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總是要創新,要發展,要反映時代生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它的藝術價值。京劇是在清代中期發展并完善起來的,它也創作了一定數量的反映清代生活的劇目,陶君起介紹說:“清代故事戲以《彭公案》《施公案》等公案、評書為主。短打戲較突出,黃天霸故事通過戲文,較原書影響為巨?!都t樓夢》戲雖亦不少,流行較差。據清末實事改編諸劇目,大多以炫奇為主?!盵1]P393通過陶君起的介紹,我們已經知道個大概了。他說的是很切合實際的,說明:(1)清代的社會生活已進入戲曲藝術;(2)從內容上看主要是公案戲;(3)從表現形式上看是武戲,短打武戲較為突出。我們從今天能看到的一些反映清代生活戲中所得到的印象:前輩藝人的創造是很成功的。這些反映清代生活的戲是既表現了時代生活,把請安、跪拜,旗袍、黃馬褂,頂戴花翎、旗頭燕尾等旗人的生活習俗引進戲里,又保留了戲曲具有夸張、寫意的美學特點,人們看了承認是戲。其原因:這些戲是戲曲化的藝術創造。
可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們所創作的一些戲曲現代戲,很多都沒有保留戲曲的特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人管這樣的戲叫“話劇加唱”.經過 1964 年全國京劇現代戲匯演,繼之“文化大革命”中推出了八個樣板戲,這一說法漸漸消失。因為八個樣板戲已是政治問題,一般人是不敢輕易評說的。實際上觀眾給一些搞得失去戲曲特點的現代戲所下的評語,用“話劇加唱”來概括是很準確的。這是很多觀眾看完現代戲的一種感覺,反映了我們的戲曲現代戲創作所存在的問題---沒有戲曲化。這一問題至今仍沒解決,或者說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我們看曾得到好評的評劇《金沙江畔》,豫劇《朝陽溝》,京劇樣板戲《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看中央戲曲學院近年新排的京劇《紅色娘子軍》,多不同程度的有這種感覺。這些戲劇團下的功夫很大,演員很優秀,舞美也很精彩,但就是有點不像戲曲??墒?,最近我看了中國評劇院演出的《楊三姐告狀》覺得是戲曲。這個戲是評劇創始人成兆才早年的作品。中國評劇院演出的是新中國成立后高琛根據原作的改編本?!啊稐钊愀鏍睢肥莻€現代戲,但是他巧妙地運用了戲曲的技巧,使戲曲演員能在其中發揮自己的才能?!盵2]P69故事的內容是根據發生在民國時期的真人真事編寫的,所描寫的生活內容與我們今天的現代生活很相似,人物的生活習慣,服裝扮相、語言行動都和今天沒什么大區別,可是看著卻覺得是一出評劇。成老先生的戲曲造詣很高,功底很深。這個戲采取的是開放式結構,全劇十七場戲,楊二姐被害是故事的開端;楊三姐告狀是情節的發展;到天津檢察院上告是情節發展的高潮;開棺驗尸是故事的結束。整個戲是單線發展,明場向觀眾交待,這是典型的戲曲劇本的結構形式。我認為除成老先生的劇本外,是中國評劇院的導演、演員都注意了對劇中生活的戲曲化。中國戲曲的特點不僅僅是唱,它寫意的美學思想和表演程式,在劇本、舞臺、表演等方面都有很明顯的特點。幾十年來我們的戲曲改革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對于戲曲化的問題還是缺乏認識,所以我們的戲曲現代戲創作,始終還是沒有過關。
一、劇本的戲曲化。
戲曲劇本與話劇劇本是有著明顯區別的。首先我們從劇本的結構上看,話劇名劇曹禺的《雷雨》是鎖閉式結構;老舍的《茶館》是人像展覽式結構。戲曲劇本基本上不使用這兩種結構方法。中國戲曲劇本的特點:(1)基本上都是開放式結構。這是它在形成過程受姊妹藝術評書和章回小說的影響,多運用從頭至尾講故事的方法所致。李漁說:“頭緒繁多,傳奇之大病也……”[3]P18戲曲劇本多為單線發展,主要故事情節都要明場向觀眾交待,基本上沒有大段回憶。如京劇傳統戲《白蛇傳》,全劇 16 場“,游湖借傘”是白娘子與許仙相識,故事的開端;“端午驚變”是夫妻的愛情產生波瀾,情節的發展;“水漫金山”是矛盾發展的頂峰,情節的高潮;“合缽”是夫妻被拆散,故事的結束。這完全是按著民間流傳的故事,從二人相識著筆寫起,中間穿插有法?;?,破壞他們的愛情,白娘子、小青與法海斗爭,最后失敗被壓塔下,故事結束,是開放式結構。(2)“戲曲在本質上是排斥寫實布景的”,“對舞臺時間和空間的處理采取一種超脫的態度,既不追究舞臺空間的利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節時間和演出時間的大體一致而是依靠虛擬的表現方法和連續上下場的結構形式,在一個空舞臺上創造出了獨特的意境,表現了生活的真實?!盵4]P132比如評劇《楊三姐告狀》的布景就不追求具體生活的真實。通過景片變換即表示時間、地點的改變。第二場伊始,楊二姐抱孩子去看病,裴氏上場與楊二姐相遇,接著大幕拉開就是裴氏的房間。第十二場是高貴章、高拐子、高占英走在回家的路上。第十三場楊三姐、楊國恩上場就是天津街頭了。這后兩場的景物和劇情都是通過演員唱、念交代出來的。這就是戲曲劇本的特點,是作家在寫作過程就應該注意的問題。
可是,戲曲現代戲中有的劇本顯然是受了話劇的影響,雖然不是明顯的使用鎖閉式或人像展覽式的結構,卻是采取話劇常用的截取生活的幾個橫斷面來塑造人物,表現主題。劇中除了給人物增添一些唱詞外,就是按照話劇的路子創作的。比如樣板戲《奇襲白虎團》、豫劇《朝陽溝》、評劇《金沙江畔》都有這方面的問題。如《奇襲白虎團》的第一場先介紹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偵察英雄嚴偉才,他曾在安平里養傷;其次是揭露美帝的侵略本質和野心;第三寫中朝人民的友誼,崔大娘與志愿軍情逾骨肉;第四指出美帝又要發動新的進攻,調來了李承晚的王牌軍白虎團。[5]P這一場所寫的四件事,除美帝又要發動新的進攻是與揭露美帝的侵略本質有前后聯系,其他事件都是并列關系。這不是戲曲“減頭緒”單線發展的寫作方法,明顯是按照話劇的路子結構的故事。再如評劇《金沙江畔》的第一場:通過金萬德介紹紅軍打了一個大勝仗,繳獲大量輕重武器;金明要調來青年連任指導員;金明與金萬德叔侄相見;金秀要生娃,政委譚文蘇深入基層檢查工作,看望金秀;偵察員抓到敵探,金明審問了解敵情,準備向黑虎寨發動進攻。[6]這幾件事相互間的關系是并列的,基本上每一條線后面都有發展,這也是話劇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