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2 月 13 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 28 次會議通過《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 年)》,藝術學被調整為第 13 個學科門類,引發了藝術學科內部新一輪的調整與改革。從另一個角度看,藝術學作為一級學科附屬于文學學科,固然有學科原來規模不夠大、體系不完整的問題,但更是對一種特有思維方式的不尊重。這次調整,“藝術和科學就是兩個并駕齊驅的不同領域”得以從實際的區別落實到制度上,藝術思維,作為人類重要的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法,必將在中國的高等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這里,筆者以巴黎高等院校學生交響樂團為范例試圖簡要分析國內高等院校發展管樂藝術面臨的幾個重要問題 :
1. 人員流動性問題——一個演奏員的演奏水平由初級到稍顯成熟,起碼需要兩三年的時間,而高等院校一般學制為四年,這就有一個人員流動性問題。一個演奏員的水平剛剛趨于成熟,就畢業離團了,這樣,樂團水平又陷入到零起點的尷尬境地。這樣,雖然,培養出了素質相對高的人才,但對于樂團本身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巴黎高等院校學生交響樂團,這支龐大的交響樂團由來自巴黎地區各名牌高校具有相當水平的學生音樂愛好者組成??梢?,因為進入樂團時的程度不同,同樣的問題會是兩種不同的結果。當然,器樂學習的普及情況在我國呈較為良好的發展趨勢,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一問題一定能夠迎刃而解。
2. 排練與演出時間問題——在國內,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一談起參加樂團總有一種顧慮,即是否耽誤學習。我們可以看看巴黎高等院校學生交響樂團,該團的學生演奏員每星期在專業指揮的指導下定時排練,每學期在巴黎對公眾舉行23 場音樂會,每學年去外省或國外巡回演出 12 次。學生演奏員在這里,除了學到音樂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有很多來自音樂以外的感想??梢?,要想真正掌握一門技術,投入固定時間練習也是非常重要的。
3. 資金問題——高等院校發展必須是全方位的,但財政力量有限,這使得很多高等院校常常面臨一些非此即彼的選擇。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他山之石。國外有很多高等院校借助社會力量,大力發展音樂藝術的成功范例。以巴黎高等院校學生交響樂團為例,這支樂團成立于 1983 年,樂團運作類似股份制企業 :來自各高校的學生音樂愛好者經考核并繳納一定會費后即可成為樂團成員,也即成為股東。樂團是自負盈虧的非贏利性機構,收入主要來自會員每年繳納的會費、演出的票房收入、演出的 CD 收入及各企業和學校的贊助。它的支出主要用于聘用專職老師、購買演出曲目的版權、租用演出場地等。
4. 管理問題——如今的國內高等院校中,有很多門類的社團,而這些社團不像交響樂團那樣“人多勢眾”,所以對于高等院校學生交響樂團的管理問題,一直是值得國內高等院校研究的課題。這方面,巴黎高等院校學生交響樂團的管理模式很有參考價值,即樂團是自負盈虧的非贏利性機構,收入主要來自會員每年繳納的會費、演出的票房收入、演出的 C D 收入及各企業和學校的贊助。它的支出主要用于聘用專職老師、購買演出曲目的版權、租用演出場地等。在那里,沒有任何利益機制可以對成員進行約束或激勵,大家全憑熱愛音樂的心走到一起,成員們不僅認真自覺、風雨無阻地參加一周一次的排練,而且人人都具有很強的主人翁責任感,爭相為樂團出力。
5. 組織問題——巴黎高等院校學生交響樂團由來自巴黎地區各名牌高校學生具有相當水平的學生音樂愛好者組成。而目前,國內高等院校交響樂團之所以勢單力薄大多數因為他們習慣閉門造車,不習慣搞高等院校間的合作,使得這門合作藝術脫離了“合作”本身。
6. 目的性問題——學樂器的目的何在呢?許多國內的孩子往往學到一定程度就終止,以后不再練習,最后忘得干干凈凈。當初投入那么多的精力、時間和金錢都成徒勞。其實,樂器演奏水平會隨練習日疏而下降,但對樂理知識、對西方音樂作品的系統了解,以及對一部作品的整體把握能力,才是受益一生的,可惜我們把真正重要的東西忽略了。 即便是在進入高等院校前有些基礎的學生演奏員,要想真正在學生樂團發揮光熱也是十分有限的。
普通高校學生管樂團(隊)的建設和發展直接體現著各高校藝術教育的水平。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通過管樂藝術在普通高等學校的推廣,從而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的模式能夠得到更多高校的重視和社會的關注,為高校人才素質的培養奏響理想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