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舞蹈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生活藝術,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的感情后的表現形式。梁朝鐘嶸稱“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而舞蹈的內容、形式無一不顯露出時代思想、道德觀念以及社會發展的軌跡。但中國舞蹈長期受到西方形式美學影響,中國傳統舞蹈藝術在中國審美經驗與價值分析中邊緣化,緣于西方古典芭蕾及現代舞身體訓練的當代舞蹈藝術更是如此,缺乏中國生活實踐的舞蹈難以彰顯出中國人的性情與趣味。近年來,禪學與舞蹈的關系得到重視,許多舞蹈也彰顯禪修理念。舞蹈為追求宗教象征意義,一般多流于文以載道的教義表象,著重圖像形式、宗教故事的表述;而禪修則反其道而行之,其內涵是不落于文字語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就是說:身體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講究看清本心、直指當下、明心見性?;谏鐣冞w導致的藝術自省,中國舞蹈界不愿拘束于學習西方技法的狹隘格局,紛紛回歸傳統身體觀的禪修美學基礎,禪學不立文字、不拘形式,成為了中國舞蹈的新發展方向。禪的本質雖是了卻生死,但其標榜當下,見性成佛,貼近生活,完全契合舞蹈的本質,其與舞蹈的關聯也值得重視。
二、禪的身體觀
禪的概念源起于印度,傳至中國,其意思第一是“靜慮”第二是“思維修”,第三是佛教“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學,但禪在中國指由達磨祖師傳承,直到六祖慧能確立的“祖師禪”,其基本教義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直透佛陀的本心,是由佛陀拈花微笑迎葉尊者直接以心傳心相傳下來的,因此不像教義學?!安涣⑽淖帧背秸Z言文字的層面,是由于文字容易使人在其概念世界執著顛倒,所以禪講究破執?!爸敝溉诵摹敝副娚加蟹鹦?,可以直接開悟,這是生命直觀世界的顯現?!耙娦猿煞稹笔嵌U的目的,即顯現自己的本性。這些觀念與中國傳統文化很契合,老子重視萬物旨變、天人合一、強調虛靜;莊子又發展出“心齋”“物化”“虛己”等概念,也有禪的因素。當今社會經濟飛躍,社會價值多元,生活方式變遷,人們魚待治療或者填補心靈空虛的途徑,尋找內心的寧靜,而禪正好是這種物化社會現象中熨貼心靈的妙方,其基本的特征便是人的覺醒,這也反映出人們對外在權威以及對經濟發展進步的假象質疑和不信任,轉向內部尋找人格的覺醒及追求。加之禪學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中國人多向當下世界安頓心靈。通過在劇場空間呈現的舞蹈表演,如創作理念、舞蹈排練、舞臺表現,舞蹈者對身體覺知、內觀、感悟、反思,進而探討身體方法、思想觀念,這就是禪的身體觀,這種身體觀念反映人生哲理,顯露審美意涵,進而思考社會人生,進行美的體驗。這種身體觀不同于平常所謂的“禪定”(如來禪),六祖慧能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何為禪定,外離相為禪,內部亂曰定”,禪宗自六祖起講究頓悟,認為人們一旦認識本性,就可以頓悟成佛,跳脫一切概念習性束縛,獲得藝術的大自在、大解脫。在當前社會急劇轉軌的時代中,人們在重濁的空氣中窒息,社會在鄙俗的物質中掙扎,巨大的經濟律動使現代人無所適從,產生心理焦慮,而心靈則由于物質主義的壓迫難以獲得平靜,如盧梭所說“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如何跳脫枷鎖,正是禪宗的意旨”。禪宗強調“破執”,破除一切成見局限,真正自由;強調“當下”,在紛亂生活中覺悟生命,安頓本心。
基于中國傳統身心律動哲學、技法及藝術觀念、美學概念,中國當代舞蹈家很多人在自己身體表述上嘗試禪宗理念,進而發展出對應的身體訓練方式和獨特表演語匯,顯示出了獨特的作品風格。相對于西方建立在解剖生理科學知識體系上的身體觀,東方的身體觀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學基礎上,西方以骨骼與肌肉為主,而東方著重以氣御神,神氣合一的身體觀??傊?,禪學身體觀念強調肢體純粹性,而強調天人的和諳,強調透過身體以明道、和諳內斂、無相無滅、意在言外、意味悠遠,這對中國舞蹈產生了實質的影響。
三、禪在舞蹈中的應用
現代舞的誕生是為了突破古典芭蕾對身體的栓桔,十九世紀末的古典芭蕾已經題材枯竭、技術僵化,舞臺上單純賣弄身體技巧,一味討好觀眾,于是解放身體、瓦解腳尖鞋舞蹈的赤足舞蹈大行其道。1960年代社會轉型,西方現代舞受到東方影響,西方舞蹈家從東方獲得身體觀念,禪修與舞蹈開始結合,禪修的方式包括靜坐、觀想、瑜伽、氣功、太極等,舞蹈家因應身體所需擷取修行方式。
