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們為了表達情感內容的符號和工具,所有藝術形式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語言方式。舞蹈藝術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是借著人體有組織和有規律的動作,即舞蹈語言來表現人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是舞蹈作品的物質載體和主要表現手段。而文學語言是“對于文學語言的界定有廣狹兩種不同的意義,廣義的文學語言泛指在民族共同語言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成的規范化語言,狹義的文學語言是指文學作品的語言,即詩歌、小說、戲劇文學、散文等文學創作中的語言”。雖舞蹈語言和文學語言屬于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但是經過比較分析發現,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也各有特長。
一、舞蹈語言與文學語言在特性上的相似之處
1、抒情性
《毛詩·序》中“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贝嗽娊钥烧f明了舞蹈語言和文學語言的抒情性,同時也能說明舞蹈是人類感情最集中、最激動時的表現形式。強烈的抒情性使得舞蹈藝術有著的迷人的魅力和美感。例如,王玫老師編創的舞劇《雷和雨》,就充分顯現了舞劇中人物之間的復雜情感,它揭示了人情、愛情、親情、仇情、怨情,使得觀眾被錯綜復雜的情感而震撼。震驚中外的經典芭蕾名作《天鵝之死》,它所表現出來的復雜的情感和思想也是能難以用言語表達,在白天鵝生命垂危的時刻,他還頑強掙扎著,與死亡之神殊死搏斗,不屈不撓地努力撐開翅膀,想要重新飛向天空。在他全身力氣幾乎全部耗盡的時刻,白天鵝微微顫動一下手臂的這個動作,使舞蹈所要表達的情感最強烈的、最震撼的體現出來,讓觀眾感受到了一首生命的贊歌。
文學語言也具有抒情性。它旨歸不在于說理,而重于言情,用蘇珊·朗格的話來總結文學語言即“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文學作品也是作家情意的物態化、符號化,文學創作起于創作主體的情意沖動,是情感激活了生活表象,喚醒了創作主體的藝術直覺,提供進行藝術創造的可能,進而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的全過程又始終伴隨著藝術家的情感活動。藝術家創造出來的作品也會把讀者的感情帶動起來,讓其沉浸在文學語言的情感中。例如,宋人呂本中的詞《采桑子》:這首詞通過兩種月的意象暗示主人公復雜的情感世界,讓人深刻感受到渴望與愛人團聚的強烈愿望。而在詞中“不似”與“卻似”的哀怨中,主人公又是怎樣的心境呢?這又需要讀者自己去感悟和體會了。
2、民族性
在中國 56 個民族的民間舞中,各民族的舞蹈語言風格各具特色。例如,土家族“跳喪舞”中兩膝蹲深,雙膝上下顫動,搖身、擺胯、擺手,胯、肩、手順動同步等;藏族舞蹈中膝部的屈伸顫動,踢踏舞步等。不同國家或種族在舞蹈語言上也大相徑庭,例如,西方古典舞芭蕾舞蹈語言講究“開、繃、直、立”,整個動作狀態都是向上挺拔,向外延伸。而中國古典舞就不一樣,講究“擰、傾、圓、曲”,體現出圓形與曲線的美感,本體內向的空間造型觀念成為了中心。這種本體內向的空間造型觀念,就使得中國古典舞的語言,顯得內向含蓄,動作細膩優雅。文學語言也同樣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洪堡特說過:“語言的所有最纖細的根莖生長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罢Z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
例如,《紅樓夢》中的瀟湘館,表面上看來只是林黛玉棲身的庭院,如果譯成英語、法語等用音譯“xiaoxiang”就可以了,其實,瀟湘的隱喻成分里面有“帝之二女”娥皇女英,有冷深的江水,有湘妃的眼淚等意思?!盀t湘館”一詞深含如此韻味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性,恐怕這是外民族讀者在譯文中無法讀到的吧。
3、節奏性
法國美學家艾·格羅塞曾經說:“跳舞的特質在于動作節奏的調整,沒有一個舞蹈是沒有節奏的?!边@足以充分說明舞蹈語言的基礎是節奏,它具有鮮明的節奏性。舞蹈動作的強弱快慢、輕重緩急都可以表現出舞蹈的節奏感。每個民族的舞蹈都有其特有的節奏感,例如,維吾爾族舞就有其特殊的切分節奏,例如,賽乃姆舞蹈,刀郎舞等;朝鮮族舞蹈有“古哥里”和“安旦”等節奏類型。文學語言是以文字的形式顯現,所以,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語言文字的聲音層面。文學語言的聲音層面主要包括字音、聲調、節奏和韻律等方面的特點。朱光潛的《美學文集》里強調說“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當然這里強調的藝術,自然也包括文學藝術,也證明了文學語言也是具有節奏性的。例如,李清照詞《聲聲慢》中,詞的開頭就采用了七組疊音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边@幾組疊音詞語音短促而節奏緊迫,充分表明了本詞的感情基調,恰如其分的表達了詞人悲傷孤寂的心境。在詩歌里有頓節奏論一說,朱光潛說:“中國詩的節奏不易在四聲上見出,全平全仄的詩句仍有節奏,它大半靠著‘頓’。它又叫‘逗’和‘節’”。這也能夠較好的證明了文學語言是具有節奏感的。舞蹈語言與文學語言的特性比較過后,我們發現在抒情性、民族性、節奏性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其實不僅僅在這三個方面,例如,在兩者語言的虛擬和象征性,形象性、審美性等方面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筆者在這里就不加贅述。
