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在電影的光影世界里,關于人類生活的各種印象都得到了體現,其中愛情、親情、友情都是電影表達的主要內容。在電影發展的漫漫長河中,描寫師生情的電影也漸漸映入我們眼簾,其中《青春橡樹》 《麻辣教師》 《再見孩子》和 《搖滾校園》等電影都描寫了純真和美好的校園師生感情。2004 年一部法國校園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的出現無疑將師生情題材的電影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這部描寫合唱班的電影,不僅讓合唱成為一種熱潮,更是通過動人的情節感動了全世界的觀眾。這部電影是對音樂類題材電影的嘗試,也是對于校園題材電影的發展。而 《放牛班的春天》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另外一部相同題材的電影《死亡詩社》?!端劳鲈娚纭肥潜鹊戮S爾執導的美國電影,它也依靠動人的情節折服了觀眾,同樣在世界影壇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法國人的夢幻和浪漫,美國人的自由和平等,都在各自的電影中得到了體現。然而這兩部電影主題和結構卻有著相似的地方,都反映了心靈的力量。本文將從《放牛班的春天》和 《死亡詩社》的品鑒入手,來探討美法音樂類電影的心靈主題。
二、電影的概述
法國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 1949 年一所寄宿學校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音樂家克萊蒙和 “問題少年”們??巳R蒙是一名音樂家,是這所學校的學監,對于這所被稱為 “池塘之底”的學校中的學生,他沒有像校長一樣用殘酷的管理方式來進行教育,而是用音樂來溫暖他們。而影片中的這些被喚作 “問題少年”的孩子是一群十來歲的少年,他們表面順從學校的管理,但是對學校的殘酷管理充滿了抵觸和抗拒。新任學監克萊蒙的出現給這群孩子的生活帶來了轉機,他舉辦合唱班,用音樂去陶冶孩子們的心靈,讓孩子們的生活重新變得陽光明媚。合唱團的成立改變了學校的氣氛,很受學生歡迎。但是克萊蒙的教育理念卻嚴重沖擊了校長的權威,他最終被校長開除。但是當他離開學校的時候,卻看到了一個個寫滿祝福話語的紙飛機,這些漫天飛舞的祝福在告訴克萊蒙音樂的夢想已經在這些孩子的心靈里埋下了種子。
美國影片 《死亡詩社》的故事發生在 1959年。故事講述的是英文老師約翰·基廷和一批富裕階層的學生的故事。影片中,基廷是一位具有獨立人生信條的教師,他不甘于現有的教學模式,不斷根據學生特點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而基廷的學生則具有富裕階層孩子的特點,他們不需要努力便可以獲得一個很明確的前途,他們的人生會按照父母安排的軌跡前進。影片中,基廷用他獨特的人生哲學啟發他的學生,他的學生也在他的教導下開始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影片中這種思想轉變的過程是愉快的,在一種喜劇氣氛中,孩子們成立了自己的 “死亡詩社”,并通過詩社組織的活動來體驗生活。但是尼爾的去世讓影片的喜劇色調戛然而止。尼爾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行為遭到父親的阻撓,最終自殺身亡。這件事改變了影片的感情格調,之后在學校的殘酷鎮壓中,基廷被迫離開學校,但是自由的思想也在學生的心靈中開花結果。
三、電影的對比
兩部電影都反映的是師生情,但是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學生是一群問題少年,而 《死亡詩社》中則是缺乏個人理想的富家子弟。受教育的主體不同,提供教育的學校也大相徑庭?!斗排0嗟拇禾臁分械膶W校是一所 “池塘之底”的寄宿制學校,而 《死亡詩社》中的學校是一所有百年歷史的名校。無論是池塘之底的寄宿制學校,還是有著優良傳統的百年名校,都充滿著教育的危機。
