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來到福建, 對地方戲曲傳承發展情況進行深入調研. 昨天調研組一行去了福州市閩劇院,晚上觀看了福建省實驗閩劇院的演出,今天又來到芳華越劇團和閩侯縣閩劇團. 聽了大家的發言,很受啟發.閩劇已有 400 多年的歷史,是福建優秀的歷史文化瑰寶,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國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和閩劇等地方戲的發展,在劇目創作、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做出許多重要批示,解決實際困難,促進了閩劇等地方戲的繁榮發展.涌現出《天鵝宴》《畫龍記》《貶官記》《林則徐復出》等一批優秀劇目,林瑛、陳乃春、林培新等一批優秀演員,王仁杰、周長賦、鄭懷興等一批創作人才.在各級領導對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視下,在福建文化藝術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福建在舞臺藝術的繁榮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地方戲曲的保護傳承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保護. 去年 11 月 26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調研時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中央政治局在第 12、13 次集體學習時,又連續將文化作為主要議題進行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 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辟闡釋,為我們的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宣部、文化部決定對當前地方戲曲發展的成績與經驗、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應對策略進行調研,通過我們的努力,加大對以地方戲曲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
一、高度重視地方戲曲的傳承發展
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來自于民間,深受老百姓喜歡,是具有長久生命力的藝術樣式.從古至今,地方戲曲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普及性,寓教于樂,潤物無聲.人民群眾通過觀看戲曲演出了解歷史知識、行為規范、人情世故,這也使它具有了"高臺教化"的社會作用. 同時,地方戲曲集文學、音樂、表演、視覺、聽覺和感知為一體,融入各地語言、風俗、生活習慣,形成了不同聲腔、各自精美的表演藝術風格,養成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追求和文化品格. 地方戲曲是廣大人民的藝術,是任何藝術形式所無法替代的.
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地方戲曲的傳承發展遇到了不少困難.但是人民群眾對于以戲曲藝術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是骨子里的,劇團所到之處,老百姓就像過節一樣歡天喜地. 我昨天在福州市閩劇院調研時,看到你們拍攝的下鄉演出的照片里,看戲的觀眾人挨人、人擠人.還有個事例更形象,由于表演的舞臺太小,演員一個不小心翻下了舞臺,可是臺底下的觀眾人挨人,就把演員給接住了,再翻上來接著演. 可見,地方戲曲深受老百姓喜愛,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因此,我們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
做好地方戲曲的傳承保護工作,各級黨委政府首先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關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文化軟實力建設等一系列重要講話. 通過學習提高對地方戲曲重要性的認識,并把講話精神落實到具體的舉措和政策上,這一點特別重要. 作為我們文化工作者,特別是地方戲曲工作者,首先要樹立文化自尊. 文化自尊,是一個很具體的范疇,劇團演什么戲,是演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戲?還是簡單地為了迎合市場什么戲都演,甚至不該演的也演?演什么戲就體現了我們的文化自尊.要通過樹立文化自尊,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而達到文化自強.
二、傳承發展地方戲曲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我們傳承發展地方戲曲,要牢牢把握黨的文藝政策,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這里有兩層含義:首先要明確定位. 地方戲來自民間,服務人民是它的天職,我們決不能讓地方戲生于民間死于廟堂,要還戲于民. 地方戲的生命力也在民間,我們的鄉音鄉情鄉韻乃至鄉愁都可以在地方戲里得到很好的體現. 去年,文化部出臺了《地方戲曲劇種保護與扶持計劃實施方案》,第一批在全國評選出 39 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31 個省市區都有代表性劇種入選, 其中福建有閩劇和梨園戲兩個劇種入選. 重點院團要有重點院團的定位,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在傳承、發展方面起到示范、引領作用,要拿出這個劇種最有代表性的劇目、人才,做好市場推廣,這樣才不辜負國家給予的稱號和經費. 但是要想全面繁榮地方戲曲,僅靠這 39 個團是遠遠不夠的. 對于大量的市、縣一級劇團和民營劇團來說,他們更多地要考慮自己的生存與發展,讓他們來抓精品、抓創作,時間、經費等方方面面的條件都不具備. 他們的主要任務還是多演出,特別是多為豐富基層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貢獻力量. 我們這次調研,主要任務還是發現基層的問題,下一步將重心下移,把著力點放在市、縣甚至民營院團上,讓地方戲回歸民間,接地氣,讓它在人民中間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
其次,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地方戲之所以稱為地方戲,是因為它是這個地方最有特點的戲劇樣式. 時代在發展,藝術需要創新,但一切創新都是在堅守藝術本體、突出地方特色基礎上的完善和發展. 剛才有同志說,有的地方戲從語言到唱腔都變了,甚至還有流行音樂的元素,弄得不倫不類.這種變不是創新的變,而是變味的變,那是不行的.
