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擁有幾千年文明史的大國,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創造了極其悠久的音樂藝術文化。 19世紀四五十年代之前,中國的音樂藝術發展受外來影響非常小,多是在我國本土成長。近代以來,中國被迫打開封閉已久的國門,在西方國家堅船利炮的威脅下進行中外文化交流。由此,西方的音樂藝術開始與我國傳統的音樂藝術進行碰撞,給中國聲樂的發展帶來了活力。近現代的中國社會動蕩較大,社會環境變化無常,這一時代特征也深刻影響了聲樂藝術的發展。這一時期的演唱方法也逐漸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并最終形成了當前流行的集中演唱方法。
一、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源于17世紀的意大利,又稱“柔聲唱法”.其對演唱者的要求是用半分力量來演唱,運用自然柔美的發聲方法使聲音自由地放送出來。這一唱法的代表人物有多明戈、帕瓦羅蒂、卡雷拉斯等,代表作品有《茶花女》、《又見西柏坡》等。美聲唱法對中國以及世界各國的聲樂藝術發展都有著較大的影響。美聲唱法于20世紀傳入中國,三四十年代我國在美、法、德、意、比利時等國的聲樂留學生相繼回國,并擔任我國聲樂教學的教師,使得美聲唱法在我國廣為傳播。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構成當時著名“四大名旦”的黃友葵、喻宜萱、周小燕和朗毓秀。另一方面一些俄國的歌唱家及聲樂教師也來到我國,如著名男低音俄籍教授蘇石林。此后,美聲唱法在我國的受歡迎程度越來越高,改革開放后的多所音樂學院的建立更為美聲唱法的傳播起到促進極大作用。美聲唱法強調整體性,突出人聲的魅力。其發聲器官位于喉頭,通過對聲帶的合理控制使得聲音聚集在一起放送出來,使聲音具備較強的感染力。此外,對于氣息的有效控制也是其特點之一。美聲唱法運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極大拓寬了其音域,這十分有利于演唱者自由輕松的發揮。
二、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顧名思義就是我國各族人民根據自己的歌唱習慣與聲樂表演喜好而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唱法。其產生于中國民間,生長根基是我國千年以來積聚的優秀傳統文化,因而具有較強的民族特點,演唱時蘊含著較為豐富的情感。我國當代民族唱法的代表人物有彭麗媛、閻維文、宋祖英等,代表作品有《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十五的月亮》等。民族唱法中含有中國傳統的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種唱法。演唱時的發音多具有濃厚的方言色彩,這對其內容和情感的表達有著非常強的修飾作用。具體說來,北方的唱法偏于豪放,南方則較為委婉,高原地區的唱法較為高亢,而平原地區就顯得平緩自如一些。民族唱法重視局部的共鳴,尤其是頭鼻部位。并強調言語的清晰歌唱過程中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形神兼備使其主要特點。民族唱法由于其長久的發展過程,在我國人民心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
三、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也叫流行唱法,在我國大概出現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其得到廣泛流行則是在改革開放后,臺灣著名歌手鄧麗君的歌聲使得通俗唱法席卷全國。通俗唱法的一大特點就是其發音自然,中聲區運用真聲,高聲區則多使用假聲,對于共鳴的要求較少,故而音量也較低。通俗唱法以其貼近生活和演唱技術低等特點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愛好音樂的人可以在沒有接受專業音樂訓練的情況下進行演唱,表達自己的情感。通俗音樂的演唱雖然較為隨意,但其中也有一定的章法可循。其對各方面演唱技術的廣泛借鑒和在演唱過程中配以舞蹈形式等特點使其具備較強的時尚性,因而也受到青年學生的追捧。當下的諸多流行歌手采取的都是這種演唱方法,聲音表現自然,情感表達也較為真實。通俗唱法對聲樂藝術的最大貢獻就在于其使得音樂藝術走下高壇,進入普通大眾的生活。
四、原生態唱法
原生態唱法被人們所熟知是由于中央電視臺第十二屆青歌賽的“原生態唱法”比賽,其與民族唱法有著眾多的相似點。民族唱法從原生態唱法發展而來,其后借鑒了美聲唱法的一些特點,從而形成了其獨立的演唱體系,從這一方面說原生態唱法也可以算作民族唱法的范疇。原生態唱法包含眾多的民間音樂類型,如民間戲曲演唱和民間曲藝演唱等。原生態唱法滿足了人們現實需求,適合人們的審美趣味因而尤其存在的合理性。原生態唱法具備其獨特的發聲技巧與發聲理論,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顯現。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都有其不同的語言、習俗等文化背景,因此其形成的原生態唱法是其他唱法不能代替的,同時原生態唱法是不同民族對于美好愿望的簡單表達,其蘊含的情感較為豐富,追求演唱與自然的統一協調,其中所含的文化內涵也是原生態唱法受到人們喜歡的重要原因。
五、結語
總之,聲樂的演唱方法是聲樂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我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的演唱方法進行研究,了解聲樂演唱方法的發展歷程對我國聲樂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外來的美聲唱法與本土的民族唱法以及流行于人民大眾之間的通俗唱法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在研究過程中,只有對其優缺點進行客觀的分析并有目的的進行借鑒,才能更有利于我國聲樂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邢東媛。對于演唱方法多元化的思考[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1,(09)。
[2]于渤。淺談近現代中國聲樂發展[J].民營科技,2007,(0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