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揚琴四大流派樂曲風格對比研究
【緒論 第一章】中國揚琴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章】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章】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技巧比較
【4.1 4.2】傳統揚琴四大流派的代表人物與代表作品
【4.3】曲式結構的比較和樂曲解析
【第五章】在探索中前進的現代中國揚琴
【結語/參考文獻】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精髓傳承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 語
揚琴在我國普遍流傳,所到之處,都很快被各地民族地樂壇接受。從而形成不同地方的風格流派,如廣東音樂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四川揚琴,東北場揚琴。
它即可作伴奏樂器。也可用于獨奏,合奏。在全國范圍內成了中國民樂一支突起異軍中國民族音樂煤油因外來樂器的影響而異化,相反,它立即被中國傳統樂器同化。這充分表現了中國文化藝術本體的豐富雄厚與自強不息。
揚琴自傳入中國,至流傳全國各地并與各地民間音樂相結合,顯示出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最初傳入中國的“洋琴”琴體小而簡單,只有兩排碼,演奏工具是木制的琴槌,一入中國,木槌就為彈性很好而又取材方便的竹所替代。短短的三百余年間,尤其是近數十年,它不斷地被改革,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改革揚琴,使他能演奏各種高難樂曲,揚琴藝術的整體水平隨之大大提高。這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分珍惜自己固有傳統的國家,顯得多么難能可貴!與之相對照的,是在最早流行揚琴的世界各國,揚琴大都還保留著早起的面容。改革精髓的反映出揚琴在中國仍是一種年輕的樂器,它還未背起深厚傳統的重荷,因而顯示出活潑的生機。
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融入到了中國音樂體系當中。
本文對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形成、發展、技巧、樂曲結構、風格特點及代表任務和曲目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對中國揚琴傳統的理論成果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全面的將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精髓推陳出新、發揚光大,結合當今音樂思潮更好的融入揚琴的演奏之中,使其世界性與民族性得到更好的傳承。
參考文獻
[1]趙艷芳,《揚琴考級訓練問答》。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5
[2]劉達章,《揚琴演奏藝術》。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9
[3]謝曉濱,《揚琴藝術論要與演奏技法》。百花州文藝出版社,1994.8
[4]趙艷芳,《中國現代專業揚琴教學與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8
[5]代梓又,四川揚琴史稿。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3
[6]葉棟,民族器樂的體裁與形式。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4
[7] 桂習禮,《名師學揚琴》。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
[8]張學生,《揚琴必修課程》。北京同心出版社,2002
[9]張鎮田,《揚琴演奏技法與練習》。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0]詹皖,《揚琴傳統練習曲的流派和欣賞》。南通師范學院報 2001.4
[11]張志遠,《揚琴練習與問答》。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
[12]詹皖《傳統揚琴的地域特征》。南通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 22 卷第 1 期
[13]袁靜芳,民族器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14]項祖華,廣東音樂揚琴流派及其風格。中國音樂,1990(4)
[15] 王薇,揚琴考試曲目與指導。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16]劉力寒,東北揚琴學派的形成與發展。中國音樂,1998(1)
[17]徐鶴芳,中國揚琴四大流派演奏技巧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
[18]王珍,揚琴流派再研究。碩士論文。山西大學。2006
致 謝
回首往昔,三年的時間過得很快,在這三年的學習中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導師王薇副教授,感謝您的教導和包容,為我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與汗水,學生在這里不能一一表達,但我將銘記一生。
在論文完成之際,也要感謝我的導師王薇副教授的熱情關懷和悉心教導,無論在論文選題、構思和觀點建議方面,還在研究方法和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王老師的教誨與幫助,使我終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誠的感謝。
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也得到了師妹們的寶貴建議和意見,在此一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感謝所有關心、支持、幫助我的良師益友。
雖然論文經過不斷的修改而完成,但由于筆者才疏學淺,文中有倉促和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