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樂藝術在中國可謂是既古老又年青的藝術,鑼鼓藝術的繁榮發展始終伴隨著中華文明前行的腳步。
數千年來,鑼鼓藝術的產生、發展、繁榮都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從原始鼓的獵捕動物功用、古代帝王享樂功用再到民間群眾社火、祭祀,鑼鼓文化的發展始終與中華文明結伴而行。改革開放后,中西文化藝術交流空前繁榮,西方打擊樂藝術涌入中國,使得中國的打擊樂藝術從此進入了飛速發展與快速更新的時期。因此,具有豐富內涵、悠久歷史的古老傳統藝術與西方現代藝術相碰撞融合,構建出了我國現階段打擊樂藝術形式的民族化、多元化發展特征。
2013年金秋十月,著名的臺灣打擊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了一部具有典型“中國風”的打擊樂盛宴《木蘭》。整臺劇目以打擊樂表演形式和戲劇中的京劇藝術表演形式相融合,演繹了“木蘭”這個角色,闡述了木蘭不凡的生命歷程。劇中輔以震撼的視聽沖擊與細膩動人的音樂,帶領觀眾窺探木蘭內心深處的糾葛與盼望,從而令觀眾產生強大的共鳴。音樂會在打擊樂繁榮發展的今天開創了新的突破。
首先,中國傳統戲劇“京劇“藝術表演形式的融入極大程度地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特有元素。在融合現代打擊樂與傳統京劇兩種藝術形式的情況下,又恰到好處地呈現出了兩種藝術形式自身的藝術特色,以全新的視角和獨特闡述方式賦予了木蘭新的內容與生命。其次,以完整的中國民間文化故事作為連貫音樂會內容的主線條。音樂會的形式由音樂劇的表演形式呈現,展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匯合,豐富了打擊樂藝術的內容,開拓了中國現代打擊樂新的發展方向。
一、民族歷史文化的融入豐富了藝術作品的表現內容
1.歷史典故
《木蘭》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傳統歷史文化典故,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勝。木蘭是一位極具個人特色的女性,她的故事不僅是一部英雄傳說,更是一位少女的成長傳記。歷史故事中流傳下來的民歌詩詞對木蘭的評價是:“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倍谶@些頌揚和贊譽的外衣下,木蘭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生為柔弱女兒身,在最美麗的韶華,她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與魄力,毅然換下緞裳紗裙,身披鎧甲上陣殺敵?邊疆大漠、戰馬嘶鳴、妖嬈年華、轉瞬即逝,對于愛情,她有沒有渴望過?對于未來,她又有怎樣的憧憬?這一切的一切,讓人們對這位傳奇的巾幗英雄在肅然起敬之余又多了些許好奇。劇目中的故事情節不僅有委婉細膩的“木蘭”心理情緒描寫,還有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描寫,用現代打擊樂器的編排呈現出來是最適合不過的了。在劇中的《叫陣》一曲中,京劇的基本功法十八棍與打擊樂演奏家的技巧完美結合,呈現出以棍棒的節奏和打擊方式,與練兵用的長竿不同部位、材質敲擊出的不同聲響,充分營造出古代戰場的氛圍,使得打擊樂器本身“恢弘、嘹亮” 的音色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展現出了操兵練功的宏大場面與氣勢,令人叫絕。
音樂會曲目的編排進行了很大程度的創新。以往的音樂會中,要表演的曲目通常在內容上都是不相關聯的。打擊樂音樂劇形式的出現,不僅在表演內容上突出了故事情節的連續性,更在打擊樂樂曲的編排中增加了內容的邏輯關系?!赌咎m》劇目中故事情節的發展就是音樂會中樂曲曲目的呈現,劇目情節銜接順暢,一氣呵成,使得打擊樂音樂劇中故事內容與技術技巧完美地結合,突出了典型的中國民族文化特色,豐富了藝術內容的表現性。它不僅展現了打擊樂器所特有的音色特質,并且深刻地刻畫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特色,進而提升了現代打擊樂藝術作品的民族化內涵。
2.戲劇元素
戲劇元素的融入可謂是音樂會曲目創作中的又一個亮點。眾所周知,朱宗慶打擊樂團所演奏的樂曲都是由該樂團中專門負責創作的團隊進行創作、編排的。戲劇元素的融入除了在樂器的使用中運用到中國戲劇打擊樂器,更多的則是在演奏者表演過程中肢體語言的“手、眼、身、法、步”中更多的體現出來。京劇是中國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京劇展現了數千年來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京劇打擊樂的曲牌形式復雜、多變,節奏鼓點程式化較高,京劇臉譜極具特色,這些都是中國民族文化的標簽?!赌咎m》在編排和表演中把中國京劇的這些典型元素發揮的淋漓盡致。為完成打擊樂與京劇在聽覺與視覺上合二為一的要求,打擊樂團的團員們接受了嚴格的京劇身段訓練,包括武功身段、棍法、十三響等。將樂器、身段表演與唱腔巧妙結合,打擊樂演奏以及劇情角色相互結合,變化出令人驚艷的身體節奏,帶來了全新的視聽享受。讓觀眾仿佛與木蘭一道置身于金戈鐵馬,豪情萬丈的沙場,見證木蘭傳奇的一生。
