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舞蹈是形成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廣泛流傳于社會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中國民間舞蹈是中國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它以悠久的歷史、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當前,民間舞蹈創作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民間舞蹈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因此,如何傳承民間舞蹈文化,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的舞蹈作品,就成了舞蹈創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民間舞蹈創作的基本要求
(一)民間舞蹈創作必須深入生活
民間舞蹈是在特定的地域和人文環境中形成的一種舞蹈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地域風格和特定的文化內涵與形態特征,這就決定了民間舞蹈創作必須要深入生活。同時,豐富多彩的生活也是舞蹈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無論是表現現實生活題材的舞蹈,還是表現虛構成分較多的神話、傳說等題材的舞蹈都必須以生活為依據。只有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才能獲得豐富的舞蹈創作素材,創造出具有獨特個性的舞蹈作品。
(二)民間舞蹈創作要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和生活積淀,是隨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它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因而,民間舞蹈在創作時還要體現出民間深厚的文化內涵?,F在許多民間舞蹈在創作時片面追求前衛、潮流和原生態,缺少深厚的文化內涵作支撐,要知道,“流行的、生態的”舞蹈動作只是一種簡單的動作模仿,缺乏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舞蹈《云南映象》的成功就告訴我們: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民間舞蹈文化,了解人民群眾的生活習慣和習俗,了解民間舞蹈動作的審美意義,真正地尊重民間舞蹈文化,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民間舞蹈作品。
(三)民間舞蹈創作要有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貫穿于創作實踐中的,以新穎的方式、獨特的見解來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種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是人類進行創造活動的精神支柱,是一種高級的思維模式。在民間舞蹈創作中,只有運用創造性思維,才能將自己的個性特征、藝術理念充分融入到舞蹈動作中,才能真正地展現和弘揚美,避免創作的單一性。例如,舞蹈《進城》就有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創作者用科技數碼元素營造出了一種真切的環境,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強勁的舞蹈動作塑造了一個個真實的現代青年形象。
二、民間舞蹈創作的具體內容
(一)民間舞蹈創作的素材
任何優美的、有個性的舞蹈都不是憑空創作出來的,都是對舞蹈素材進行深加工、再創造的結果。民間舞蹈創作的素材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對現實生活中各種動作的提取和美化,即將這些動作與民族特色相融合,而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獨特感的舞蹈;二是對舞蹈教學中的各種舞蹈動作進行加工和創造,即秉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和理念,對各種舞蹈動作加以提煉和組合,塑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三是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優秀的舞蹈作品,創作出優美動人的民間舞蹈。需要注意的是,民間舞蹈的創作并不是對創作素材的簡單模仿和借鑒,而是根據舞蹈的“律動性”、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感情發展變化的需要,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對各種動作進行提煉和組合的結果;是將民族感情色彩貫穿于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動作之中,對現實生活和情感高度升華的結果。要將現實生活中的動作提升為舞蹈動作,需要我們既保持其獨有的生活氣息,同時還要將民間色彩和風格融入其中,這樣才能創作出富有民族氣息的、生動的、具有表現力的舞蹈作品。
此外,民間舞蹈創作還需要將民族、民間的舞蹈素材與現實生活和時代特征相結合,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這些舞蹈素材的生命力,創作出富有生機的舞蹈作品。如果只是對傳統舞蹈的簡單照搬和挪用,那么所創作出來的舞蹈作品勢必會失去藝術生命力與時代價值。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往往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在創作時我們應當將舞蹈素材的內容與這種規律性相結合,恰當地選用舞蹈素材,這樣才能創作出生活氣息濃郁、時代感強烈、民族風格突出的舞蹈作品。
(二)民間舞蹈創作的主題、結構和構圖
