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是日本知名的動畫導演、動畫師及漫畫家,在全球動畫界有難以撼動的地位,被稱為"動畫界的黑澤明".宮崎駿說:"希望能夠借助更具深度的作品,以拯救人類墮落的靈魂."[1]
他的作品"具有憂國憂民的情懷,具有儒家道統般的責任心,尋求正義的使命感,身處逸樂時代的反思,人類共同理想的呈現"[2].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雖然題材各不相同,但幾乎都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反戰和女權等問題.其中,人與自然的生態問題是其作品主要表現的主題之一,如《天空之城》《風之谷》《幽靈公主》等作品,就鮮明地表現出敬畏自然、宣揚環保的內涵.
《哈爾的移動城堡》是宮崎駿在 2004 年導演的一部動畫電影,故事內容改編自英國女作家戴安娜·韋恩·瓊斯的小說《豪爾的魔幻城堡》.這部以戰爭作為背景的動畫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住在小鎮中的蘇菲是一位制作帽子的手藝人,但她卻因為認識魔法師哈爾得罪了女巫,被施以咒語,從 18 歲的少女變成了 90 歲的老太婆.她驚慌失措地逃出家,被稻草人指引著進入了一座帶有魔法的移動城堡,和城堡主人哈爾譜寫了一段戰地戀曲,最終解開了身上的咒語,變回少女的面貌,并幫助哈爾找回了遺失的心.
現如今,全世界都在呼吁自覺的生態意識,生態問題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問題.在電影作品中,越來越多的導演將片面的環境問題加入作品搬上熒屏,呼吁人們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與之不同的是,宮崎駿已經把生態意識上升為自覺意識,并將其納入自己的一系列動畫電影作品中.宮崎駿幾乎所有的動畫作品中都有生態問題的表現主題.《哈爾的移動城堡》也不例外,其鮮明的生態主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然生態意識
\\(一\\) 自然生態意識的表現
自然本身是美好的,電影《哈爾的移動城堡》首先展示了自然風光的美好:覆蓋著皚皚白雪的阿爾卑斯山,綠意盎然的起伏小路,瓦爾登湖般的湖光山色,隨處可見的鮮花青草,寧靜悠遠的平原景色.然而,隨著科技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爭權奪勢,為了自己的私利,人類不惜發動戰爭,環境隨之急劇惡化,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
影片《哈爾的移動城堡》表現出的生態主題,主要通過形象化的對比手法來展現.移動城堡的門楣上有一塊四方形的門鈕,門鈕四側有四種顏色:藍色朝上,門外是熙熙攘攘的波特海文港口;紅色朝上,門外是富麗莊嚴的王宮;綠色朝上,門外是移動城堡的路途;黑色朝上,門外是硝煙彌漫、戰火不斷的戰場.這也就是說,在移動城堡中,只要轉動門鈕,門外就會出現對應的那個空間,這為影片的對比表現手法埋下了伏筆.在影片中,我們會看到大量的對比畫面:一邊是寧靜平和安逸的歐洲小鎮,另一邊卻是極其不和諧的戰機滿天飛、坦克滿城跑,各個街頭出現荷槍實彈軍隊的戰爭場面;一邊是人頭攢動、絡繹不絕的港口市場,另一邊卻是軍艦挺進的海面和狂轟濫炸的飛機;一邊是鮮花遍野、芳香四溢的原野青山,另一邊卻是盤旋于空中的大型作戰機;一邊是生活安逸、寧靜祥和的城鎮,一邊卻是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廢墟.通過這些對比,人們不得不反思,科技力量和物質手段帶給生態的巨大破壞,人類應該如何面對自然和保護自然.
宮崎駿的電影作品,還善于運用骯臟的畫面深刻地表達生態主題.影片《哈爾的移動城堡》中,相對于山景、水景、雪景等優美、平靜、寧靜的畫面,影片還刻畫了一系列骯臟、丑陋的戰爭場景.美景是對和諧的人與自然的描寫,而骯臟、丑陋同樣也是為了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文化研究學者認為,對秩序的破壞依然會造成危機和恐懼感,極度的骯臟會煥發出另外一種力量,讓觀眾產生敬畏,使他們反思造成骯臟的原因"[3]32.影片里骯臟、丑陋的場景代表著人類對自然的忽視與冒犯,必然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宮崎駿就是試圖用這樣的表現方式制造出一種危機和恐懼感,令欣賞影片的人類深刻反思自身對生態平衡的破壞行為.
\\(二\\) 自然生態破壞的成因
宮崎駿是一個身處矛盾之中的藝術家,在他身上不但能看到他的理想主義,也能看到懷疑和犬儒主義、厭世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影子.宮崎駿的"懷疑和犬儒主義、厭世主義和現實主義"集中體現在他的反戰思想方面.