禪原指一種靜坐方式,不同的禪定式分別對應人體不同的需要,藉此調節身體循環。其具體的實行方式:一般則透過調身、調息、調心來完成。初學禪,當調五事:調食、調睡、調身、調息、調心,其中調身、調息、調心三者應合用。調身指平日起居要安祥,心意輕浮難以靜坐;調息指調呼吸,由外呼吸推動到內呼吸,防止心思散亂;調心就是要把雜亂的心專注一處,進入清凈、明覺、忘我之境,這也是坐禪的根本目的。但祖師禪并無對身體的強調,人須藉身體活動,受身體所限,反而不自由,為得透脫,就必須自此超越,因此視身體為一個臭皮囊,隨時可以舍棄。美國的StevePaxton的身體觀念來源包括禪學,他創造出“即興接觸”.這門獨特的身體技巧。近年來,通過禪學來轉換身體精力的概念日益影響西方現代舞。林懷民的《水月》如水清寧緩慢地流淌間或涌起幾朵浪花。由太極生發的身體律動呈現連綿不斷、周而復始、柔中帶剛的宇宙節奏,黑與白、明與暗,中國古典哲學陰陽二元論構成舞臺色調選擇的依據,明鏡與水將舞者的身影層層倒映,虛實之間生成靈動幻化之美。待到盡頭,舞者一一隱去,帶走了之前所有的幸與不幸,掙扎、焦慮與困惑,唯有空靜的舞臺水聲自在,無言卻令人了悟“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的意味。
《水月》的絕妙之處在于以東方的身體動態營造出“有無之境”的中國哲學境界,這里的舞蹈雖然有形,但卻也是無形的,它的本質不在于形式。舞者以冥想的狀態捕捉呼吸與氣流,感受自己的身體并與之對話,觀眾感受到的不是一般情形下向外散發的肢體力量,而是向內自我與自我的對抗,身體內外氣流能量的流動傳遞營造了一個無形之境。這樣,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意旨呈現的淋漓盡致。但是中國的這些舞蹈大多數未體會舞蹈者本人“無我”的境界,通過集體演繹震撼觀眾,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禪的美學基礎是離卻本相,自覺本性,從藝術觀點看,是由內在潛藏的本性展現自由的創造力,追求內在生命與本來面目,從無相中,超越一切現定的自我,認知一切事物不會永恒不變,萬物無自性空的真理,遠離一切束縛,探尋生命的本質。因此禪在舞蹈中表現為簡單樸素、干凈利落、脫俗孤寂、自然含蓄,簡單樸素是為了繁華落盡、體會當下,簡單中別出機纖,簡單中躍動機趣,簡單到極點就是含蓄到極點,就是脫俗孤寂。禪在舞蹈中也表現為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自由的律動綻現出心靈的變化,超脫外在,隨緣任運,“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禪在舞蹈中更表現為空靈虛渺、羽化物外、鏡花水月、心無掛礙,舞蹈妙處透徹玲瓏、那脫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觀看者各有所悟,隨機隨緣,舞者五蘊旨空,無所應住??傊?,這是一種“拈花微笑”的舞蹈美學。
由于禪當下回歸死生無別的世界,富有非概念性、非語言性、非邏輯性,這就需要我們在禪與舞之間相互體認,以禪意舞蹈,以舞蹈參禪,以舞蹈切入對人生的體悟關照,在禪修的意境中提升舞蹈的技藝。西方舞蹈家籍禪修以釋放自由,無拘束的表現自我,但事實上他們對禪的概念模糊,無法體會空靈孤寂的東方審美內涵,且西方舞蹈源自古典芭蕾,其以腳的位置為中心,在開與直兩大概念下保持垂直重心,以直線方式舞蹈,而中國舞蹈以圓為中心,在舞蹈上借用云手、跑圓場等動作語匯,跳脫西方幾何、數學運算方式,舞蹈空靈、簡潔、淡逸、通透,體現一種內外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舞蹈天然的親近禪的理念,但現有舞蹈執著取象,并借此達到取鏡的目的,兩種概念二元分立,尚未體會禪的妙悟境界,這些舞蹈作品只部分體現禪意,并沒有全面性觀照禪修,許多作品雖然在身體訓練及肢體動作上受到禪的影響,但僅止于視禪為宣傳其功利目標的方式,看不到內觀于心的實踐。因此,為了使禪實踐于舞蹈中,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出發:
(一)心境合一,情景交融。心境合一就是讓本心安定下來,讓紛亂的思緒得以平靜,舞蹈者應忘記自我的身份及目的,進入禪修境界,通過每一次舞蹈來通達本性,將禪的理念轉化為舞蹈語言。
(二)念念不滯,明心見性。六祖慧能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舞蹈時應通過造型藝術在生活中體驗禪意,但不能執著于所得,應自由律動,使舞蹈契合心靈,不能使舞蹈為形式所束縛。舞蹈者因此而尋找生命的真自由,破除原先的前見,不斷提高自身的境界與修為。
(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禪強調的是個人內在的精神開悟,否認經典的不可缺少性。舞者必須對舞蹈做徹底研究并將其體驗傳達給人,這種感覺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因此舞蹈者應直接體現這種直觀性,自由發揮其本身的藝術票賦而不拘泥前人。
四、結語
禪是一種當下真實的體驗,舞蹈是本心應物,自然流露,是當下體悟的結果,禪的舞蹈是讓舞蹈拋開一切執著,沒有自我中心,保持平常心,不以自我的立場來先入為主、判斷事物。舞蹈藝術談禪有助于舞蹈者如實照見與反思身份之不足,才能超越局限,體現真、善、美的終極境界。因此,我們應該注意禪在舞蹈中的應用與作用,積極開拓中國舞蹈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劉建著;截舞與神的身體對話;民族出版社
[2]劉青戈;截中外舞蹈作品賞析;上海音樂出版社
[3]馮學成;演講截漫談打坐與禪修;2006年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