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島國,擁有豐富的歷史遺產,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對日本人民族自豪感的形成是有很大幫助的。與中國有56 個民族相比,日本民族較為單一,從種族和文化意義上說,日本是世界上民族共性最強的國家。 日本人善于拿來主義,將先進的東西引進國內后轉化為具有典型的日本文化,這給日本多元文化特征的形成提供了便利。而這一切已經有意無意地反映在動畫創作之中,這些文化特點的體現,反映了日本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多元性。
一、日本動畫電影中典型的文化印象
(一)菊花的象征
菊花代表了日本人民崇尚自然和具有微妙溫情的一面,在動畫電影中對這一面的表現是淋漓盡致的。相較于追求高特效、單劇情、英雄主義的美國動畫電影,日本更擅長的是把細膩和微妙的情感融入動畫中,這是東方人特有的。 它們是以故事來控制影片的節奏和畫面, 善于營造讓人感動的氛圍。
對設計人物和角色定義而言,日本的動畫也有其自身的特點,由于不同的主題和內容要求不同的風格和美感, 如動畫電影大師宮崎駿對人物的塑造,大多數都是個性獨特的,和菊花一般具有執著和堅強的特性。
(二)刀的象征
日本武士完全被武士刀所代表了,武士刀代表了征服、勇氣、榮譽、忠誠等精神,也是日本民族文化反映軍國主義激進的一面。武士道的精神傳統在日本動畫中也有較強的地位,其中的內容就是被強大的血腥暴力所代替。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一方面是有堅強不屈的意志,有堅強的毅力以及莫大的勇氣,他們有理想、有目標、有追求這是值得佩服的。它體現在許多青春勵志類動畫電影里面,如《灌籃高手》等等。 在另一方面,武士道精神所推崇的強大的破壞力以及崇尚武力的精神是不容忽視的。 縱觀日本的動畫電影產業,題材大多是戰爭或殺伐,戰爭和殺伐在日本動畫電影中的流行程度,是西方動畫電影所無法比擬的。
二、日本動畫電影中多元文化的體現
(一)等級鮮明
日本幾百年來最明確最牢固的制度就是等級制度,等級制度已經構成了日本社會的基本框架。 當日本人還是小孩的時候就對其進行“各安其位”的訓練,所以日本的風俗、道德等等都孕育在這種文化模式之內。日本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良知的根源,日本文化的根源來自于家庭關系,家庭關系一般都比較緊密。日本人自身也覺得等級制度是符合日本人現有的社會, 認為這種制度的存在是有道理的。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就是這種深刻嚴格遵循等級制度的人本觀念。
這種等級制度最先入手的是家庭,然后再慢慢地延伸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男尊女卑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大行其道,但是在如今的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已經有了很大改變。 在日本社會中,即使到了21 世紀的今天, 也是存在著男性的地位遠遠高于女性的地位的局面。 男女結婚以后,女性一般都會主動放棄工作,在家里心甘地做一個家庭主婦,心甘情愿承擔家庭主婦的任務。 但是,每當家庭遇到重大的事情要做出重大的決定的時候丈夫或男性是最有話語權的。日本的動畫電影中對這種文化的渲染更是無以復加的。
(二)矛盾對立
在文學作品《菊與刀》里面,本尼迪克特用日本人所喜愛的菊花和刀來形容日本民族的這種矛盾的性格,日本不僅爭強好斗還表現出謙虛禮貌,不僅對武力有著狂熱的追捧還對美有較強的追求,他們有時傲慢無禮但有時又禮貌溫和,有時刻板僵硬有時又善于變通,有時溫柔順從而又勇于抵抗,有時忠誠勇毅而又無情無義,有時勇敢像老虎而又膽小如鼠,有時墨守成規而又敢于創新。日本人就是在這么一個矛盾中生活。
鮮明的對立矛盾是日本動畫中所體現出來的突出特征。兩個極端并存、對立、調和是日本動畫電影理念的重要體現。 1996 年出的著名動畫電影 《犬夜叉“》在第 120 集中,女主角桔梗輕聲道:”凈是污,污就是凈。 善即是惡,惡即是善。 生就是死,死就是生。 “這幾句話在動畫電影中多次提及,筆者認為,這反映了日本民族性格對極端完美主義的追求和二元對立在一定程度上的傾向。
日本人普遍認為”要做就要做到極致“,這也體現出日本民族追求完善的心理暗示。 同時,恰恰是這種性格帶來的心理壓力是巨大的。 做好就意味著生存,那么做不到最好呢?可能就意味著滅亡。所以,日本人的大腦是俞來愈緊張的,這也導致了這個國家的忍耐力是極其強大的,同時對立的一面就是最脆弱。 而日本民族是游離在最忍耐和最脆弱兩個極端的。 所以,他們能夠把自己推到一個又一個的極限。
反映出日本民族二元對立特征的動畫電影作品《黑執事》,墮落天使和惡魔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表現在動畫電影中的兩個極端的存在,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并整合在一起,沒有絕對的善惡。這和中國的道家思想和西方哲學辯證法是非常相似的,但在現實生活中中國的動畫作品表現的重點是中庸之道。 西方更多的是表現反對多變的兩側。
但是日本民族比中國和西方做得更強烈、 更尖銳,二元對立的思想表達得更突出。對于一個民族或個人來講,僵硬和脆弱的性格一般是成正比的。 這樣保持時刻高度緊張的日本民族,同時在自然情操方面也比較出名: 櫻花在國內被推崇到一個無以復加的程度,花卉茶藝、吟詩觀明月等。在表面上來看,這是一個具有深刻的沮喪和憂郁的民族應該從事的活動, 但是,這只是日本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搖擺不定的體現。同時也是來稍微緩解長期積壓在肩膀的壓力的手段,目的只是為了避免造成民族精神的崩潰和更好地以勇毅和干練的精神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三)恥感文化
