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生產長期處于半野生、零星、只種不管的粗放狀態,人工種植歷史只有 20 年左右,技術研究積累少,生產技術普遍落后,全國畝產水平僅 800 kg 左右。 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的逐步擴大,種植技術落后、種植效益差、市場供應緊張的矛盾更加突出。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魔芋作用與用途的認識,產品開發利用不斷深入,刺激了魔芋產業的不斷發展,種植規模逐年擴大, 種植水平不斷提高, 生產效益逐漸顯現,在一些地方已成為主導產業,也是廣大魔芋種植區脫貧致富的優勢項目。
魔芋菜糧四作五茬高效種植模式, 是指在魔芋出苗前種植兩茬小苗萊、一茬玉米、一茬絲瓜,可以解決當前常規種植技術中,用地不選擇、用種過小、有機肥施用量不足、帶型不規范、密度不合理、田間管理不標準等技術問題。 魔芋菜糧四作五茬高效種植模式主要技術措施如下。
1 魔芋高效種植模式主要技術
1.1 廣集有機肥
種植魔芋需要大量的農家有機肥, 有機肥種類很多,可用各種秸稈、枯草、樹葉進行堆制,方法為一厚層秸稈、枯草、樹葉澆稀尿水或水后,蓋一薄層土,可連續 3~5 層,高度可堆 1.5 m 左右,上蓋秸稈、雜草或廢舊薄膜,經過 50~60 d 堆制發酵腐熟便可用于魔芋栽培,闊葉樹木鋸末經發酵也可用。
1.2 選種、備種
魔芋在選種及繁殖方面, 首先采用國內外領先的種子有性繁殖技術繁殖種芋, 在魔芋繁殖田魔芋倒苗后收挖時,選擇芽窩較小、口平、頂芽短粗壯較尖、表面光滑無病、蟲、傷疤,重量達 500~1 000 g 的為優質種芋。 選好后輕搬輕放涼曬 10~15 d(重量減15%左右),用 50%甲基托布津可濕粉劑或 50%多菌靈可濕粉劑等處理。 然后裝箱或平放在鋪有秸稈或谷草的地上堆放, 一層魔芋一層秸稈、 草可連放 2~3 層,如地上堆放最好只放 2 層魔芋上蓋秸稈、谷草保溫。 較高海拔的可放在竹樓上保管越冬,嚴禁在無墊物的地面上或用塑料薄膜、編織袋覆蓋種芋,避免保管期爛種。
1.3 選地及輪作倒茬
魔芋適應性廣,喜溫怕冷、喜陰怕曬、喜濕怕漬、喜肥怕瘦、喜酸怕堿,應選擇土層深厚肥沃,質地疏松、富含有機質、排水透氣良好、中性微酸,地勢平坦或小于 25 度的緩坡地。 魔芋怕連作,每兩年輪作倒茬一次,并堅持不與茄科作物套種,就可減輕魔芋病害的發生率。
1.4 平整地、做畦
在選好的地塊上每畝施 50~100 kg 石灰消毒,然后按 180 cm 開溝畦,畦面占 140 cm,畦溝占 40 cm,畦高15~18 cm.
1.5 適時播種
重施底肥,魔芋可冬播也可春播,春播是普遍選用的方法,春播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上中旬,或當地表10 cm 土溫連續日達 10℃以上即可播種。 850 m 以下低海拔地區也可在 11~12 月播種, 可減少種芋貯藏程序。 播種前對貯藏過的種芋暴曬 1~2 d,提高發芽力, 再用 50%多菌靈可濕粉劑 500 倍或 50%甲基托布津可濕粉劑 500 倍浸種 30 min, 或用 75%百菌清可濕粉劑與 72%農用鏈霉素 1 500 倍液浸種 30 min后晾干。
播時在壟面上種 3 行魔芋,第一行距壟邊 10 cm處挖窩,第二行居中與第一行間距 60 cm,第三行距第二行 60 cm,距畦邊 10 cm. 或以壟中心播種第一行、第二、三行距中心行各 60 cm. 株(窩)距根據種芋大小確定在 50~60 cm 之間。 窩深 25 cm 左右,在窩內每株施優質腐熟農家肥 10 kg 左右, 上蓋土 3cm,然后放一個種芋再蓋 10 cm 左右的土 (并在 3 月中旬育苗 4 月初在溝兩邊各按株距 28 cm 移栽一行玉米遮陰)。
1.6 加強田間管理
一是在魔芋展葉時,人工拔除雜草后,再每穴用薯類專用肥 20 g+硫酸鉀 15 g 混合面施, 然后培土11~15 cm,并于畦面蓋秸稈或草,覆蓋可以防止土壤干燥、減少雜草和病害發生,抑制地溫變化,又能防止土壤侵蝕流失, 保持土壤松軟, 利于魔芋生長發育;第二是防治軟腐病和白絹病,在魔芋展葉開始,每 7~10 d, 分別用 1 000 萬單位農用硫酸鏈霉素對水 50~100 kg 與 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 1 000 倍混合液, 或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500 倍與 1 000 萬單位農用硫酸鏈霉素對水 50~100 kg 或其他有效的中草藥生物農藥等輪換交替使用, 施藥方法可根據病情發展, 可用噴霧、 灌根等方法, 9 月中旬后停止施藥。
