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先民長期居住在與大陸隔絕的海島上,古時候的海南島是一個"蠻荒"之地.在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的原始社會,他們面對不可預測的自然環境的災難,海嘯、地震、雷光、電火等讓他們感到恐懼,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地將這些自然災難都歸咎于"鬼".于是黎族先民就有了最初的驅逐"鬼魔"的舞蹈形態.
《驅鬼舞》《打碗舞》《溫媧舞》就是人們偏信于"鬼"的結果.后來"驅鬼"并未消除自然災難的降臨,他們堅信天上一定有神靈在主宰著世界,于是他們舉辦各種祭祀儀式請天上的"神"來治"鬼",在"驅鬼"和"請神"的活動中他們或向天空舉手伸臂或開胯、踏腳、踱步等,這就形成黎族舞蹈的雛形---"藝術前的藝術".黎族舞蹈有其自身的舞蹈語匯及產生的環境因素與發展的社會規律性,有屬于自己的運動形式和表現手法,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和審美形態.
1 回歸自然 富有原生態韻味
盡管舞蹈的起源目前有多種理論觀點,但是關于黎族民俗舞蹈起源于勞動和巫術活動是毋庸置疑的.這里所指的自然美一方面指舞蹈中的人體形態諧和之美,二是指大自然環境中的意象被運用到舞蹈場景中的自然之美.人體形態之美是舞蹈藝術孜孜以求的最高藝術宗旨.黎族民俗舞蹈也像中國古典舞蹈那樣講究腰身和手腳所構成的曲線美,講究"舞蹈構圖中的點、線、面、角、體、形"的協調及腿腳的"閃、起、抬、蹦、撇、鉤、落"的虛實結合之美.還原自然并超越自然是人類所有藝術的根本回歸,不管是繪畫藝術還是雕刻藝術,音樂藝術還是舞蹈藝術,都力求"自然".大自然的風景在舞蹈家的眼里是一幅美麗的圖像,并且在它的秘密深處都蟄居著人類心靈的內涵,騷動著抒情表達的渴求.黎族歌舞詩《達達瑟》就是一部極好的詮釋大自然的唯美舞作.該劇由海南省歌舞團和海南省民族歌舞團聯合創編.全劇由序、上篇、中篇、下篇和尾聲五個篇章組成.其中《序》就"以黎族老漢趕鳥的特寫鏡頭作為引線,在樸實真摯的歌謠、竹器和鳥聲中,表現了大自然的造化所賦予黎族人的獨特的生命色調."在上篇中"構建了一組組優美無比的田園小詩篇……"中篇"選擇比較浪漫的色彩,在歌與舞的纏綿交織和意象疊合之中,傳達黎家人濃濃的鄉情、人情和戀情,贊美了大自然賦予人們的美麗性情和氣質."
2 故事性強 充滿生活節奏和趣味
大部分舞蹈家常常都把情感的觸點,伸向生活的實踐之中塑造舞蹈形象,給觀眾有近距離刺激和空間美的欣賞,從生活到舞臺,從舞臺到回歸于生活.
關于黎族舞蹈的起源我們在前面已經定論,在此不必累牘.
黎族的"藝術前的藝術"往往是形成于生活的.這些"藝術"因有著一定的社會功效被一直沿襲流傳至今.黎族舞蹈《舂米舞》正是藝術家們對客觀世界"材料"的再現."舂米"不僅是黎族婦女勞動生活的特點,而且,黎寨每逢祭祀禮儀和辦喜事時,她們總愛湊在一起,各執舂杵在木臼內舂出新米以敬奉祖先和招待貴客.每當舂米時,她們一邊擊杵舂米,一邊在有節奏的聲響中表演著各種矯健優美舞姿.反映到舞蹈中的舞蹈形式為:
四人一組或六人一組.表演時,舞者面對木臼,分單雙數交叉相對站立,其中以二人為主擊杵,四人為輔擊杵,先后舂擊出不同的節奏,當單數右腿彎曲站立作舂米動作時,雙數則彎腰用木杵在木臼邊敲擊一下或數下.當單數舞者,提木杵亦在木臼邊敲擊一下或數時下; 雙數舞者即舉木杵往木臼內舂一、二下,腰和膝部則隨春擊動作而前后拱動.如此交錯反復循環,圍著水臼向前行進; 并不斷變換節奏和舂擊木臼各個部位,木杵舂米聲與敲擊木臼聲形成"咕曲! 咕曲! 咕咕曲! 咕咕曲曲! 咕曲曲! "有節律、有對比,清脆而富有情趣的聲響.