因為學校的教育并不能為問題少年指點迷途,更不能使生活富足的公子哥們重拾人生理想。而兩個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所表現的嚴格管理和思想控制都在扼殺學生們的心靈。在 《放牛班的春天》中校長哈珊對學生的體罰、虐待和辱罵,只能保持表面的紀律嚴明,而實際上卻讓問題少年的問題更加嚴重。影片中可以看到使用暴力來獲得尊重,同時又用自殺結束自己生命的穆東,還有通過制造事端來證明自己存在感的樂格科,還有天使面龐魔鬼心腸的皮耶爾。他們的心靈在高壓的教育下變得更加扭曲,他們的心靈軌跡已經出現偏離。影片 《死亡詩社》中的學校則更像一臺生產人才的機器。這所學校壓抑了學生們的個性,試圖將他們培養成相同的模樣。在這種傳統的貴族教育模式下,學生被要求遠離自由思想,被嚴格限制在了規矩中。而影片中的尼爾正是這種教育模式下的犧牲品。尼爾熱愛生活、熱愛喜劇,并且有明確的人生追求,但是在這種傳統的教育下他不得不以死亡來換得自由。安德森則在哥哥的影子中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只能在學校中重復哥哥過去的生活。同時,學校繁重的課業壓力,讓學生們失去了獨立思考和追求夢想的時間,他們在這種日復一日的忙碌中逐漸失去了自我。
兩所學校都在按照自己的傳統教育模式運行著,而兩個學校的學生也在這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教育中心靈變得迷失。他們的軀體已經適應了這種教育,甚至已經意識不到自己處境的險惡,但是他們的心靈仍然在找尋希望之光。而此時“放牛班”迎來了學監克萊蒙,給這群孩子們帶來了 “春天”.落魄的音樂家克萊蒙用愛心化解了孩子們對他的誤會、敵意和侮辱,并且將自己的幽默、自信和愛心傳遞給了他的學生們。這個曾經被叫作 “禿頭”的老師,與那個嚴肅的校長迥然不同,他親切隨和,并且平等地去尊重每一個孩子。他組建合唱班,用一首首溫柔的歌曲滋潤孩子們干涸的心田,用一場新雨,給了孩子們一整個春天。他挽救了這群孩子,將安寧之光帶給了這些曾經躁動的少年,讓濃濃的師生感情融化了師生間的冰河。在這之中,音樂便是心靈和心靈間傳遞心聲的使者,是催人向善的力量?!端劳鲈娚纭分械暮⒆右彩切疫\的,他們盼來了基廷?;⒉皇且幻麄鹘y的教職人員,他在第一節課便鼓勵學生們突破教條,去大膽地追求自由的心靈。
他用行為藝術作為第一節課的出場秀,來讓學生們直面自己的處境。學生們在他的鼓勵下,開始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而不是再沉陷于那些毫無用途的書本之中。學生們在基廷的啟發下,開始重組死亡詩社來尋找全新的生活體驗,此時,學生的心中開始萌發出自由的思想。受到自由精神鼓舞的學生開始有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尼爾反抗父親的權威完成了自己的話劇,諾克斯勇敢地向自己心儀的女孩表示了自己的愛意。在自由思想的領航下,學生們勇往直前,直面人生。連基廷的扮演者美國著名演員羅賓·威廉姆斯在評論影片時,都將 《死亡詩社》比作靈魂的圣經。從對心靈的治療意義上來講,兩部影片都直擊心靈主題,將孩子們的心靈引入正途。
兩部電影都是從學生角度出發,都是具有向上色彩的故事,但是從故事發生的現實狀況來看,兩部電影作品中的老師最后都難逃離開學校的命運?,F實的無奈最終讓兩個有思想、熱愛學生的老師離開了他們熱愛的學生??巳R蒙離開學校時,依舊拉著裝有樂譜的皮箱。校長的高壓管理下沒有人敢為克萊蒙送行,門口沒有一個人影。校長能夠阻擋孩子們的身體,但是無法禁錮孩子們的心靈,學生們用自己的合唱來送別這個給予他們心靈慰藉的老師。當克萊蒙走到樓下時,一個個充滿祝福話語的紙飛機便隨著歌聲,向克萊蒙展示了學生們展翅高飛的心靈。這一幕讓心靈的力量撼動人心?;⒆詈笠脖粚W校開除,但是他舍不得這些學生,于是他返回教室借收拾東西的機會再看一眼他的學生。當學生們向基廷高喊 “船長”時,基廷知道自由和理想已經在孩子們的心靈中孕育了種子,他可以放心地離開學校了。