1.7 適時收獲
在魔芋完全成熟(即大部分用手能拔掉葉柄,且脫落處光滑)后就可收挖,魔芋的收挖期一般以霜降前后選晴天和土壤干燥時收挖較好。 收挖時從地邊一角順著魔芋行小心開挖, 采收時注意按標準精選抗病優良種芋,并將 300 g 以下的種芋與商品芋分開放置,且注意將大種芋、小種芋、根狀莖分開保管,帶病、帶傷的不能留種,不管種芋或商品芋在搬運時都要輕拿輕放,防止損傷腐爛。
2 種植模式小苗菜栽培技術要點
3 月下旬魔芋下種覆土后在壟面撒上小白菜、上海青、三月慢、四月慢等菜種,每畝 0.5 kg 左右,再用掃把均勻掃一遍讓種子淺淺入土。出苗后每 7 d 澆一次淡糞水,苗菜長至 7~8 g 間大小上市出售,每次間苗后潑一次稀糞水, 促進生長, 每茬連續收獲 2~3 次,4 月底第一茬收獲結束,接著播種第二茬,播種品種、施肥方法和間苗同上。 5 月底魔芋出苗時第二茬苗菜收獲結束并清理壟面剩余苗菜。
3 種植模式玉米栽培技術要點
3 月下旬主要選用東丹 60、潞玉 13、奧玉 3101等高產抗病的玉米良種,進行營養缽育苗,制缽時嚴格肥土比例,提高制缽質量,制缽按照 5∶5 或 6∶4 的肥土比例配制營養缽原料, 每畝制缽原料中再加入過磷酸鈣 15 kg、硫酸鉀 2 kg、硫酸鋅 0.5~1.0 kg,保證制缽質量,每缽放種子 1 粒,缽苗精心管理,培育壯苗,葉齡達 2 葉 1 心時移栽在畦溝兩邊,株距 28~30 cm, 畝植 2 469~2 646 株, 移栽時畝施磷酸二銨15 kg+硫酸鉀 15 kg. 在玉米 7~8 葉中耕培土時追施尿素 12 kg,11~12 葉時重施穗肥,畝施尿素 20 kg 或碳銨 50 kg,在苗與苗中間穴施然后清理排水溝并培土。 8 月中旬玉米成熟后及時收獲。
4 種植模式絲瓜豐產栽培技術要點
3 月下旬選用高產抗病品種, 進行營養缽育苗,每缽播種子 2 粒,精心管理,培育壯苗,于 4 月中旬在壟兩邊距魔芋 10 cm 處移栽, 株距 80 cm, 畝植463 株。 移栽后用稀糞澆一次,以后每 15 d 施一次稀糞或沼液到 8 月底結束。 6 月底初花時畝用二銨10 kg+尿素 10 kg 追施淺培土。 7 月中旬后成熟一批采摘一批上市銷售, 一般要求外表皮鮮嫩采摘才能盈得消費者的滿意,達到豐產豐盈。
5 魔芋菜糧四作五茬高效種植模式小結
5.1 簡要操作流程
在選好的地塊上, 按 180 cm 標準帶型起壟,將500 g、600 g、700 g、800 g 重量的種芋依次按 60 cm×50 cm、60 cm×55 cm、60 cm×60 cm、60 cm×60 cm 的行株距,相應株施農家肥 6 kg、7 kg、8 kg、8 kg. 在壟面開溝或挖穴種植魔芋 3 行,每穴一株魔芋,利用魔芋出苗前的空隙時間, 于 3 月中旬至 6 月上旬撒播2 次 (茬 )小苗菜 ;在 4 月中旬分別在壟溝兩邊移栽2 行玉米和一行絲瓜。 并加強對魔芋病蟲害及苗菜、玉米、絲瓜的追肥除草等田間管等技術措施。
5.2 模式示范效果
魔芋采用 500~1 000 g 的大種芋和重施農家肥、合理的密度與種植帶型、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發揮大種芋的增產優勢, 最大限度地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即在 180 cm 的帶型上種植 3 行魔芋,遵循重施農家肥、底肥為主,追肥為輔,盡量少施或不施化肥的施肥原則, 通過合理密植保證株數, 利用魔芋出苗 3 月中旬至 6 月上旬空隙種植兩茬小苗菜, 并在壟溝兩邊套種兩行玉米、 一行絲瓜為魔芋遮陰, 加強病蟲害防治、 中耕培土等綜合技術。 最大限度地利用面積、 空間和光熱資源, 實現單位面積魔芋種植高產高效。
模式示范的七大優點:一是在選種及繁殖方面,魔芋首先采用國內外領先的種子有性繁殖技術繁殖種芋; 二是試驗確定了魔芋選留種芋時應當釆用500~1000 g 的大種芋; 三是農家肥用量試驗確定了花魔芋高產栽培的最佳施肥量為每株 5~12 kg;四是密度試驗確定了花魔芋高產栽培的合理種植密度為2 222~l 852 株; 五是種植帶型試驗確定了花魔芋高產栽培的最優帶型為 180 cm; 六是試驗研究形成了魔芋、小苗菜、玉米、絲瓜套種四作五茬魔芋高效種植技術模式;七是魔芋、小苗菜、玉米、絲瓜套種四作五茬魔芋高效種植技術模式示范面積 10 882.8 畝,示范平均畝產 5 506.6 kg,是常規種植畝產 829 kg 的6.6 倍 ,純收入達萬元以上 ,是常規魔芋種植畝純收入的 10 倍以上,使該技術示范應用魔芋、蔬菜、糧食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