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語
《趙氏孤兒》是一部杰出的悲劇. 其全名為《趙氏孤兒大報仇》,又名為《趙氏孤兒冤報冤》.譯者是法國傳教士馬約瑟,他于 1731 年在廣州把《趙氏孤兒》譯成法文,原作是元代紀君祥\\(一說為紀天祥\\)所作,法譯本取名為《中國悲劇趙氏孤兒》,1734 年巴黎《法蘭西時報》、翌年《中華帝國志》先后刊發,在歐洲引起巨大的反響.伏爾泰就是以馬約瑟神父的法文本為素材創作出《中國孤兒》的.《趙氏孤兒》是傳入歐洲的第一部中國戲劇. 《趙氏孤兒》 播傳世界有賴于伏爾泰對《趙氏孤兒》的改編.
一個孤兒,一個來自中國的孤兒,在遼闊的亞歐大陸的兩端,都引起了軒然大波. 在東方,由紀君祥創作的《趙氏孤兒》,高揚忠君愛國的主題,上演了一場忠正與奸邪、舍己救人、大仁大義的好戲;在西方,由伏爾泰改寫的《中國孤兒》,歌頌了理性仁愛和責任等高尚的情操,把愛情、國仇和忠勇完美地糅合到了一起.
二、《趙氏孤兒》的西方熱
在歐洲 18 世紀,曾經掀起過一陣"中國熱",凡是來自中國的東西都大受追捧, 中國的瓷器、 茶葉、園林、漆器等物品先后經由海上輸送到了歐洲,在各國受到熱烈歡迎,上至王公貴族,下達黎民百姓,都不遺余力地追捧著中國,一時間,中國成為時髦;另一方面,伴隨著中國的貨物一起到達歐洲的還有中國的思想和文化制度,歐洲人對這個幅員遼闊的文明古國產生了巨大的興趣,萊布尼茨指出:"如果說,在工藝技術方面我們與他們并駕齊驅,在思辨科學方面我們走在他們前面,那么,在實用哲學方面,也就是說,在道德戒律方面, 在適用于現世生活和凡人的政治方面,他們肯定超過我們,盡管承認這一點令人臉紅.確實,中國人巧妙地用法律來實現公共安寧和建立社會秩序,使人們在彼此關系中盡可能少發生分裂;與其他民族的法律相比,他們的這種法律妙不可言,我們很難把它的妙處描繪出來. "\\(勞端納:《萊布尼茨<中國新論>序、評、譯》,第 69-70 頁\\)最早將《趙氏孤兒》帶到歐洲的人是有名的耶穌會士學者馬若瑟. 他刪去了所有的唱詞,因而是個不完整的譯本,這對于了解劇情和戲的結構雖然并無大礙,但是妨礙讀者領略中國戲劇的魅力. 元雜劇數量極多,馬若瑟之所以單單選中了《趙氏孤兒》,原因可能在于他認為,此劇所頌揚的忠君思想和舍己為人的精神,體現了中國人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值得向歐洲人介紹.
此后,英國、意大利和法國相繼有人對《趙氏孤兒》進行了重寫或改編,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伏爾泰改寫而成的《中國孤兒》.《趙氏孤兒 》劇情曲折多變 ,矛盾沖突尖銳 ,人物性格鮮明. 劇中描寫的勇士程嬰、韓厥、公孫杵臼等,盡管身份不同,地位有異,但自我犧牲的壯烈精神同樣震撼人心,他們一個個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正如《史記》所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軀. "其品德,扣人心弦,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程嬰是貫穿其中的主要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深刻動人. 他從知恩酬報到拯救無辜,從撫養孤兒到忍辱向仇人獻媚.
伏爾泰改編《趙氏孤兒》并非出于一時心血來潮,也絕非所謂"獵奇之所為". 從伏爾泰在劇本題目下著意所加"根據孔子的教導,改編成的五幕劇"一行文字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因有三: 根據孔子的教導之一,就是無征不信,"述而不作"\\(《論語·述而》\\),也就是不憑造作,保持歷史的真實性.伏爾泰編劇有一條宗旨,那就是"以前世歷史事實感召后世人為力".他非常講求"以真實的歷史事實感人".將中國題材引入戲劇創作是出于他對中國歷史文化一貫的關切和向往.
