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記者在基層采訪中抓“活”新聞,盡管已是老生常談,但是,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那么簡單.若想做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我們要深入基層、勇接地氣,充分認識抓“活”新聞的重要性,真正了解和掌握怎樣做才能抓“活”新聞,才能使我們的新聞真切鮮活,眼前一亮,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一、抓“活”新聞的必要性
電視新聞是黨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輿論宣傳載體.作為黨的電視新聞記者,能否迅速、廣泛、深入地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的中心工作宣傳到群眾中去,正確引領輿論導向,使之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能否客觀地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與愿望,使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形成合力,共促發展,無形中要求我們電視新聞記者,在做好黨和政府喉舌的同時,要真正俯下身,深入到基層,采抓“活”新聞,反映社情民意.
同時,電視新聞記者與其他媒體記者有所不同,電視新聞記者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為一身,比較艱苦,加之電視新聞隊伍中年輕同志較多,工作作風不夠扎實。有的年輕記者在采訪中,跑會議的較多,深入廠礦、車間、村屯、田間的較少,能夠與基層群眾嘮家常、拍攝群眾真實生活畫面的就更少了.即使下鄉采訪,有的也只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
因此,想要抓“活”新聞,必須轉變工作作風,不怕吃苦,勤于工作。更為重要的是,電視新聞事業作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新聞記者要堅決聽從黨的召喚,責無旁貸地肩負起黨交給的每項新聞宣傳任務,全面、及時、準確、鮮活地將黨和政府的聲音傳到千家萬戶。
二、怎樣做才能抓到“活”新聞
1.走進基層,走近群眾
最美麗的風景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層,最鍛煉人的舞臺在基層.在日常采訪工作中,電視新聞記者拍攝的鮮活素材大多在基層,因此,電視新聞記者要放下架子,走出辦公室,走出會議報道常態,深入到最基層,走到群眾中去,以敏銳的眼光發現新聞主題,以深厚的積淀豐富新聞內容,以真切的感受譜寫新聞篇章。
不可否認,一些新聞作品之所以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得到受眾的認可,就是因為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眾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感情,傳遞了人民群眾的呼聲.“勿忘人民”四個字語重千鈞,這是新聞工作者杰出代表穆青生前最喜歡、最常寫的幾個字。穆青一生六訪蘭考、七下扶溝、九進輝縣、四訪寧陵……借由他的筆,焦裕祿、吳吉昌、潘從正……走進了幾代中國人的心靈深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哪里才是最基層呢?我認為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就是最基層.只有走進這個“最基層”,才能在新聞寫作上真正反映社情民意,讓百姓喜聞樂見。如遼報刊發的《田間攤頭探菜價》,遼臺播發的《26 個孩子一個爹》,央視播發的《走基層·蹲點日記:楊立學討薪記》等等,都是記者深入到最基層,與群眾同呼吸的有益實踐。這些有情有理有血有肉的新聞作品,既令人深思,又催人淚下。這樣的新聞百姓既喜歡聽,又愿意看。
總之,只有走到最基層,擁有心靈的共鳴,才能更好地抓“活”新聞,做人民的記者。
2.勤奮努力,肯于吃苦
深入生活是記者長期的工作,需要我們發揚勤奮努力、不怕吃苦的精神。深入生活,對于電視新聞記者來說,更是一種意志的磨練,是艱苦奮斗優良作風的弘揚,是創作精品打造品牌的基石。只有經常性的深入生活,才能使我們采制的電視新聞作品不脫離實際,不脫離生活,不脫離群眾,使之更具鮮活力和感染力.
在盤錦臺記者采制的《葦海深處的“刀客”》中,記者頂著凜冽的寒風,在茫茫的葦海中扛著攝像機徒步行走了 5 公里,方才走進熱火朝天的蘆葦收割現場,與號稱“葦海刀客”的蘆葦收割工人在共同勞動中展開采訪,挖深新聞,最終《葦海深處的“刀客”》播出后,反響強烈,不僅讓觀眾生動的了解“葦海刀客”的生活巨變,而且透露出收割機械和收割效率步入現代化.
該作品在當年榮獲遼寧新聞獎一等獎。
總之,只要我們的電視新聞記者摒棄懶散,肯于吃苦,到改革開放前沿,到普通民眾中間,挖掘鮮活素材,采寫現場報道,就能生動感人,深刻透徹,使新聞生產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3.多動腦筋,多想問題
電視新聞記者只有認真工作還不夠,必須要腦勤、腿勤、眼勤,要經過大腦去加工,哪些問題帶有普遍性,哪些問題具有指導性,要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去偽存真,由表及里,進行研究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在現實生活中,群眾生產生活的第一線,每時每刻都有新事情、新經驗、新思想、新問題,這些都是我們記者采訪捕捉的目標.特別是電視新聞記者,如何讓畫面展現出形象化的事實,讓形象化的事實以畫面來說話,是電視同其他媒體在表現形式上的主要區別。
然而,有些記者在采訪中,盡管肯于吃苦,采寫深入,但寫出的稿子、拍出的片子卻是泛泛地囫圇吞棗,打不到點子上,擊不中要害.此時,我們的電視新聞記者就要多動腦筋,多想問題,采取對策,對稿件和畫面提前進行謀篇和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在盤錦臺走基層系列報道《小村端午》的采訪中,記者為了采寫深入,提前一天來到上口子村,了解風土人情,與村民拉家常,了解各家傳統節日“端午”的詳實安排,做到全面了解,深入策劃。為拍攝到位,記者跟隨一家村民從起早登船打葦葉,到洗糯米、洗粽葉,到包粽子、蒸粽子,再到村里依托資源優勢,舉辦聲勢較大的包粽子比賽、特色民俗藝術展,全程拍攝,做到用鏡頭真實生動地記錄盤錦小村“百姓的幸福端午”.在 2013 年遼寧新聞獎評比中,《小村端午》榮獲遼寧新聞獎一等獎。
總之,帶著思考走,懷著感情轉,迎著問題改,使電視新聞記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傳達了民意民愿,回應了百姓關切。一大批來自基層的鮮活事、動人情呈現于熒屏之上。此外,抓“活”新聞,我們電視新聞記者還要學會從舊事中探尋“亮點”,從雷同事件中琢磨“新聞點”,從“趕場子”中發現“新聞眼”.
古人說“:涉深水者,擒蛟龍?!笨傊?,我們的電視新聞記者只有真切地體會沉下去抓“活”新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做到放下架子,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第一線去,接地氣、俯下身、勤動腦筋,多思考問題,不怕吃苦,持之以恒地深入生活,才能更好地反映時代的精神風貌,才能夠抓住“活”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