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最早稱為《四面埋伏》,和四面楚歌一樣,四面表示的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后在《南北派秘本琵琶譜真傳》中將原本四面改為十面,十面指的是一種戰場用兵制敵戰術。 《十面埋伏》中,為了表現氣氛的緊張激烈,大量運用了掃拂、推拉弦和滿輪技法,將十面埋伏的意境表現得生動形象,彷佛置之實境。
在《琵琶行》中,詩句“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 ”描寫的正是《十面埋伏》中的掃、拂技法。
一、《十面埋伏》歷史背景
《十面埋伏》是以劉邦的漢軍和項羽的楚軍垓下大戰為背景,劉邦聽從謀士張良計策,在垓下設下埋伏,引誘項羽深入埋伏圈。其中漢軍通過唱楚歌來擾亂楚軍軍心,項羽軍心盡失,大敗已是必然。大戰中楚軍敗局已定,項羽愛姬虞姬因怕連累項羽自盡,項羽痛失愛姬,突圍無能,遂拔刀自刎吳江,劉邦取得了勝利。 《十面埋伏》是從漢軍角度出發,記錄了這一曠世之戰。
二、《十面埋伏》賞析
《十面埋伏》雖是琵琶武曲,但其中也摻雜了些許凄美的情感場景,樂曲中既有兵馬嘶鳴,又有柔腸寸斷、生離死別。戰爭是殘酷的,不僅僅是通過在對大戰中激烈的場面描繪來襯托,還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來烘托戰爭的無情。在歷史的洗練下,《十面埋伏》在琵琶演奏風格方法上也發生了改變,產生了不同流派,本文是以浦東派中《十面埋伏》曲目為分析樂曲。
浦東派《十面埋伏》分為十八段,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引子,分別是“列營”、“擂鼓”、“掌號”、“放炮”;第二部分為戰前準備,分別是“吹打開門”、 “點將”、 “排陣”、 “埋伏”;第三部分是激烈的交戰,從第九段的“小戰”到第十六段“吳江”;第四部分是樂曲最后兩段,為戰后凱旋,分別是“凱旋”、“收陣回營”兩段。
(一)第一部分--引子
這四段為人們營造了整列有序的士兵陣容,鼓角爭鳴,蓄勢待發的場面。以“輪拂”為開頭拉開樂曲序幕,開頭彰顯快節奏強有力的緊張氛圍;隨后通過“拂輪”描繪出漢軍擂鼓吹角先聲奪人的場面,將戰前軍陣肅穆緊張強悍的氛圍渲染出來,一聲聲戰鼓響徹天空。通過在節奏上時快時慢的變化展現出戰爭即將打響的緊張氣氛,可以預見即將上演的大戰廝殺的激烈和殘酷。樂曲在高低音中的不斷變化,忽慢忽快的節奏將樂曲推動發展。
(二)第二部分--戰前準備
這一部分是整首曲子中的主題部分?!按荡箝_門”是戰前準備部分的主題旋律,緊跟著的“點將”、“排陣”、“埋伏”都是以它為基礎發展遞進的,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相比帶有濃郁的抒情氣息,強有力的節奏感,使戰前準備的軍隊的莊嚴嚴肅氣氛烘托出來,彷佛聽者可以看到宏大的士兵隊伍整齊有序的排列著,等待著。
琵琶演奏中的熟練技巧給整首曲子增色許多,將原本敘事描繪的戰場景象賦予動感。 “埋伏”一段和《十面埋伏》所要表達的意境如出一轍,是第二部分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何為“埋伏”,就是敵在明我在暗,以靜制動,爭分奪秒。
通過琵琶的長音,也就是長輪技法的演奏,將漢軍急速前行,悄然無息,奔赴埋伏點的景象描繪出來,其中快速滾奏的節奏體現出由于埋伏帶來的不安因素,通過長音和滾奏的交替出現給整個戰前準備埋下了緊張神秘之感。
(三)第三部分--交戰
這一部分從“小戰”到“吳江”段,描繪的正是楚漢垓下大戰的場面。通過琵琶推拉弦的演奏技巧表現出整個戰場局面的慘烈,人與人交織,馬與馬嘶鳴,項羽的楚軍中了漢軍埋伏不得不試圖逃脫,漢軍在其后緊跟追擊。在第三部分中高潮部分是“大戰”段,“小戰”是楚軍與漢軍初次交鋒,漢軍不敵楚軍,試圖逃脫,楚軍不知埋伏趁勝追擊漢軍。
其后有“吶喊”段正是表現了發現楚軍進入包圍圈后,漢軍埋伏軍突然出現,喊聲震天,采用拉弦強奏、雙弦并推和三弦并推的手法來表現,刻畫出震撼天地的吶喊聲。 “大戰”一觸即發,在各個流派的“大戰”段中對“四面楚歌”的描繪都是通過張良的簫聲來體現的,以簫聲代替了士兵和鳴楚歌,這一段預示著“大戰”即將結束。隨后的“吳江”段則是霸王項羽烏江自刎,整段曲調低沉,滿含楚軍戰敗的悲壯之感。
第三部分將凄美的情感和慘烈的戰爭描寫結合在一起,快與慢交織,抒情與肅穆交織,將《十面埋伏》的魅力展現出來,慘烈的戰爭,婉轉悲壯的簫聲,“吳江”段中項羽自知無力回天,愛姬訣別人世,看著烏江那頭的江東父老無顏已對,表現出此時項羽回聲長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四)第四部分--戰后凱旋
這一部分是整首曲子的最后兩段,分別是“凱旋”和“收陣回營”,描寫大戰后漢軍榮光回營,勝利凱旋而歸的喜悅之情。和前三段不同,不再采用急慢交織的節奏來表現,通過緩慢的旋律,略快的節奏展現漢軍的喜悅,迫不及待回營的場面。
三、結語
《十面埋伏》運用各種演奏技巧通過敘事寫實的描繪手法再現了歷史上“垓下之戰”的慘烈凄美,它強大的音樂氣勢將漢軍楚軍大戰描繪的淋漓盡致,生動形象,《十面埋伏》這一曲子是我國民族樂曲中最經典優秀的代表之一,借助琵琶的獨奏活靈活現的展現了這一埋入塵埃的歷史。
前人為我們留下了這一膾炙人口的樂曲,遺留下優秀的音樂傳統,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將《十面埋伏》最大程度上創新出適合表現的形式,一次次將《十面埋伏》推向巔峰。
參考文獻:
[1]席昆紅坤紅。動人的情感 驚人的氣魄--琵琶曲十面埋伏賞析[J].民族音樂,2007,(03)。
[2]曹月?!妒媛穹放c《霸王卸甲》風格之比較[J].藝術百家,2004,(06)。
[3]梁冰。淺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的創作特點[J].歌海,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