3.影響藝術內容的其他民族元素
在《木蘭》音樂劇中,民族元素的多元化呈現,給人以輕松愉悅、賞心悅目之感。在曲目的編排創作中并沒有局限于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是在劇情發展中,滲透了多民族的藝術表現特點,從不同的地域風格、多樣的生活環境、演出服裝、道具等民族元素中展現出現代打擊樂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互通。首先,在樂器方面,臺灣當地高山族特有的樂器與西洋打擊樂相結合,展現了新的藝術素材。其次,絢爛的民族服飾配以特定的京劇道具和動作語言,豐富了藝術的表現內容。不論在音樂演奏和服裝設計上,都呈現了跨界合作的豐富色彩。
最后,在現代舞臺、燈光、道具的完美融合下,給人以聽覺視覺的完美享受,帶給觀眾視覺與聽覺的3D空間立體震撼,使得整個音樂劇的中國民族特色尤為凸顯。
二、傳統與現代打擊樂藝術形式的結合豐富了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
1.多樣性
西方現代打擊樂藝術從演奏技巧、樂器制式、表現形式等多方面都與中國傳統的打擊樂藝術有著很大的不同?!赌咎m》部分劇目在樂器的使用上很下功夫,結合了西方打擊樂與中國民族特有樂器的編排。不僅在樂曲編排中結合了西方打擊樂器,而且在表演中融合了傳統的與現代的演奏技巧,使得演奏形式多樣化。在樂器制式、表現形式上,西方打擊樂器較為突出的是打擊樂中的旋律打擊樂器,如馬林巴琴或顫音琴。旋律打擊樂器擅長的是表現音樂內涵、塑造音樂形象。而中國的傳統打擊樂器則是鑼、鼓等無音高打擊樂器。無音高打擊樂器在演奏中更多的是節奏律動的表現,烘托氣氛。兩者的結合取長補短,既展現了故事情節、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時又渲染了氣氛,提升了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2.時代性
現階段,中、西方藝術文化的互通交流已成必然趨勢。傳統的藝術形式與世界藝術同步發展互相吸收、借鑒,使得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構建成了新時期文化藝術的時代特征。西方現代打擊樂藝術形式以它特有的表現形式沖擊著中國傳統打擊樂的原有表現形態。西方打擊樂表演形式靈活,樂器的配比構建合理,包括旋律樂器、節奏樂器的合理使用,擅長表現音樂作品的內涵,從而突出了作品中音樂性的內容。中國傳統打擊樂藝術的表現形式為單一、不確定性;樂譜、樂器的使用方面科學性較弱;口傳心授的傳教方式,單一、貧乏的樂器構成形式,使得中國的傳統打擊樂形式在表現方式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且流傳較廣。民間社火、祭祀等社會活動中已離不開傳統的打擊樂藝術表演,傳統的民間藝術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中,流淌于民族血脈中,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西方現代打擊樂藝術必須與傳統的打擊樂藝術形式相結合,這樣既突顯了西方打擊樂藝術的表現特點,又結合了中國特有的傳統形式,走出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道路。
臺灣朱宗慶打擊樂團是集演出、文化培訓、商業經營為一體的文化產業機構,其獨立的運營模式、合理的商業經營以及構思新穎的創作團隊都是其樂團成功的堅實基礎。尤其在創作方面,作品的內容都是建立在傳統的中國歷史文化基礎之上構建出既有傳統文化內涵、又有凸顯豐富表現樣式的作品。相比西方的打擊樂作品則更具有內容性,既展現了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打擊樂藝術發展,同時又表現出西方表演形式的靈活多樣。打擊樂音樂戲劇《木蘭》在中西文化繁榮發展的今天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之路?!赌咎m》綜合了多種藝術種類的表現形式、傳統歷史典故與現代的作曲技法相融合、故事情節的連續性與表現內容的豐富性相融合,使得作品中所蘊含的內容既不失藝術的時代先進性,同時又適應了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欣賞方式,為中國傳統打擊樂藝術形式在新時期的發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表現內容,與民族藝術發展、時代風格特征相統一,形成了具有傳統民族特色、歷史文化內涵的新藝術形式。
參考文獻 :
[1]黃軻.《新世紀音樂中的民族元素之研究》.文化藝術研究,2011.4.
[2]馬嬌.《從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音樂語言中看其民族元素的運用》. 河南師范大學,2011.
[3]李真貴.《來自臺灣“心”的撼動-聽朱宗慶打擊樂團音樂會》.人民音樂,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