臺"、"祿臺"和 "壽臺",此外,在壽臺的后部還有一個名叫 "仙樓"的二層臺可承應演出. 《昇平寶筏》提綱在描述本一第十九出 "如來收猴"的舞臺布置時即有提到仙樓: "佛上,仙樓天井下大云板,佛上,至祿臺,出佛門".換句話說,一個三層戲樓實際上有四個表演區域.除了勾連四個表演區的木制樓梯,據 《中國古代劇場史》一書介紹,"上升或降落的裝置為云兜、云梯、云勺或云板"①,這些也可幫助伶人在不同表演區穿梭.此外,各層之間的天井和壽臺下的地井不僅可用作移動通道,供伶人 "上天入地",還可用來運輸道具或營造特殊的效果.《昇平寶筏》五本第廿四出"羅剎揭缽"的提綱有這樣的描述: "壽臺: 觀音歸座,隨□左臺口地井,紅孩兒下,上去蓋板",由此可知,觀音與蓮花座都是從地井下場的.為了營造水簾洞的場景,而在本一第四出 "花果水洞"的提綱有地井處要 "預備水四桶才夠"的標注.
如果沒有像三層戲樓這樣精良的設施與配備,連臺大戲的演出必定會大打折扣.所以,在嘉慶帝 "下園子"后,未演的兩本 《九九大慶》都要在同樂園的清音閣中承應.因為一向重視自己萬壽承應的嘉慶帝,顯然不能允許品質不佳的演出.
統計嘉慶二十四年全年的演出記錄,在大內有承應的天數為 39 天,而在圓明園中的則為 109天.嘉慶帝在當年待在圓明園的時間明顯要多于紫禁城,因此,圓明園戲臺的利用率也會比紫禁城內的要高得多.
三、承應伶人
在清代負責內廷承應的伶人是為帝后在閑暇時娛樂助興的主要群體,他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等級深嚴.在這一批伶人中,既有由內廷自己栽培的太監伶人,也有為充實內廷承應專門從江南一帶挑選的昆、弋腔外籍伶人,分別有內學和外學兩個機構進行管理.此外,乾隆時期在內廷承應的人員還有負責宮廷儀典所用中和韶樂、丹陛大樂的教坊司太監 \\( 中和樂\\) 、負責吹打江南細樂十番鼓的江蘇籍樂師和太監 \\( 十番學\\) 、負責弦樂的演員 \\( 弦索學,嘉慶時期被取消\\) 和管理錢糧出入、切末道具的后勤太監 \\( 錢糧處\\) 、專職記錄檔案的管理人員 \\( 檔案房\\) 和負責籌備管理太后、皇帝萬壽等大差專門人員 \\( 大差處\\) 等.
當時的南府機構龐大,人員眾多,總人數曾一度高達一千五百多人.同樣熱愛看戲的嘉慶皇帝雖基本維持了南府景山的原有規模,卻有意識的在內廷機構上采取收縮政策,執政 21 年陸續裁掉了一半的內廷伶人.這既是鑒于國情對乾隆一朝內廷承應所作出的調整,也為道光皇帝的大規模改革作了鋪墊.
從現存的南府檔案來看,內學伶人的承應次數遠高于外學演員.在節令慶典上,大型演劇均由太監伶人承應.此外,嘉慶帝在閑暇時觀賞的小戲,也主要由皇帝自己的家養班承擔,只有極少數情況會用外學伶人幫忙.因為外學伶人在宮內走動不像太監那般方便,用總管李祿喜的話說,便是 "內學當差有外邊人到不去之處"①,所以民籍伶人雖然技高一籌,也依然無法取代太監們的地位.
