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圖一詞,來源于西方的美術,它的原意是組成、組合的意思。舞蹈構圖是舞蹈語言在舞臺上存在和呈現的方式,也是舞蹈在時間、空間中的動態結構,一般指舞者在舞臺上不斷變化、流動的路線或隊形和畫面造型,是舞蹈作品的重要表現手段。舞蹈的構圖往往要根據作品的表現主題和塑造人物的需要,并將演員組織進行合理安排,這樣呈現的舞臺畫面才具有美感,使整個舞蹈錦上添花,給人獨具匠心的感覺。
舞蹈中的構圖也是指對于一個作品中對于色彩、線條、形態等方面的布置。舞蹈構圖包括兩類:一類是舞蹈的平面調度,主要是隊形畫面的流動;第二類則是舞蹈靜態造型所構成的畫面。
舞蹈構圖的使用必須從表現作品的主題和塑造人物的形象出發,它對于整個作品主題的表現、氣氛的渲染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重要的作用,更能增強舞蹈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在部隊院團編創的作品中,舞蹈的構圖畫面變化運用的尤為突出,軍旅作品舞蹈動作語匯獨特,它的動作包含古典舞、民間舞、現代舞,我們今天稱其為當代舞。軍隊舞蹈演員身著軍裝,持槍荷彈,來表現戰爭場面和戰士的斗爭,軍隊舞蹈的演員大多是身懷絕技,有高超的柔韌度和技術技巧,被稱作“鋼鐵和橡皮筋的融合”,這在國際舞蹈中是一類很特殊的舞蹈現象。
在當今舞蹈比賽中,軍旅舞蹈參賽數量多,陣容強,獲獎多,自成體系,獨成一派,它的風格體系影響了當前舞蹈界的創作,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中央蘇區被軍民譽為“赤色舞星”的我軍舞蹈的前輩們,為了表達對紅軍將士的贊美,對生活的熱愛,出現了《紅軍舞》《當兵就要當紅軍》等歌舞,這些作品大多簡單、快速,有的也是即興表演,在民間中廣為流傳。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優秀作品表現軍民魚水情的《洗衣歌》和《豐收歌》,代表了這一時期舞蹈藝術的最高水平,這些作品的創作深入人們的生活,貼近軍人與百姓的魚水情,不斷地創新,激發觀眾的熱情。上世紀80年代,很多軍隊的編導大膽的展開想象與創作,從古代和現代不斷地發掘新的題材,出現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刑場上的婚禮》《囚歌》《金山戰鼓》《再見吧,媽媽》、舞劇《高山下的花環》《英雄》《壯士》等優秀舞蹈作品在這一時期產生,展現了新時代中國軍人的風貌。;1986年在北京舉行了全軍舞蹈比賽,這次比賽中劃分了獨舞、雙人舞、三人舞,題材以軍事題材為主,涌現了大量題材新穎,藝術上具有創新的作品如《黃河魂》《海燕》《囚歌》《小溪江河大?!返葘裉烊杂杏绊懥说淖髌?,推動了部隊院團舞蹈的創作上的突破和法展,并奠定了當今舞臺上軍隊舞蹈的形態。在第五屆cctv舞蹈比賽中《紅藍軍》拿下了舞蹈有史以來的滿分。在剛剛舉辦的第七屆cctv舞蹈大賽中,由趙明編創的《步調一致》拿下了當代舞的金獎,可以說部隊院團的舞蹈進入了繁榮的階段。
在舞臺上呈現的軍旅舞蹈從題材上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映軍旅生活或與之有關的。這類舞蹈多是反映戰爭場面、英雄人物、才、軍事訓練及軍隊的日常生活、如作品《壯士》《無名花》《奪旗》。這些作品大多是一些軍旅出身的編導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英雄人物、歷史事件而創作的。也有和軍旅題材無關的,由部隊院團創作的舞蹈,它的舞蹈語匯和創作題材更加豐富,包括古典舞、民間舞及現當代舞舞蹈,這一類舞蹈如《秋天的記憶》《剪紙姑娘》《和韻》等。