二、舞蹈語言與文學語言的不同之處
世界上之所以有多種藝術形式存在,這是因為它們各自具有獨特的“語言”方式和藝術表現手段,例如,繪畫藝術主要是以線條、色彩、構圖來表現;音樂藝術主要以旋律、和聲、節奏來構成;書法藝術則有書體、筆勢、結構、章法等;影視藝術主要由畫面、聲音,蒙太奇等組建。那么舞蹈語言與文學語言有什么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呢?或者說它們具有哪些不同點使之成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呢?下面本文就來一一闡述。
1、物質載體不同
舞蹈藝術是依靠人舞蹈化了的身體動作來表達思想感情,舞蹈藝術之所以也成為“動作的藝術”是因為它的物質載體為肢體動作。舞蹈動作是舞者身體協調運動的產物,他們通過頭、眼、頸、手、腕、肘、臂、肩、胯、腰、腿、腳等身體各個部位與部位之間有節奏、有律動的運動來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舞者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而文學語言則是以語言文字符號為載體。它由一系列的字、詞、句組合而成。世上所有一切的文學作品都是文字組成,如沒有了文字,沒有了語言,也就無所謂文學,也就無所謂文學語言。
2、顯現方式不同
舞蹈語言的動作、表情、造型三個基本元素決定了舞蹈藝術其顯現方式必定是具有動態性的。這種動態性特征又是舞蹈藝術最基本的特征?!八^動態性,是指舞蹈以人體的軀干和四肢做主要工具,并通過各種動作姿態和造型來形象地反映客觀事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人體的有節律和美化的舞蹈動作并不是一般動作的堆砌和羅列,而是作為一種形象化的舞蹈語言呈現在人們的眼前。舞蹈創作者的形象思維和藝術構思,主要是通過這些動態性的語言來得到充分體現,并創造出鮮明、生動的舞蹈形象?!币虼?,有人也稱它為“動態的形象詩歌”。正因為舞蹈語言的動態性,給欣賞者一種直觀的享受,直接訴諸人的感官形象,使舞蹈語言具有直接感受性,給欣賞者一種強烈的情感刺激。它不需要任何的中介,它是形式與情感的直接對應,是人情感、情緒的直接現實,能最直接地傳達舞者的內心情感,直接撥動欣賞者的心靈的情弦。
但是,舞蹈語言的動態性和直觀性也顯現出弊端,它不易保存和記憶,同時也不能描繪具體的社會生活場景和明確的思想認識。而文學語言的呈現方式是靜止,它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一種靜態的文字,是“一種觀念性的符號”,它是通過文字敘述來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屬于是一種“間接性”藝術,它給觀者帶來的感覺遠遠不如舞蹈藝術這樣的直觀藝術形象來得強烈和刺激,但是,雖說文學語言顯現出的狀態是靜止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絕對靜止的,文學語言能將“靜止”的每一段文字經過讀者的閱讀和欣賞使之轉化為動態的形象,讓讀者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自己的想象里自由的翱翔,所以,在舞蹈藝術中難以表達的復雜的思想感情,微妙的人物關系等,在文學語言中卻可以言說,并且還能說得細致入微,淋漓盡致。
3、存在狀態不同
舞蹈語言正因為是由動作、表情、造型構成,所以它的存在狀態是三維立體的,是可視的?!拔枵哌M行動作的同時感知的時空現實存在的時空力,即人體動作本身的時空力”,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舞蹈語言是多維度的立體存在狀態。例如,男子獨舞《太陽鳥》,舞者用柔軟靈活的手臂和輕盈的跳躍舞姿等展現出一只躍躍欲試飛向太陽的鳥的鮮活形象。這只“鳥”給觀眾的感受很明顯是立體可觸摸的。而文學語言則是一維線性的排列方式存在?!坝捎谡Z言符號只能是按照一維線性的排列方式去表現對象,它所造成的感性只是抽象的差異感。我們用文學語言來描繪一只鳥時,立體多維的現實之鳥就變成一組抽象的文字符號組合。線性語言描繪出的空間形象要轉換成藝術形象,必須經過人對詞語概念的理解?!?/p>
雖然舞蹈語言和文學語言由于各自的特性而成為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但是,所有藝術都是相通的,都是為了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為了給欣賞者以感官上的刺激和享受。筆者在這里作兩者的比較研究只是希望使兩者更好的融合,互相補充,讓“簡單”的肢體語言更富于文化內涵和審美高度。并且目前研究動作,研究舞蹈語言的成果太少,單就研究語言的有語言學,語義學,修辭學,模糊語言學等,而語言學中又有應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相比之下,我們在舞蹈動作、舞蹈語言領域的研究真是杯水車薪,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李榮啟:《文學語言學》,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2] 胡明楊主編:《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年版。
[3]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年版。
[4] 李青:《不可能的時空力———當舞蹈被影像了之后》,《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 年第 2 期。
[5] 王汶成:《文學語言中介論》,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