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彰顯創作者的修養及創作風格
\\( 一\\) 對于電影 《櫻桃》的簡析
1. 《櫻桃》 的創作風格
《櫻桃》,主要講述的是在農村發生的故事,對母愛贊揚,是地處山區的智障母親對孩子那種渴望、養育與維護的表現。為什么要講述農村故事,這是由于和城市相比,農村生活比較樸實,和人類生活環境的實質更加契合; 為什么要選取智障母親,這是由于殘障人員不但具有社會屬性,也可以無憂無慮地將人類自然存在的性情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從敘事本身來看, 《櫻桃》是喧囂的、熱鬧的,但這種喧囂和熱鬧的背后,一直透著一股生命的涼氣,這股涼氣里,有生命的迷茫,有憑吊和悲傷,也有矛盾和痛苦。鄉土的挽歌里沒有怨氣,沒有仇恨,有的只是男主角葛望二胡中的希望與憧憬。影片中 “流年式的敘說”盡可能地規避了諸多 “觀念化”的價值判斷和前景預料的陷阱,密集鋪排的日常生活內容直接把觀眾卷入其中,使人不得不暫時擱置那些所謂的大命題,轉而細細觀察時代變革的進程如何在每一個日常生活場景展開,探究這些變革通過怎樣的方式和何種路徑得以進行,又遭遇哪些抵抗的力量和抵抗的方式。種種聲音和情感一起接受質詢和考量。
2. 《櫻桃》 的文字刻畫
對于影片 《櫻桃》來說,創作者以練達、唯美以及哲理性的語言構筑了一群草根人物的生活百態,對人性、命運進行了深刻的解讀,從而彰顯了這個社會價值體系的錯綜復雜。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影片中除了悲憫、憤怒,還浸染著鄉野挽歌的氣息。作為鄉土體裁的 《櫻桃》,創作者從故事線索和情節結構入手,著重體現人物性格、場景氣氛,傳達情意判斷,組織敘事,乃至提供敘事主調等多重功能,而作品中櫻桃這樣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也通過一種藝術化的語言鋪墊開來,她的人物性格、心理情緒、環境氛圍表現得淋漓盡致。心理活動營造氣氛,線性的文字表達團塊狀或云霧狀的情緒、感受和意會。
3. 《櫻桃》 的情感表達
《櫻桃》可以說是真性情的流露,這種悲劇情感的表達,不是絕望式的表達,而是把生活中的感傷、悲痛、哀怨的情感轉化成一種曠達的力量,使沉郁和迷茫者在與悲劇的 “同步共振”中走向開闊、敞亮、平坦。母愛,這是一個永遠不變的話題,母愛是神圣而偉大的,然而,母愛不應該只體現在對親生孩子身上,“櫻桃”這一有點傻有點呆又富有最初人類天性的母親的母愛是不摻雜任何私念的,能夠說她是所有小孩的媽媽,這一最初且樸實的母愛是沒有辦法給予忽略的。這一電影借助原生態的攝影方式,忽略攝影機下的完整畫面,重點關注鏡頭,指出眼睛就是人類心靈的窗戶,重點運用較為特別的角度來反映事情的進展,讓觀看者存在一定的遐想。拋棄眾多正反向的講述形式,重點體現長鏡頭的特色,運用較為積累的講述方式讓觀看者能有切身感受。降低普通電影在情節上過分重視起承轉合的講述方式,將全部故事借助片斷給予描述,目的就是借助生活流的形式把母愛這一永恒的話題慢慢給予展現。作者用散文式的敘事方式,成功塑造了幾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使得鋪張開來的情節充滿了張力與戲劇性。字句之間,展現著作者極強的敘事策略,也體現了作者對底層人物的深度寫照和對世俗的深刻洞明。
\\( 二\\) 《櫻桃》劇作對人性的解讀
1. 創作者的修養與人文關懷
馬爾庫塞說: “審美———藝術是通往非壓抑性文明的烏托邦,實現人類解放的有效途徑?!笨磥?,人要獲得主題的自由,是離不開審美的,離不開文學藝術的。在這里,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作家的創作意圖,即心性。一部作品,沒有生活,沒有細節,沒有激情,沒有思辨,沒有萬家哀樂,沒有心智的成熟和精神的超脫,只有詞語的堆砌,只有文字的狂歡,一言以蔽之: 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傾注了作家的人文關懷,對于民族命運和生存境遇表現出強烈的關注,在哀婉而不絕望的敘述中,透露出形而上學的哲學意味。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是超乎功利、超越現實的。眾所周知,美感并不是快感,不是生理的,它是精神上的,心靈上的。就比如酒徒喝酒,不喝酒的人肯定不會有這種感受,開始品起來是快感,口感很好,喝到一定量后那就是美感,讓人達到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文學的美感也是如此,可以從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細節之美、哲學之美、語言之美方方面面去體會。
2. 《櫻桃》 對人性的解讀