舞蹈和美術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舞蹈構圖也可以在美術構圖中找到原理和靈感,所謂“舞蹈是流動著的繪畫和活的雕塑”。舞蹈是動態的,而美術則是靜態的,平面畫面和靜態造型是它們的共同特點。繪畫中為了突出表現的主題思想,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往往就是要在在一個平面上處理好三維空間——高、寬、深之間的關系。繪畫構圖的種類和形式豐富多樣,它包括水平式、垂直式、中心式、散點式、圓形、三角形等。藝術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舞蹈構圖需要不斷地豐富多樣,也必須要從美術構圖中區發現借鑒。
平面調度的運用是軍旅舞蹈的一大特征與共性。軍旅舞蹈中常見的隊形有方塊、三角形、豎排、橫排、斜線等。方塊似乎是永遠都具備的,方塊鋪開整個場面這樣的隊形上做動作,有穩定性看上去顯得恢弘大氣。三角形看上去很尖銳鋒利,棱角分明,有前赴后繼的感覺,在舞臺上有很強視覺的沖擊力。在《士兵與槍》中多次使用了三角隊形。第一次時所有演員集中組成了一個大的三角形,在這個隊形上做了一組動作之后,從大三角中舞臺前部分出了六人的小的三角隊形,接著從舞臺的左后方分出了小三角形,看上去顯得很有氣勢,富有力量。舞蹈中豎線和斜線、十字隊形都能表現強有力的動勢,《士兵與槍》就是運用一條豎線上的槍花通過十字隊形變成了橫線,構成了空間上的動態效果,演員動作整齊劃一,具有很好的畫面感和視覺上的震撼。
舞蹈作品中也會借助道具的使用來增加構圖的效果,渲染作品的氛圍《士兵與槍》作品中體現出軍人們刻苦訓練,時刻不放松警惕,居安思危的忘我精神。它運用了士兵擦槍、將子彈上膛、用槍作戰的生活化的動作,將槍的日常訓練。搬上舞臺,對槍的運用有握槍、舉槍、立圓槍花,有很有沖擊力的視覺效果,刀光劍影的武舞場面,將整個舞蹈推向了高潮。為了反映戰爭的場景,張繼剛編創的舞蹈《飛渡》中,為了更好更形象地表達戰士的英勇向前、不畏犧牲的主題,編導在舞臺的后方設計了一個很高帶有傾斜坡度的舞臺,演員所有的翻騰、跳躍、行進都是在這個臺子上完成的,舞蹈中運用了小翻、撲虎、前橋等技巧來表現革命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戰士們在敵人猛烈的槍炮中度過一條天塹是是何等艱難,前赴后繼,為了心中堅持的信仰,使人們聯想到紅軍長征時期的“大渡橋橫鐵索寒”,場面驚險,同時增加了整個作品的形象感和立體感。
為了增加作品空間構圖的效果,軍隊舞蹈的編創大多通過技術技巧的運用,來完成造型的立體感,甚至是達到一種極致美。舞蹈《士兵兄弟》中,編導使用了舞臺的一個定點臺中臺,將演員的一條腿進行固定和限制,僅僅使用上半身和另一條腿的變化來完成戰斗、受傷、跌倒、爬起等動作,定點上的流動是這個作品最大的創新點,拋棄了創作中流暢的動作,而采用了富有雕塑感的斷點式的方法來表現,并通過演員的銅質的的化妝效果給人一種堅硬感和雕塑感。我們經常在軍隊舞蹈中看到抱腿轉、抱旁腿、紫金冠等技巧,它主要展示的是演員身體的柔韌性和技術能力。舞蹈《紅藍軍》將技巧的使用發揮到了極致。在舞蹈的開始,一名舞者雙手撐地,雙腳直腿翹起,胸脯離地,這個動作支撐了20秒之久。在表現戰士的勇敢時使用了側空翻接后空翻接豎叉,非常注重空間運用的對比性。在藍軍隊員單獨炫技時,使用了橫線調度的橫飛燕接蹁腿飛腳;一條斜線上的后空翻接橫飛燕??梢哉f技術上達到了巔峰。在張繼剛的另一部作品《士兵與槍》中開場有五個定點光圈,每個光圈里有一個演員,中間的一個戰士在組裝槍完畢后,每個演員都做了一組技巧,如后空翻接橫飛燕、抱腿轉、舉槍連續分腿跳、抱后腿接紫金冠。這樣的技巧在作品中令觀眾大為贊嘆,也是軍隊舞蹈的一個奪目的亮點。
在當今舞臺上,軍隊舞蹈已經成了一種模式,其他舞蹈創作時的標桿和導向。它的動作語匯、技術體系、群舞調度等創作手法影響到了當下舞蹈編導的創作。它的出現與不斷地繁榮對我們的舞蹈領域來說或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