舞蹈的主題就是舞蹈所要闡述的問題和表達的思想情感,是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主題是舞蹈創作的靈魂,主題的好壞決定著作品的成敗,無論是舞蹈動作的編排,還是舞蹈素材的選取,都必須依據舞蹈主題而定。而舞蹈結構的合理布局不僅能夠突出舞蹈主題,還能夠促進舞蹈情節的相互貫通。為實現舞蹈藝術的完整與統一,我們需要按照一定的結構對舞蹈創作材料進行有組織、有層次地布局。舞蹈創作中經常使用的結構是:引子、開端、高潮、結局和尾聲,這種結構模式雖然應用廣泛,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舞蹈創作人員完全可以根據舞蹈創作的實際需要和自己的經驗進行創新。舞蹈構圖對于表現舞蹈主題、塑造人物形象、交代故事情節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舞蹈構圖不僅能夠增強舞蹈表演的藝術效果,還能夠增添舞蹈的藝術感染力,因而在舞蹈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應根據舞蹈主題、舞蹈素材和舞蹈結構的不同來設計不同的構圖。這其中,舞蹈畫面和舞蹈移動線是組成舞蹈構圖的基本元素。舞蹈畫面是指舞蹈表演者根據舞臺位置分布所組成的三角形、圓弧形、菱形等基本圖形,舞蹈移動線是指舞蹈表演者在舞臺上的位置移動路線,舞蹈畫面需要借助于舞蹈移動線來連接。
三、民間舞蹈創作的發展趨勢
民間舞蹈蘊含著我國傳統藝術的精華,現代民間舞蹈繼承了傳統民間舞蹈的精華,并借助現代化的手段將民間舞蹈轉化為了當代舞蹈模式下的舞臺表演藝術,從而拓展了民間舞蹈的發展空間,使現代民間舞蹈創作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一)舞蹈創作理念方面
隨著舞蹈創作主體意識的覺醒,民間舞蹈創作理念呈現出了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主要表現為:反映現實人生和強調現代意識;注重以人為本,倡導大俗即雅的創作理念;回歸原生態。傳統民間舞蹈創作多偏重于集體思想情感的表達。
很少關注細膩的個人情感,因此很難深入到觀眾的內心世界,無法引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相比較,現代民間舞蹈多反映人們的現實生活,注重個人內心情感與思想意識的表達,如《一片綠葉》表現了一位女子因綠葉飄落而引發的遐想,表達了創作者對人生短暫、青春易逝的感慨和對往昔生活的追憶,影射了現代人在人生追求中的迷茫,勾起了觀眾的生活回憶,增強了民間舞蹈的藝術感染力。
藝術是對生活美的提煉、加工與再創造,因此只有扎根于群眾的生活中,不斷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才能使藝術創作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與傳統民間舞蹈創作相比,現代民間舞蹈創作倡導“以人為本,以俗為準;大俗不俗,大俗即雅”的創作理念。如現代民間舞蹈《老伴》就用身體語言展現了一對老夫妻的日常生活瑣事,將傳統舞蹈動作與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動作融合起來,用生氣、打鬧、吵架等常見的行為動作塑造人物形象,表現出了一種真實、質樸和單純的藝術風格。
隨著國際化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原生態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民間文化成為了珍貴的民族記憶和民族標志,這些原生態文化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進行藝術創作的思想源泉。在文化商業化的當代社會,以市場為導向成為了不少人進行文藝創作的共識,民間舞蹈創作在這種背景下也變得日益浮華。而大型原生態歌舞《云南映象》則喚醒了人們對傳統民間舞蹈文化的集體記憶,使原生態舞蹈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云南映象》中,表演者多是忙碌在田間地頭、血液中流淌著原始舞蹈基因的農民,舞蹈中的家園、朝圣、祭祀等更是云南原生態景觀的本真展示。
(二)舞蹈創作手法方面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舞蹈創作的手法變得日益豐富,并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如民間舞蹈《吶》就使用了意象式的創作手法,作品并沒有確切地表現主題,創作者將情感意象完全集中到了舞蹈意象上,賦予了舞蹈一種純粹的情感體驗。此外,舞蹈《酥油飄香》以敘事化的表達方式、簡潔的舞蹈隊形和單純的情節,描述了勞苦大眾為解放軍打油茶的故事;舞蹈《一片綠葉》《舞鈴聲聲》使用了意味式的創作手法,以個性化的舞蹈動作表達了人物的內心情感。
隨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解構、提煉和模仿等成為了新興的藝術創作手法,并被廣泛應用到了現代民間舞蹈創作之中。如源自膠州秧歌的《一片綠葉》,就按照現代舞蹈的標準對民間舞蹈動作進行了肢解和重構,使舞蹈既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又展現出了強烈的時代氣息;舞蹈《高原女人》則用夸張的模仿手法,將德昂族女性的真實生活轉化為舞蹈動作,豐富了民間舞蹈的語言。
(三)舞臺表演模式方面
藝術是時代精神的濃縮與再現,民間舞蹈與特定的時代背景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當代社會,許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元素都被運用到了舞臺表演之中,從而使民間舞蹈創作呈現出了大眾化的發展趨勢。今天,色彩斑斕的舞臺表演使民間舞蹈展現出了濃重的時代氣息,使民間舞蹈藝術更加符合了當代人的審美習慣和欣賞心理,并為民間舞蹈創作開辟了新的道路。
如音樂、燈光、舞美、服飾等現代元素的運用,使民間舞蹈藝術變得更加絢麗多彩;舞蹈創編手法的變化,使民間舞蹈打破了固有的表演程式和隊形模式,豐富了表現形式。
總之,中國民間舞蹈藝術博大精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隨著社會的飛速進步、藝術的不斷發展,民間舞蹈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在民間舞蹈創作過程中,應當以傳統的舞蹈文化精髓為根基,以時代審美特征為導向,將民間舞蹈的民族特色和風格與現代創作技法相結合,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優秀舞蹈作品,展現出中國民間舞蹈獨特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陳碧嬌.《現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考》.吉林藝術學院學報·學術經緯,2012(4).
[2]賈安林.《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賞析》.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達娃拉姆.《關于民族舞蹈的繼承與發展——淺談酥油飄香的創作體會與啟示》.中國舞蹈家協會.首屆中國舞蹈節文論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
[4]周媛.《當代民間舞蹈創作實踐的問題與對策》.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