三、伏爾泰對《趙氏孤兒》的改造
伏爾泰對這個故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在情節安排上,他嚴格依照"三一律"的新古典主義戲劇創作方法,把原來跨時二十多年的故事從春秋時期帶到了元代的一天中.如此一來,情節更為緊湊,矛盾更為集中,也更加有利于歐洲人去理解和接受.
在人物設置上,伏爾泰引入了伊達梅這個女性形象,這樣也就加入了歐洲人所熟悉的愛情因素. 原來作品中的程嬰和公孫忤臼由贊迪和伊達梅取代,兩人把自己的親生孩子和皇子做了調換. 同時,成吉思汗這個角色作為一個野蠻的征服者、英明的君主和愛情至上主義者出現在作品中,他在皇子和美麗的伊達梅之間搖擺不定,左右了劇情的發展.
在最重要的主題思想上, 伏爾泰下了很大的工夫,為了使這部作品能夠把中國的忠君思想和他自己的關于社會公民道德的理想完美地結合起來,他先是把焦點聚集在贊迪身上,讓這個前朝的漢臣犧牲自己的孩子,繼承了《趙氏孤兒》中的忠君和犧牲精神;隨后,焦點轉移到了伊達梅身上,身為母親和公民,伊達梅面臨著兩難的抉擇,而成吉思汗搖擺的態度使她的選擇更加微妙,這一刻,西方戲劇中,尤其是新古典主義戲劇中那種典型的個人情感和國家責任的矛盾沖突得到了再現. 如果到此為止,那么這部作品也就只不過是對《熙德》的照搬照抄而已,很快,焦點集中到了成吉思汗身上,全劇也達到了高潮. 這個野蠻民族的統治者面臨的問題并不只是一個昔日的情人和沒落的皇子,更是涉及他如何在這個國家展開統治的問題. 贊迪那種不屈的精神讓他驚訝,伊達梅高尚的情操更是讓他又愛又驚. 野蠻可以用武力征服文明,但文明終究會用另一種方式把野蠻擊敗.
《趙氏孤兒》中懲惡揚善的主題被伏爾泰拋棄,相反,他把公民的崇高責任引入了《中國孤兒》中,一棄一用,凸顯出伏爾泰作為一名啟蒙思想家所擁有的思想深度. 伏爾泰立足法國社會現實,渴望擁有一個強大而開明的君主來統治法國,同時,要有一個合理的宗法社會,因為天主教會的黑暗和腐敗讓伏爾泰感到深深失望;基于這兩點,他把視線移到東方,在古老的中國,在那個擁有兩千多年文明的國度,一切都是那么和諧美好,這讓他很驚訝,同時也很羨慕. 如此,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伏爾泰這么推崇中國的制度和禮儀了,在中國,有著他理想中的君主和制度,有著他所服膺的道德和禮儀.因而這部被稱為"五幕孔子道德戲"的《中國孤兒》更多的是作為一種他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的工具,一種宣揚開明君主專制或者君主立憲制度的宣傳物.
四、結語
回歸東方,《趙氏孤兒》作為元雜劇的代表,在國內也引起了重要的反響. 其中程嬰的忠君仁義、公孫忤臼的視死如歸、韓厥的深明大義、屠岸賈的奸邪殘忍,都稱為中國戲劇史上的典型,作品所表達的忠義思想、善惡有報思想、舍己為人精神都是對中國傳統封建倫理道德的再演,雖然雜劇是從娛樂大眾的目的出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道德教化的角色. 總的來說,這部作品是在封建社會里出現的鼓吹歌頌封建道德的封建教化物,同伏爾泰的啟蒙主義宣傳物相比,其思想格調上明顯不及,這或許也就說明了為什么中國的封建制度一直延續到近代,而歐洲很快就走上了先進文明的資本主義道路.
參考文獻
[1] 徐波.法蘭西印象---一個中國外交官眼中的法國[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5.
[2] 文 美惠,胡 湛珍.外 國故事 500[M].北 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
[3] 許明龍.歐洲 18 世紀"中國熱"[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