宮崎駿將戰爭對自然生態造成的威脅在影視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多次運用戰爭后世界末日的畫面,提醒人們認識到過度貪婪與占有的悲慘結局.《哈爾的移動城堡》給大家展現了一個自然生態遭受嚴重破壞的處于戰爭狀態下的國家,在這個國家中,恐怖、殘酷、無情的景象比比皆是,許多人眼睜睜地看著家園被戰爭摧毀而不得不離開.他認為在《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國王和莎莉曼都是利欲熏心的人,他們為了爭權奪勢發動了戰爭,不惜傷及無辜,最終導致了慘不忍睹的結局.在那些富有深意的畫面中,不難看出宮崎駿是在提醒人類,恣意發動戰爭,最終必然導致社會混亂和自然生態被破壞,人類也終將會自食其果.因此,人類應該重視其他物種的生命及存在,不要居功自傲.
宮崎駿認為自己是個悲觀主義者,但是又并不絕望,對未來仍然充滿著憧憬,于是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有愛心、善良的少男少女形象.這些男孩女孩在未來世界里擔任著救世主的角色,為了拯救世界和人類,他們總是懷著大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在野心家制造的人類大浩劫中力挽狂瀾.其實,在宮崎駿的心底,存在著知識分子強烈的救世情懷,內心充滿對純真和善良的渴望,他相信人類在遭遇劫難之后會逐漸醒悟,并能夠反思自己的行為.
二、精神生態意識
宮崎駿動畫電影提倡田園式的生活,追求精神生活,夢幻理想的國度,為了打造祥和的生活氛圍,他反對一切戰爭與破壞人類生活的行為.但是,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物質利益,而逐漸淡漠了對精神層面的追求,導致人類內在精神價值的缺失,造成了精神世界的荒蕪."精神價值的消解是當代大眾文化最深層次的嬗變,這使人們覺悟到人類生存困境的蔓延,不僅僅是因為人類物欲的壓抑,相反也是由于他的膨脹和擴大使人的價值向度的模糊."[4]
當代社會人類自我迷惘的精神狀態也是病態的,是在科技發展下造成的精神世界的匱乏.科學技術和網絡的迅猛發展,使人們沉浸在科技帶給人們的"文化"中,漸漸失去了對鮮活真實的自然世界的追求,斷絕了對心靈的傾聽和對歷史文化傳統的傳承.在影片《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就有清楚的表述:科學技術將會是一種對大自然無情破壞、無盡攫取的技術,人類為了私欲而把這種技術無限放大是非??膳碌?為了戰爭,發展科技,制造出大型作戰武器,如坦克、大炮、導彈等,它們都將對生態平衡和人類未來的生存環境造成嚴重的威脅.
當這些破壞生態系統的科學技術令生態失衡時,科學技術對人類的作用就開始異化.這些異化反應終將會讓人類明白,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力量和技術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影片中的蘇菲在迷茫、無所適從、極度自卑的狀態下受到詛咒,變成了老太婆;但她在努力解開咒語的過程中,彰顯出了尋回自我,找到自信的精神生態意識.在宮崎駿看來,自然生態的破壞和精神生態的荒蕪,是人類為一己私欲而發動的無意義戰爭所導致的,也是現代科技迅速發展所引起的.因此,人類要對大自然和原始生態環境的被破壞負起責任,要從極端自我和物質化的"迷失"中走出來,擺脫日漸明顯的異化趨勢,重新回歸現實"大地"之上.
宮崎駿曾經說過:"整個世界的矛盾沖突是我們永遠無法解決的,人與自然的爭斗同樣定位不了人類的結局.
我們只是想借此告訴觀眾,在那個充滿殺戮與悔恨的社會中,還是有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因為這里依然有人人相知相識的精彩瞬間,依然有于詛咒中獲得解放的喜悅,依然有人對美好自然的理解,依然有自然向人類敞開心扉的過程."[5]
毫無疑問,動畫影片《哈爾的移動城堡》實現了這一目的.總之,宮崎駿將生態觀念和生態意識傾注于影片中,不但使自己的影視作品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樣也解決了深植于心的社會生態問題.
參考文獻:
[1] 宮崎駿.民族的傳統藝術會讓世界驚艷 [EB/OL].\\(2004-11-29\\)[2014-02-10].
[2] 游智皓.宮崎駿的奇幻電影初旅[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3\\).
[3] 楊曉林.動畫大師宮崎駿[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4] 王國榮.信息化與文化產業[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5] 李廣民,秦漢.戰后日本反腐敗司法措施探析[EB/OL].\\(2007-12-01\\)[2014-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