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變的中國古典舞 《孔乙己》 選材獨特,舞蹈動作的運用也是少見的中國古典舞的擰、傾、圓、曲,從一個文學作品中挖掘一個大家熟悉的平民形象。人物的內心情感和命運變化,為人物戲劇化提供了服務。從作品的藝術價值角度來分析,舞蹈 《孔乙己》 的精髓之處在于“古典舞元素”與“個性創作”的結合,此舞蹈所蘊含的“人生情感”與“編創模式”,屬于一種隨著時代審美變遷而創作的中國古典舞,它的編創摸索出中國古典舞與眾不同的舞蹈風格,提煉了具有典型特征的舞蹈語匯,同時賦予時代的情感、時代的思維、時代的組合。把“古典舞元素”與“個性創作”的結合,放在較寬廣的舞蹈域和舞蹈史的視界中,研究其具有共性的他律特征,為當代中國創作舞蹈的多元、豐富發展,提供創作舞蹈當代走向的個案資料。
一、舞蹈 《《孔乙己》 作品分析
1. 作品表演者及其作品背景
中國古典舞 《孔乙己》 表演者孫科曾在青島小海藝術學校進行專業舞蹈學習,之后到北京舞蹈學院附中學習,2007 年 9 月就讀于北京舞蹈學院。
2006 年參加“桃李杯”舞蹈比賽,舞蹈 《孔乙己》獲得古典舞“一等獎”.2007 年參加 CCTV 第四界舞蹈大賽, 《孔乙己》 獲得古典舞“金獎”.2009年參加第九屆“桃李杯”舞蹈比賽,他表演的 《逼上梁山》 獲得古典舞“金獎”.舞蹈 《孔乙己》 是以魯迅筆下的人物“孔乙己”為歷史背景,用舞蹈向觀眾展示了封建社會窮酸文人孔乙己的形象。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形象也是他的身份、身世、性格的外在風貌,他是一個讀書的人,卻連半個秀才都不曾撈到,窮困潦倒,不愿勞動以致偷人家東西,臉上皺紋間時常夾著些傷痕,最終被打斷了腿。殘酷的社會現實的以及他自己好吃懶做的性格形成了他的悲劇人生。人物形象塑造在此也扣人心弦,打動觀眾。
2. 作品結構
《孔乙己》 共分三段,由 A-B-A 舞蹈段落構成。
第一段,在熱鬧的音樂 《歡沁》 聲中,一個癲狂可愛的老頭兒踏著歡快的音樂登場。一身破爛的長衫、臟亂的頭發和指甲、窮困潦倒卻又死要面子的書生形象在一開場就被充分地展現;在酒館與人猜拳行令,又教小孩“茴香豆”的五種寫法,傻書生的肢體語言,可憐又可悲,更充分地交待了孔乙己的人物性格。人物舞蹈動作刻畫時而瀟灑神氣,時而膽小可笑,表現手法詼諧到位。
第二段是舞蹈的高潮,喝醉了酒的孔乙己滿口之乎者也,同樣是那么的神氣詼諧。隨著音樂節奏的驟然緊張,情節進入了“偷書挨打”的一段,編導在動作編排上運用了很多的跳躍、旋轉、翻騰等技巧來表現人物此時內心的痛苦和掙扎,再配上精心剪編的音樂,閃爍的燈光,將我們完全帶入真實的場景中。
第三段運用了電視劇 《大宅門》 中的音樂 《迎春》,迅速將我們帶到凄涼的環境中,此時的孔乙己不再詼諧,被打斷腿后的他,凄涼地坐在地上,風雪交加,貧病交加,讓人止不住地同情,場景營造得恰得其分。把主人公的斷腿展現的惟妙惟肖,配上舞者豐富的表情動作,使觀眾的同情、憐憫、悲憤之情油然而生。最后,隨著一段童聲誦讀“人之初,性本善……茍不學,性乃遷”,凄慘之余突顯讀書人的悲哀。
3. 作品音樂
電視劇 《大宅門》 中的音樂“迎春”成為舞蹈的開場音樂,節奏比較輕快明朗,中間部分的背景音樂是由著名音樂制作人“林?!卑l行于臺灣名為“歡沁”的作品,作為一首琵琶曲,歡沁給人的第一感覺是驚訝的,琵琶在曲中的表現力顛覆了常人對琵琶曲的常規認識,而鋼琴的伴奏則給人一種現代氣息,閉上雙眼,仿佛看見一群孩童嬉鬧于林間或市井。歡快隨著琵琶的一撥一弄慢慢的沁人心扉。
二、 《孔乙己》 作品排練過程及其表演創新
1. 舞蹈的動作完成
選擇完作品后,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初步完成舞蹈動作的學習。 《孔乙己》 共分成三段,每段用兩天時間,因為在假期學習了開始的部分動作,所以第一段的學習相對來說較容易,每天除了在舞蹈房練習舞蹈,回到寢室還在電腦上一遍遍的看,一遍遍的研究,通過努力完成作品的大概思路。在這過程中也遇到了幾個問題。首先是動作的把握不夠準確,有些細節比如“甩頭”、“摸胡子”、“捏衣服”等不夠到位。其次音樂、節奏不明顯,拍子找不準,導致有些動作跟音樂不合拍,再次是舞蹈中出現的一些高難度技巧“一字飛”、“旋子 360”、“二位轉”等做了相應的改動,最后就是舞蹈風格的“詼諧”程度表現的還欠缺,不是很完美。