嘉慶二十四年僅存兩冊恩賞檔,以小內學為主.這冊檔案,共記錄有 37 名承應伶人.其中 3名內大學伶人、27 名小內學伶人、5 名在大小內學幫差的外學生和 2 名外邊教習.表 7 所列出的是在該年總承應次數超過10 次的15 名伶人,他們都是小內學的學生.這 15 名伶人年紀都不大,除3 名不詳待考的伶人外,僅何套住與李昇二人超過30 歲,年紀最小的伶人祁進祿更是只有 12 歲,可他一年的總承應次數已高達 17 次,實在讓人驚詫. 《清史稿》記載,在嘉慶十八年九月的戊寅,有天理教徒 "賤人陳爽數十人突入紫禁城②",幾乎逼近宮內,當時為他們作向導的正是同為天理教徒的太監.據昭槤的 《嘯亭雜錄》中 "癸酉之變"的記載也可得知,當時正陽門外開慶隆戲園劉姓者亦為其黨羽,部分梨園藝人也加入了天理教的反清活動.因為這一事件,嘉慶皇帝不僅下令禁演了敘述水泊梁山之事的 《忠義璇圖》,還大幅度的裁退了宮內的太監,負責內廷承應的南府景山伶人也被裁去了一大批.這一次因天理教鬧事而導致的裁人對嘉慶后期的演劇產生了深深的影響,內廷承應的團隊規模因此縮小,同時也給"皇家劇團"一次 "大換血"機會: 裁去年事已高或技藝不精的伶人,新引進一批童伶,給予較多的鍛煉機會,為他們在日后成長為承應主力軍打下基礎.這一批伶人是在皇帝的直接關注下成長起來的,嘉慶帝對他們十分熟悉,不僅能直呼名字,還能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氣質特點來安排角色.據嘉慶七年的旨意檔記錄,在該年的五月初九日,有皇帝親自給 《混元盒》派角的記錄,同年的七月初八,嘉慶皇帝也為 《盤絲洞》一出定下角色分配名單,在十一月的時候,皇帝還為排演 《混元盒》一事兒多次傳旨.這樣的情況在嘉慶一朝,自非孤例.由于皇帝對演劇十分關心與投入,已經達到精通的程度,伶人們在承應時稍有差錯,也能立刻被皇上發現.
在嘉慶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生角勒夫因為承應《打子》出錯,當天就挨了二十大板.內廷承應太監都是從新入宮的年幼太監中挑選出來的.因為有較多的御前承應機會,可以經常接觸到帝后,待遇自然比尋常負責雜役的太監要高得多,除了日常的月例銀子,還經常能夠得到承應恩賞.這些承應恩賞與技藝優劣有關,也與官階等級密不可分.有官階,亦即擔任負責工作的伶人所得恩賞,要明顯優厚于沒有官階的伶人.嘉慶二十四年的恩賞中,記載六品太監總管李祿喜,共獲得 11 次恩賞.這個次數不算很多,可每次賞賜的物品都十分豐厚,絕非普通的太監伶人可比.其中最多的一次賞銀 25 兩白銀,相當于普通太監一年的例銀.小內學首領王騰云和李壽增的恩賞,多以各色袍料和褂料為主.四月初五日,兩人各得價值銀七兩五錢的五等人參二分五厘,是所得恩賞較為豐厚的一次.普通太監伶人的恩賞,有時是五分或一兩的銀錁,更多時候是手巾、香餅、荷包和扇子一類不甚值錢的小物件.如四月二十五日,內大學的生角李安福在承應后僅獲得襪子一雙.
結 語
本文主要借助嘉慶二十四年的兩冊檔案,對該年清宮承應的劇目、地點和伶人情況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討.除了在節慶典禮要承應專門的祥瑞劇目外,內廷的演出還是以折子戲為主,最受歡迎的是與愛情相關的名折,而氛圍喜慶的單出也頗受帝后的青睞.內廷承應的地點也與所要表演的劇目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像 《鼎峙春秋》一類的連臺大戲必須要在三層戲樓里演出,否則,承應效果必會大打折扣.從數據可知,嘉慶帝的寢宮是承應次數最多的地點,因為皇帝在該年常居于圓明園中,故九洲清晏寢殿里的奉三無私是演出最為頻繁的場所.由于嘉慶皇帝在執政中期曾裁去一批伶人,精簡了內廷承應團隊,客觀上為年紀較小的伶人提供了更多的演出機會,因此,在嘉慶二十四年,中青年演員成為了該年內廷承應的主力軍.
筆者目前只重點梳理嘉慶二十四年的內廷承應資料,這只是嘉慶執政二十余年間清宮演出情全況的一小部分,并不能涵蓋嘉慶一朝內廷承應全貌.更全面的調查,尚有待于今后展開.但是,將整理所得的資料數據與乾隆、道光兩朝的承應情況稍作對比即可得知,在執政期間,嘉慶皇帝有意識的在內廷承應的管理上采取了收縮性政策,既調整了其父乾隆引以為傲的演出機構,也為其子的 "昇平署改革"埋下鋪墊.嘉慶一朝的過渡即量變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道光七年的 "宣宗改制"則是質變的飛躍.如果沒有嘉慶朝的過渡,道光七年的 "昇平署改革"也不會如此順利的完成.
茲僅就所得,梳理于上,亦請方家有以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