說到生活化的舞蹈不得不提《打柴舞》\\( 或稱"竹竿舞",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該舞是黎族文體結合的民間傳統舞蹈形式.據傳,此舞原叫"跳柴",是黎族古時祭祀祖先和天地的祭祀禮活動.旨在一則告慰天地和先靈,黎寨玉米、山欄豐收了,敬請天地神靈回黎寨與村民一起"跳柴"同慶豐收.
二則祈望祖先英靈保祜黎寨人丁興旺,豐衣足食.所以,每年農歷十月新谷登場至元宵節期間,家家戶戶煮新米,殺雞宰豬,人人穿著節日盛裝,到空曠的山地燃起篝火舉行"跳柴"祭禮.首先,由"奧雅"\\( 老人\\) 主持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祭祀活動后,青年人圍繞著篝火跳呀! 唱呀! 有的往篝火堆中添柴; 有的從熊熊的篝火上騰躍飛過; 有的在地上合擊竹竿; 人們來回跳躍著,或唱歌,尋找伴侶.舞蹈時,在空曠平地上平行擺放兩根 6 ×12 厘米粗,3 米長的四方木,兩木相距約4 米,上橫架6 至8 根4 米長的竹竿,由6 至8 人分別蹲在兩邊\\( 左右各半\\) 方木前,每人雙手各執一對竹竿的頂端,把竹竿往方木上有節奏地分合敲擊.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間穿梭、跳躍、轉身、騰飛.動作由慢至快,敲擊竹竿節奏有輕有重.以表示欽佩和贊揚,讓你情不自禁地都會把握著這樣一個主題"生命永恒于對心靈世界的熱愛之中".
3 合理想象 工于藝術融合
"想象是人類最高的稟賦之一,人類因此得以把積累下來的形象和思想綜合起來,并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出奇妙的成果."正是如此,想象能使舞蹈實現了自然和人物發揮作用,創造出欣賞和審美群體,經過舞蹈本體完整地體現藝術之中,并激發了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內涵.
黎族神話"鹿回頭的傳說"由來已久.根據這個傳說創作的舞蹈也有多種版本.我們這里選擇性地講一講海南省民族歌舞團1999 年編創的新編人偶劇《鹿回頭》.《鹿回頭》該劇的創作源于這個流傳已久的"百字傳說"."神話"的原本內容不過百字,但經過藝術家們的合理想象,舞臺創意,極大地豐富了該劇的內容,而且以全新的、不同于以往傳統模式的方式展示在舞臺之上,并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這部人偶劇這所以能夠展現異樣的色彩的原因還在于它做到了'串味優生'",所謂"串味優生"就是說"要在原味中巧妙地加入一些能夠產生新鮮味的其他東西,以達到優化劇情的目的".劇中,藝術家們巧妙地添加了豬妖、峒主、水牛等原來神話里所沒有的角色,"串味"性地"加入"了豬妖與花鹿之間的存在矛盾,鹿變成人又變回鹿的矛盾的情節,合理地串聯了動物與動物、人與動物以及動物與自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并借用了臨高人偶劇的舞臺藝術表現手法,將人與偶之間的角色轉換作了巧妙地處理,使得該劇看起來即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鹿》劇把一個古老而美麗的愛情神話故事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地展現在了這個狹小的舞臺空間,引起受眾的共鳴.1999 年晉京演出轟動京城,被戲劇界冠予了"有趣、有戲、有品位""千年珍稀劇種""人偶雙絕"等.
以上幾點是本人對黎族舞蹈審美意識形態之拙見,但黎族舞蹈的美絕不僅僅于此,而其美也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生活中的美往往流露于"自然"之中,而自然對象往往被意象化、藝術化,被美化.總之,美與不美完全在于審美主體的審美情緒,大概也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之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