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徐靜蕾電影作品中的作者意識探析
【緒論】“作者”視域下徐靜蕾電影的特色研究緒論
【第一章】“作者論”及徐靜蕾導演概述
【第二章】從主題意蘊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第三章】從敘事風格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第四章】從鏡語因子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第五章】從女性表達看徐靜蕾的“作者意識”
【結語/參考文獻】徐靜蕾影片中的個性“簽名”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 語
從徐靜蕾的第一部導演作品《我和爸爸》開始,她總是選擇"不走尋常路".到目前為止,她一共導演了五部影片,每部都個性鮮明,激情四溢。謹記寫作本文的初始目的,是為了試圖從她這五部不同的影片中探尋出其中的"徐靜蕾風格",從而審視她的"作者意識"程度幾何。鑒于這個初衷,我們不妨借用電影大師特呂弗的觀點,用"電影作者"的標準來衡量一下導演徐靜蕾。
"依照特呂弗的觀點,所謂'電影作者論'的第一核心要旨,便是電影創作過程的絕對導演中心。一部影片從題材的選取到剪輯制作完成,導演應成為整個過程的絕對掌控者及靈魂。為了實現導演中心的主張,一個真正的電影作者的作品,首先應當是編導合一的……'作者電影'應該充分地呈現電影藝術家--導演的個性化特征……一位優秀的電影導演、電影作者的作品序列不僅應該呈現主題的連續性、相關性,而且具有鮮明的風格特征。
在主要創作人員的群體中,也始終存在著某種意志與才能的較量,勝出者將成為影片呈現方式的真正'領航員'."徐靜蕾偏好小說改編,但幾乎每一部徐靜蕾影片的編劇工作她都親自參與其中,甚至是自己全部負責,"編導合一"是徐靜蕾一直以來堅持不變的原則。她的電影,不是在簡單地用電影的形式講述小說故事,而總是將她自己的主體情趣添加到影片中。因而,在她的這五部影片中,與其說影片主題和核心意旨是小說先前存在的,不如說是徐靜蕾在后期賦予的。
不僅如此,徐靜蕾的影片在電影制作手法上也有著極為個人化的一種模式。不變的成長母題、風格化的鏡語因子、堅定自覺地女性化表達等等,是徐靜蕾在電影中留下的與其他導演不同的個人印記。從徐靜蕾自身的成長歷程來看,從優秀的演員到作為的導演,影視圈的多年浸染,讓徐靜蕾熟悉電影制作的每一個環節,也讓她收到了許多優秀導演、演員的熏陶,再加上她自身對電影的熱誠、對導演工作的認真負責和執著堅韌的性格,這些使她成為電影片場的一名合格"領航員".
因此,從多個方面的考量來看,徐靜蕾的影片凸顯出明顯的"作者意識".將徐靜蕾看做"電影作者"的踐行者可謂實至名歸。在作者視域下對徐靜蕾進行研究,也是研究徐靜蕾導演作品的一種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周雪花。徐靜蕾電影的女性權力與敘事空間[J]. 影視鏡像,2013,(11):67-71.
[2]楊紅英,劉平,孔怡菲。徐靜蕾電影中多面向的女性意識[J].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4):91-94.
[3]蒲元英。徐靜蕾電影中的作者意識[J]. 濰坊教育學院學報, 2011,(01):41-42.
[4]侯學標。我愛你,但與你無關--解讀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愛情》的愛情觀[J]. 電影評介,2011.
[5]周夏。人格。身體。存在--中國當代導演電影分析(1978-2012)[J]. 當代電影,2013:79-81.
[6]駱鵬。缺損的"他者":徐靜蕾電影中的女性[J]. 電影文學,2009,(02):86-87.
[7]吳蘭。平淡敘事中的別樣風景--從《我的爸爸》到《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J]. 河南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 2006,(05):104-105.
[8]焦曉航。解析徐靜蕾電影敘事母題[J].《電影評介》,2010,(04):01-03.
[9]韋笛。比較徐靜蕾和麥婉欣的導演風格。 中外文藝,2012:35-36.
[10]大衛。波德維爾,湯姆遜。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M]. 世界圖書出版社,2008.
[11]戴錦華。電影理論與批評[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2]宋素鳳。多重主體策略的自我名命名: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研究[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
[13]勞拉。穆爾維。視覺快感與敘事性電影:電影與新方法[M].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14]李顯杰。電影敘事學:理論與實例[M]. 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03):406-407.
[15]袁智忠。影像獨白--徐靜蕾電影解讀 [J]. 當代文壇,2006,(04):117-119.
[16]戴錦華。不可見的女性: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與女性的電影[J].當代電影,1994(06)。
[17]游飛、蔡衛。世界電影理論思潮[M].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18]孟曉輝。電影中女性主義的現實矛盾--以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為例[J]. 開封大學學報,2009(09)。
[19]楊遠嬰。電影理論讀本[M].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20]孫紹先。女性主義文學[M].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21]陸嘩。中國電視傳播中女性形象研究[M].北京新聞出版社,1997.
[22]劉立行。影視理論與批評[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23]楊遠嬰。電影作者與文化再現--中國導演譜系研尋[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24]高小弘。"女性成長小說概念"的清理與界定[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02)
[25]劉海玲。中國女性電影的女性主義批評近觀[J].電影藝術,2007,(01)。
[26]張悅。徐靜蕾電影的敘事研究[J].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3,(04)。
[27]楊鈞。"作者論"燭照下的李滄東電影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05)。
[28][法]西蒙娜。德。波伏娃?!杜耸鞘裁础穂M].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
[29][匈]貝拉。巴拉茲。影視理論與批評[M].中國電影出版社,1978.
[30]陸紹陽。中國當代電影史--1977 年以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在校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
[1]劉秀。女性主義批評視野下的國產青春電影--以《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例 [J].現代語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