在傳承與創新方面,劇本是核心問題.現在各地都反映"劇本荒"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文化部經過調研,提出了"三個一批"的想法:第一,挖掘整理一批.把傳統戲曲的精華、精髓發掘出來. 建國以來,我們挖掘了一大批地方戲. 不光是地方戲,京劇有很多劇目也是從傳統里挖掘出來的,比如《楊門女將》《十五貫》等都是經過挖掘再創造成為了經典. 閩劇有 400多年的歷史,資源豐厚,僅福州市閩劇院就有傳統劇目的本子3000 多部,目前僅整理出了 36 部,有很多沒有開發的資源,需要很好的挖掘. 第二,移植一批. 移植那些經典的、經過時間和人民檢驗、深受人民群眾喜歡的劇目.無論是傳統戲、新編歷史戲,還是現代戲,也不論是不是本劇種的劇目,只要是適合本劇種移植改編的就可以移植過來. 泉州市木偶劇團的木偶戲《趙氏孤兒》, 用木偶藝術成功演繹了中國歷史上程嬰救孤的經典故事,通過沒有生命的木偶把大家感動得落淚了,這就是移植成功的案例.第三,征集或創作一批.鼓勵社會人才特別是青年藝術人才發揮想象力,創作一批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戲曲作品.
這"三個一批"都需要政府投入或社會力量的支持,僅僅靠劇團是不夠的. 挖掘整理可以依托省市藝術研究院等權威機構,組織有水平、有能力的專家開展工作.移植時要注意版權問題. 下一步我們計劃搭建一個劇本交流服務的平臺,把歷年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的優秀劇本打包、買斷,免費推薦給全國的院團,供大家移植排演.原創一批,除了歷史題材的創作外,重點要放在現實題材的創作,尤其是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主題的創作. 我們需要大戲,更需要小戲.小戲演員不多,布景也很簡單,但反映現實生活更便捷,成本更低,更接地氣,表演技巧更具地方特色,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深受老百姓歡迎.
三、各級政府要為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創造條件
首先, 文化部評選確定了 39 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劇團,這屬于國家層面的保護與扶持. 但是 300 多種地方戲分布在民間,它們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地方政府負有主要責任. 只有國家、省、市、縣各負其責,各層級出臺相應的配套支持政策,才能完善地方戲曲的生態保護鏈.