從劇本的整體結構來看,從主人公紅紅的自述中,真實反映著 “櫻桃”短暫的一生。雖然在故事的最后,作者并沒有明確說明 “櫻桃”死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櫻桃”實際上已經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在體現 “櫻桃”對紅紅真摯的母愛情感抒發中,導演一共截取了六件具有特殊代表性的故事: 第一件事情是 “櫻桃”在看到小孩在水塘里洗澡的時候,她也就隨著孩子們一起,卻被一群人戲弄; 第二件事是影片中,她把自己家墻上的掛畫撕下來,貼在自己的肚子里,滿村子炫耀,雖然有些羞澀,但她還是難以抑制不住心中的幸福; 第三件事是當 “櫻桃”的丈夫葛望把紅紅悄悄地送走后,“櫻桃”不顧一切地追到縣城,發瘋地尋找著那個對她最重要的孩子; 第四件事是“櫻桃”去學校等紅紅,卻被紅紅的同學們恥笑,而后她又在紅紅的作業本上亂寫亂畫,使得紅紅遭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們的譏諷,這些事情的前后發生,使得母女兩人之間的隔閡爆發了; 第五件事是 “櫻桃”冒著大雨,任憑自己摔傷,也要給紅紅送傘這件事,使紅紅開始明白了母親的偉大和母愛的厚重。但由于班上的同學侮辱了櫻桃,紅紅為了維護母親的尊嚴和同學打了起來,當櫻桃看到自己的女兒被欺負時,她挺身而出,又無法控制地惹了禍,晚上回到家在同學的家長的壓力的迫使下,葛望不得不在大家面前狠狠打了櫻桃一場,此時的紅紅就已體會到母親對她的愛,并且深深愛著這全心愛著她的母親; 第六件事就是紅紅生病了,在她生病過程中兩人的感情已經到了誰都無法離開誰的地步,影片使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通過紅紅與護士之間對話來體現出母女倆的感情的深厚??v觀選取的事件之中,導演還注意到一條主線,就是始終都沒有忘記櫻桃對孩子的愛,無論是在紅紅出現之前還是在紅紅漸漸長大之后,無論是紅紅在小時候對她的依賴還是在長大之后對她的反感,這一點一直沒有變,并且有一種十分真實、善良、無私的情感始終都在影片的鏡頭中融入得非常妥帖。在畫面上講,影片是在云南省的一個普通的小鎮上拍攝的,所以影片滲透著淡淡的原生態氣息,這與影片的主題是極為相符合的。
創作者修養與創作風格的形成
\\( 一\\) 影視創作所體現的人文修養
電影界有一句箴言: 天堂就在細節之中。影片 《櫻桃》之所以具有強大的感染力,產生這種效果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創作者對劇中真實性和細節的一絲不茍地關注。影視寫作的內容與材料都是基于實際情況而完成的。創作者將自身對生活的體會與體驗借助一些工具、形式進行提取與創作,之后才會產生影視作品。文藝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們的根基是現實生活。每一位作者在開始創作的時候,通常都會無意識看到或找到社會環境中若干在普通人眼中價值度并不高的事情,它們基本上都會導致創作者進行若干相關的遐想,也會給這些創作者某種情感上的波動。不管是遐想抑或是波動這些都可能是進行影視寫作的先兆。這些創作者關注的事情或許是其一直醞釀且要完結的若干代表性事物。而且這些想法只要在心里有了雛形,創作者們就會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去發現相關的事物,在其心里,他們會主動地和其之前遭遇的事情進行聯系,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會不定時存在一些事情,也會在其他角度鼓勵其進行創作,給這些創作者以靈感或波動。在影視創作的藝術構思和形象思維中,靈感思維是最令作者驚喜、激動和向往的,它帶有明顯的不自覺性。我們知道,所謂靈感,是指由于思維高度集中,情緒特別高漲而導致情感和認知發生飛躍、升華的心理現象,其表現形態是對某一對象或某一問題的突如其來的頓悟。心性是隨文字流動的。創作者靈魂深處的細微活動映現在選詞造句中,同時也映現在作品的人物命運和故事的發展環境中。創作者的心性就是看穿了許多個人物的命運。劇作家用故事告訴人們,要越活越明白。
\\( 二\\) 劇作本身賦予影片的深遠含義
斯蒂格·達格曼所說的 “悖論的森林”,或許正是創作者的處境,文學創作者決不能逃脫這個地方,相反,他必須 “駐扎”在那里,以考察每一個細節,探索每一條道路,說出每一根樹的名字。情感之美是美學的中心,是美學中必不可少的。而美學也必須探討情感,同時這也激發了一個作家寫作的原動力。一個真實的作家往往是在運籌帷幄的情況下,寫出來的作品才能感人至深。所以說,一部好的作品有沒有打動人的力量,對于情感的把握和運用非常重要。每一位作家都有屬于他自己的故事,這其實涉及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生活的乏味與平淡沖淡了人們心靈的最后一抹熱情,凍結了人們心底的最后一絲柔軟,可它帶不走人們本能的心性,就是善良與同情。這個附著神靈的自然之物,若隱若現,像一顆悄無聲息的種子在文學殿堂里不斷生長,也在揭示著命運謎底的暗語,也在展露著坦然寬厚的心性。
母愛,作為人類的主題,文題的主線,在文學里游走貫穿。這大悲痛與大歡樂,正是一種實實在在行走在大地之上卻又終止于高揚生命的主體意志; 而這樣平凡而偉大的情感對于文章總體的脈絡更是一種穿越與突兀,它的意蘊又并非為超越現代性而生。判斷與思考之余,錘煉人性,啟迪智慧,思辨人生。心性與人性就在這樣和諧狀態下同升共榮。
[參考文獻]
[1]杜夫海納. 審美經驗現象學[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2]潘知常,林瑋. 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潘知常. 眾妙之門[M]. 鄭州: 黃河文藝出版社,1989.
[4]劉建明. 當代新聞學原理[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中國新聞獎作品選[M]. 北京: 新華出版社,2002.
[6]穆青. 新聞散論[M]. 北京: 新華出版社,1996.
[7]“點子”從哪里來[M]. 北京: 新華出版社,1996.
[8][美]特德·懷特. 廣播電視新聞寫作與報道[M]. 北京: 新華出版社,2000.
[9]李澤厚. 美的歷程[M].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1