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經過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的恥感文化, 這是在明確日本文化的類型,是從西方”罪感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定義。 顧名思義,恥感文化的焦點就是在乎廉恥。這種文化的特點是非常在乎別人怎樣議論、怎樣看待和怎樣表達。因此,其行為將會受到許多外部因素的制約和支配。 具有”恥感文化“ 的人一般都會被別人的言行限制自己的行動。在另一個方面上來講,在恥感文化的孕育下,就像工業生產流水線生產出的商品一樣,幾乎看不到商品的區別在哪。缺乏自己的想法,心態則表現在隨大流、下級服從上級上。
”恥感文化“ 在日本有廣闊的市場, 被日本人推崇。 日本人對這種文化大力提倡遵循的同時,在他們眼里任何人具有了羞恥感就是善良的人。 所以這種”恥感文化“已經成為日本的核心文化,而且對日本人民性格的決定性影響是很大的。日本之所以不喜歡居于人后,喜歡拿來主義,喜歡變得更加的強大,事實上就是這種文化在作祟。
在日本創作的每一部動畫電影作品中,恥感文化表現得特別的突出,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它都是處于被批評的地位。 幾乎所有的動畫電影角色最想突出的是隨波逐流的同時還想表現得與眾不同,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有自己的想法和特點。 不難理解,日本希望快速走出這一困境的同時,更希望得到來自強者的幫助。
(四)強調精神的決定性作用
幾乎在所有的日本動畫里面,日本人都在強調精神力量的決定性作用。在日本的動畫電影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主人公在陷入絕境的時候,實現一個強大的目標將會讓他們奇跡般地走出困境, 并順利解決問題。
在日本動畫電影《海賊王》里面,路飛和伙伴們一次又一次陷入困境的時候, 都會在戰斗中將潛能激發,而潛能就是自己精神和理念所轉化的。要是這個想法很強大,那就會迸發出更強大的力量。 當遇到的對手比自己的能力大好多倍使主人公遍體鱗傷的時候,主人公往往依賴于對夢想的信仰和對伙伴的責任燃燒起強大的士氣,然后變得比競爭對手更加強大,并最終擊敗對手。
強大精神力量的爆發,是幾乎所有的日本動畫電影所體現的, 這是日本動畫電影給人們的總體印象,他們普遍認為, 有一個強大的精神力量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這個力量是和境界有關的。 所以,要達到一定的境界,就要有必要的自我修養。這個修養的過程,在動畫《海賊王》中的表現是非常具體的,路飛”霸氣“的做法,可以在一刻間擊退 50000 敵人;三刀流劍士索隆為了讓自己的劍術得到提高,每天都會進行大量的鍛煉和苦思冥想。
(五)獨特的情義觀
日本人普遍都會有欠恩的想法。 欠他們祖先的,欠他們父母的,也欠和他們同時代的人。 在他們的想法里,報恩應當是一個很積極的、刻不容緩的責任。報恩對于日本人來講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約束,對他們來講是必須償還的, 否則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和懲罰。在日本人的眼里,世界就是由恩情組織起來的。 孩子和父母、下屬和上司、學生和教師組成一個強大的恩情網絡。
在日本人看來,”情誼“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去償還的恩情,這個文化完全是在日本人自己本土發展起來的。情誼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對社會的情誼“,包括對婚姻應該具有的義務、對上司具有的義務,但是對社會的情誼和義務是有很大的差別。 義務是無休止,沒有盡頭的,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不會完全報答。 然而,情意卻是另一番概念,對情誼進行報答時,要講究分寸,情誼的報答是完全平等的付出。 另一個類別就是”對情誼的名譽“,這個名譽是不容忍受侮辱的。 該義務和報恩不一樣, 完全是自主地出于保護自己名譽。 日本人相信,必須認真地報答一個體面人的恩情和羞辱,為洗刷污名而進行的戰斗是正義的,和侵犯不一樣。 當然,復仇只是這些方式的一種。
三、結語
總之,日本文化中多元文化體現在:在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等級制度、具有矛盾性質的極端傾向、具有東方色彩的恥感文化、強調精神力量和友誼的獨特的理念。 這些在日本的動畫作品中都有充分體現。 通過對日本動畫電影的分析,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直觀日本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點。日本動畫作品是在本國內文化傳播的重要方面。 對于研究人員來講,也能夠欣賞其中的作品然后再冷靜地對作品進行反思,從而進一步了解日本文化。
參考文獻
[1] (美)埃德溫·賴肖爾。日本人[M].孟勝德,劉文濤,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160,161.
[2] 木村忠夫。漫畫大國蒸蒸日上---男女老少人手一冊[J].日本展望,2003(4-5)。
[3] 關于日本女性與自然的關系[A](英)小泉八云。日本與日本人[M].胡山源,譯。??冢汉D铣霭嫔?,1994:199.
[4] 葉 渭渠。日 本文化史[M].桂 林:廣西師范大學 出版社,2005:4.
[5] 伊恩·布魯瑪。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M].張曉凌,季南,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