2. 教師的精心指導
第一次檢查作品時指導老師發現在舞蹈風格的把握與動作的準確度上存在問題。為了解決問題想了很多辦法,其間跟同學借來 DV 機,每一次排練都錄下來,在電腦上一遍遍的查看,這樣一次次減少與原作品的差距,然后再找指導老師一起研究難點的動作。表演開始時腳下的那種輕快步伐的動作總是走不到位,后來指導老師告訴我“這個出場動作主要是表現孔乙己”偷書“而且作為一個文人他又覺得實在是不好意思,所以動作中必須要體現出人物心理反應的肢體動作,人物動作要符合孔乙己當時的”偷書表現“,然后根據老師的意思去揣摩人物形象反復練習,加深記憶,最后終于把這個難點給攻克了。舞蹈跳到最后,由于體力上的原因后面的技巧銜接的就不那么到位了,指導老師就要求在每天練習中都連續跳三遍,這樣才夠恢復體力,使得舞蹈技巧及動作表現的更加輕松自如。
除了舞蹈動作之外,在服裝、頭飾、化妝、燈光上我們下了很大的功夫。服裝選料不合適,就及時更換。解決了服裝的問題。頭飾、化妝也是不斷調整,盡量做到位。在畢業演出得到肯定與好評。
3. 表演創新
舞蹈 《孔乙己》 是以另一種形式使舞蹈跟文學形式與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而滿足大眾不斷提高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要求。這樣就使得舞蹈不再是單純的舞蹈,而是以特殊的人體外部動作形式和不可分離的人體內部精神情感為表現手段,用一種視覺藝術,淋漓盡致地刻畫人物的情感起伏、矛盾沖突,將文學作品所描述的內容具體化,起到感人肺腑的藝術效果。
舞蹈 《孔乙己》 本身學習也體現出一些創新點,針對舞蹈中出現的高難度技術技巧有兩個辦法解決,一是苦練,特別是舞蹈中的”二位轉“跟”跨退轉“,抓緊每一點時間練習,這當中也去網上借鑒其他舞蹈演員對這個技巧的練習方法。二是替代,因為有些高難度技巧需要舞蹈演員很高的水準,但以往的舞蹈技巧也能表現出同樣的效果,這樣個別舞蹈技巧的替代就能夠在保證作品視覺效果的同時最大程度展現和利用自身舞蹈素質上的優勢,同時也能夠對自身條件不足的地方起到一定的掩蓋和替代。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的精神文化水平和藝術審美情趣的不斷提高進而在舞蹈欣賞方面也走向更高的境界,而舞蹈 《孔乙己》 正是以另一種形式使舞蹈跟文學的形式、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而滿足大眾不斷提高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要求。這樣就使得舞蹈不再是單純的舞蹈,而是以特殊的人體外部動作形式和人體內部精神情感為表現手段,用一種視覺藝術,刻畫人物的情感起伏、矛盾沖突,將文學作品所描述的內容具體化,起到感人肺腑的藝術效果,從而使舞蹈藝術與文學教育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 羅斌。 中國古典舞蹈的”和“品格[M]. 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5.
[2] 胡爾巖。 舞蹈創作心理學[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
[3] 北京舞蹈學校古典舞教研組。 中國古典舞的教材和教學法研究[J]. 舞蹈,1960(2)。
[4] 王麗娟。 舞蹈[M]. 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5] 劉曉真。 中國世界舞蹈文化[M]. 北京: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
[6] 馬丁。 舞蹈概論[M]. 歐建平,譯。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