兩部影片成功的原因不僅僅在于它們反映了校園題材電影中的師生間的濃情,更主要的是影片反映了特定的時代風采?!斗排0嗟拇禾臁返墓适掳l生在二戰結束后,此時人們的心靈還沒有從戰爭的血腥和屠戮中解脫出來,心靈是帶有傷痕的。佩皮諾的父母在戰爭中雙雙喪命,他依舊每周六等待父母的出現。戰爭讓這代人的價值觀受到損毀,讓他們不再相信權威。皮耶爾代表的則是在生活中迷茫的一代人,他們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直到發現自己的音樂天賦后,他的心靈才得到救贖。二戰結束后的時代也正處于一個傳統價值觀修復的時期,在這個時代里,人們逐漸從存在主義的旋渦中走出,開始回歸家庭、回歸社會,而 《放牛班春天》正是契合了這樣的時代主題。 《死亡詩社》的故事發生在 1959 年,但是拍攝時間為 1989 年。20 世紀 80 年代,石油價格上漲,美國開始出現經濟蕭條,“及時行樂”的觀念在社會上流行。而 20 世紀 80 年代和 20 世紀 50 年代的社會需求十分相似,在影片中校園便成為整個美國社會的縮影。和影片中反映的校園一樣,美國社會也在經歷著麥卡錫主義到自由主義的轉變?!端劳鲈娚纭房此剖窃诿鑼懶@生活,其實在反映著那個時代的美國現實。
兩部電影中照亮和慰藉學生心靈的都是藝術之光。在藝術的熏陶下,學生們的心靈都得到了1靈的力量。法國著名的音樂人布魯諾親自創作了影片中的音樂,這些根據影片量身打造的原創音樂,突破了傳統,真實地反映了孩子們內心對于真、善、美的追求。而這些音樂也見證了孩子們心靈救贖的歷程。美妙的音樂凈化了這些曾經燥熱的心靈,將仁愛、友善和寬容滲透到了孩子們的心田?!端劳鲈娚纭分械幕t使用一首首具有自由主義情懷的詩篇,來傳遞給每個學生夢想的力量,他將自己的激情注入詩篇,又讓那些詩篇去鼓舞學生們走出樊籠,勇往直前?;⒃谟米约旱姆绞礁嬖V孩子們,時光是無法返回的箭,錯失了今天,就失去了明天。他告訴學生生活的本質不是工程、醫學、法律、生物和經濟,而是美麗、真情和浪漫。
電影同樣也是民族性的藝術。 《放牛班的春天》來自電影的誕生地法國,它毫無意外地體現了法國人的現實主義情懷。法國電影制作團隊用一種樸素的詩意來表現心靈救贖這個偉大的主題。
法國人精于烹飪,他們對待電影也一絲不茍,他們用精心打磨的精美影像來展現自己對于電影的不懈追求。這體現在了克萊蒙初到學校時的景物描寫。法國創作團隊用積雪、霧霾、鐵門和校舍精巧地營造了這個學校的壓抑感?!端劳鲈娚纭穭t是好萊塢電影的代表。好萊塢電影中承載了美國人對于生活的激情,像一團烈火,撼動人心。這種激情體現在尼爾痛徹心扉的呼喊,體現在夜間持續兩分鐘的尋訪,體現在影片中孩子們對于愛情的大膽告白。
四、結 語
《放牛班的春天》和 《死亡詩社》都是直擊心靈主題的優秀電影,它們雖然分別來自法國和美國,但是具有相似的故事結構,并且都為我們展現了一場針對學生的心靈救贖之旅?!斗排0嗟拇禾臁分v述的是克萊蒙重新讓問題少年的心靈回歸正途的歷程,而 《死亡詩社》描述的是基廷讓傳統教育下的學生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故事。兩部影片中學生的特征不同,老師的教學風格不一,并且具有不同的時代背景。但是他們在電影中都體現了別小看心靈的力量的主題。雖然法國和美國的電影風格迥異,對于心靈主題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是法國和美國的電影制作團隊都在電影作品中展現了強大的心靈力量。
[參考文獻]
[1]涂波,朱宇翔?!秹艋蔑w琴》中的視聽邂逅---音樂電影形式在鋼琴藝術中的運用[J]. 當代電影,2015( 04) .
[2]郭然,李琦。 音樂電影《悲慘世界》中合唱的藝術表現力分析[J]. 現代交際,2013( 08) .
[3]丁翔。 合唱音樂在電影中的藝術表現---以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為例[J]. 當代電影,2015( 03) .
[4]李曉春。 音樂之美 人性之愛---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音樂教育意蘊探析[J]. 電影文學,2012( 06) .
[5]王澍,段伯升,姚玉香。 論成長電影中的人性假設及其對學校教育變革的啟示---以《死亡詩社》《蒙娜麗莎的微笑》為例[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1(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