其次,要實施人才建設工程. 地方戲曲保護,人才是關鍵. 文化部近年來在京劇和昆曲的人才保護上,實施了"名師收徒傳藝工程",打破院團限制, 各行當頂級大師帶徒傳藝,培養人才,國家給予經費保障. 大家提出的藝校招生難、學費貴、學習過程苦、就業出路窄等問題,我想關鍵是要解決"入口"和"出口"兩大問題,一方面做好地方戲學員招生工作,一方面解決學員的就業問題. 我們也將會同中宣部等有關部門,盡力出臺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大人才保障力度.人才要從青年人抓起,觀眾也要從孩子開始培養.這幾年,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開展了"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每年有 100 余所高校的大學生接受高雅藝術熏陶. 但這還遠遠不夠,地方戲傳承發展保護更多的工作還得靠地方來解決.第三, 要探索將戲曲下基層演出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國各地情況不同,福建的基礎比較好,有些偏遠地區一下子納入,恐怕財政還接受不了. 我們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下基層演出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方面,要注意城鄉有別.城市要保護和培育演出市場,文藝院團要多演戲演好戲,鼓勵低票價和合理票價. 但是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農民工等弱勢群體,尤其是面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演出,我們要爭取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能一刀切. 另一方面鼓勵探索實行訂單購買制度. 并不是所有的演出都可以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只有那些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表現真善美的優秀文藝演出,才能由政府財政給予經費補助. 此外,要加大力度,一視同仁. 可以適當地提高對文藝院團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演出的補貼標準,這些優惠政策民營劇團也可以享受,一視同仁.
第四,要實施文藝精品工程.無論是國有文藝院團,還是民營院團,衡量院團水平和價值的核心還是劇目.院團要演好戲,多演戲,演的戲要能成為各劇團爭相學習的榜樣,能在歷史上留下來,能得到人民的喜愛,關鍵還是得有自己的看家劇目.重視藝術創作、狠抓精品應該持之以恒,不能放松.尤其是國家重點院團和省級院團,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不斷推出精品劇目.我們國有院團有一個突出優勢,就是有一支實力雄厚的創作研究團隊,必要時可以組織集體力量攻關. 所以作為省一級的文化部門,省一級的創作中心、研究院,主要精力還是要抓精品,抓重大題材,集體攻關.
第五, 加強劇場等基層文化設施的建設.這幾年,國家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省一級、市一級的劇場現在普遍都不錯,但是越往下走就越顯得薄弱.我們調研時聽到有的同志反映現在的劇場建設是"只見月亮,不見星星",意思是國家級、省級的劇場都修得挺豪華氣派,像月亮似的,但越往縣里走、往鄉里走,就越沒有像樣的劇場,看不見星星.地方政府要加強劇場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縣級可以建設集演出、開會、放電影于一體的多功能劇場.
第六, 建立地方戲曲保留劇目巡演獎勵制度.近年來,文化部連續開展了兩屆優秀保留劇目的評選和巡演工作. 各省情況不同,但戲曲資源都十分豐富. 建議省一級除了抓新創劇目的生產,也要評選院團的保留劇目,把那些久演不衰的優秀劇目,變成院團的看家戲、傳家寶,一代一代演下去. 同時,對面向基層表現突出的優秀院團給予適當獎勵.
第七,加強地方戲的理論和評論工作. 加強地方戲曲生態保護,理論研究和藝術評論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 今后文化部的科研課題將向地方戲曲方面傾斜.要發揮理論引導創作、提高人民群眾鑒賞水平的積極作用.
第八,利用新興媒體傳播地方戲.解決地方戲曲發展困境,不僅涉及誰來演、演給誰看的問題,還要大力拓展地方戲曲的傳播渠道.在當前新媒體主導的信息社會,我們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闊視野,積極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宣傳地方戲.比如電視臺、網絡都應該有地方戲曲的一席之地,宣傳名家、名劇、名團. 各團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資源和特色想辦法. 藝術研究機構也可以作為一個課題,研究如何利用新興媒體把地方戲推廣出去. 這種宣傳不僅是面向本省的,而且是面向全國的,乃至于面向世界的.在國際上,通常劇目的宣傳經費占到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們也要注重劇目的宣傳營銷工作,要培養有策劃、宣傳、營銷能力的復合型經營人才.福建省文化廳高度重視閩劇宣傳,實際上就是要打好閩劇這張地方名片,讓全國人民都知道閩劇的藝術魅力,并通過閩劇了解福建的人文精神.相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下, 在文藝院團的不懈努力下,我們的地方戲曲一定會多出人才、多出好戲、多出效益,一定會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